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探析线粒体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作者:林飞;王阶;熊兴江;樊讯;蒋跃文

    线粒体遗传病和线粒体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涉及到中医病证多个方面,目前基于病证结合线粒体疾病中医证候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分析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征,从中医角度分析其所属证候特征并探讨其分布规律,认为线粒体疾病的临床表征,以中医气虚为主,涉及到五脏、气血以及经络病证的相关证候.

  • 线粒体DNA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孟洪弟;吴希如

    在儿童退行性疾病中,诸如发育延迟、感觉运动障碍、惊厥、糖尿病以及器官衰竭等,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一个相当常见的病因[1].近年来线粒体DNA(mtDNA)突变及其致病作用也是一些晚发性疾病如Alzheimer's病、肿瘤及Parkinson's病的研究热点.据Finland的一项研究表明mtDNA相关疾病的发病率≥16.3/10万.自从1963年发现mtDNA和1988年首次报道致病性mtDNA突变以来,迄今已发现至少97个点突变和很多的mtDNA重排(缺失、重复),mtDNA突变业已成为线粒体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1,2].

  • 常见DNA聚合酶γ基因突变和线粒体疾病

    作者:吴亚松;陈德喜;吴昊

    DNA聚合酶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DNA聚合酶γ(pol γ)存在于人类线粒体中,它是线粒体DNA复制和修复所必须.DNA聚合酶γ基因(POLG)发生突变后会导致其编码的polγ功能发生改变,使线粒体DNA(mtDNA)复制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等功能障碍,引起线粒体相关疾病.对这些突变位点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为线粒体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提供了线索.本文对一些POLG常见位点突变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 线粒体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作者:季滢;樊东升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和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1].ALS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理论,是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说法.

  •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崔亚欢;陈乃耀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超过90%的PD患者是特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病因.PD主要病理特点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严重缺失和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减少.临床特征是其标志性的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各种非运动症状,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便秘、抑郁症、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睡眠障碍等.目前的治疗方法并不会改变PD的进程,约有25%的患者终会出现阿尔茨海默病.因此,深入探讨PD的发病机制,并针对发病分子机制探讨新的治疗方法,以能够逆转或阻止疾病的进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PD的发病机制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我们对P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未来P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线索.

  • 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

    作者:李文;马沛然;汪翼;韩秀珍;王玉林

    线粒体疾病中常见心脏受累,近几年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发现多种线粒体DNA(mtDNA)突变。我们研究了原发性DCM和急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tDNA缺失和点突变,探讨mtDNA突变与二者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1)DCM组:DCM患儿15例,平均年龄7.9岁,DCM诊断根据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1980年制定的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依据;(2)急性心肌炎组:根据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制定的心肌炎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炎的患儿(病程 < 3个月)13例,平均年龄8.0岁;(3)正常对照组:正常小儿10例,平均年龄8.1岁。 2.方法:常规苯酚/氯仿法抽提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参照人mtDNA Cambridge顺序合成A1(3 108~3 127位) / A2(3 701~3 720位)、B1(8 286~8 305位) /B2(13 831~13 850位)和C1(同B1,8 286~8 305位) / C2(16 142~16 161位)三对PCR引物。(1)保守区3 108~3 717位检测点突变:A1、A2为引物进行PCR扩增,HET(异源双链)胶检测点突变,出现迁移速率不同的两条带者为有点突变者;(2)5 kb(8 469~13 447位)和7.4 kb(8 637~16 087位)缺失检测:分别以B1、B2和C1、C2为引物进行PCR扩增;(3)定量PCR分析: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A1、A2和B1、B2两对引物,A1、A2产物反映正常mtDNA含量,B1、B2产物反映5 kb缺失mtDNA的含量。用上海复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电泳分析系统软件定量分析两者的相对含量。

