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拟血尿方治疗阴虚型无症状性血尿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雷兵

    [目的]观察自拟血尿方治疗阴虚型无症状性血尿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7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口服肾复康治疗.治疗组20例自拟血尿方(知母12g,黄柏9g,地黄12g,山茱萸、山药各10g,牡丹皮、茯苓各9g,白茅根30g,小蓟20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丹参8g),水煎内服,成人1剂/d,分两次服用,小儿量减半.连续治疗2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尿常规、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随访35例6 ~ 12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血尿方治疗阴虚型无症状性血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24例

    作者:石红

    资料与方法收治口疮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16~60岁,平均52岁;轻型口疮36例,重型口疮12例.均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诊断.中医辨证分型[2]:阳虚型6例,阴虚型16例,肺胃邪热型12例,心脾积热型14例.病程1~2年10例,2~3年12例,3~4年14例,>5年14年.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养胃汤临床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张文炜;凤良元;鄢顺琴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1],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近年来,该方已在临床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 风咳辨证选药

    作者:张万义

    风咳主要表现为咽痒咳嗽,临床上需辨证选药。常见分型为:风寒、风热、凉燥、阴虚、瘀血、痰邪上扰等,分别根据中医辨证结合药理研究给予不同的药物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不能一概祛风止痒。

  • 哈士蟆油为主治疗顽固性剥苔30例

    作者:朱昇

    顽固性剥苔为临床多种疾病所常见,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疗效欠佳.笔者曾用单味哈士蟆油治疗,收到较好疗效.后视不同证型,分别加味治疗30例,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75岁,平均40.8岁;病史14个月~20年;花剥苔14例,光剥苔16例.临床分型:阴虚型:舌质赤、口燥咽干、易饥而食少、大便干、脉细数为主症(10例);阳虚型:舌质淡白、畏寒、四肢清冷、脉小无力为主症(6例);气阴两虚型:舌质淡白或红、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饮、头晕目眩、神倦乏力、脉细或小而无力为主症(8例);阴损及阳型:舌质淡白或红、口燥咽干,腰脊酸楚、畏寒、脉小无力为主症(6例).西医分类:器质性疾病22例(其中肺结核8例,骨结核4例,前列腺增生4例,萎缩性胃炎6例);功能性疾病8例(其中胃肠植物神经紊乱5例,神经官能症3例).

  • 玄参为主治疗原发性功能性发热

    作者:田林忠;陈永敏

    原发性功能性发热,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使体温升高而出现的发热.此种发热,常为低热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我们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之法,对属阴虚型的原发性功能性发热,以玄参为主组方治疗,每获佳效.如张某,女,43岁,农民,2006年11月12日初诊.

  • 体质决定您是否易患糖尿病

    作者:徐雯洁

    有人怕冷,有人怕热,有人爱出汗,有人爱喝水……每个人身体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医根据人体的不同特色,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包括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其中只有平和体质属于健康状态,其他八种体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从体质角度讲,哪些人易得糖尿病呢?

  • 百合知母汤加味治疗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作者:连发启

    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多见于45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其临床表现多为烦躁不安,心悸,失眠,健忘,哭笑无常,不思饮食,或平素忧思寡断,情志不遂,形成的形神俱病,精神恍惚,默默不语,疲乏无力,多疑多虑等症,极似张仲景之狐惑病,即百合病。所谓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1]。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其养。若心肺阴虚成病,则百脉俱受其累,症状百出,即所谓“百脉一宗悉病致也”。据此,我们临床上多用百合知母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此病数10例疗效显著。

  • 加味知柏地黄汤治疗阴虚型无菌性前列腺炎30例

    作者:陈其华

    目的:探讨加味知柏地黄汤治疗阴虚型无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60例属中医阴虚型无菌性前列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加味知柏地黄汤,对照组口服知柏地黄丸.结果:治疗组30例病人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30例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结论:运用具有滋阴降火,益气活血功效的加味知柏地黄汤治疗阴虚型无菌性前列腺炎较单纯应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疗效更优.

  • 阴虚型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的造模方法与评价

    作者:罗列娜;刘四军;王倩

    目的 建立阴虚型口腔溃疡模型大鼠病症结合动物模型.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大鼠灌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溶液(100 μg/ 200 g),空白组大鼠灌服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14 d后,将模型组大鼠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麻醉,再将直经为5 mm玻璃管放在95%苯酚溶液中,使药液浸透棉球,然后将玻璃管的棉球端置于大鼠一侧颊黏膜上烧灼30 s,空白组不做处理,24~48 h后观察.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并且体质量显著减轻,饮水量显著增多及T3、T4显著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类似阴虚症状.结论 本课题建立的病症结合模型更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 镇肝息风汤治疗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母婴结局观察

    作者:陈难;吴爱红;冯秀梅;朱景霞

    目的:观察镇肝息风汤治疗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3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镇肝息风汤,以500 mL凉水浸泡30 min后煎熬至300 mL取汤汁,一剂煎汤2沥,早晚温服,每日一剂,两组均治疗至妊娠终止前1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阴虚证候积分、血清指标表达水平及妊娠结局、胎儿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阴虚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25.00%,低于对照组的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6、胱抑素C(CysC)、血清内皮素(ET)-1、神经肽Y(NP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水平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息风汤治疗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改善母婴结局,并可从致病机制入手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抑制炎性反应,从而发挥病治根源的独特优势.

