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素治疗肺血栓栓塞症抗凝剂量浓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关系初步探讨

    作者:罗华;梁瑛

    目的:以13 U/(h·kg)作为肺栓塞患者肝素抗凝起始量,分别研究该起始量下肝素剂量及血浆肝素浓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线性量化关系,利用线性方程预测维持量、达标浓度与APTT区间.方法:记录25例PTE患者治疗前及使用肝素后每6 h 1次的APTT和血浆肝素浓度值;运用相关性与单因素线性回归的统计学方法探讨血浆肝素浓度与APTT值的线性关系、肝索剂量与APTT值的线性关系.结果:1.肝素浓度与Am的线性关系(均P<0.05).2.肝素剂量与浓度的线性关系:所求个体内相关系数、决定系数与个体间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几乎均P>0.05,未能求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3.肝素剂量与APTT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PTT=2.72×肝素剂量+35.265(P=0.003),肝素剂量=0.0144× APTT+10.356(P=0.003).结论:1.肝素浓度(抗Ⅱ因子法)与APTT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线性关系,提供了APTT代替肝素浓度检测的依据.2.肝索剂量、浓度与APTT的相互关系受多重因素影响,单因素线性相关与回归模型不足以正确揭示肝素剂量与浓度的关系.

  •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变化分析

    作者:朱字;陈琼;王懿春

    目的 比较开颅与非开颅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方法 收集我院需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Craniotomy group)(研究组)和非开颅手术组(Non-craniotomy group)(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D-D二聚体和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各项指标水平.结果 开颅手术后的肿瘤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后是降低趋势,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也呈现下降趋势,而血清D-D二聚体呈明显升高,较之前平均升高6.43倍,非开颅手术组平均升高3.24倍,开颅手术病人血清D-D二聚体升高更明显.结论 开颅手术对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血清D-D二聚体明显升高,因此,开颅手术后的肿瘤患者,术后血液更高凝,发生栓塞风险更大.

  •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左勇

    目的 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索临产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情况,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采用SysmeCA-500自动血凝仪检测210例临产孕妇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186名非孕健康妇女PT、TT、APTT、Fbg值(对照组).结果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临产孕妇的PT,TT都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而APTT则无明显改变.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 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春秀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朝阳市第四医院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资料25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医院体检中心接受的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凝血指标水平,包括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观察组根据不同分期和状态分为3个亚组,即高凝期组(85例)、低凝期组(96例)和纤溶期组(75例),比较不同亚组间上述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PT、APTT、TT和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IN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亚组间PT、APTT、TT、FIB和IN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每2个亚组间各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检验指标出现明显异常,且可用于评估疾病分期.

  • STAGO四通道血凝仪应用评价及质量控制

    作者:王德友;张海涛

    目的评价STAGO四通道半自动血凝仪的性能,并进行有关指标的质量控制 .方法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精密度测定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的线性分析;新旧杯及质控与自制质控血浆比较.结果 PT、FIB 线性结果显示(r=0.9999、r=-0.9880);精密度PT、APTT、FIB CV<1.13%,质控批间变异系数(CV)<1.22%;批间变异系数(1~30d)CV<1.26%、水平11~30d与30~60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自制质控血浆 1~30d与30~60d比较显著性差异 P<0.001;新与旧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TAGO 四通道半自动血凝仪具有较先进的磁珠-凝固检测方法,使用联机自动方式提高检测精密度及灵敏度,但应严格按照仪器使用与操作,做好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

  •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T、APTT、Fg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伍玉容;李朝金;张丽;王凡;黄建华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血管病患者124例,对照组88例,采用凝固法、Clauss法分别检测血浆PT、APTT、Fg,分析其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F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含量对早期诊断脑血管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PT、APTT不能作为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凝血时间等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虞丹丹;周星星;戚安浩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机制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该院2015年7-12月就诊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定为急性脑梗组;选择同期性别、年龄与急性脑梗组接近的健康者50人,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PT、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LAC比值.结果 急性脑梗组APTT及PT明显短于对照组,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IB与LAC比值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时,PT、APTT值均短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值高于对照组,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正处于一种高凝状态,D二聚体的检测可为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提供依据.

