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对大鼠热痛阈的影响

    作者:何农;李平;孙海燕;薛富善

    目的:观察鞘内应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对大鼠热痛阈的影响.方法:7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A组为对照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B组、C组、D组和E组分别为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NMDA,F组鞘内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G组鞘内注射MK801,然后再注射NMDA.各组注射的容积均为10μl,每组动物在注药前后用热板测定热痛阈,并且计算出疼痛指数(AI).结果:鞘内注射NMDA可以引起大鼠的痛阈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小疼痛指数,MK801可显著地抑制这种变化.结论:脊髓NMDA系统与大鼠热痛觉过敏的形成密切相关.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预处理对毛果芸香碱致痫大鼠海马GAD65、NMDAR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军强;余巨明;王晓明;赵红宁;黄敏;张小东;赵晓琼;黄慧;胡建秀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毛果芸香碱致痫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rTMS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连续2周的相应预处理后,制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急性癫痫(EP)模型,观察造模后90 min内痫性发作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的表达.结果 rTMS刺激组大鼠痫性发作潜伏期较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延长,发作程度减轻(均P<0.05);rTMS刺激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GAD6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NMDAR1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假刺激组与对照组二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rTMS预处理有明显抗痫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海马区GAD65和NMDAR1表达而起作用.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4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马联胜;王慧芬

    抗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2005年Vitaliani等[1]报道了4例出现精神症状、癫痫、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通气不足症状的年轻女性畸胎瘤患者.随后,Dalmau等[2]发现该病的致病抗体和诊断标志物——抗NMDA受体抗体,并对抗NMDA受体脑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目前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中常见的类型.尽管该病病情比较危重,但经过积极的免疫治疗、切除肿瘤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本文对作者医院收治的14例确诊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谷氨酸功能低下动物行为的疗效

    作者:司天梅;舒良

    目的 观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诱发的Cebus Apella猴谷氨酸功能低下行为的疗效.方法 给动物皮下注射MK-801(0.06mg/kg)、氯氮平(1、3、5 mg/kg)、奥氮平(0.02、0.04、0.08 mg/kg)和奎硫平(1、3、5 mg/kg),以及这三种抗精神病药(上述各三个剂量)合并MK-801(0.06mg/kg);用自编量表(7分制评分)评定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结果 0.08mg/kg奥氮平使运动迟缓和减少的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从3.33分减至2.21分和3.29分减至2.08分),流涎消失从2.25分减至0分;未出现肌张力障碍.三个剂量奎硫平均使运动减少和流涎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减少从3.29分别减至2.75分、2.42分和2.50分,流涎从2.25分别减至0.50分、0分和0分;5 mg/kg奎硫平还降低了运动迟缓的评分(从3.33分减至2.58分),诱发动物出现晚发性肌张力障碍.氯氮平对MK-801行为作用复杂,1 mg/kg氯氮平明显改善运动减少(评分从3.29分减至2.67分);5 mg/kg氯氮平加重共济失调和流涎,恶化了动物的运动活动异常.结论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动物谷氨酸功能低下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2B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杨永峰;孙汉军;胡义德

    目的观察从出生至50天的大鼠视皮层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功能亚单位NR2B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觉刺激对视皮层NR2B的表达调控机制作准备.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30只新生正常健康纯种Wistar大鼠.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正常饲养,分别于出生后第0、5、10、15、20、25、30、35、40、50天处死,大鼠脑视皮层行30 μm厚冠状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omycin-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法显色,显微镜观察NR2B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主要指标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与综合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结果NR2B在出生时的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至出生后第15天达到峰值,继而逐渐下降,至第50天趋于平稳.结论在大鼠出生后0~15天,NR2B水平呈逐渐上升状态,提示NR2B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自第15天大鼠睁眼起,NR2B水平逐渐下降,表明NR2B的弱化表达与视觉刺激密切相关.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型NR1、NR2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杜改萍;张世杰;王竫华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功能亚单位NMDAR1、NMDAR2A在Wister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8只健康成年Wister大鼠分成6组,每组3只,都取其右眼行视神经周围血管结扎手术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左眼作为对照组不行手术.60分钟后去除结扎缝线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即刻、3、12、24、72、168小时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做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R1、NR2A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的变化并进行图象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2)除即刻组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2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再灌注后3小时至168小时NMDR2A表达缓慢上升.结论:(1)NMDAR1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关,不参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2)NMDAR2A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参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

  • 作者:

    关键词:
  • 丙泊酚静脉输注对老年大鼠海马内M受体和NMDA受体的影响

    作者:刘秀芬;吴新民;刘毓和;左萍萍;杨楠

    目的:观察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P)于给药后不同时间对老年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胆碱能毒蕈碱样受体(M-R)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的影响.方法:在18月龄雄性或雌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1诱导麻醉,然后恒速输注25或45 mg·kg-1·h-1维持2 h或4 h;于丙泊酚给药后1 d(近期影响组)或6,12 d(远期影响组)急性处死大鼠,分离脑组织海马,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M-R与[3H]-QNB以及NMDA-R与[3H]-MK-801的特异性结合量.结果:近期影响组和远期影响组分别与其对照组比较,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及NMDA-R与[3H]-MK-801特异性结合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泊酚静脉给药对老年大鼠海马M-R与[3H]-QNB特异性结合量及NMDA-R与[3H]-MK-801特异性结合量无近期和远期影响.

