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中期随访及应对策略

    作者:孙启才;茹选良;宋柏杉;端木群立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资料,探讨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8~87岁,平均78岁.均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均正常活动,生活完全自理,伤后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观察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的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通过影像学资料根据解剖位置确定渗漏途径为椎旁型6例,椎间盘型3例,椎管型2例,椎弓根型5例,混合型1例.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为(27.7±3.5)%,末次随访时前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至(56.4±2.5)%,且后凸畸形得到矫正.Cobb角由术前的(45.3±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的(18.3±3.1)°.VAS评分从术前的7.9±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0.5.ODI从术前的(49.1±7.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3.5±3.7)%.其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下肢神经症状,紧急予神经根消肿药物对症治疗,且后期经过营养神经治疗,神经症状消失.3例出现腰背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腰背痛难忍,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即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骨水泥向椎旁和椎管内渗漏,也可暂不与紧急行开窗椎管减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渗漏产生明显临床症状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全髋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作者:章军辉;狄正林;何志勇;冯建翔;徐荣明;朱振安;戴尅戎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术(THA)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晚期(Ficat Ⅲ、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疗效.方法:41例(55髋)行初次生物型全髋置换术患者(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5岁)分为两组,第1组为无系统性疾病组(包括创伤后和特发性的股骨头AVN),共17髋,第2组为有系统性疾病组(乙醇中毒、服用类固醇激素、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引起的股骨头AVN),共38髋.两组随访时间、体重、Ficat分期和所用的假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Harris髋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连续的X线观察评估股骨侧假体的移位与稳定性.结果:38例52髋获得随访,第1组平均随访时间(40.0±7.5)个月,第2组平均随访时间(38.0±6.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6.8±9.4)分,其中优30髋,良9髋,一般10髋,差3髋;第1组平均(91.6±8.9)分,第2组(84.4±10.1)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2.55±1.23)mm,第1组(1.75±1.43)mm,无一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翻修,第2组(2.63±1.11)mm,6例(8髋)因无菌性松动行股骨侧假体柄的翻修,两组股骨侧假体平均下沉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特发性或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后效果好于由类固醇、乙醇、镰状红细胞贫血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后者应进行严密的监测,以便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 风湿性二尖瓣不同手术方式同时行射频消融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罗天戈;韩杰;张海波;王坚刚;焦玉清;孟旭

    目的:研究风湿性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射频消融术时,不同的二尖瓣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期间,我中心所有同时行射频消融术风湿性病因的二尖瓣手术,排除因各种原因未同时行射频消融术的病例.统计病例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基线资料,术前心脏超声资料,手术及围术期资料,预后及随访资料等.将总体样本分为风湿性二尖瓣成形组(rhMVP组)和风湿性二尖瓣置换组(MVR组),在搜集的样本资料中选取32项变量作为匹配参考因素,对两组样本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观察并探讨两组间在匹配前后的预后差异.结果: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我中心所行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共292例,全部同时接受了射频消融术,平均年龄57.4岁,其中女性213例,占73.0%.按二尖瓣位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匹配前rhMVP组97例,MVR组19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成功194例,每组各97例.匹配后各匹配组间参考因素差异消除,对比未进行匹配的预后及随访资料,两组在随访死亡率上的统计差异消除(P =0.014 ~0.613);匹配前后随访期心房颤动复发例数(P=0.009 ~0.022),和随访期总体终点事件发生率(P =0.000~0.012),匹配后的差异缩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平衡其他参考因素后,rhMVP组的中期心房颤动复发率及随访期总体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MVR组.结论:对于同时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例,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手术优于瓣膜置换术,表现为可显著降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及减少总体终点事件发生.

