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镶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俊;左维嵩;莫绪明;周昕;陈晔;刘廷会;张婧

    目的 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非体外循环下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镶嵌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价值,总结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利用TEE引导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PA/IVS的镶嵌治疗,所有患儿均胸骨正中切口,于右室流出道距离肺动脉瓣环下约2 cm缝荷包线,在TEE引导下置入导丝和穿刺鞘管.确认穿刺针对准膜性闭锁的瓣膜后,在钢丝引导下放入球囊扩张管进行扩张,TEE观察肺动脉瓣开放情况,测量跨瓣压差.结果 TEE引导下,13例球囊扩张成形术均成功完成,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扩张后的肺动脉瓣正向血流速度均小于3 m/s,压差均小于36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除1例患儿因重症感染放弃治疗外,其余患儿随访6个月~2年,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TEE辅助下,经胸肺动脉瓣扩张成形镶嵌技术治疗婴幼儿PA/IVS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消除常规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对于心脏的创伤,避免导管产生并发症,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 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进展

    作者:罗凯;付炜;郑景浩

    镶嵌治疗是一种于围手术期应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内外科相互独立封闭的治疗方式,构建了心内外科共同协作的桥梁。由于是建立在手术与介入两种相对成熟手段的高起点基础之上,近十年来镶嵌治疗得到飞速发展,其治疗方向越来越趋向于患儿低龄化以及疾病复杂化。本文将主要介绍近年来其在治疗新生儿期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非体外循环下初期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漫辰;何晓敏;祝忠群;严勤;张海波;郑景浩

    目的:通过采用非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或镶嵌治疗的方法作为初期手术方案,评估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中心完成初期手术的47例PA/IV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肺动脉瓣闭式切开术的25例患儿为肺动脉瓣(PV)切开组,行经右心室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术的22例患者为镶嵌治疗组.对各组患儿术前彩色超声报告,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等予以分析统计.结果:PV切开组和镶嵌治疗组患儿术后早期病死率分别为12.0%及4.5%,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10.5%及18.2%.术后随访中PV切开组有12例患儿完成终期手术,包括10例双心室修补,2例1.5心室修补;镶嵌治疗组有11例患儿完成中期手术,其中9例完成双心室修补,2例完成1.5心室修补.结论:非体外下初期外科手术治疗PAIVS,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以及再干预率低等优势.采用非体外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或外科镶嵌治疗的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儿分期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进展

    作者:霍玉峰;金梅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活产婴儿的8‰~12‰,其中发绀型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肺动脉闭锁等患儿,由于合并肺动脉发育不良,预后极差[1],而TOF患儿多,占到婴幼儿先心病的10%,占发绀型先心病50%左右,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Kirklin和Bbrratt-Boyes[2]指出TOF不经手术治疗的自然死亡在1岁以内为25%,3岁以内达40%,10岁以内死亡70%,40岁以内95%死亡.因此,TOF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一例

    作者:白文娟;唐红;安琪;冯沅;张立

    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1],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近我们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为1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

  •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伴多发巨大体肺侧支一例

    作者:孙保;张刚成

    内科介入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近我们为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4岁.以"活动后喘憋11年,口唇紫绀10年余"入院.查体:口唇及指趾末端紫绀,杵状指(趾);心界扩大,胸骨左缘二肋间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较局限.