  • α-突触核蛋白促进原代神经元及转基因小鼠神经细胞表面NMDA受体的内在化

    作者:陈予东;杨巍巍;李昕;王鹏;李旭冉;于顺

    目的 在原代培养神经元及转基因动物水平上,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神经细胞表面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标记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NMDA受体(NMDA receptor,NMDAR)和Rab5B质量分数.Rab5B反义寡核苷酸抑制Rab5B基因表达.以原代培养神经细胞及转基因小鼠为模型,观察α-Syn蛋白增多对细胞膜NMDAR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Rab5B的作用.结果 在细胞及动物水平,α-Syn明显上调Rab5B表达,促进NMDAR的内在化.而抑制Rab5B表达可消除α-Syn致NMDAR的内在化.结论 α-Syn通过上调Rab5B的表达促进NMDAR的内在化.

  •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颖颖;时英英;张弥兰;刘建锋;周瑶;黄月;刘慧勤;马明明;张杰文

    目的 分析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9例,精神症状7例,运动障碍5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例.11例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均阳性,其中5例同时出现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1例合并肺癌.11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出院时4例基本恢复正常,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电话随访1 ~18个月,1例失访,10例随访患者中3例完全恢复,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无精神病史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症状伴痫性发作、记忆障碍、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应尽早做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检测,以便于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NMDA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特征

    作者:翟金萍;陈莉;吕佩源;梁翠萍;樊敬峰;王伟斌;尹昱

    目的观测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特征,以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模型,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小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其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蛋白表达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与其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蛋白低水平表达有关.

  • 高血氨对大鼠脑内NMDAR1 CREB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未来;潘陈为;郑国庆;陈松芳;王耀光

    目的 探讨高血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A组),高血氨模型组(B组),Morris水迷宫观察动物学习记忆的变化,大鼠处死后,检测血氨,原位杂交检测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基因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大鼠脑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氨模型组大鼠血氨水平明显升高,其平均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距离均延长;并且大脑皮层、海马NMDAR1mRNA表达均下降,CREB基因表达亦均下降.结论 高血氨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可能由于脑组织NMDAR1、CREB等基因表达下调所致.

  • 阿魏酸对NMDA诱导的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杨;郑君德;李锦伟;王国秋;金英

    目的应用培养的胎鼠皮层神经细胞观察阿魏酸对N-甲基-D-天门冬氨酸(30μmol/L)诱导的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7~18d胎龄大鼠皮层神经元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量来观察阿魏酸的保护作用;结果阿魏酸可以使细胞损伤减轻,使LDH在培养液中漏出量显著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阿魏酸对NMDA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导Wistar乳鼠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改变

    作者:梁东;贾飞勇;王江涛;宋晓颖

    目的观察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Wistar乳鼠的癫痫发作表现及皮质脑电图特点,以其对婴幼儿时期的癫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法12日龄Wistar乳鼠腹腔注射NMDA可诱导癫痫发作,其痫性发作的特点和皮质脑电图变化均做相应记录.结果12日龄的Wistar乳鼠引出甩尾等自动症及前弓反张发作,且上述行为发作期间出现某些特征性皮质脑电图改变.结论12日龄Wistar乳鼠腹腔注射NMDA产生一种独特的、年龄依赖性癫痫发作与婴幼儿时期West综合征在发作表现和脑电图改变有相似之处.

  • 脊髓NMDA受体对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调节作用

    作者:韩曼;孙娜;刘晓华;杜剑青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激动剂NMDA及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对心包内注射缓激肽(BK)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影响,探讨脊髓水平的谷氨酸受体亚型-NMDA对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节作用.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BK组(n=8)、BK+NMDA组(n=6)、BK+MK801组(n=6)及BK+ MK801+ NMDA组(n=6),观察大鼠心包内注射BK诱发的CMR及鞘内注射药物后CMR的变化,CMR以背斜方肌肌电(EMG)反应为观测指标.结果:心包内间隔40 min重复4次注射BK诱发的CMR无明显改变(P>0.05);鞘内注射NMDA后EMG由基础对照的100%增加到(149.86±8.54)%,注射前后E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注射MK801后EMG由基础对照的100%减少到(96.22±2.31)%,但注射前后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联合注射MK801和NMDA,EMG由基础对照的100%增加到(103.09±4.13)%,但注射前后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内注射BK诱发的CMR具有可靠的重复性,脊髓水平的NMDA受体参与了CMR的调节.

