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后脊髓背角GCH1基因表达与疼痛的关系

    作者:梁啸;刘洪美;李庆伟;陈国武;孟纯阳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脊髓背角内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 (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每组32只.对CCI组大鼠行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CCI模型,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于术前1天及术后1、3、7、10、14、21、28天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并分别在术后3、7、14、28天职腰4~6段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脊髓背角GCH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CCI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后肢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Sham组(P<0.05),术后第1天开始疼痛阈值便明显降低,直至术后第28天,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神经元GCH1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Sham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GCH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CCI组术后3天、7天、14天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随脊髓背角内GCH1表达升高而增强,随其表达降低而减轻,可以认为GCH1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 GCH1基因和神经源性疼痛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庆伟;梁啸;孟纯阳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痛,是由创伤或疾病致外周或中枢神经受损所引起的异常的疼痛状态。GCH1基因目前被公认为与神经痛相关的基因。本文就GCH1基因和神经源性疼痛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综述。

  • GCH1基因突变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赟;杨林

    1 临床资料患者因"双上肢不自主抖动3年余,行走不稳1年"于2015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静止和用力时均会出现,无运动迟缓,肢体僵硬、麻木、活动不灵.近3年来左手不自主抖动加重明显.1年来出现行走不稳,左脚内翻、足尖下垂,站立时向后倾倒,上下楼梯、蹲起、梳头等动作不费力,行走不稳下午加重,无脚踩棉花感.病程中,患者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无运动迟缓、肌肉僵硬、舞蹈样动作,无肌肉疼痛、肌束颤动、肌肉萎缩,无二便失禁,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曾至大理州医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示"正常",具体诊疗不详.门诊以"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病史,否认父母近亲结婚,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定向力正常,计算力、理解力、记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无复视及眼震;未见K-F环.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存在,示齿、鼓腮正常;双侧软腭上抬对称,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灵敏.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四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背屈肌力Ⅲ级;左上肢肌张力稍高,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未引出;未见明显肌肉萎缩.左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右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尚可;闭目难立征(-),双侧病理征阴性.面部及四肢针刺觉对称存在,双侧足趾运动觉、音叉振动觉对称存在.铜蓝蛋白、血清铜正常、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肿标、风湿免疫全套、血管炎全套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1)左侧腓浅神经、左侧腓肠神经SNAP未引出电位.(2)左侧正中神经SNAP波幅较对侧降低.(3)所检肌肉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右肾结石声像.我院眼科会诊:双眼未见K-F环,双眼未见异常.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GCH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陈延国;崔桂云;沈霞;牟英峰

    目的 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 responsive dystonia,DRD)患者的GCH1基因突变.方法 我们抽取21例来自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散发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肘静脉血,并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Primer3设计GCH1基因6个外显子的引物,PCR扩增GCH1基因的外显子及周边部分内含子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碱基变异后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是否多态.结果 成功扩增21位DRD患者GCH1基因的6个外显子.经过分析,GCH1基因外显子序列未发现基因突变.仅在4个患者的1号外显子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SNP)c.68C>T,该SNP没有产生氨基酸的改变.结论 本地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未发现GCH1基因突变,DRD患者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基因.GCH1基因突变检测目前仍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 一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的GCH1基因新突变研究

    作者:吴维青;韩春锡;郝颖;谢建生;徐志勇;耿茜

    目的 对1个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家系成员的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Ⅰ,GCH1)基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PCR扩增DRD家系成员的GCH1基因6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检测到的突变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寻找合适的洗脱条件,并且在100个正常人进行筛查,以排除突变为多态位点的可能.结果 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在GCH1基因第5外显子检测到一个碱基缺失突变c.597delT(p.Ala200LeufsX5),此突变国际上未见报道.突变将导致开放阅读框前移,自200位密码子开始出现移码突变,到第204位密码子即出现终止密码,使得正常为750个氨基酸残基的酶截短为203个氨基酸残基.100名正常人未见如患者类似的洗脱峰.结论 研究明确了导致该DRD家系的基因异常,并且发现了一种新的GCH1基因突变.

  • 一个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的临床表型及GCH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严雅萍;陈晓红;罗巍

    目的 探讨1个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系(dopa-responsive dystonias,DRD)的GCH1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测序技术对1个家系的7名成员进行GCH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先证者及其一兄一妹和母亲的GCH1基因存在c.550C>T杂合突变.3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3~60岁,病情进展慢,晨轻暮重,主要表现为下肢的肌张力障碍、手抖动,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较好,先证者母亲尚未发病.软件分析显示c.550C>T可能为一致病突变.结论 c.550C>T突变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DRD家系中,携带c.550C>T突变的患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型,发病年龄可以有早有晚,甚至可能终身不发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