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KTP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心肌存活性

    作者:蒋桔泉;曹林生;朱向明;聂绍平;曾秋棠;刘小青;卢晓芳

    目的研究KTP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对梗死局部心肌存活性的影响.方法家犬12只,随机分为TMLR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TMLR组在梗死区以KTP激光行TMLR.术后动物饲养2~3个月,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的存活性.结果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TMLR组给予5μg/(kg@min)多巴酚丁胺后室壁收缩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和室壁运动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当多巴酚丁胺剂量增大到10μg/(kg@min),前壁的室壁收缩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和室壁运动速度反而又减低;而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5μg/(kg@min)和10μg/(kg@min)后,室壁收缩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和室壁运动速度进行性减低.结论KTP激光TMLR后梗死局部部分心肌保持存活.

  • 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与存活心肌的检测

    作者:刘娅妮;邓又斌

    研究表明,冠脉微血管的完整性是心肌存活的必备条件.由于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在对心肌微循环灌注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的同时,还能检测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因此,它在存活心肌的检测方面具有独到的应用价值.

  • 存活心肌的识别

    作者:高敬;华琦

    传统观念曾认为:如果心肌缺血时间短、程度轻、则其本身无坏死且可以很快恢复功能;如果缺血严重、时间长,则不可避免地造成心肌坏死,产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近年来,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地证明由于心肌缺血发生的速度、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以及缺血心肌有无再灌注或侧支循环血流供应等,心肌梗塞后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区域除了坏死心肌外,还可能有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ium)、冬眠心肌[1](hibernating myocardium)的存在.特征是心肌遭受可逆性损伤而无坏死,功能可完全恢复[2].此外,1995年Boden等又提出了伤残心肌[3](maimed myocardium)的概念,即部分心肌坏死和部分心肌严重损伤,其功能的恢复延迟而不完全.对冠心病或心肌梗塞患者若能及时识别这些存活心肌,尽早施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CVR),如冠状动脉腔内成行术(P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以恢复其血液供应,使其收缩功能改善或恢复,将改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和患者的预后;而对确已坏死的心肌,行血运重建术则是无益的.因此,正确判断RWMA区域内有无存活心肌,将对心肌梗塞患者的进一步治疗选择、预测疗效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陈军红;李东野;张辉;王晓萍;陈静;闫艳

    目的 利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DSE)试验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分析其运动异常心肌节段静息与DSE条件下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变化.PCI术后9个月复查心脏超声,以室壁运动分数改善作为判断心肌存活的标准.结果 PCI前225个运动异常心肌节段中,术后101个节段室壁运动明显恢复(44.89%),判定为存活心肌,124个节段运动无明显改善(55.11%).单独应用DSE准确预测72个节段为存活心肌[敏感度71.29%(72/101)],87个节段未恢复心肌[特异度70.16%(87/124)].STE静息状态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 SRs截断点-0.49,敏感度71.30%,特异度70.20%;结合DSE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89,SRs截断点-0.75,敏感度89.10%,特异度90.30%.无论静息还是DSE条件下存活心肌SRs均显著大于未恢复心肌(P<0.01).结论 STE与DSE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预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潜在的有功能的存活心肌可作为筛选PCI适应证和预测PCI疗效的可靠指标.

  • 磁共振多技术扫描评价冠状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存活心肌疗效

    作者:何东;王莉;田建明;陈兴灿;潘永清;朱妙平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存活心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近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判断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术后1~2周心肌缺血区的大小、部位、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2例患者共16支血管有不同程度中、重度狭窄(≥70%),放置支架18枚.术后磁共振复查,未出现新的异常灌注及延迟强化区,术前25个异常灌注区均有改善,肉眼观察无明显灌注缺损区.舒张末期容积较术前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除乳头肌水平左心室下壁、心尖水平室间隔运动无改变外,其余心肌节段运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存活心肌对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运改善及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血运重建术后短期疗效随访起指导作用.

