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初步研究

    作者:蒋先洪;文津;刘新宇;汤曦;张任重;程媛;付平;崔天蕾

    目的 前瞻性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BAP,balloon angioplasty)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患者24例,行BAP治疗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疗效. 结果 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8.2±10.1岁.经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CDU,color Doppler ultrasound)、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computerized topographic angiography)检查发现15例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于病变部位行BAP治疗,其中13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的中心静脉导致BAP未能完成.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平均2天症状明显缓解.13例BAP治疗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7~24个月,12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内瘘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于17个月后出现再狭窄. 结论 BAP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安全且有效,对更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损伤后血管再狭窄

    作者:于云鹏;孙锟

    支架植入与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以迅速扩张血管、改善缺血症状,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再狭窄是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过程,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塑是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金属基质蛋白( MMPs ),作为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水解酶[1-2],广泛参与调节血管重塑和细胞迁移过程,抑制MMPs活性可以显著抑制再狭窄的发生。

  • 非诺贝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作者:姜妮;苏津自;许昌声;林金秀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球囊损伤造成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后,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余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非诺贝特100 mg/kg·d灌胃.用药时间为3月.3月后,腹主动脉取血,以备血脂的测定,并立即行腹主动脉插管灌注固定颈总动脉,HE染色,用图像分析仪观察颈总动脉血管腔面积(L)、血管壁(中膜)面积(W),并计算其比值(W/L).结果 (1)与标准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SHR体重和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非诺贝特治疗组与标准饲料组比较血压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体重、TG及TC水平无明显差异.(2)颈总动脉健侧各组W/L无明显差异;损伤侧高脂饲料组比标准饲料组明显增厚(0.36±0.03比标准饲料组0.27±0.04,P<0.05),局部有斑块形成.结论 非诺贝特可降低SHR体重、血压,改善SHR血脂水平,减缓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成人法洛四联症术后血栓外压性肺动脉狭窄介入球囊成形术一例

    作者:李丁扬;张刚成;沈群山;尚小珂

    患者男,23岁。因“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4年,间断腹胀1年余”入院。患者4年前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牛颈静脉跨环补片)”,1.5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腹胀、乏力,伴大量腹水、双下肢浮肿等表现。查体:心界扩大,心率100次/min,律不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传导广泛,腹部稍膨隆,脐略膨出,肝肋下2指、质地软,无压痛。心脏超声示: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室水平残余分流,右心室流出道无狭窄,三尖瓣中度反流,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心电图示: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右束支阻滞,T波改变。入院诊断:肺动脉瓣重度反流,室水平残余分流,心房扑动。行肺动脉瓣重建+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修补+三尖瓣成形+迷宫手术(MAZE)。术中以类似无支架生物瓣置入技术,切开原流出道补片后,用新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形成右心室流出道,并将残余的原流出道补片缝合,形成新的肺动脉管道外侧壁。术后予维护心功能(多巴胺、地高辛等),利尿(呋塞米、螺内酯等)及稳定内环境的对应治疗。早期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狭窄处压差35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第13天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窦管交界狭窄。心脏增强CT提示,人工管道血栓形成(图1~3)。术后第23天复查超声,与术后第13天超声结果基本相同。术后第24天行右心导管+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术中行右心室造影,见肺动脉窦管交界处均匀性狭窄(图4),狭窄处直径6 mm,长度约10 mm。测量肺动脉-右心室压差65 mmHg。以25号肺动脉球囊扩张2次(图5~6)。再次行右心室造影,狭窄处直径约扩张至12 mm。复测肺动脉-右心室压差为35 mmHg。介入术后第2天复查超声:肺动脉窦管交界内径12 mm,肺动脉腔内前向流速4.1 m/s,压差68 mmHg。出院1个月后复查超声:肺动脉窦管交界内径15 mm,肺动脉腔内前向流速2.4 m/s,压差24 mmHg。

  • 紫杉醇涂层球囊导管与紫杉醇涂层支架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方面的对比

    作者:孙晓昕

    背景:用紫杉醇涂层球囊导管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比较,6个月时的晚期腔径丢失率非常低,而且2年以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亦较少.我们将紫杉醇涂层球囊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现行标准下与紫杉醇洗脱支架进行了对比.

  • 小冠状动脉腔内置入支架与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长期预后分析

    作者:谭小军;刘向儒;张小红;陈小亮

    对于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置入支架的临床疗效,长期随访资料,国内报道较少,且尚有争论.对此,我们对1997年10月~2001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置入支架治疗的128例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随访,探讨PTCA与支架置入术对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远期疗效.

  • 肺动脉支架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杨凯华;孙锟

    目前,肺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开胸手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经皮支架植入术.30多年以来,支架植入治疗肺动脉狭窄发展迅速,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可降解支架的出现,配合内外科镶嵌治疗概念的提出,经皮肺动脉支架植入更是显示出其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经皮肺动脉支架的应用及发展进行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瞻望

    作者:韩玲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理念起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但形成介入心脏病学则始于70年代Gruntzig 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orstmann动脉导管栓塞术、King 和Rashkind 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Gianturco的血管栓塞术.20世纪80年代Palmaz及合作者发展了Dotter的构思,开始了球囊扩张金属支架治疗血管狭窄的研究.

