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神经后支综合征——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有一定疗效,对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颈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方法.

  • 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苗韶华;戴燕雪;王海峰

    目的 探讨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用于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6例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Ⅱ组).Ⅰ组根据颈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术前通过测量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关节突关节腰部体表投影点,经皮穿刺阻滞手术切口相对应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而麻醉颈项部;Ⅱ组采用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对呼吸、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影响,术后12、24、48 h疼痛评分与镇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麻醉优率(74%)明显高于Ⅱ组(42%)(P<0.05),Ⅰ组手术时间少于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药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后和椎管探查时平均动脉压均升高,且Ⅱ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SpO2均>95%;术后24、48 h的VAS 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无严重麻醉不良反应.结论 颈椎的后路手术施行颈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与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降低脊髓及脊神经根损伤几率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86)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

    作者:雷仲民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众多学者们的努力,对过去诊断为软组织扭伤、软组织劳损、神经性炎症等疾病中的一部分鉴别诊断为神经或细小神经分支卡压征,如斜方肌起点炎、颈项肌劳损、颈肩痛等,部分实质上是肩胛背神经卡压、颈神经后支卡压、腋神经四边孔卡压征等疾病。

  • 手法治疗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希

    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因缺乏特征性体征,诊断较为困难,易被忽略.为了提高诊疗效果,根据Bogduk对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学研究,通过对130例临床资料的分析,对其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手法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对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临床症候群深入认识,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其二,中医手法治疗,具有有效性、持续性、可补性三大优势;其三,深化对颈椎小关节形态学的三维研究,为手法的针对性和安全性提供必要保证.

  • 颈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元鑫;王福;卢云;鞠成林;张奎启

    颈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神经后支综合症[2,3]和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3,4]与颈神经后支有密切关系,都是颈神经后支在行程中受到压迫或挤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颈神经后支受压的原因和压迫的部位[1,2],但有较多的病例是由于椎间孔以外的支持组织结构或功能紊乱刺激颈神经所致[5].这类患者缺乏神经病理阳性体征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异性表现,诊断较为困难[3,5],教科书对颈神经后支的描述有限,国内的研究也还显不足[6].为了补充国人颈神经后支的行程、定位和可能受到的卡压部位,作者在16例头颈标本上对颈神经后支作了解剖学观测.

  • 旋转型痉挛性斜颈的手术治疗

    作者:熊左隽;王潞;姬绍先;周国俊;陈信康

    目的 研究旋转型痉挛性斜颈(rotational spasmodic torticollis,RoST)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方法 对RoST按痉挛肌肉范围,姿态,肌肉痉挛的方式,病情程度分型.手术治疗:采用下列术式或二至三种术式组合.术式一:面部旋向侧颈后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术式二:同侧颈神经1-6(C1-6)后支选择性切断术.术式三:对侧副神经切断术(或加胸锁乳突肌切除术).结果 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全组423例,斜颈症状消失292例(69%),显效78例(18.4%),进步42例(10%),无效11例(2.6%).无死亡,无并发症.结论 采用颈部痉挛肌肉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RoST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无残疾.

  • 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C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结果: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 高位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分析

    作者:周建敏;罗小蓉;邹筱萌;刘启敏

    目的 分析高位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82例中单侧枕颞部疼痛16例,枕颞额部疼痛28例,额眼眶区疼痛13侧,两侧头痛25例,其中伴恶心、头晕、耳鸣55例,误诊颈椎病36例,偏头痛19例,紧张性头痛18例,三叉神经痛9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取诊断性阻滞后行选择性颈神经后支、颈第二椎体横突、颈椎关节突关节阻滞加或不加针刀治疗.结果 82例平均随访7个月,总有效率90.0%.该类型头痛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①颈部损伤史; ②颈椎关节突关节、横突或枕神经压痛和肌肉痉挛;③疼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④物理学和影像学结果不相符合;⑤缺乏神经病理阳性体征;⑥影像学检查,颈椎退行改变.结论 病人就诊多科室性、体检不细致性、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病理相关性、诊断思维的局限性、治疗方法的雷同性、疗效短暂的有效性等均可能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重视病史和临床检查,影像学资料,结合诊断性神经阻滞,是提高诊疗水平、防止误诊的关键.

  • 颈椎病相关病证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微创治疗

    作者:叶新苗;刘志浩

    1概述抗大神经卡压综合征,即第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卡压综合征.本病十分常见,但往往被诊为颈椎病、血管性头痛、神经官能性头痛、脑外伤后遗症等.针刀及有刃针具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的头痛,方法简单、无痛苦、疗效确切.笔者经治2例头痛20余年患者,需常服头痛粉、散利痛等,1例一次,另一例2次经治,即痊愈,未见复发.

  • 颈椎病发生的颈交感干及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学因素观察

    作者:夏武宪;张雁儒;孟庆军

    目的 了解颈交感干及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椎间孔外颈神经压迫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28具(5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颈交感干及颈神经后支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测量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外缘与颈交感神经千的距离.结果 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C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枕大神经)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项,C3-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部皮肤.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紧贴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均为腱性结合.结论 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椎间孔外颈神经后支压迫的解剖学基础;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增生的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又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是造成颈交感干在椎间孔外压迫的解剖学因素.

  •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王劼;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1颈神经后支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C2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枕大神经)穿上项线处骨纤维孔分布于颅顶,C3~8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分出后,分别经骨纤维孔进入骨纤维管,然后穿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分布于颈椎关节突关节、项部肌肉及枕项部皮肤。C5、C6骨纤维孔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5.8±4.0)、(6.2±4.5) mm和背侧(12.2±2.5)、(13.6±3.9) mm。C5、C6骨纤维管中央点坐标点分别位于同序数颈椎横突前结节上缘(4.5±3.4)、(4.7±3.4) mm和背侧(18.4±3.3)、(18.4±4.3) mm。结论:颈神经后支穿行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及项部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是造成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 头痛或许和颈椎病沾亲

    作者:张铨

    林芳老太太8年多来一直被头痛折磨着,到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找到病因,吃了不少药也没有改善病情.后来,医生发现老太太是由于颈椎有问题,导致了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该病的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类.生理性头痛多因长期低头工作所致,少数情况下是颈部处于不当位置所致.器质性头痛多是颈椎增生所致,少数见于寰椎畸形或寰枢椎半脱位.

  • 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汤兴华;陈跃;吴炳煌;董卫国

    笔者通过对有关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有关解剖观测材料,对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