  • 回顾性调查线粒体疾病患者的心脏病变

    作者:张丽华;方理刚;程中伟;方全

    目的 分析线粒体疾病心脏受累的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20年来诊断的90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90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中合并心脏病变29例.其中合并心肌病变5例(5.6%),为左心室肥厚2例、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3例;合并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4例(4.4%),包括三尖瓣或(和)二尖瓣脱垂各1例,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各1例;各种不同程度心律失常20例(22.2%),包括安装永久起搏器者4例(3例在安装起搏器后1~3年才诊断为线粒体疾病),多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无症状的心律失常14例(分别是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短PR间期综合征5例,B型预激综合征2例,室内传导阻滞2例).心脏传导阻滞在Kearns-Sayre综合征(9例)中发生率高达66.7%.8例患者检出线粒体基因A3243G突变.结论 线粒体疾病可以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对青壮年心肌病、伴发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应尽可能寻找病因包括进行相关基因检查.此外,对所有诊断为线粒体疾病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异常及早处理以改善预后.

  • 线粒体疾病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作者:王蓉蓉;浦介麟

    1963年Nass和Nasa~([1])首次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dal DNA,mtDNA).1981年Anderson等~([2])完成人类mtDNA测序,提出线粒体母系遗传的概念.1988年Holt等~([3])发现mtDNA缺失可导致线粒体肌病;同年Wallace等~([4])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中发现有mtDNA突变.至此,mtDNA突变及线粒体疾病受到广泛关注.

  • 硫化氢对线粒体损伤后氧化呼吸链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琰;李毅

    探讨硫化氢对线粒体损伤后氧化呼吸链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硫化氢在线粒体损伤后有保护氧化呼吸链,稳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氧化磷酸化反应的作用,进而保证ATP的生成.通过对比国内相关研究,就硫化氢对线粒体损伤后氧化呼吸链的影响,归纳其作用机制,为今后硫化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 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的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陈薪;陈士岭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是能量产生与转换的场所,并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及少量蛋白质的合成.每个细胞有成千上万个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任何mtDNA缺失或发生点突变,均会造成编码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终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线粒体对供能的依赖程度,主要累及的器官为:脑、心脏、骨骼肌、胰脏和肾脏[1].

  • Barth综合征导致幼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其TAZ基因突变

    作者:宋金青;马艳艳;丁圆;李溪远;李东晓;刘玉鹏;张尧;杨艳玲

    目的 探讨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为主要表现的Bart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TAZ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因“间断咳喘、发现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个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1岁7个月男性Barth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血常规、生化(心肌酶谱等)、心血管功能检查,尿液有机酸谱分析、血液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测定,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①相关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智力正常,体格及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百分率降低.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大,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显著增高,为241.34 mmol/mol肌酐(正常参考值为0~4.2 mmol/mol肌酐,均值为1.1 mmol/mol肌酐),为正常均值的219.4倍.血液氨基酸谱正常,血浆游离肉碱浓度降低,为13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20~60 μmol/L).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TAZ基因c.280 C>T(p.R94C)突变,母亲为TAZ基因c.280 C>T杂合突变携带者.②临床治疗及预后:对本例患儿采取口服左卡尼汀、维生素B1、辅酶Q10、地高辛、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治疗后,患儿体力好转,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降至正常,心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Barth综合征为X连锁遗传性线粒体病,是导致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尿液有机酸谱分析及TAZ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 28个携带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家系的产前诊断