  • 冠心病伴轻中度二尖瓣返流患者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

    作者:虞敏;叶一舟;刘沙;吕志前;袁忠祥;肖明第

    目的:随访分析一组冠心病合并轻中度二尖瓣返流的患者,均为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未处理二尖瓣,观察手术中期效果,为临床积累经验.对象与方法:收集2002~2003年的CABG未合并瓣膜手术病例,其中经超声诊断为轻中度和中度二尖瓣返流共39例,为A组;对照组轻度二尖瓣返流97例,为B组.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症状、心超表现等资料.结果:术前资料表明A组的心功能较差,心梗史较多,左室扩大和EF值减低者较多(p<0.05).A组的围术期死亡率5.1%、中期死亡率7.4%,B组为1%和3.9%,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心绞痛缓解率都很高(A组100%,B组97.2%),A组心功能Ⅲ、Ⅳ级较B组稍高(32% vs.16.7%),无显著差异,心超改善和恶化率两组类似.Logistic回归显示EF值、年龄(P=0.03)与死亡相关(P=0.048),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与死亡不相关.结论:冠心病伴轻中度二尖瓣返流患者冠脉搭桥术后效果与伴轻度二尖瓣返流者相比,术后和中期死亡率,再住院率较高,心功能较差,但无显著差异;心绞痛和心功能改善率、心超的改变趋势两组相似,年龄、术前的EF值是死亡的危险因素,MR程度并不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期随访疗效分析

    作者:杜传宝;黄丹;王进东

    目的 分析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中期随访疗效.方法 对38例(42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行手法矫正畸形,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矫正前足内收、中足高弓、后足内翻,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后佩戴矫形支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9~62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按Dimglio评分系统进行评分:Type Ⅰ型(包括恢复正常者)35例(37足),TypeⅡa型(轻度)2例(3足);TypeⅡb型(中度)1例(2足).结论 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满意,但矫正的手法要求较高.

  • 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中期随访

    作者:吴志伟;李大刚;尤元璋

    目的 观察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方法 分析27例(28髋)接受保留股骨颈型THA的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期随访资料,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获50~85个月随访,平均69个月.无一例行髋关节翻修.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6.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91.3分.结论 保留股骨颈型全髋置换术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坏死中期疗效满意.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25例中期随访

    作者:沈彬;黄强;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UN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c-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 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 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何久盛

    背景:目前,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相比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否更具有显著优势尚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2003年至2008年因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接受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35例,非手术治疗组31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及后足评分进行治疗的功能评估;采用简明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主观健康状况。通过跟骨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跟骨治疗前后的Bohler角和Gissan角。
      结果: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组(28.6%vs 6.5%,χ2=5.407,P=0.020)。术后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疼痛评分、AOFAS踝及后足评分、SF-36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治疗组的Bohler角和Gissan角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中6例(17.1%)、非手术治疗组中14例(45.2%)发生明显距下关节炎,手术治疗组的距下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手术治疗组(χ2=6.110,P=0.013)。
      结论:经至少5年随访评估发现,手术治疗可降低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后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发生,同时手术治疗可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后的功能评分未见显著差异。

  • 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比较

    作者:夏英鹏;张学利;徐天同;万军;于斌;申庆丰;田融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行全椎板减压术55例(B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5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和庆应大学的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xial symptom score,ASS)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和术后5年颈椎X线平片和MRI检查的比较,对患者术后5年脊髓后移程度、颈椎曲度指数(curviture index,CI)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A组和B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9%±4%和5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ASS为10.8±0.2分,明显高于B组的9.2±0.5分(P<0.05).术后5年A组和B组的脊髓后移距离分别为4.7±0.2mm和5.1±0.3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CI与术前比较均下降,但A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FCS患者全椎板减压手术并不能使脊髓获得更大后移,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作者:鲍达;马远征;陈兴;李宏伟;高天君;罗小波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汪文龙;海涌;关立;刘玉增;陈小龙;朱文艺;陈龙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临床无意义残石患者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王博涵;余虓;姚炜敏;杨欢;夏丁;陈志强;叶章群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患者临床无意义残石(clinically insignificant residual fragments,CIRF)的变化情况.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655例肾结石患者行MPCNL,75例(11%)术后3d经CT平扫证实为CIRF.其中68例获随访.男39例,女29例.年龄22~62岁,平均43岁.其中13例有开放取石手术史,20例有ESWL史.术后CIRF大径平均1.8 mm.单纯肾上盏残石9例,肾中盏残石14例,肾下盏残石3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残石9例,肾上盏合并下盏残石2例.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单纯草酸钙结石40例,草酸钙+碳酸磷灰石15例,草酸钙+尿酸结石2例,草酸钙+六水磷酸镁铵结石+碳酸磷灰石3例,六水磷酸镁铵结石3例,尿酸结石2例,六水磷酸镁铵结石+碳酸磷灰石3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检、血尿常规、有无症状等,行CT平扫检查比较残石的变化情况. 结果 随访期间14例(21%)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血尿合并肾绞痛2例,单纯血尿7例,下尿路症状5例.12例残石大径>4 mm.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肾中盏、2例肾上盏、2例肾盂CIRF行ESWL,3例输尿管CIRF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结石均完全清除.4例肾下盏CIRF>4 mm,但未引起临床症状者,予保守治疗.2例输尿管CIRF出现肾绞痛,予解痉、镇痛排石处理后结石自行排出.14例出现症状患者中,CIRF位于肾上盏3例,肾中盏1例,肾下盏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6例.27% (3/11)肾上盏,7%(1/14)肾中盏,11% (4/36)肾下盏,67% (6/9)肾盂输尿管连接处CIRF出现症状. 结论 MPCNL后CIRF可发生于肾脏和输尿管各个部位,其中肾下盏多见,且多为草酸钙结石.术前有开放取石手术史和ESWL史的患者更易形成CIRF.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CIRF更易出现血尿、肾绞痛等临床症状.对于CIRF患者应密切随访,如发生临床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 新型高分子材料介入肺动脉瓣膜的动物实验研究——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张本;徐同毅;陈翔;王显悦;童光;李鑫;张卫达;徐志云