  • 止血凝血试验用于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英杰;王艳丽

    目的 分析止血凝血试验在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的应用在临床上.方法 选取2011 年1月~ 2012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72 例肿瘤患者(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有165 例和7 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止血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4 项指标,同时检测10 例正常人血浆4 项指标(对照组),包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和对照组患者比较,Fib、APTT、PT 3 项有显著差异的为食管癌、肝癌、肺癌、肠癌、卵巢癌、鼻咽癌,2 项指标具有差异为恶性头颈部恶性肿瘤、宫肌瘤、宫颈癌、胃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4 项指标中只有子宫体癌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恶性肿瘤血象的检测指标.

  • 血液灌流治疗肝硬化患者阿维菌素急性中毒一例

    作者:刘国栋;卢中秋;金箫;洪广亮;徐安忆;李萍

    病例 患者男,48岁,农民,因"口服阿维菌素,意识不清5.5 h"人院.患者入院前6h口服阿维菌素(浓度1.6%)约30 ml,0.5 h后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至当地医院洗胃后病情无好转,遂转至我院.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8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5年,5年前曾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5年来多次因"肝性脑病"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8℃,血压90/50 mm Hg,呼吸26次/min,脉搏122次/min,中度昏迷,瞳孔直径3.5 mm,双侧对称,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2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 cm,浅反射及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血糖3.8 mmol/L,血钙2.09mmol/L,血钾4.43 mmol/L,钠147 mmol/L,氯104 mmol/L,肌酸激酶3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3 U/L,肌钙蛋白0.79 μg/L,血氨172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9.4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3.9 s,国际标准化比值1.62,D-二聚体2.16 mg/L.血常规:白细胞15.14×109,中性粒细胞0.845,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72×109.血气分析:pH 7.201,氧分压:110.2 mm Hg,二氧化碳分压:17.1 mm Hg,碱剩余-18.8 mmol/L,碳酸氢根6.7mmol/L.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活力3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57 U/L;总蛋白65.0g/L,白蛋白32.6g/L,总胆红素28 μmol/L,直接胆红素15 μmol/L.肾功能:尿素4.9mmol/L,肌酐80 μmol/L,尿酸348.μ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CT示,右肺上叶及两肺下叶散在性炎症.入院诊断:急性阿维菌素中毒,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肺部感染.

  • 凝血因子对肝硬化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莲萍

    目的 通过TT、PT、APTT、Fib、PLT的检测,预测肝硬化患者的转归.方法 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分成出血组28例,非出血组39例,按照Child-Pugh分级法分成A级27例,B级24例,C级16例.与60例正常组进行TT、PT、APTT、Fib、PLT检测值的组间、组内比较.结果 在TT、PT、APTT、Fib、PLT检测中,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出血与非出血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hild-Pugh分级法分成A、B、C组与正常组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检测TT、PT、APTT、Fib、PLT能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由此可预示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协助临床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

  • 凝血4项常规检查在临床各科室应用的探究

    作者:吴春华

    目的:探讨临床上PT、APTT、TT、Fg凝血4项测定异常结果的成因及在临床各科室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SysmexCA-1500自动血凝仪,采用凝结法测定PT、APTT、TT、Fg凝血4项.结果:本文对临床9个科室20923例病例的凝血4项测定出的异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结论:凝血4项的测定对临床各科室一些疾病的诊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凝血因子检测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晓琳;王卫东;李瑞华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对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影响,分析其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ACL-200型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肝炎33例;肝硬化40例;肝癌28例;正常人40例,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 );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 [结果] 肝炎组的PT( 13.6±1.06)s,APTT (32.4±4.57)s,FIB( 2.57±0.46 )g/L,D-二聚体(0.89±0.22 )mg/L;肝硬化组PT (17.7±5.60)s,APTT (43.4±13.3)s,FIB (2.10±0.88 )g/L,D-二聚体(2.46±0.61)mg/L; 肝癌组PT(15.05±2.74)s,APTT (36.8±5.55)s,FIB(3.50±1.16) g/L,D-二聚体(2.31±0.8) mg/L;它们与正常组PT (13.02±0.62)s;(APTT32.0±2.0 )s; FIB (2.81±0.78) g/L;D-二聚体(0.45±0.11 )mg/L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结论]不同病程肝脏疾病患者PT 、APTT、FIB、D-二聚体均可异常,其中肝硬化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为显著.