  • 小婴儿室间隔完整性膜性肺动脉闭锁外科镶嵌治疗

    作者:王智琪;莫绪明;孙剑;彭卫;戚继荣;左维嵩;陈俊;束亚琴

    目的:总结小婴儿室间隔完整性膜性肺动脉闭锁外科镶嵌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09-09至2013-05在我院实施外科镶嵌治疗的Ⅰ型室间隔完整性膜性肺动脉闭锁(PA/IVS)患儿47例,年龄为3 h~6个月.所有患儿均正中开胸,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用套管针于右心室流出道距肺动脉瓣约2 cm处进行穿刺并穿过闭锁的肺动脉瓣,置入导丝,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球囊、导管,注水扩张.记录术前、术中、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肺动脉瓣跨瓣压差、肺动脉瓣口直径、监护室滞留时间、再手术治疗等指标.结果:本组患儿术中无死亡,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改善(67.4%→98.3%→84.3%),但多数患儿术后1~3 h开始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术后肺动脉瓣跨瓣压差有一定的波动(31.2 mmHg→36.8 mmHg→41.2 mmHg),术后肺动脉瓣口直径较术中略有缩小,约缩小1~2 mm.多数患儿术后早期血压表现为容量依赖性,携带呼吸机平均时间(3.2±0.4)d,监护室平均滞留时间(6.3±0.5)d.5例(10.64%)患儿在住院期间死亡,包括右心功能不全2例,因低氧不能脱离呼吸机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重度感染1例.术后随访,42例存活患儿均存在轻中度肺动脉瓣狭窄,已有5例患儿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患儿行右心室流出道补片扩大及三尖瓣成形术,1例患儿行二次球囊扩张术,其中有2例患儿术后死亡,1例患儿在术后1周因动脉导管直径渐缩小,持续低氧血症,行经右心室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结论:外科镶嵌治疗室间隔完整性膜性肺动脉闭锁具有创伤小、准确率高、易操作等优势,近期疗效良好,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

    作者:莫绪明;左维嵩;孙剑;彭卫;戚继荣;陈俊;钱龙宝

    目的:随着小儿心导管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除了外科手术方法以外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形成了先天性心脏病由传统的单纯手术治疗转向手术和介入共同治疗,这种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以达到疗效佳创伤小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hybrid therapy)。

  • 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作者:罗志娟;王丽;李静;顾青

    目的:探讨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护理实践.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9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辅助下,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4例,其中15例患儿经右室表面穿刺置入封堵器,5例在CPB(体外循环)下直视置入封堵器,4例在CPB下置入封堵器后同期手术矫治其他畸形的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术后一般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出院指导).结果:24例室间隔缺损镶嵌治疗后做好针对护理,减少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期,均获得满意疗效.讨论:将心脏外科和内科介入结合的镶嵌治疗,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新型治疗模式,对于护理的适应与配套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随着镶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护理将面临新的挑战.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术围术期镶嵌治疗新进展

    作者:张近宝;欧阳辉;邬晓臣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每年出生的婴儿中占8‰左右,其中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等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预后极差[1]。一直以来,传统外科直视手术是其唯一解救途径,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缺点[2],导致上述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成功率及治愈率较低。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是国际上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才兴起的一种新治疗模式,它是一种将单纯传统外科技术与内科介入或外科微创治疗镶嵌结合的模式。这样不仅更好地解决了传统外科治疗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而且保障了手术安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3-4],是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为此,笔者将对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应用现状

    作者:樊轶斌;张泽伟

    随着心导管技术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已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手术和介入共同治疗,这种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被称为镶嵌治疗( hybrid proce-dure)[1]。该治疗模式能发挥介入及手术各自的优势,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弥补外科手术的不足、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单独采用介入或外科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结果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例[2]。现就此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若干问题

    作者:刘锦纷

    自1938年Gross和Hubbard [1]首先成功地结扎动脉导管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式.1966年Rashkind和Miller [2]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可扩张)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自此介入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1972年Bhas等[3]在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手术中利用球囊导管暂时性堵塞动脉导管内血流,是心导管介入和外科技术的首次同时联合应用.2002年Hjortdal等[4]提出了结合影像学技术和常规介入器材联合外科技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理念,即镶嵌治疗.镶嵌治疗在实时影像学支持下,可以缩短或避免体外循环时间,具有创伤小,治疗及时,准确度高的特点,而且手术不受年龄限制,尤其适合心导管介入或外科技术单独无法取得满意结果的病种和情况.近年来这项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治疗病种不断扩大,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 镶嵌治疗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1例

    作者:高培显;谷兴华;张彦恩;苏润毅;李守先

    病人男,34岁.发现心脏杂音17年,活动后心悸3个月.入院查体:上肢血压160/65 mm Hg(1 mm Hg=0.133kPa),下肢血压118/45 mm Hg.胸骨左缘第4肋间可闻及3/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胸部X线正侧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多,肺动脉段稍突出.心电图示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约5mm,左室壁向心性肥厚,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下段内径缩窄,窄处内径4 mm,长7 mm,室间隔缺损处探及左向右分流束宽5mm,大跨瓣压差124mm Hg.

