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limp1 mRNA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 IL-21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俊文;刘红春;苏利沙;邓少丽;张根豪;张俊华;魏高辉

    目的:研究IL-21、Blimp1 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体内的表达及IL-21刺激后对体外培养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 Bl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IL-21、Blimp1参与RA发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RA患者5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及PBMC, ELISA检测血浆IL-21水平,同时检测患者临床指标DAS28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抗体将其与患者IL-2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 qPCR )检测患者PBMC Blimp1 mRNA表达量;分离RA患者PBMCs进行体外培养,经IL-21和CD40L刺激细胞72 h后,检测患者PBMC Blimp1 mRNA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CD20阳性B细胞和CD138阳性细胞所占比例。采用均值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 患者血清 IL-21水平(130.51±11.35)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46±6.05)ng/L,t=5.39,P=0.007,且IL-21水平与RA患者DAS289(r=0.658)和抗CCP抗体(r=0.674)具有相关性(P分别为0.019、0.016)。 RA患者PBMCs Blimp1 mRNA表达水平(1.321±0.110)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0.000),Z=-2.48,P<0.05。 IL-21及CD40L体外刺激后,IL-21组和CD40L+IL-21组Bl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84±0.029)、(1.157±0.028),高于对照组(1.000±0.000),P 分别为0.002、0.001,CD40L +IL-21组Blimp1mRNA表达水平高于IL-21组(t=4.862,P=0.02);CD40L组、IL-21组及IL-21+CD40L组较阴性对照组CD20阳性B细胞比例增加[2.42±0.35、2.63±0.33、6.35(4.85,6.57),F=278.363, P<0.001],CD138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也增加(0.474±0.110、0.668±0.120、0.955±0.170,F =49.0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21可促进RA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Blimp1 mRNA的表达;IL-21和CD40L协同作用可能通过调节Blimp1 mRNA的表达促进B细胞的分化成熟进而参与RA的发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552-556)

  • 蛋白质组学筛查人胰腺癌候选相关免疫原性膜抗原的有效验证

    作者:王维斌;赵玉沛;廖泉;张太平;徐徕;吴元德

    目的 对前期蛋白质组学筛查、鉴定的人胰腺癌相关免疫原性候选膜抗原进行有效验证.方法 前期实验中,将胰腺癌患者血清提取的IgG与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的膜蛋白进行免疫印迹杂交,共获得了9个阳性蛋白位点,现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与肽质指纹库对5号和6号位点进行鉴定.应用RT-PCR、real-time PCR验证二者在不同的人胰腺癌细胞株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提取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的mRNA,应用real-time PCR检测prohibitin 2在人正常胰腺组织中和胰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5号和6号阳性蛋白位点经质谱分析鉴定分别是prohibitin 2和prohibitin.RT-PCR和real-time PCR证明,候选膜抗原prohibitin 2和prohibitin在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AsPc、P3的细胞中均有明确的基因表达,尤其在P3细胞中mRNA表达水平高(t=7.442,P<0.01).并且prohibitin 2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t=0.893,P<0.01).结论 人胰腺癌细胞膜蛋白prohibitin 2和prohibitin在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AsPc、P3中均有明确的基因表达,并且prohibitin 2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正常胰腺组织,二者可能是具有免疫原性的胰腺癌相关膜抗原.