  • 存活心肌定量分析评价溶栓及PTCA急诊治疗AMI的效果

    作者:岳明纲;陈步星;高伯山

    目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用存活心肌定量分析结果评价溶栓和PTCA治疗AMI的效果.方法将35例AMI病人随机分成溶栓组和PTCA组,10天后做静态及异舒吉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分别计算心肌缺损面积(%).治疗12周后行静态显像,并计算出缺损面积(%).结果溶栓组和PTCA组比较:静态显像缺损面积(%)为:32.04±17.95和29.88±15.43(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面积(%)为:26.62±15.13和15.07±13.80(P<0.05),存活心肌面积(%)为:9.45士6.63和14.81±4.97(P<0.05).术后12周缺损面积增加者溶栓组和PTCA组各为4例和7例.结论 PTCA较溶栓治疗AMI可以得到更大面积的存活心肌,但术后12周PTCA组中病变面积又扩大的病人较溶栓组有增多趋势.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存活心肌

    作者:常超;李东野;钱文浩;夏勇;陈清枝;冯义柏;陈静;王晓萍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组:2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确诊为冠心病(CAD),并进一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DSE(5,10,20,40 μg/kg·min)检查,于静息、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和IBS检查.对照组:18例患者,QCA结果正常,行2DE,DSE,IBS检查.根据CVIB在DSE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探索CVIB大变化率K值定义存活心肌,并检测K值识别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准确性,与单纯DSE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DSE相比,DSE结合IBS的K值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0.0% vs 73.3%;90.4%vs77.4%、P<0.05~0.01).结论DSE结合IBS技术较单纯DSE使用能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运用校正背向散射声学参数检测存活心肌

    作者:周青;郭瑞强;陈金玲;刘岚;郝力丹

    目的探讨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LDDSE)下运用校正背向散射声学参数能否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心肌梗死患者46例,按照PTCA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状况将心肌节段分为存活心肌组和非存活心肌组,比较2组在PTCA前LDDSE下的心肌背向散射指标.结果 LDDSE下存活心肌的CVIB及校正CVIB值均高于静息状态,而非存活心肌的CVIB与校正CVIB值在两种状态下无明显差异.以CVIB>5.0 dB和校正CVIB>3.8 dB作为判断存活心肌的标准,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1%和85.7%、68.9%和72.4%、77.6%和81.2%.二维室壁运动评分法判断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9%、75.9%、76.5%.结论背向散射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能较好地定量评价存活心肌,相对于二维室壁运动评分法,是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室壁运动的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聂颖;高炜;王贵松;张卫芳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99Tcm-MIBI SPECT 静息显像及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的检查结果分为梗死区心肌有存活组和无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史及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梗死区无存活心肌组相比,梗死区仍有心肌存活组患者ECG表现ST段抬高的导联数较少(4.30±1.63 vs 5.22±1.97,P=0.025),ST段抬高总数值较低(0.93±0.64 vs 1.42±1.17,P=0.02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IRA)距症状开始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比例较大(68.9% vs 41.2%, P=0.021),PCI前冠脉血流TIMI 0或1级的人数比例较低(57.7% vs 88.2%, P=0.003),侧支循环0级患者比例较少(44.4% vs 70.6%,P=0.024), 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及ST段抬高总数值、症状距IRA开通时间、PCI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及侧支循环分级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相关的临床因素.

  • 31P-MRS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田春艳;谢敬霞

    目的探讨31P-MRS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10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心肌灌注磁共振成像、延迟扫描图像所显示的非透壁心梗区,局部PCr SNR、PCr/ATP下降, Pi /PCr比值升高;透壁心梗区,PCr峰明显下降,以致PCr SNR无法检出,β-ATP SNR亦减低.结论 31P-MRS可以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从而评价局部心肌活性.

  • 31P磁共振波谱对心肌梗死能量代谢变化的评价

    作者:赵海涛;陆军;张卓立;孙立军;魏光全;韩月东;常英娟;张劲松;宦怡

    目的利用 31P 磁共振波谱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区分存活心肌与梗死心肌.方法对10例证实为前壁心梗的患者,CABG(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治疗术前(2~8天)及术后(4~6个月)行电影MRI和 31P MRS检查,检测前壁心肌PCr、ATP、Pi,并计算PCr/γ-ATP、PCr-SNR及γ-ATP-SNR,确定前壁心肌节段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梗死前壁节段心肌 31P MRS检测高能磷酸盐变化与心肌活力的关系.对照组10例志愿者参加研究.结果前壁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7例) 31P MRS显示PCr-SNR和γ-ATP-SNR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测无活力心肌3例, 31P MRS基本未测出PCr峰且γ-ATP-SNR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显著减低(P<0.05).结论 31P 磁共振波谱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是非侵入性心肌高能磷酸盐监测的有利工具.