  • 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周爱卿

    随着小儿心导管技术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HD)已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手术和介入共同治疗,如在围手术期各个环节中应用介入治疗技术辅助和支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前、后采用手术又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条件、便利和保证[1,2].这种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hybrid therapy)[3].现就此方法的国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体外循环下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治疗

    作者:莫绪明;顾海涛;左维嵩;孙剑;彭卫;戚继荣;沈立;丁君;武开宏;夏建海;王振喜;钱龙宝

    目的 探讨镶嵌模式(hybrid procedure)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下采用手术及封堵相结合的镶嵌技术矫治小儿Mvsd 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52天~12岁;体重3~32 kg.7例为单个Mvsd,38例为多发性VSD.同时合并大血管错位(D-TGA)1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肺动脉狭窄(PS)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主动脉缩窄1例.均在心脏停跳后直视下将导引钢丝经三尖瓣孔自心脏右室面穿过VSD至左室面,直视下置入导引器,然后送入封堵器,完成Mvsd封堵.多发性VSD 38例,予自体心包片修补膜周部等较大的VSD,心内其他畸形同期完成矫治.结果 42例置入单枚封堵器(直径4~10 mm)、3例置入双枚封堵器(直径4~7 mm).手术经过顺利,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天小于8月龄组EF均值低于正常,大于8月龄组EF正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每天给予5 mg/kg肠溶阿司匹林3~6个月.术后随访超声检查示封堵器位置无偏移,无残余分流,无二尖瓣、主动脉瓣反流、Ⅲ度传导阻滞及新发心律失常等.术后因重症感染放弃治疗1例,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镶嵌技术治疗小儿 Mvsd明显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肺动脉支架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杨凯华;孙锟

    目前,肺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开胸手术、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经皮支架植入术.30多年以来,支架植入治疗肺动脉狭窄发展迅速,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可降解支架的出现,配合内外科镶嵌治疗概念的提出,经皮肺动脉支架植入更是显示出其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经皮肺动脉支架的应用及发展进行综述.

  • 我国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者:孙锟

    我国每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为6.78%,新出生先心病患儿高达10万~15万例,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心病的20%.目前治疗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近几年开展的内外科镶嵌治疗.

  • 儿童气管食管瘘多学科镶嵌治疗成功四例

    作者:邓朝晖;严志龙;殷勇;张磊;储波;徐亚珍;张斌;蒋丽蓉

    目的 探讨多学科镶嵌治疗对儿童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4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气管食管瘘患儿4例,均为女性,其中H型气管食管瘘2例,气管食管瘘手术后瘘管复发2例.手术中均在消化科、呼吸科和外科协作下,首先通过胃镜注射美蓝,经支气管镜观察美蓝初步判定瘘管的位置,之后将导引钢丝从气管镜内经瘘管导入食管内,利用胃镜活检钳将导引钢丝牵出空腔外,X线下观察到导丝经过瘘管在气管和食道间形成环路,然后根据瘘管位置决定手术切口和手术入路进行手术缝扎.结果 本组4例均在通过胃镜、支气管镜联合辅助下,采用“导丝环”定位方法对瘘管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外科均成功缝扎瘘管,随访无瘘管复发.结论 术中多学科镶嵌治疗有利于气管食管瘘瘘管准确定位,保证手术顺利有效进行和成功纠治,是治疗儿童气管食管瘘的新模式.

  • 超声引导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合并肺动脉闭锁

    作者:谌启辉;王平凡;白希玲;吴振宇;蒋磊;宋峥;闫丽伟;李坤

    目的 总结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在开胸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的镶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1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行镶嵌治疗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术患儿,记录手术资料和术后监护恢复数据.结果 患儿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开胸非体外循环下穿刺球囊扩张肺动脉瓣.术后患儿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6%~95%,无球囊扩张相关并发症.术后呼吸机应用47h;ICU时间118h;术后第15d顺利出院.结论 超声引导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安全、有效.

  • 小儿室间隔缺损镶嵌术的术中护理配合

    作者:徐玥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经验,以期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辅助下,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4例,其中15例患儿经右室表面穿刺置入封堵器,5例在CPB(体外循环)下直视置入封堵器,4例在CPB下置人封堵器后同期手术矫治其他畸形.结果 24例患儿手术均成功,全组无手术室死亡.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需要通过心胸外科、心内科、TEE、麻醉科、体外循环组和护理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其中护理配合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