    目的 评价自主研制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的中期实验效果.方法 选用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球囊扩张型介入瓣膜,选用牛心包介入瓣膜作对照.雄性羊12只,体质量(22.1±2.3)kg,10只置入高分子材料瓣膜(PPHV),2只置入对照瓣.右侧开胸经导管经右心室心尖途径原位置换肺动脉瓣.术后随访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胸部CT、心血管造影、尸检等对介入瓣膜进行中期评价.结果 两枚PPHV未成功原位移植,其余10只羊手术获得成功.术后1只置入PPHV的羊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9只存活到随访终点.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12周时PPHV均无明显反流,瓣膜峰值跨瓣压差16~3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28.2±8.0)mmHg;牛心包瓣峰值跨瓣压差分别为16 mmHg和21 mmHg.术后12周胸部CT、心血管造影提示所有人工心脏瓣膜均正常工作,支架无移位或变形.尸检结果提示:术后12周时ePTFE瓣叶无降解或损伤,大部分保持光滑,无血栓、钙化,但密封套囊、瓣叶流出面根部、瓣窦底部、3个瓣叶交界处有血管翳增生.结论 超微孔ePTFE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中期效果良好,PPHV有良好的抗组织粘附性能,有良好的抗降解、抗血栓、抗钙化和生物力学性能,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牛心包对照瓣相当.局部血管翳增生可能通过优化瓣膜设计来改善.

  • 法洛四联症术后右室限制性生理临床转归的研究

    作者:张明杰;徐卓明;黄蕊;孙崇蕊

    目的 研究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术后右室限制性生理临床转归,探讨TOF术后右室限制性生理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指标和转归情况.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TOF根治术的80例患儿随机入选本次研究,通过床边心脏彩超明确30例患儿发生了右室限制性生理.统计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后一次超声随访的结果,比较患儿的右室流出道梗阻情况、肺主动脉梗阻情况、肺动脉分支狭窄情况和肺动脉反流情况.结果 右室限制性生理组患儿比非右室限制性生理组的年龄更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P均<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年龄小(OR=0.48,P=0.01)、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OR=1.7,P=0.04)是患儿发生右室限制性生理的危险因素.术后1周内,右室限制性生理组静脉血氧饱和度的上升和氧摄取分数的下降程度均小于非右室限制性生理组(P均<0.05).右室限制性生理组乳酸水平高于非右室限制性生理组(P=0.03).C-反应蛋白在术后2d内先上升,3~7d内下降,且右室限制性生理组下降的速度要慢于非右室限制性生理组(P=0.08).右室限制性生理组氨基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NP,NT-proBNP)术后1周内显著升高, NT-proBNP≥4750pg/ml 提示患儿发生了右室限制性生理.中期随访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右室流出道梗阻、肺主动脉梗阻、肺动脉分支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肺动脉反流程度也无明显差别(P均>0.05).结论 TOF术后发生右室限制性生理与手术年龄和体外循环时间相关,NT-proBNP可作为评估TOF术后患儿发生右室限制性生理的指标.术后早期右室限制性生理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转归,然而随访数据表明右室限制性生理对患儿中期转归无明显影响.

