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凉血化瘀中药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3例

    作者:唐由之;李学晶;王影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以形成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特征,常伴有出血、渗出及视网膜水肿,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氰绿造影(ICGA)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CEC虽然为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其自然病程持久,反复发作,视力预后难以估计.

  • 先天性小角膜伴虹膜及脉络膜缺损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

    作者:汪东生;辛秀兰

    患者女性,60岁。因左眼视物变形1年余,于2013年1月13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3。患者双眼睑结膜、球结膜无充血;双眼小角膜,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鼻下侧部分虹膜缺损呈倒三角形,对光反应存在。双视盘下方大片脉络膜缺损,缺损面积相当于1/5眼底面积;左视盘与黄斑之间脉络膜新生血管,伴水肿。局限性视网膜脱离,伴少量出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显示双眼视盘下方脉络膜缺损,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性改变,左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色素上皮层浅脱离及少量出血(图1A~C)。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双眼玻璃体可探及少量弱点状回声,不与后极部球壁相连,玻璃体动度(+),后运动(+);未见异常血流信号,下方球壁回声局限缺如,其间可见带状回声被覆(图2)。诊断:双眼小角膜,伴虹膜、脉络膜缺损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给予卵磷脂络合碘、羟苯磺酸钙胶囊及丹苓颗粒口服,并行光动力疗法,治疗3个月后,患者脉络膜新生管瘢痕化,出血及渗出吸收。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球内注射雷珠单抗1个月后的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

    作者:汪东生;张学静

    点评:左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注:与上篇同一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球内注射1个月后。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多光谱红绿组合图像显示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呈点状黄白色改变,出血已吸收。多光谱视网膜血管成像图中,可见点状灰白色CNV。550~590 nm波长显示黄斑区点状灰白色CNV,颞上侧可见黑色边界,鼻下侧轮廓不明显。在多光谱脉络膜血管成像图中,CNV呈浅灰色小点状,周围有黑色环包绕(出血?)。620~740 nm波长图像中,圆片状灰白色CNV被黑色环包围。760 nm波长图像CNV的黑色环变淡。810 nm波长图像中CNV的黑色环进一步变淡、在黑色环内出现较强灰白色环。850 nm波长图像中CNV的黑色环变淡消失、在原黑色环内出现强白色环。这组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提示患者左眼黄斑区有CNV在经过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个月后,水肿消退,出血及渗出绝大部分吸收。表明此时病变正处于稳定期。

  • 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部不良反应

    作者:陈凌燕;金陈进

    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近视等疾病中,对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使用维替泊芬的光动力疗法(PDT)对CNV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然而,在治疗中也暴露出一些眼部的不良反应,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玻璃体内注射 ranibizumab 术后结膜肉芽肿1例

    作者:薛纬霞;毕明超;宋鄂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因右眼颞侧球结膜新生物生长伴异物感1周入院。患者11天前因右眼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于我院行右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4天后患者发现右眼注射部位球结膜新生物生长并伴异物感,自觉肿物逐渐增大。玻璃体内注射手术过程:患者取仰卧位,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右眼表面麻醉3次,消毒、铺巾、开睑,0.5%聚维酮碘溶液加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结膜囊,用棉签吸干结膜囊内液体时不慎弄破颞下7点位球结膜,范围约3 mm×3 mm,用齿镊固定眼球,1 ml 注射器附30 G 注射针头,在颞下7点位角膜缘后4 mm 处睫状体平坦部进针,玻璃体内注入ranibizumab 0.50 mg(0.05 ml),棉签轻压针口,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20.00 mg 涂右眼,无菌纱布包扎右眼。本次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0.12(-0.75 DS/-1.75 DC×81),左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右眼眼压:1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3 mmHg。右眼颞下方7点位球结膜距角巩膜缘3 mm 处见一肉芽样红色结节状突起(图1),大小约3 mm×5 mm,颞侧球结膜充血(+++),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核呈黄色,余前节(-),玻璃体稍混浊,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检查:黄斑区见4 PD 大小灰黄色渗出病灶,中心凹反射(-)。左眼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核呈黄色,余前节(-),玻璃体稍混浊,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检查:上下血管弓内见4 PD 大小萎缩灶,中心凹反射(-)。眼部 B 超提示双眼玻璃体混浊及后脱离。黄斑 OCT提示右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左眼色素上皮层多处小隆起。诊断:右眼结膜肉芽肿、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右眼湿性、左眼干性)、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在局麻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术,切除肿物及周围部分球结膜送病理。病理诊断:(右眼球结膜肿物)炎性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图2)。术眼术后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4次/日,持续2周。1个月后门诊复查未见复发(图3),患者无不适主诉。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CNV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曙光;王瑞峰;项杰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6月-2016.12月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病理性近视伴CNV形成病例38例(72眼);患者中男19例38只眼,女19例34只眼;年龄24 ~ 70岁,平均52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8只眼)及对照组(34只眼)每组19例,试验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联合术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口服1.5g,一日三次,口服疗程3个月,于注射后第1、2、3个月各随访1次,并于第1、2个月随访时各追加注射1次,对照组仅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通过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两组在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凹厚度(CMT)及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6.72、-8.12,P<0.01;对照组:t=2.28、-7.54,P<0.05).治疗后l、2、3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12、3.27,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3.61、-4.64,P均<0.05).FFA/ICGA显示试验组3个月有30眼渗漏消失,8眼渗漏面积明显减小,治疗均有效,对照组有16眼渗漏面积减小,16眼渗漏面积变化不明显,2眼有新鲜出血.结论 比较单纯药物治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更有效的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减少出血及渗漏,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CNV较好的方法.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春艳;刘小虎;谢礼丹;莫亚;曾庆华