  • 自然流产胚胎组织中人类纺锤体有丝分裂俘获缺陷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蔡燕;王箭;袁泰先;施琼;翁亚光;王应雄;蒋洪彦;刘子杰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胚胎组织中人类纺锤体有丝分裂俘获缺陷(hsMAD)2基因的表达,以及hsMAD2基因表达降低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妇产科自然流产患者的胚胎组织标本33份,其中流产1次者23份,流产2次及以上者10份;同时采集人工流产患者的胚胎组织标本35份.采用FQ-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胚胎组织中hsMAD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原代培养人工流产胚胎组织并经染色体分析筛选出5例具有正常核型的胚胎细胞,构建hsMAD2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转染筛选出来的胚胎细胞以抑制其内源性hsMAD2基因的表达,将细胞分为实验1组(转染重组干扰质粒pshRNA-hsMAD2-1)、实验2组(转染pshRNA-hsMAD2-2)、实验3组(转染pshRNA-hsMAD2-3)、对照1组(未做任何处理)、对照2组(转染pTZU6+1干扰质粒空载体)、无关对照组(转染pshRNA-N1).用蛋白印迹法和定量PCR技术评价shRNA的干扰效果,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胚胎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胚胎细胞周期的分布,并计算染色体数目的 变化.结果 (1)自然流产1次者、自然流产2次及以上者、人工流产者的胚胎组织中hsMAD2基因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0879±0.00035、0.00901±0.00033、0.00941±0.00026,3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MAD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791±0.0311、0.0431±0.0020、0.5790±0.0331,3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shRNA的重组质粒表达载体能明显抑制胚胎细胞中hsMAD2基因的表达,转染有效干扰质粒后,实验1组胚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54%,分别与对照1组(4%)、对照2组(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2/M期细胞比例实验1组为17.9%,与对照1组(8.2%)、对照2组(8.0%)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染色体异常率平均值为30.0%,与对照1组(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MAD2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患者染色体数目异常、胚胎发育异常乃至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胎盘组织中KLF-8和MMP-9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作者:杨中玫;罗欣;白冰;漆洪波

    目的 探讨胎盘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8(KLF-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剖宫产术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22例(轻度4例、重度18例)为子痫前期组,同期孕足月行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的2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盘组织中KLF-8蛋白的表达部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胎盘组织中KLF-8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胎盘组织中KLF-8及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均有KLF-8蛋白表达并主要表达于合体滋养细胞的胞核及胞质中,与对照组比较,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KLF-8蛋白阳性染色程度较弱.(2)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KLF-8 mRNA表达水平为0.69±0.08,对照组为1.14 ±0.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子痫前期组KLF-8及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68±0.05及0.21 ±0.03,对照组分别为0.94±0.06、0.34 ±0.0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合计分析两组孕妇的胎盘组织中KLF-8蛋白与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64,P<0.01).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KLF-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孕妇,主要表达于与细胞侵袭密切相关的滋养细胞中,且KLF-8蛋白表达与MMP-9蛋白呈正相关.提示KLF-8可能通过影响滋养细胞侵袭力而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 外周血p53基因第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尹春梅;姚宇峰;严志凌;杨宏英

    目的 探讨外周血p53基因第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HPV分型检测及病理检查证实为HPV16型阳性的子宫颈癌患者167例(子宫颈癌组),以同期在门诊体检的高危型HPV阴性的健康妇女16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法检测后使用DNAstar软件分析两组妇女外周血p53基因2~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子宫颈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2~4外显子各突变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即指rs1042522/rs17878362位点单体型,包括C-A1、C-A2、G-A1、G-A2)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双向测序法检测并经DNAstar软件分析后显示,p53基因2~4外显子区存在3个突变位点和1个插入或缺失片段,分别为第2内含子区SNP11827位点C/G突变、第3内含子区SNP11992位点A/C突变、第4外显子区第72密码子rs1042522位点C/G突变以及第3内含子区rs17878362位点16 bp处的重复插入或缺失(acctggagggctgggg,其中缺失记为A1、插入记为A2).各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及单体型频率在两组妇女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对子宫颈癌患者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非鳞癌患者比较,鳞癌患者的A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8%(4/34)、3.5%(10/284);χ2=4.90,P=0.027]、A1A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7、7.0%(10/142);χ2=5.14,P=0.023]、C-A2单体型频率[分别为11.8%(4/34)、3.5%(10/284);χ2=4.91,P=0.027]均明显降低;与低分化患者比较,高~中分化患者的SNP11827、rs1042522位点的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8%(61/120)、38.8%(62/160);χ2=4.07,P=0.044]明显降低,而G-A1单体型频率[分别为49.2%(59/120)、61.2%(98/160);χ2=4.07,P=0.044]明显增高;与深肌层浸润患者比较,浅肌层浸润患者的SNP11827、rs1042522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3%(25/54)、21.1%(8/38);χ2=7.06,P=0.029]明显降低;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频率在临床分期为Ⅰ期与Ⅱ期、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中p53基因2~4外显子突变与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的发生无关,但携带突变位点的C和A2等位基因、GG和A1A2基因型、C-A2和G-A1单体型的子宫颈癌与其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和病理类型为非鳞癌有关.p53基因多态性分析可为子宫颈癌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 MTA1基因表达与子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韩肖燕;钱海利;杨隽钧;张雪燕;付明;梁萧;林晨;向阳

