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囊脂质体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作者:唐家伟;严飞;段琬璐;李叶阔

    目的 制备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囊脂质体(MSN-LIPO),评价MSN-LIPO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材料与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MSN-LIPO,用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MSN-LIPO的基本表征;用CCK-8试验评估脂质浓度分别为0、0.1、0.2、0.5、1.0 mg/mlMSN-LIPO对U87 MG细胞的毒性;将FITC标记的MSN-LIPO与U87 MG细胞分别孵育0 min、15 min、30 min、lh、2h,使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验证U87 MG细胞对不同分组MSN-LIPO的摄取;分别设立对照组、MSN-LIPO组、HIFU组和HIFU+MSN-LIPO组,通过流式细胞仪评价不同分组对U87 MG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制备的MSN-LIPO粒径大小约为(128.60±2.11) nm,Zeta电位约为(-22.90±0.77) mV;不同浓度组MSN-LIPO对U87 MG细胞无显著毒性作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0.05);U87 MG恶性胶质瘤细胞能够成功摄取MSN-LIPO,不同时间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81,P<0.05);不同治疗分组对U87 MG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52,P<0.05).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MSN-LIP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协同增强HIFU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抑制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园园;黄潇;魏锐利;李由;程金伟

    目的 制备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IOL)并探讨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低能离子束表面氟离子注入技术使5-Fu纳米粒与IOL表面交联黏附形成涂层.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对左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术,对照组为A组,植入普通IOL;实验组为B组,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所有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前房闪光和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区混浊程度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前房炎性反应:B组的前房闪光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5,P=0.024).两组兔眼的前房反应均在术后3 d至1周内缓解.晶状体后囊膜混浊:B组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4,P=0.016).光学显微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眼内炎性反应较轻,B组无明显眼内炎性反应表现,A、B两组角巩缘结构及组织均无病理损害.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A组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现象,B组未见明显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兔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眼内毒性较小.

  • 紫杉醇两亲嵌段共聚物纳米囊的研究

    作者:董岸杰;邓联东;孙多先;张跃庭;靳建洲;元英进

    目的探讨负载紫杉醇的聚乙二醇-b-聚(D,L-乳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核-壳型纳米囊(PMT).方法采用固相分散法制备PMT,动态光散射(DLS)测定PMT的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 1HNMR表征PMT的形态,研究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和紫杉醇投药量对PMT的影响,考察PMT对昆明鼠肝癌H22的疗效.结果 PMT呈核-壳结构球形,粒径为纳米级,随着PEDLLA中疏水嵌段相对分子质量或载药量的增大而增大,PMT具有与Taxol类似的抑制肿瘤作用.结论本研究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脉注射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 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作者:吴建锋;於得红;方超;贾连顺;李家顺;许国华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用于肿瘤化疗的甲氨蝶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TX-PLGA)纳米囊,并考察MTX-PLGA纳米囊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囊的形态,并研究MTX-PLGA纳米囊的粒径、回收率、载药量、包封率、稳定性和体外释药.结果 MTX-PLGA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161.2 ±6.7)nm,载药量为(4.23±0.77)%,包封率为(62.1±3.8)%,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方程:In(1-Y)=-0.004 It-0.064 8(r=0.984 5).结论 采用复乳法-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MTX-PLGA纳米囊,所制纳米囊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化疗药物.

  • 载天冬酰胺酶透明质酸-聚乙二醇/α-环糊精纳米囊的药动学考察

    作者:李瑶;晏子俊;何丹;胡雪原;张景勍

    目的 研究载天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N)自组装透明质酸-聚乙二醇/α-环糊精纳米囊[hyaluronic acid-graft-poly(ethylene glycol)/α-cyclodextrin nanocapsules loaded with asparaginase,AHAPs]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给予AHAPs和游离AN后,测定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血浆样品中AN的活性.采用DAS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c对AHAPs和游离AN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AHAPs和游离AN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48 h分别为(132.26±1.59)和(46.38±1.98)U·h·mL-1,MRT0-48h分别为(3.64±0.04)和(1.76±5.99)h,tmax分别为(0.75±0)和(0.08±0)h.通过比较,AHAPs的AUC0-48 h、MRT0-48h和tmax分别为游离AN的2.85、2.07和9.37倍.AUC048 h、AUC0-∞和ρmax的90%可置信区间分别为77.0% ~ 78.5%,77.0%~78.5%,94.4%~96.0%.tmax经非参数法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HAPs能提高AN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有效延长其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AHAPs与游离AN不具有生物等效性,且AHAP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更优.