  • 加味一贯煎治疗阴虚型肝内胆管结石100例疗效观察

    作者:陈炳强

    肝内胆管结石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极易被误诊,近几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诊断准确率提高,成为临床多发病.我院采用加味一贯煎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 阴虚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效果观察

    作者:项宇

    目的 观察阴虚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阴虚型慢性胃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60例,对照1组采用三联疗法,对照2组采用阴虚胃痛颗粒,观察组采用阴虚胃痛颗粒与三联疗法联合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三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46.7%)明显高于对照1组(26.7%)、对照2组(13.3%),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但略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虚胃痛颗粒与三联疗法联合应用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好于单用三联疗法或阴虚胃痛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 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型不寐的疗效分析

    作者:新昕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可能是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阴虚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加味百合地黄汤剂,每日1剂;西药组服用右佐匹克隆2 mg,每晚睡前服,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是否改善,比较百合地黄汤和西药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显示两种药物对失眠均有缓解作用(P<0.05),但日间活动评分中药组好于西药组(P<0.05).结论 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不寐患者有较好地疗效,且可以提高日间活动功能.

  • 老年人饮食养生,要因人因时

    作者:周爱芬

    不同体质的人,饮食调理养生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人可以有4种体质类型,即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 阴虚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作者:钱胜

    目的:观察阴虚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阴虚型慢性胃炎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及果胶铋胶囊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成药阴虚胃痛颗粒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用数字疼痛强度评估标尺( NRS)评判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2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及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主要症状积分及疼痛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2%,对照组为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胃痛感,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深入研究运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38例

    作者:王逸华

    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臌胀病中之"水臌"范畴,近10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以中药滋阴和肝、健脾利水治疗为主,西医短程间歇利尿为辅,治疗38例阴虚型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作者:郑绍勇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组方规律.方法 于2016-07-20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与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79-01-01至2016-07-20.参照《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中药名称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组方规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1—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79篇,涉及中药121味,累计使用频次830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高频中药)24味,6味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高频中药中2~7味药物联合使用分别有14、101、86、32、7、1组,关联强度居于首位的分别为山药+茯苓、茯苓+山药+熟地黄、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枸杞.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类为2~5类,均有1类为六味地黄丸组成.结论 阴虚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即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为主,可随证配伍滋阴、清热、凉血活血、补气等药物.

  • 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红健;秦鉴;吴国珍;练文;黄永秋

    目的探讨泰脂安胶囊对阴虚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作用.方法 68例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给予泰脂安3粒,每日3次.对照组21例给予力平之0.2 g,每日1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检测血脂6项(TG、TC、HDL-C、LDL-C、ApoA1、ApoB)及血黏度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经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TC、TG、LDL-C和Apo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泰脂安可明显改善脂肪肝伴高血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血脂和血黏度.结论泰脂安对阴虚型脂肪肝病人降脂作用比力平之效果好.

  • 应用脾胃学术治疗慢性低热疗效探讨

    作者:任天贵

    慢性低热在临床较为常见,近3年中笔者诊治了慢性低热患者7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①慢性低热的诊断标准:凡口温在37.5℃以上,连续发热超过2个月者,诊断为慢性低热.②探温方法:病例均采取口探、腋探2种方法,每天2次.口探时间5 min,腋探10 min,70例患者中,10%患者体温波动较大,为了方便起见,均以口探为标准.③病程:70例均有慢性低热病史,短者3个月,长者达11年,多数在2~5年,约占80%.④年龄与性别:年龄18~44岁,多数在25~40岁,男性2例,女性68例.⑤体温与季节的关系:约70%患者夏季体温高于冬季2~5℃左右,20%患者夏季与冬季体温基本一致,10%患者夏季体温反低于冬季.故多数患者高温季节体温相对高于其他季节.⑥慢性低热与辨证分型的关系:对7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脾虚型53例,占75.7%,居第一位;其次为阴虚型10例,占14.3%;气阴两虚型较少,仅7例,占10%.可见脾虚与慢性低热的关系是密切的.⑦辨证分型与疾病性质的关系:53例脾虚型患者中,属功能性低热者41例,器质性低热者12例,其余两型多属功能性.可见脾虚合并器质性病灶者较多.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