  • 超声背向散射技术定量评价冬眠心肌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峻;郭瑞强;孙有刚;尹家保;周立明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定量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方法于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切面记录2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背向散射图像,比较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前、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CVIB)和标化CVIB(CVIB%)的变化.结果按不同节段分组比较,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判断为存活心肌的CVIB及CVIB%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性的提高.若以CVIB%增加(△CVIB%)>10为判断冬眠心肌的标准,则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 3%、87.5%、83.3%.结论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VIB和CVIB%可作为评价冬眠心肌的定量、客观的指标运用于临床.

  • 99mTc-MIBI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显像预测PTCA治疗效果

    作者:陈宪英;赵芳欣;王治国;张国旭;张兆忠;贾迎

    目的:预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27例患者在PTCA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态和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研究.结果:PTCA治疗前,静态显像83个稀疏或明显稀疏节段中,NTG介入后有45个变为正常,其余大部分节段99mTc-MIBI摄取量不同程度增加,静态13个缺损节段中有4个缺损范围缩小;PTCA治疗后,静态显像与PTCA治疗前NTG介入显像结果基本一致,NTG介入显像,又有13个分布稀疏的节段变为正常.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可以预测PTCA治疗效果;PTCA治疗后NTG介入显像有助于了解存活心肌状况.

  • 存活心肌的影像学检测与评估

    作者:王静

    心肌梗死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重建,如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其目的在于改善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恢复局部心肌的功能.若梗死区内存活心肌很少,则血运重建治疗不仅效果差,且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增加.所以检测与评估梗死区内心肌的存活情况对于决策治疗方案、判断再灌注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检测方法综合阐述.

  •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定量与半定量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存活心肌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郝骥;祁春梅;武维恒;李东野;冯建启;蔡文标

    目的 评价并比较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 半定量、定量不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7例经彩色超声检查存在左心室壁节段运动障碍的冠心病患者,进行RT-MCE、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所有狭窄病变行完全血运重建.RT-MCE图像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16节段划分法获得各运动异常节段显影.图像分析半定量为目测半定量;定量分析法采用QLab软件得出各节段的β值及A×β值,其中β值反映心肌血流速度,A×β值反应心肌血流量.术后1、3、6个月时复查心脏超声,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室壁节段运动功能改善为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采用图像分析半定量与定量方法对存活心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条件下,目测半定量法检测存活心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是70.8%、75.3%、72.5%;定量分析法中各节段A值以3.83、β值以0.39和A×β值以1.41为截断点,诊断存活心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是81.3%、76.6%、78.2%和84.8%、78.7%、80.7%及76.6%、86.5%、80.3%,RT-MCE A值定量法检测存活心肌的灵敏度、β值定量法检测存活心肌的灵敏度和A×β值定量法检测存活心肌的特异度比目测半定量法均有明显提高(81.3%和70.8%;84.8%和70.8%;86.5%和75.3%,P均<0.05).结论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半定量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检测存活心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定量分析法价值更大.

  • 99mTc-MIBI+18F-FDG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魏威;王新强;高春华;王伟

    目的:99mTc-MIBI+18F-FDG静态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患者有无存活心肌以及存活心肌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受检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心功能不全组33例,心功能正常组27例,行99mTc-MIBI+18F-FDG静态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显像.结果:心功能不全组静态心肌灌注缺损102节段,代谢缺损82节段.心功能正常组静态心肌灌注缺损67节段,代谢缺损32节段.心功能不全组灌注代谢匹配45%(15/33例);灌注代谢不匹配55%(18/33例);心功能正常组灌注代谢匹配30%(8/27例),灌注代谢不匹配70%(19/27例).心功能不全组灌注记分(SPS)平均25.34±13.17,代谢记分(SMS)平均21.97±9.63,严重度记分(SSS)平均1005.25±596.01;心功能正常组SPS平均19.95±9.51,SMS平均14.35±8.97,SSS平均525±350.46.2组的LVEF与心肌灌注缺损的节段数、代谢缺损的节段数以及半定量SPS、SMS和SSS均呈负相关关系.LVEF与病变冠状动脉的支数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心功能不全组的梗死区存活心肌明显少于心功能正常组.心肌梗死后有无存活心肌对心功能有较大影响.