  • 肝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李凤前;胡晋红

    目的综述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阐述前体药物、受体介导和载体导入等靶向途径在肝靶向给药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肝靶向性的作用机制,分析肝靶向给药对肝病药物治疗局限的突破,进行肝靶向药物与原药的疗效比较.结果肝靶向给药系统可明显提高肝病的药物治疗指数.结论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氢溴酸高乌甲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孟庆刚;倪京满;许有瑞

    氢溴酸高乌甲素是毛茛科植物高乌头(aconitum simontanun)根中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拉帕乌头碱(lappcontine)的氢溴酸盐,临床应用表明,本品具有较强的镇痛、局麻作用,镇痛强度为氨基比林的7倍,与哌替啶相比镇痛效果相当,是优良的非成瘾性镇痛药,对恶性肿瘤疼痛及其他顽固性疼痛疗效尤为显著.

  • 吉西他滨纳米载药囊泡控释行为的研究

    作者:郑建军;贾林;李皓;黄开红;帅心涛;李瑜元

    目的 制备吉西他滨(Gemcitabine)纳米载药囊泡,对其表面形态、粒径分布、微粒结构、体外释放等性能进行评估.方法 以两亲性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DLLA)为原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药囊泡,Gemcitabine为模型药物.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载药囊泡的形态和结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囊泡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量.结果 纳米载药囊泡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具有明显的空心结构,平均粒径为200.6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4.14%和20.5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囊泡具有良好的控释特性.结论 以PEG-PDLLA为原料制备的Gemcitabine纳米载药囊泡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为胰腺癌动物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大黄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的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

    作者:黄红娜;张丹参;郑晓霞;张力;薛贵平

    目的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大黄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筛选其佳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 在单因素法筛选制备工艺的基础上.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L_s(3~4)正交设计法对处方中搅拌速度、水相pH值、α-氰基丙烯酸丁酯用量和醋酸乙酯用量进行筛选,以优化该制备工艺.对其进行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粒度分布等的质量考察.结果 确定大黄酚投药量为5 mg时,佳制备工艺:搅拌速度为800 r/min,水相pH值为2,α-氰基丙烯酸丁酯用量为13 μL,醋酸乙酯用量为0.6 mL.采用佳工艺制备的大黄酚纳米囊平均包封率为82.19%,平均载药量为21.48%,平均粒径为246 nm,电镜照片显示粒度分布均匀.结论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大黄酚纳米囊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粒度分布均匀,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静脉注射给药.

  • 我国纳米粒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贵起;段凤英

    纳米粒(nanoparticle)是指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径在1~1 000 nm的固态胶体微粒,可分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nanospheres,NS)和膜壳药库型的纳米囊(nanocapsules,NC)两类.

  • 靶向纳米液态氟碳球囊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研究

    作者:刘腾;洪玉蓉;董鑫;陆世鎏;康牧星;张波;吴育连

    目的 制备靶向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纳米液态氟碳球囊,进行体外靶向结合与超声显影的研究.方法 利用乳化/蒸发法制备生物素修饰的纳米液态氟碳球囊(LNCs),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链接法进一步偶联生物素修饰的anti-VEGFR2抗体,制备VEGFR2靶向纳米氟碳球囊(V2-LNCs).观察其形态、大小及结构,测量其粒径和表面电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2-LNCs与人血管内皮细胞(HUEVC)的靶向结合情况.观察纳米液态氟碳球囊体外超声显影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制备了平均粒径为(98.45±0.07)nm的V2-LNCs;V2-LNCs与配体结合后的荧光免疫染色试验为阳性;体外寻靶试验显示V2-LNCs能较好地黏附在HUEVC细胞上,反复洗涤不掉,用anti-VEGFR2抗体预封闭HUEVC细胞可成功阻断其靶向结合;而作为对照的LNCs经反复洗涤后纳米球囊与细胞完全分离,无结合;体外超声显影效果明显增强,在较低浓度(0.5 mg/ml)即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影效果.结论 成功制备出VEGFR2靶向纳米液态氟碳球囊超声造影剂,该纳米球囊与体外HUEVC有较强结合力且能显著增强超声显影性能,为进一步的血管外超声靶向显影研究获得了实验室基础数据.