  • 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吴石白;关小宏;刘朝中;王爱林;朴龙松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根据其下肢动脉闭塞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102条肢体行下肢动脉内介入治疗,根据术中、术后1、3、6个月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部位、分级、临床症状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90例102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0.2%(92/102);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 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合理的选择适应证,对能否再通动脉血管、维持时间的长短以及糖尿病足的预后至关重要.

  • 四类儿童应查查血脂

    作者:王瑞环

    目前,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筛选标准,推荐对四类儿童应进行血脂筛查.一是父母或祖父母在55岁前进行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球囊血管成形术;二是父母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周围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史,或在55岁前突然死亡;

  • 长球囊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缺血

    作者:刘波;段月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特别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性病变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病人也在逐年增加.下肢动脉病变病人中有10%~20%将面临威胁肢体生存的重症缺血[1].但是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目前在欧洲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已成为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的首选治疗[2].2009 -2~2009 - 12,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缺血病人22例,现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静;达军;张铁亮;戴远辉;黄定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比两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血管小直径和狭窄程度、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6.28±2.65)%〕明显小于对照组〔(20.08±12.56)%〕(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随访各时刻血管小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随访3、6、12个月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老年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血管扩张效果明确,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首选的球囊扩张方案之一。

  •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秦永林;邓钢;郭金和;何仕诚;方文;朱光宇;滕皋军

    目的 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 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胭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超声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足坏疽

    作者:吴石白;袁群;史国珍;童奥;赵娜;肖黎;张妲;王良宸;唐红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环、抗凝的前提下行超声血栓消融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结果:47例60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3.3%;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MRI、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足坏疽的患者,在传统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先进的超声血栓消融技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可以使闭塞的大血管再通,明显改善血供,为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提供良好的血液循环条件.

  • 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ET和IGF-I的改变

    作者:秦玉明;周爱卿;贲晓明;沈捷;梁瑛

    目的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IGF-I)在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用自制导管制造大鼠血管内皮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时间受损血管病理改变,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及IGF-I含量结果血管内皮损伤后,随着时间延长,平滑肌细胞大量增殖造成管腔狭窄,血浆ET及IGF-I升高明显,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两者具有较好相关性。结论ET与IGF-I相互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 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大乔;符伟国;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王玉琦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异种移植的人体完全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例人体完全闭塞的硬化动脉段异种移植于6条实验犬的口径匹配的动脉上,并进行超声消融治疗.比较消融治疗和部分合并球囊扩张前后移植动脉的狭窄度和远端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测算相应操作后移植血管的损伤系数.结果11例完全闭塞动脉段经超声消融后,10例血管再通,单位长度消融率为(72±28)s/cm.超声消融后血管狭窄度由100%降至(72±15)%,P<0.01,无动脉夹层、穿孔和远端栓塞表现;合并球囊扩张后狭窄度降至(41±14)%,P<0.01.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可为完全闭塞的动脉建立新的血流通道,联合其他腔内介入技术可显著改善闭塞血管的通畅性;对正常血管壁损伤极小,不易引起远端栓塞.

  • 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重症监护指南

    作者:Matthew M.Kimball;Gregory J.Velat;Brian L.Hoh;邱忠明;张君;徐格林

    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大多数患者接受3H治疗,但当其不能使用或无效时,可采用血管内治疗.通过对201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有关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英文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总共检索到49篇文献,其内容涉及血管内治疗的时机、动脉内治疗方法以及球囊血管成形术.检索到的大部分研究探讨了动脉内罂粟碱或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二者均已被普遍证明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和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但没有证据显示其相对于彼此的明确优势.2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成形术期间的血管破裂、颅内压增高以及可能与罂粟碱相关的神经毒性.目前有关评估尼卡地平或维拉帕米治疗的资料有限,对尼卡地平报道了肯定的益处,而维拉帕米的益处则并不一致.

  • 犬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动态变化

    作者:范晨;刘一之;周岱;王中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IGF-1在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目标血管的PCNA变化规律,结合影像学测量方法观察犬颈动脉狭窄的形成过程.结果 IGF-1的释放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4-6 h[(平均值(942.55±44.13)ng/ml、(1073.09±87.73)ng/ml]启动,到术后12h[平均值(1468.35±101.85)ng/ml]达到峰值,至术后72 h[平均值(1405.64±85.09)ng/ml]维持高水平释放;犬颈动脉球囊损伤后4周内即发生血管增生性变化,PCNA阳性细胞数于术后4周达到峰值[平均值(61.60±1.96)个,视野],至术后8周左右血管狭窄形成.结论 IGF-1表达增强与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增生性变化有关,为较理想的血管成形术后动脉狭窄发生的启动信息,PCNA表达增强反映血管内皮增殖高峰在颈动脉内皮损伤后4周.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特征与高压球囊治疗

    作者:陈晓敏;沈南芬;潘伟民;叶红华;朱建华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特征和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支架内再狭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其中6例施行高压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68例冠脉内支架术患者中,有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0.29%,出现在术后1.5~8个月.靶血管在左前降支6例,右冠状动脉1例,病变特征表现为支架内弥漫狭窄的5例,局限性狭窄2例.除1例左前降支弥漫性狭窄外,余6例用12~15个大气压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前狭窄程度平均为84%(75~98%),术后狭窄降至12%(0~35%),小管腔内径从术前的平均0.52mm增至2.68mm.术中无严重并发症,1例在术后2个月发生再狭窄行CABG术,余5例随访6个月无心肌缺血复发.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可表现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二种.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是简单可行的,能获得满意的即刻造影结果和较好的远期疗效.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