    作者:刘誉;张英;郑雪飞;潘虹;戚豫;马祎楠

    目的 对28个由于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线粒体病家系再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以确诊其是否受累. 方法 采集2011年4月至201 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28个线粒体病家系的先证者和母亲的外周血和尿液标本、父亲外周血标本及胎儿羊水标本.应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线粒体基因基因突变分析,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PCR-RFLP)方法验证突变位点,计算突变率,并在胎儿出生后进行复检.同时对核基因上的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分析,以排除母源性污染.对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在15个携带A3243G突变的家系中,13例母亲血液和/或尿液中检测出携带A3243G突变,其胎儿中,9例也检测出携带该突变;2例血液和尿液均未检出携A3243G突变的母亲,其胎儿也未检出携带该突变.在12个携带T8993G突变的家系中,8例母亲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出携带T8993G突变,其胎儿均检测出携带该突变;4例母亲未检测出携带T8993G突变,其胎儿也均未检测出该突变.在1个携带T10191C突变的家系中,母亲未检测出携带T10191C突变,但胎儿检测出携带该突变.所有家系的父亲均未检测出线粒体基因突变.PCR-RFLP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发现,胎儿和母亲DNA中有1个不同的等位基因,表明羊水标本来源于胎儿细胞,未见母源性污染.6例未检出A3243G突变和4例未检出T8993G突变的胎儿出生后复查,均未发现相应突变.发现突变的9例母亲的羊水中检出A3243G突变,尿液突变率平均为(28.2±1 5.1)%;未检出A3243G突变的6例母亲的平均突变率为(10.1±4.8)%,明显低于在羊水细胞中检出突变的母亲的突变率(t=2.290,P=0.043). 结论 线粒体病家系的母亲尿液细胞中未检测到线粒体DNA突变或突变率较低时,胎儿有不携带该突变的可能,但仍需进行产前诊断.

  • 以心脏损害为表现的线粒体病临床、生化和基因分析

    作者:马艳艳;吴桐菲;刘玉鹏;王峤;李溪远;丁圆;宋金青;杨艳玲

    目的 研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缺陷导致心脏损害患儿的临床、生化和基因特点.方法 3例患儿分别于8、4、3岁时因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经过生化、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与酯酰肉碱谱分析、溶酶体酶活性测定等检查排除了炎症、免疫性疾病及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溶酶体代谢病导致的心脏疾病.采用外周血白细胞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并进行线粒体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例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Ⅰ~Ⅱ级.1例为心律失常;心功能Ⅰ级.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3例患儿均有不同类型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缺陷,例1为呼吸链复合物Ⅲ和Ⅴ缺陷,复合物Ⅰ+Ⅲ活性18.7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复合物Ⅴ活性20.4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线粒体基因分析显示tRNAGluA14693G突变,D-loop区T16519C突变.例2为单纯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活性为22.0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D-loop区A16183C、T16189C、G15043A突变.例3为呼吸链复合物Ⅳ和Ⅴ缺陷,分别是21.0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和23.2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D-loop区C253T、C16187T突变.单倍型分析3例患儿均属H2a2a.结论 表现为心脏损害的线粒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心肌病、心律失常等,有多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缺陷类型,线粒体基因tRNAGlu A14693G突变为病因之一.

  •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五例的临床特点与生化分析

    作者:马艳艳;吴桐菲;刘玉鹏;王峤;宋金青;肖江喜;姜玉武;杨艳玲

    目的 对5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患儿进行临床特点和生化分析.方法 对5例患儿(男3例,女2例)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抽取患儿静脉血,分取白细胞线粒体蛋白,采用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活性.结果 (1)5例分别于1个月~15岁时来院就诊.其中3例临床表型符合Leigh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倒退.l例表现为肝损害,胆汁淤积症.l例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2)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为3.0~14.2 nmoL/(min·mg线粒体总蛋白),200名正常对照为84.4±28.5 nmol/( min·mg线粒体总蛋白),患儿酶活性降低至正常对照的10.4%~49.3%;复合物Ⅰ+Ⅲ与柠檬酸合酶活性比值为3.5%~22.9%,显著低于正常对照[(66.1±l4.7)%],复合物Ⅰ、Ⅱ、Ⅳ和Ⅴ活性正常,符合单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诊断.结论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个系统;复合物Ⅰ+Ⅲ活性以及与柠檬酸合酶活性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而所有患儿复合物Ⅰ、Ⅱ、Ⅳ和Ⅴ活性均未发现异常.