    目的:探讨MTA1基因表达与宫颈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将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质粒、MTA1基因表达载体pcDNA3-MTA1质粒、MTA1基因RNA干扰载体pSilencer3.1-MTA1-siRNA质粒稳定转染宫颈癌细胞株CaSki细胞(分别命名为对照组、MTA1组、MTA1 -siRNA组),逆转录(RT) -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CaSki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穿膜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迁移能力,基质黏附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黏附能力,细胞侵袭实验检测CaSki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CaSki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将3组CaSki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观察其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 MTA1组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A1 -siRNA组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TT比色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自第2天起,MTA1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而MTA1-siRNA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对照组、MTA1组、MTA1 -siRNA组的克隆数分别为( 133±6)、(169±10)和(57±5)个,MTA1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MTA1-siRNA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显示,MTA1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MTA1 -siRNA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穿膜实验显示,对照组、MTA1组、MTA1-siRN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 153±17)、( 247±38)和(82±10)个,MTA1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MTA1-siRNA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基质黏附实验显示,孵育90 min时,对照组、MTA1组、MTA1-siRNA组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69.3±3.6)%、(80.4±5.6)%、(39.2±7.4)%,MTA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TA1 -siRNA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侵袭实验显示,对照组、MTA1组、MTA1 -siRNA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31±19)、(354±36)和(76±7)个,MTA1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MTA1-siRNA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对照组、MTA1组、MTA1-siRNA组细胞的G1、S、G2期细胞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接种CaSki细胞30d后,对照组、MTA1组、MTA 1-siRNA组裸鼠肿瘤体积分别为(519 ±236)、(2245±780)、(111±65) mm3,肿瘤质量分别为(0.41 ±0.19)、(2.10±0.39)、(0.11±0.08)g,MTA1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TA1 -siRNA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TA1基因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沉默MTA1基因表达能使宫颈癌细胞生长减慢,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下降,从而逆转宫颈癌细胞的恶性表型,为进一步研究MTA1基因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RNA干扰技术进行以MTA1基因为靶点的治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家系中DAX-1新突变的发现

    作者:肖园;杨军;张惠杰;王伟;李小英;王德芬;董治亚;王秀民

    目的 探讨1个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家系的临床特征,检测患者及其家属中是否存在剂量敏感的性别反转-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基因1(DAX-1)突变.方法 对1个家系的两例患者相关医学检查获取临床资料,并取得含患者在内的20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液标本;PCR扩增DAX-1的全部外显子,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2例患者DAX-1第一外显子处均存在T785C半合子突变,家系中有5例女性为此突变的携带者.结论 在1个中国人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家系中发现DAX-1新的点突变T785C.

  • 26例不典型Rett综合征MECP2基因的突变分析

    作者:李美蓉;潘虹;包新华;张玉稚;姜胜玲;吴希如

    目的了解不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MECP2基因的突变频率、突变类型、是否存在突变热点,寻找基因型和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取26例不典型 Rett综合征患儿外周静脉抗凝血,采用Miller′s蛋白酶K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MECP2基因的外显子及结合区,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PCR产物,然后进行DNA直接测序.DNA测序结果与人基因组序列(GeneBank AF030876)比较.结果 26例不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中有12例存在突变.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由于单个碱基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和剪切位点的突变,其中错义突变为常见类型.c.397C>T为3例, c.473C>T、c.916C>T、c.806delG各为2例,c.397A>G、 c. 1005G> A、c.IVS2-2A>T各为1例.结论不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存在MECP2基因突变,R133C、T158M和R306C为其热点突变.基因突变类型和表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 长片段PCR-DNA测序方法在Rett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美蓉;潘虹;包新华;曹广娜;吴希如