  •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作者:冷福建;乐林莉;文刚;万梦娇;徐恒;余凌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离体培养入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计数并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个/ml,以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10组(n=30),对照组(C组):常规培养;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组(L1-4组):利多卡因终浓度依次为1.000%、0.500%、0.250%、0.125%;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L-SLN1-4组):利多卡因终浓度依次为1.000%、0.500%、0.250%、0.125%;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组(SLN组).于细胞孵育前(C组于相应时点)、培养或孵育1、12和24 h(T0-3)时分别随机取6孔,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于T3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与T0时比较,L1-4组和L-SLN12组孵育各时点、L-SLN3组T2.3时、L-SLN4组T3时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SLN组和C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L1-4组和L-SLN1-3组T2.3时、L-SLN4组T3时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T2时比较,L1-4组和L-SLN1-4组T3时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C组比较,L1-4组和L-SLN12组各时点、L-SLN3组T2.3时、L-SLN4组T3时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SLN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利多卡因浓度的L-SLN14组比较,L1-4组各时点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L-SLN1-4组细胞形态改变较L1-4组明显减轻.结论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但该作用弱于利多卡因溶液.

  •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剂型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作者:冷福建;李娜;叶小丰;张丽霞;余凌

    目的 评价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剂型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SPF级Wistar雄性大鼠90只,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法表,将其分为6组(n=15):正常对照组(C组)、1%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L1-SLN组)、1%利多卡因水溶液组(L1组)、2%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L2-SLN组)、2%利多卡因水溶液组(L2组)和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组(SLN组),分别于坐骨神经处注射生理盐水、1%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1%利多卡因水溶液、2%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2%利多卡因水溶液和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容量均为200 m.于坐骨神经阻滞前(基础状态)、阻滞后10、20、30、60、120、180、240、300、360、420、480、540和600 min时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计算大效应百分比(MPE)以反映感觉阻滞程度.于坐骨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0、20、30、60、90、120和150 min时测定伸姿推力(EPT)以反映运动阻滞程度.于坐骨神经阻滞后2d、1周和4周时取给药部位坐骨神经和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阻滞前和C组比较,L1组阻滞后10~30 min时、L2组阻滞后10 ~ 60 min时、L1-SLN组阻滞后10 ~ 360 min时、L2-SLN组阻滞后10~540 min时MPE升高,L1组阻滞后10~30 min时、L2组和L1-SLN组阻滞后10~60 min时、L2-SLN组阻滞后10~90 min时EPT降低(P<0.05).与L1组比较,L1-SLN组MPE阻滞后10 min时降低(P<0.05),阻滞后20~30 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60~ 360 min时升高,EPT阻滞后10 ~ 30 min时升高(P<0.05),其余肘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2组比较,L2-SLN组MPE阻滞后10 ~ 30 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60 ~ 540 min时升高,EPT阻滞后10 ~ 60 min时升高(P<0.05),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N组、L1-SLN组和L2-SLN组给药部位肌肉和结缔组织未见变性或坏死,仅有轻微炎性反应,给药部位坐骨神经未见轴索变性或脱髓鞘.结论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剂型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可延长阻滞时间,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 纳米囊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

    作者:黄红娜;张丹参;张力;薛贵平

    纳米囊是纳米粒的一种,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级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小粒子特征,可以穿越生物膜屏障和网状内皮组织系统到达传统药物无法到达的人体特定部位,建立起新的给药途径;其制备方法和材料的多样性又可赋予药物许多新的特点,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药物新剂型,因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纳米囊的特点和优点进行研究,阐述了其负载药物和载体材料的种类,并重点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纳米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慧;杨峥维

    随着药物研究开发工作的大力开展,药剂研究领域中的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以及靶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剂型:纳米囊、纳米粒、脂质体、微球(MS)、凝胶、微乳等微粒分散体系,它们在药物应用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优势.其中微球制剂因性质稳定、制作方法成熟、工艺简单,可以大批量生产,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领域.