    关键词: 线粒体疾病 Leigh病
  • 二代测序在儿童线粒体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志梅;方方;丁昌红;张炜华;李久伟;杨欣英;王晓慧;伍妘;王红梅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在儿童线粒体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儿根据线粒体病标准进行评分,对70例(男38例、女32例,就诊年龄为3个月至14岁)疑似线粒体病的患儿,应用二代测序进行线粒体基因全测序和(或)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相关的核基因测序,总结和分析基因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疑似线粒体病患儿中,发现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变异21例,其中10例为线粒体基因变异、11例为核基因变异.21例中1例为非线粒体病,由CHAT基因纯合突变(p.I187T)导致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伴发作性呼吸暂停(CMS-EA).20例为线粒体病,其中,Leigh综合征10例,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4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及LHON plus 3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2例,不能分类1例.10例线粒体基因变异均为点突变,分别为A3243G、G3460A、G11778A、T14484C、T14502C、T14487C.10例核基因变异线粒体病患儿中发现5个基因变异,分别为SURF1、PDHA1、NDUFV1、SUCLA2、SUCLG1,共有14种变异类型,其中7种变异类型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Leigh综合征是儿童线粒体病中常见的综合征,应用二代测序不仅能提高Leigh综合征的分子诊断水平,还可早期诊断表现不典型的线粒体综合征以及罕见的线粒体病.

  • SUCLA2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志梅;方方;丁昌红;吴沪生;吕俊兰;伍妘

    目的 总结SUCLA2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一例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0月首诊,2013年11月明确诊断的SUCLA2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患儿,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并以“SUCLA2”为检索词查阅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HGMD(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专业版(建库至2014年4月),将国外报道的24例SUCLA2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及本病例共2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患儿为5岁9个月男孩,2岁3个月时主因“生后至今不能竖头、独坐”首次来我院就诊.患儿为其母亲第6次怀孕第2次生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为2 400 g,生后即出现喂养困难、听力异常、肌张力低下、发育迟滞和生长迟缓.至就诊仍不能竖头、翻身和独坐,伴肌肉萎缩,吞咽咀嚼困难,咽部分泌物潴留,易患呼吸道感染,感染时病情危重,呼吸困难,伴有骨骼畸形及面部特征.患儿父母为姨表近亲结婚.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增高,尿代谢筛查提示甲基丙二酸轻度增高,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酮症、乳酸水平升高,丙酰肉碱(C3)、丁二酰肉碱和(或)甲基丙二酰肉碱(C4DC)水平轻度升高;头颅MRI示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呈长T2信号,伴脑萎缩样改变.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SUCLA2 c.970G>A纯合错义突变.(2)结合国外报道的24例SUCLA2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以及本例患儿资料,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23例在生后4个月之内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发育迟滞,其次为听力损害、运动障碍、喂养困难、生长迟缓及眼睑下垂或眼外肌麻痹,惊厥少见.22例患儿中20例(90.9%)血乳酸升高;20例患儿进行尿代谢筛查17例提示甲基丙二酸轻度升高,血C3和C4DC轻度升高.头颅MRI为基底节受累和脑萎缩样改变,以双侧尾状核、壳核对称性病变为主.25例中19例来自欧洲,其中的13例来自法罗群岛,为SUCLA2 c.534+ 1G>A纯合突变.结论 SUCLA2相关脑肌病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临床特征为:生后或婴儿早期出现严重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生长迟缓、发育迟滞(尤其是运动)、听力损害等;血乳酸增高,尿甲基丙二酸轻度增高,血C3和C4DC轻度升高;头颅MRI为双侧对称性尾状核、壳核受累,伴有脑萎缩样改变.发现SUCLA2致病性突变可确诊.