    目的 探讨利用长片段PCR-DNA测序方法检测Rett综合征(RTT)患儿MECP2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的RTT患儿用盐析法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长片段PCR同时扩增MECP2基因的第3和第4外显子,用1.5%的琼脂糖凝胶鉴定扩增目的片段的大小,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在40例RTT患儿中有33例患儿MECP2基因存在突变:无义突变16例;错义突变14例;缺失突变3例,其中有一例为314 bp的大片段基因缺失.突变以p.T158M为多见,占21%(7/33),其后依次为p.R255X,占12%(4/33),p.R168X和p.R106W各占9%(3/33),p.R270X和p.Y141X各占6%(2/33),p.R133C、p.D156H、p.F157L、p.P225R、p.Q244X、p.Q262X、p.R294X、p.R306C、P322L、c.1005delG、c.1005-1318del 314 bp和c.1127-1179del 53bp各占3%(1/33).结论 长片段PCR方法鉴定了83%(33/40)的RTT患儿存在MECP2基因突变,目前是一种简单、方便、快速、准确的基因诊断方法,能同时发现常见突变和基因大片段的缺失,有助于RTT的诊断.

  • 川崎病Toll样受体MyD88非依赖性信号途径及其调节因子的研究

    作者:王国兵;李成荣;祖莹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MyD88非依赖性途径及其调节因子在川崎病(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急性期KD患儿32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16例,KD患儿分别于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单核/巨噬细胞(MC)Toll样受体4及MyD88非依赖性途径传导分子/效应分子,如含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结构域诱导干扰素接头分子(TRIF)、TRIF相关接头分子(TRAM)、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β(IFN-β)、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因子(RANTES)、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等,及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分析SOCS-1基因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基序甲基化状态.结果 (1)急性期KD患儿MC MyD88非依赖性途径传导分子TLR4、TRlF、TRAM、TBK-1和IFN-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年龄对照组(P<0.05);(2)趋化因子IP-10、RANTES和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3)急性期KD患儿M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明显高于同年龄对照组[(6.19±2.25)% vs.(2.00±1.37)%,t=7.98,P<0.05],合并冠状动脉组(KD-CAL+)CD40表达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组[KD-CAL-,(9.63±2.96)% vs.(4.12±1.91)%,t=16.02,P<0.05];(4)急性期KD患儿MC细胞SOCS-1 mRNA水平显著高于同年龄对照组[(4.31±0.83)×10-3 vs.(1.09±0.23)×10-3,t=20.43,P<0.05],KD-CAL+组SOCS-1 mRNA表达明显低于KD-CAL-组[(5.73±1.04)×10-3 vs.(1.94±0.46)×10-3,t=14.15,P<0.05];(5)KD患儿急性期SOCS-1基因CpG序列去甲基化水平明显增高[(26.9±8.6)% vs.(5.9±1.4)%,t=13.46,P<0.05],KD-CAL+组SOCS-1基因去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KD-CAL-组[(35.1±10.3)% vs.(13.2±3.7)%,t=8.63,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MyD88非依赖性途径异常活化可能是导致KD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

  •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视网膜内的表达

    作者:王红;周增超;彭晓燕;赵萌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视网膜内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法.90只Lewis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分组,分别为未治疗组40只大鼠、治疗组40只大鼠及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动物模型,治疗组从免疫后1~28 d,给予环孢素(CsA)灌胃,每天20 mg/kg体重,而未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给予免疫和治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 d按分层随机号抽取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10只大鼠进行相关枪测,观察大鼠眼部炎性变化,双眼取材,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内SOC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视网膜内SOCS蛋白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小显著差异法;用Mann-Whitney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进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炎性反应分值比较.结果 免疫后14 d,未治疗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房水闪辉阳性,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规则甚至前房积脓,炎性反应分值是1.5±0.5;而治疗组眼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性反应分值是0.5±0.3.未治疗组的IL-12、IFN-γ及IL-4免疫后14 d达到高峰(均P<0.05),免疫后28 d IL-12、IFN-γ下降到正常水平(均P>0.05),IL-4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IL-12、IFN-γ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均P>0.05),IL-4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均P<0.05).SOCS1、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mRNA免疫后14 d表达高,未治疗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41倍和3.36倍,治疗组分别为1.44倍和1.73倍;SOCS3和SOCS5mRNA在整个病程中逐渐升高,免疫后28 d表达高,未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95倍和3.16倍,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59倍和3.58倍.未治疗组SOCS1和CIS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二者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两组中SOCS3和SOCS5蛋白在免疫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EAU发生过程中视网膜SOCS1升高与Th1型反应增强有关;在发病的不同阶段中CIS与SOCS3升高和Th2细胞反应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与缓解葡萄膜炎的发病强度有关;SOCS5水平升高在眼局部炎性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 FHL2调控Id2功能活性的研究