  • 存活心肌的识别与乏氧心肌显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健东;王金城;朱霖

    冠心病(CHD)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肌缺血后在病变区还有没有功能可逆的存活心肌直接关系到血运重建治疗或再灌注后心室功能障碍能否改善及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 TMLR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低下及附壁血栓2例报告

    作者:屈正;徐屹;于建波;刘东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的适应症及疗效是普遍关注的问题。作者曾对2例左心功能不全 伴左室血栓的冠心病患者实施TMLR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年和1年6个月。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性,53岁,前间壁心梗史3.5年。术前心绞痛(加拿大分级)4级。心电图(EKG)示 Ⅰ~Ⅲ、avL、avF、V1~V6导联ST段下斜性及J点压低改变。冠脉造影示三支血管弥漫 性 病变,前降支中远段100%闭塞。左室造影示前侧壁及心尖部室壁瘤40%,伴心尖附壁血栓形 成。超声心动图(UCG)示室间隔近心尖部,下壁,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轻到中 度返流,心尖部附壁血栓约20×40 mm2大小,面积长轴法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8.6%。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5.6%。心肌核素显像(SPECT)示左室前壁及前间壁、侧壁、下后壁 心肌缺血表现。术前肺通气功能显著障碍(阻塞型),弥散功能重度减退。1998年12月在全麻 下,经左前外侧切口,切除部分第5肋骨后进胸,在食道超声(TEE)监测下行单纯TMLR,术中 见心尖部室壁瘤,避开室壁瘤及附壁血栓区域,在左室前、侧、下壁共打孔22个。术后2 h 清醒,辅助呼吸9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 μg/min/kg)25 h,在ICU治疗16 h。无体肺循 环血栓栓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肺部并发症,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第13天出院,出 院时心绞痛基本消失。术后1年6个月随访,心绞痛1~2级。  病例2,男性62岁,前壁心梗史7个月。术前心绞痛3级。心电图示房颤心律,Ⅱ、Ⅲ、avF、 V1~V6导联ST-T缺血性改变。冠造示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心尖部室壁瘤20%,伴心尖 附壁血栓形成。术前2次UCG示LVEF为20%,药物治疗后LVEF改善为30.5%。TEE示左室前壁, 外侧壁及前间隔运动消失。左室外侧近心尖附壁血栓约45×23 mm2大小,左房23×14 mm 2附壁血栓形成。心血池显像示LVEF为20.3%。SPECT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心尖部及下壁 为心梗表现,仅少量存活心肌。但正电子断层扫描测定心肌代谢提示左室前壁、前间隔及心 尖有存活心肌。1999年1月在全麻及TEE监测下行TMLR,于左室前壁及前壁近心尖部打 孔16个 。术后3 h清醒,辅助呼吸20 h,应用多巴酚丁胺(2.69 μg/min/kg)共24 h,于ICU治疗22 h,无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天下地活动,术后16天出院,心绞痛消失,随访1年,心绞 痛1级。

  • 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恢复的时间进程

    作者:李寰;李成祥;贾国良;张玉顺;郭文怡;李伟杰;吴巧英;李楠;张海滨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恢复的时间进程.方法 3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MSI)和LVEF的变化.结果心功能改善组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个月即出现WMSI和LVEF的改善,至术后3个月继续改善;在心功能改善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1个月上述指标即有明显改善,而陈旧性心梗(OMI)于术后3个月方有明显改善.结论有大量存活心肌的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恢复呈进行性经过;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能使患者心功能及早恢复.

  •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ST段抬高预测血管重建术后存活心肌

    作者:李宪伦;张小平;郑知刚;钱端;王勇;马长生;柯元南

    目的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DDE)和负荷心电图ST段抬高评价梗塞心肌节段于血管重建术前后的存活心肌.方法心肌梗死患者35例,于术前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负荷心电图检查,术后一个月重复基础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16节段和4分法评估左室功能,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有1个或1个以上节段室壁运动评分≥1为功能改善.结果 35例心肌梗死患者, 术后有18例室壁运动改善.有14例患者在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试验时出现ST段抬高,其中术后有11例室壁运动改善, ST段抬高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82%.同样,在术前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的16例患者中,术后有14例功能改善,则LDDE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88%.结合术前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94%.结论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均是检测存活心肌安全、易行及有价值的方法.

278 条记录 2/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