  • COQ2基因变异致婴儿型肾病综合征一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可;毛晓燕;姚勇;成欢;张小娇

    目的 探讨COQ2基因变异致婴儿型肾病综合征临床及基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COQ2基因致病性变异致婴儿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并以“COQ2 gene/primary coenzyme Q10 deficiency;nephrotic syndrome/nephropathy”“COQ2基因,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的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岁2月龄,3个月前(11月龄时)因“水肿、大量蛋白尿”就诊于当地医院,不伴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病程中无感染及惊厥发作.1月余前予口服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尿蛋白无缓解.出生史无特殊,有轻度运动发育落后(仅能扶站)及中度语言发育落后(不会说简单话语).该患儿为母亲第4胎第4产,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两个姐姐体健,有一姐姐1岁时因“肾病”夭折.遗传性肾脏病基因筛查:COQ2基因c.518G>A(p.Arg173His)和c.973A>G(p.Thr325A1a),软件预测显示上述变异均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影响,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频率极低,均有文献报道.Sanger测序验证该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予减停糖皮质激素改为辅酶Q10 100 mg/次,3次/d治疗[30 mg/(kg· d)],3周后水肿消退,7周后尿蛋白/肌酐由22.87 mg/mg降至1.98 mg/mg,血浆白蛋白由14.2 g/L升至39.9 g/L,持续监测肝肾功能正常,运动发育较前明显进步.国外文献报道COQ2基因变异可引起肾脏、神经及肌肉等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差异性大,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已报道14例有肾脏表现的儿童患者,起病年龄新生儿期至10岁不等(8例于婴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部分患儿伴有进展性的脑病、肌病和癫痫发作,早期大量辅酶Q10治疗可改善症状.目前中国有2篇临床研究论文,均是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的成人患者,国内尚无儿童肾脏表现的病例报道.结论 对婴儿期起病、初治糖皮质激素耐药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尤其是有发育落后等神经肌肉系统表现者,应注意COQ2基因变异等影响线粒体功能的遗传性疾病.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病因并开始大剂量辅酶Q10治疗可能会显著改善预后.

  • 伴癫痫和可逆性枕叶损害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一例

    作者:笪宇威;张新卿;贾建平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疾病,以急性或亚急性双侧视力损害为特点,通常双眼先后发生,可伴有中心视野暗点.大多数患者没有其他神经系统表现,头颅MRI正常,出现运动障碍,癫痫、智能减退或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少见[1].近年来,LHON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损害不断被报道[2-3],但合并可逆性枕叶损害国内外未见报道.我们诊断1例基因确诊的LHON,头颅MRI显示可逆性枕叶病变,报道如下.

  • 硒蛋白-P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不整红边纤维中的特异表达及相关作用

    作者:胡静;樋口逸郎;白石匡史;中川正法

    目的研究硒蛋白-P与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系及它们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不整红边纤维(ragged redfiber,RRF)中的表现和作用.方法(1)研究对象:线粒体疾病患者14例,其中Kearns-Sayre综合征患者1例,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伴卒中样症状者4例,肌阵挛癫癎伴RRF 1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6例,肢带型线粒体病2例;5例对照,其中多发性肌炎2例,其他神经肌病3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DNA分析确诊.(2)开放式肌肉活检.(3)连续切片,经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RRF的肌浆中硒蛋白-P显著表达,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强、减弱或缺陷.结论硒蛋白-P在对抗线粒体氧化损伤、保护线粒体机能方面可能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作为病理学评价线粒体机能和诊断RRF的指标.

  • 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基因突变与线粒体病

    作者:王康;焉传祝;王国相;焦劲松;金淼;顾卫红

    目的 在线粒体疾病中,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tRNA1)基因突变是为常见的致病突变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所导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点,以及与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 经测序确认的亮氨酸tRNA1基因突变(MTTL1*3243A>G,3271A>T)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线粒体亮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MTTL1)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学特点、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 MTTL1突变导致线粒体腩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表型多(13例),其次可见于糖尿病(1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以及Leigh综合征(1例)和未分类的线粒体病(2例).多数患者为散发,有5例患者为母系遗传.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显著相关.结论 MTTL1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表型变异,表型与突变负荷无明显关系.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