    作者:伍志强;韩为东;赵亚力;司艺玲;杨洁;田丽媛;孟元光

    目的:探讨FHL2对Id2蛋白功能的调控效应.方法:将E47、 5xE-Box-Luc、 pRL-SV40、 Id2以及FHL2表达载体分别共转染MCF-7、 293T以及SH-SY5Y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中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三个细胞系中E47均显著上调了报告基因的表达, Id2抑制了E47的转录激活活性,而FHL2通过与Id2相互作用显著消弱了Id2对E47功能的抑制效应.结论:通过相互作用FHL2抑制了Id2蛋白的功能活性,FHL2是一个新的Id2蛋白功能抑制子.

  •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在不同表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韩雅玲;刘海伟;康建;闫承慧;王效增;赵连友;李少华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分化过程中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ellularrepressor of E1A-stimulated genes,CREG)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PCR扩增的CREG片段插入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纯化的CREG融合蛋白免疫家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以人胸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ITASY)为模型,[3H]标记脱氧胸苷掺入法测定去血清培养HITASY细胞DNA合成变化.以Western印迹观察HITASY细胞在去血清培养过程中SMα-肌动蛋白、肌钙结合蛋白(calponin)的表达,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去血清培养诱导CREG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CREG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构建载体并成功得到抗CREG多克隆抗体.去血清培养可使HITASY细胞DNA合成明显降低.随去血清培养时间延长,除SMα-肌动蛋白和肌钙结合蛋白表达逐渐上调之外,CREG mRNA转录活性和蛋白翻译合成亦上调.免疫组化显示去血清培养后,CREG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并主要位于细胞核周.结论去血清能促使HITASY细胞由合成表型向收缩表型转换,同时伴CREG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

  • 脊髓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小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作者:石林玉;张娟;孔明健;徐黎;刘明;沈羽;顾小萍;马正良;Ma Zhengliang

    目的:探讨脊髓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 )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小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昆明小鼠56只,体重20~25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 n=8):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NRSF反义寡核苷酸组(NAS组)、切口痛+NRSF反义寡核苷酸组(I+NAS组)、切口痛+瑞芬太尼+NRSF错义寡核苷酸(IR+NMS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NRSF反义寡核苷酸(IR+NAS组)。C组、I组和IR组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5μl ,NAS组、I+NAS组和IR+NAS组鞘内注射NRSF反义寡核苷酸10μg ,IR+ NMS组鞘内注射NRSF错义寡核苷酸10μg ,均为1次/d ,连续3 d。于末次鞘内注射后30 min时,C组和NAS组皮下输注生理盐水0.4 ml ,I组和I+NAS组制备切口痛模型,同时皮下输注生理盐水0.4 ml ,IR组、IR+NMS组和IR+NAS组制备切口痛模型,同时皮下输注瑞芬太尼0.04 mg/kg。于术前3 d (T0)、4 h (T1)、术后4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时测定机械缩足阈(PWMT)和热缩足阈(PWTL)。结果与C组比较,I组、IR组、I+NAS组、IR+NMS组和IR+NAS组T2-5时PWMT和PWTL降低( P<0.05),NAS组各时点PWM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组比较,IR组和IR+NMS组T2-5时PWMT和PWTL降低( P<0.05),I+NAS组各时点PWM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 IR+NMS组各时点PWM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R+NAS组T2-5时PWMT和PWTL升高( P<0.05)。结论脊髓NRSF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小鼠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

  • 人参皂苷Rg3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对胃癌组织VEGF、MTA1蛋白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祥伟;张正元;周光荣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对胃癌组织血管内表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TA1)表达、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4例胃癌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给予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人参皂苷Rg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EGF、MTA1蛋白表达,免疫功能变化及预后.[结果]治疗组根治性切除(RO)切除率,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EGF和MTA1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值、T细胞转化率均显著上升(P<0.05),CD8+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1、3、5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胃癌患者,RO切除率高,可显著降低患者VEGF和MTA1阳性率,提高患者免疫,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