    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研究概况.方法:收集近年来有关VEGF与渗出型AMD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年来对VEGF的结构和功能及VEGF抗体治疗渗出型AMD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VEGF与渗出型AMD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血管生长是许多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致盲的关键步骤,VEGF又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VEGF与渗出型AMD的研究成果,将为渗出型AMD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 同时有多种眼部并发症的年轻超高度近视1例

    作者:赵素霞

    患者女,1979年7月出生.因"左眼视力下降32个月,发作性眼胀12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1年11月3日来院.患者32个月前外院查视力右眼0.02,左眼0.01,经查OCT诊断为:左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无特殊治疗,但行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光凝1次.12个月前外院查眼压右眼17.3 mmHg,左眼28.7 mmHg,此后多次复查左眼眼压均高,诊断为"左眼青光眼",给予多种药物降眼压,但控制不良.1个月前左眼视物不见.既往双眼自幼超高度近视,现戴框架眼镜双眼均为-22 ~ 23D.右眼11.5年前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外院行外路复位手术.无家族史,患者为非孪生兄妹2人,年长其2岁的哥哥也双眼超高度近视合并左眼视网膜脱离.入院查:视力右眼0.04,自戴-22D博士伦矫正到0.4,左眼手动/眼前,双眼晶体中央区前皮质斑块状混,双眼玻璃体均见絮膜状混浊物漂动、后脱离,眼底均明显豹纹状改变并后巩膜葡萄肿,右C/D≈0.3,巩膜嵴可见;左C/D≈1.0,神经纤维弥漫萎缩,黄斑区漆裂纹,中央约7.5PD大小灰色灶,旁有红色出血环绕.眼压右19.7 mmHg,左57.3 mmHg,房角:双眼W,小梁网色素右眼Ⅱ级,左眼0级.入院诊断:(1)左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左眼黄斑区出血,CNV,(3)右眼网脱术后,(4)双眼并发性白内障,(5)双眼超高度近视.眼压药物控制不良,于2011年11月5日局麻下行"左眼小梁切除术".右眼随诊12个月,包括24 h动态眼压和视野、OCT、FFA检查,尚无青光眼证据.

  • 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作者:彭晓丽;陈廷;郑淼;郑燕林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经眼底镜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CNV(包括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及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单次剂量0.5 mg/0.05ml)的患者26例(32只眼),首次治疗之前及之后每个月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OCT、眼底镜检查以观察其疗效.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过程中,若患者黄斑中心小凹厚度(CMT)≥250μm,或FFA显示仍有荧光渗漏或自觉视力明显下降、事物变形加重者,需再次注射雷珠单抗,间隔时间均≥1月.结果 首次治疗后视力较首次治疗前平均提高:1周时(1.84±1.65)行,1月(1.59±2.24)行,2月(1.66±2.96)行,3月(2.06±2.34)行,4月(1.94±2.49)行,5月(1.94±2.54)行,6月(1.81±2.97)行.首次治疗后各时间段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4,P=0.60>0.05),较首次治疗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各时间段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61,P=0.923>0.05).首次治疗后各时间段CMT较首次治疗前降低的平均值分别为:1周(131.10±146.07)μm,1月(154.84±190.13)μm,2月(141.38±160.34)μm,3月(124.75±173.24)μm,4月(98.31±173.44)μm,5月(88.69±183.50)μm,6月(81.60±196.70)μm.首次治疗后各时间段与首次治疗前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之后各时间段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9,P=0.063>0.05).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雷珠单抗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