  • 环丙沙星的新型给药系统

    作者:李凤前;胡晋红

    本文以环丙沙星为代表,根据其在缓释和细胞内导向的新型载体形式研究情况,对其包合物及以包合物制成的药质体、纳米囊、脂质体等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性质、体内外抑菌试验等进行综述,分析和讨论新剂型对药动学及药效学性质影响的原因及药剂学机理.

  • 注射用胰岛素缓释纳米囊的研究

    作者:尹宗宁;陆彬

    以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为载体制备注射用胰岛素纳米囊.通过均匀设计优选实验,以乳化聚合法得到了包封率为93.75%,平均粒径101 nm,跨距为1.14的胰岛素纳米囊.初步实验表明,注射用胰岛素纳米囊在4~25℃较稳定,含量、包封率、平均粒径等无明显变化;体外释药符合双指数模型;单次给药实验表明大鼠经皮下注射后,其降糖作用可持续一周,在药物的吸收相具良好的量效关系,药效优于相同剂量的胰岛素注射剂(P<0.05).

  • 载天冬酰胺酶纳米囊的活性及体外稳定性评价

    作者:李瑶;晏子俊;何丹;胡雪原;张景勍

    目的 制备载天冬酰胺酶(asparaginase,AN)透明质酸-聚乙二醇[hyaluronic acid-graft-poly(ethylene glycol),HA-g-PEG]/α-环糊精(α-cyclodextrin,α-CD)纳米囊(HA-g-PEG/α-CD hollow nanocapsules loaded with asparaginase,AHAPs),并对其体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方法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AHAPs,测定AHAPs的适温度、适pH、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并通过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抗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能力、血浆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实验对游离AN与AHAPs的体外稳定性差异进行考察.通过荧光实验对AN与空白HA-g-PEG/α-CD纳米囊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 AHAPs的适温度为50℃,适pH值为7.0,测得平均粒径为(424.53±7.25) nm,zeta电位为(-48.77±0.99) mV.经计算,AHAPs的平均包封率为(64.40±1.82)%.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AHAPs中AN的体外稳定性及活性明显优于游离AN,且部分实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实验结果表明,AHAPs中AN生物活性的提高可能与AN和空白HA-g-PEG/α-CD纳米囊的相互作用引起蛋白质残基微环境和酶构象改变相关.结论 AHAPs不仅提高了AN的活性,而且明显增强了AN的体外稳定性.

  • 载天冬酰胺酶自组装纳米囊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

    作者:谢江川;胡雪原;晏子俊;周云莉;张景勍

    目的 研究载天冬酰胺酶(Asp)自组装透明质酸-聚乙二醇(HA-g-PEG)/二甲基-β环糊精(DCD)纳米囊(AHDPs)在雄性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考察了AHDPs的透射电镜、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并分别测定大鼠静脉给予AHDPs和游离Asp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样品中Asp的活性.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对AHDPs和游离Asp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AHDPs的平均粒径为(439.63±8.49) nm,zeta电位为(-20.43±2.20) mV,平均包封率为(55.75±4.11)%(n=3).AHDPs和游离Asp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48h分别为(138.93±0.89)U· mL-1·h和(46.38±1.98) U· mL-1·h,AUC0-∞分别为(175.22±13.59)U·mL-1·h和(51.44±3.01)U·mL-1·h,t1/2分别为(4.46±1.04)h和(1.86±0.38)h.与游离Asp比较,AHDPs的AUC0-48 h、AUC0-∞和t1/2分别提高至约游离ASP的3.00、3.40和2.40倍.AUC0-48 h、AUC0-∞和Cmax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76.9%~78.3%、76.9%~78.3%、92.8%~94.4%.结论 AHDPs延长了Asp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半衰期,提高了Asp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且AHDPs与游离Asp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 纳米粒给药系统制备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凌燕;屠锡德;周建平

    纳米给药系统在实现药物靶向给药,缓、控释放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纳米粒(纳米球和纳米囊)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纳米粒主动靶向修饰的手段进行了归纳.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