  • CA系列凝血分析仪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作者:王贞;刘艳;杨冬;马晓露;靳岩

    [目的]探讨同一系列不同型号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收集40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浆,在两个不同的凝血分析仪(CA1500、CA7000)测定PT、APTT和Fg,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检测系统间的结果是否为临床接受.[结果]CA7000的PT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系数(r)=0.999;CA7000的INR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0.999;CA7000的APTT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0.998;CA7000的Fg测定结果与CA1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0.985.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大部分小于总允许误差的1/2(PT:T±7.5%;APTT:T±7.5%;Fg:T±10%).[结论]以CA1500作为标准检测系统,CA7000的测定结果具有临床可接受性;应定期对同一实验室不同凝血分析仪进行比对实验,以保证检验结果间的可比性.

  • C反应蛋白和凝血功能在急性胰腺炎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岳小芳;潘小艳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在急性胰腺炎(acutepanereatitis,AP)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且入院时发病在48h以内、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60例,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ereatitis,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在入院第1天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D二聚体(Ddimmer,DD)水平,同时随机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患者作对照,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CRP、PT、APTT、FBG和DD水平,并采用AUC值分析CRP,FBG和DD预测重症胰腺炎的准确性.结果:同时期SAP组和MAP组与对照组比较,CRP、PT、APTT、FBG和DD都具有统计学意义,SAP组和MAP组相比,CRP,FBG和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FBG和DD是一种有用的、简单的、经济的指标,有助于在急性胰腺炎早期对其严重程度作出预测,并且CRP预测重症胰腺炎的准确性高于FBG和DD.

  • 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艳;金映川;王阳;怀淑君

    妊娠是妇女的特有的一段生理过程,由于胚胎及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可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2型糖尿病凝血四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富宏然;姜蕾

    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通过测定患者血浆凝血四项水平,T2DM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高凝倾向,使应用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PTT,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均明显缩短,TT缩短,FIB水平显著上升,有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更加明显.其血液高凝程度加剧.

  • PCI致腰动脉破裂引起腹膜后血肿1例

    作者:陆纪德;邱建平;乔德林;龚佩华;窦桂珍

    患者,女性,78岁.因阵发性胸痛5年,加重2周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84次/分,早搏6~8次/分.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Ⅰ、Ⅱ、aVL、aVF以及V4~V6导联ST段下斜型压低0.1~0.2 mV;血常规:白细胞(WBC)6.1×l09/L,血红蛋白(HGB)136 g/L,红细胞(RBC)4.2×1012/L,红细胞压积(HCT)36%,血小板(PLT)172×109/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

  • 急诊凝血四项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作者:聂树涛;李艳华

    目的观察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96例急诊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396例标本中62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7%,在62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9份,占总误差的30.6%,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2例,占总误差的51.6%,标本溶血者11例,占总误差的17.8%.结论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凝血状态的探讨

    作者:于轶楠;张克莹;都健;曹鹏;李赟;罗红飞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 对4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70例及不合并NAFLD组356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清转氨酶等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发现T2DM患者中NAFLD的患病率为16.43%,男性为11.21%,女性为22.6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NAFLD组与不合并NAFLD组相比,BMI、LDL-C及HOMA-IR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T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与BMI、LDL-C及HOMA-IR密切相关.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超重、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及高凝状态,故临床上在强化血糖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抗凝,从而有利于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 2型糖尿病与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林广玲;黄林锋;邱树彬;林美珊;林少晖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糖尿病组(n=85)和对照组(n=6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结果 (1)2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2DM患者PT、APTT显著下降(P<0.05或P<0.01),FIB显著上升(P<0.05或P<0.01),无血管病变组TT的变化没有统计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TT显著下降(P<0.01).(2)2DM组组内比较,伴血管病变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无血管病变组显著下降(P<0.01),且FIB水平显著上升(P<0.05).(3)DM患者血脂异常的分型比较,DM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有血管并发症组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阳性率可达28.9%,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并且TG与四项凝血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障碍,且随着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凝血活性增强.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