  • 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宋雪松;李新白;赵恒兰;杨桐伟;王凡

    目的:观察氯胺酮超前镇痛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5例子宫肌瘤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行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3组,即Ⅰ组:对照组,术前不施行超前镇痛;Ⅱ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入氯胺酮0.2 mg·kg-1;Ⅲ组:切皮前30 min将氯胺酮30 mg加入实验剂量(2%利多卡因4或5 mL)中注入硬膜外腔.3组术后均连接Graseby9300镇痛泵行患者自控硬腺外镇痛(PCEA),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加50 mg·L-1吗啡.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采用改良荧光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从术后4 h至48 h 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升高,Ⅰ、Ⅱ、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Ⅱ、Ⅲ两组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期内按压次数、吗啡总消耗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Ⅰ组术后E及NE水平均高于术前,Ⅱ、Ⅲ组术后第1天E、NE水平均高于术前,第2天E、NE水平与术前无差别,与Ⅰ组术后第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经硬膜外腔或静脉途径行超前镇痛能减轻下腹部手术术后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增高反应,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减轻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 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作用

    作者:李新白;赵恒兰;王金;麻海春;王锦卓

    目的:探讨低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价值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6例子宫肌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8)和实验组(B组,n=18).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辅助芬-氟合剂(1/2~1 U),以保证术中无痛、安静.术中局麻药为1.5%利多卡因和0.25%的卡因混合液.B组于开皮前硬膜外腔中注入氯胺酮0.3~0.6 mg·kg-1,加入试验剂量内.两组术后均连接PCEA装置.术后分别观察:①术后不同时间点(0.5、2、4、8、12和24 h)行视觉模拟评分(VAS);②术后2 d内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PCEA泵记录的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实际触发次数等;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结果:B组术后2 h VAS评分(12.1 mm)明显低于A组(18.9 mm),以后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CEA泵首次触发平均时间A、B组分别为(117.78±29,91)min,(188.89±16.16)min,PCEA泵有效触发次数分别为(8.33±1.80)次及(4.44±0.88)次;术后2 d内PCEA泵所记录的吗啡用量分别为(1.67±0.36)mg及(0.89±0.18)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A组恶心5例,呕吐6例,皮肤瘙痒3例;B组恶心2例,呕吐3例,皮肤瘙痒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硬膜外给予氯胺酮可提供良好超前镇痛效果,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目的.

  • 内侧视前区微量注射NMDA对异丙酚睡眠作用的影响

    作者:许爱军;段世明

    目的通过在内侧视前区(mPOA)微量注射NMDA,观察其对异丙酚睡眠作用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睡眠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NS组、2%二甲基亚砜(DMSO)组、异丙酚组、NMDA 10pmol组、NMDA 20pmol组、异丙酚+NMDA 20pmol组,记录并分析睡眠EEG变化.结果微量注射异丙酚80ng显著增加2 h内总睡眠时间,主要为延长非快动眼睡眠时期,缩短睡眠潜伏期.给予不同剂量NMDA时,2 h内总睡眠时间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NMDA20pmol可拮抗异丙酚诱发的睡眠,主要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期,对快动眼睡眠无明显影响.结论在mPOA微量注射NMDA可拮抗异丙酚的睡眠作用.

  • 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惠军;薛玉良

    氯胺酮具有麻醉、镇痛、遗忘、抗惊厥、神经保护以及诱发精神异常等多项药理作用,关于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已有多年的研究,但很多假说尚未得到证实.本文综述了氯胺酮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

  • 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神经元损伤与天门冬氨酸信号通路的研究

    作者:徐运;王岚;管得宁;王翀;黄嵘;朱琳;陶元祥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是否涉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信号传导通路.方法用原代小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系统,不同剂量PAF处理神经元24 h或PAF受体拮抗剂(BN 52021)、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预处理30 min;碘化物(PI)/calcein(钙黄绿素)染色,荧光显微镜摄像,计算细胞死亡率.同时免疫印迹蛋白测定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表达水平及用3H标记放免法检测nNOS的活性.结果 (1)不同剂量(0.01、0.1、0.3、0.6 μmol/L)的PAF处理神经元24 h,均可致神经元死亡,0.3和0.6 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2)PAF神经毒性作用不仅被BN 52021所拮抗,MK-801、L-NAME也可减轻其作用.(3)PAF增加神经元的nNOS蛋白的表达,同时也增加其活性.结论 PAF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与NMDA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