  • 临床无意义残留结石在肾结石患者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的中期随访分析

    作者:叶友新;邢金春;周中泉;陈实新;刘荣福;陈斌

    目的 探讨临床无意义残留结石(CIRF)患者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的中期随访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获得中期随访CIR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CIRF患者,CIRF位于肾上盏10例,肾中盏15例,肾下盏35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10例,肾上盏合并肾下盏2例.结石成分:单纯草酸钙结石41例,草酸钙结石+碳酸磷灰石16例,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3例,草酸钙结石+六水磷酸镁铵结石+碳酸磷灰石4例,六水磷酸镁铵结石3例,尿酸结石2例,六水磷酸镁铵结石+碳酸磷灰石3例.随访期间15例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血尿合并肾绞痛2例,单纯血尿8例,下尿路症状5例.15例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中,CIRF位于肾上盏4例,肾中盏1例,肾下盏4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残石相对于肾上盏、肾中盏、肾下盏残石更易发生临床症状(6/10比4/12,11/5,4/37,P< 0.05).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肾中盏、2例肾上盏、2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CIRF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例输尿管CIRF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残石均完全清除.另7例予解痉、镇痛排石处理后残石自行排出.结论 中期随访结果表明MPCNL后CIRF可发生于肾脏和输尿管各个部位,其中肾下盏多见,且多为草酸钙结石.术前有开放取石手术史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史的患者更易形成CIRF.肾盂输尿管连接处CIRF更易出现血尿、肾绞痛等临床症状.对于CIRF患者应密切随访,如发生临床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 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随访

    作者:王国栋;郭艾;强华;赵尔弘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 KSS 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 Merchant 位 X 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5年临床及影像随访

    作者:王晨;顾一飞;杨立利;袁文

    [目的]探讨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中期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随访72例因LDH接受腰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通过对患者术前、末次随访的ODI、L-JOA、VAS评分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Odom's标准评估手术优良率.复查X线观察植骨融合率、腰椎指数改善情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以UCLA标准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以Seze法测量腰椎指数.[结果]术后随访3.5 ~6年,平均57个月;优57例,良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0.5%,植骨融合率达97.2%.ODI、L-JOA、VAS末次随访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腰椎指数改善明显(P<0.05),ASD总发生率为23.39%,1.6%的邻近退变节段需再手术处理.多节段组退变率高于单节段组,退变易发于头端节段,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且头端增加率大于尾端(P<0.05).[结论]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DH,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植骨融合率较高,中期疗效满意.邻近节段退变明显增加,手术范围、年龄、邻近节段位置、腰椎指数可能影响邻近节段的退变率.

  •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31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期随访研究及免疫功能分析

    作者:张建辉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C)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3例NSCC早期患者,根据术式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3 d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术后不同时段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结果 两组手术用时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住院时间短(P<0.05).术前两组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CD3+、CD4+、CD4+/CD8+较手术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8.13%),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3.23%)与对照组(9.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C可取得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但该术式更具微创性,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且疼痛轻,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作者:贾杰;刘宏建;尚国伟;吴志彬;王俊魁;周权发;皮国富

    目的 比较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植入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对行DCI植入术(DCI组)的23例患者,与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组)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分别于术后24、36、48个月末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拍摄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活动度以及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两组术后各期的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各随访期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在随访期末[(6.99±0.56)°、(6.83±0.35)°]与术前[(6.78±0.51)°、(6.63 ±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随访期末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8.56 ±0.51)°、(8.34±0.43)°]均较术前[(6.81±0.53)°、(6.67±0.49)°]增加(P<0.05).结论 两种手术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恢复并维持椎间隙高度.与ACDF比较,DCI为手术节段提供持续的动态稳定,可减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但手术节段的椎体可能出现退变增生.

  •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的中期评估

    作者:吉耿锋;张志波

    目的 评估不同类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中期排便功能,探讨不同排便功能评分方法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Wingspread分型法将患儿分为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组(高位组)、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组(中位组)和低位肛门直肠畸形组(低位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些患儿进行随访,了解其排便功能,分别应用Holschneider、Krickenbeck及Rintala三种评分方法评估其排便功能.同时选取我院就诊的非消化系统疾病的50例3~7岁儿童进行调查,完成评分量表,设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终有122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85例(69.67%),女37例(30.33%).根据Wingspread分型,高位组10例(8.20%),中位组32例(26.23%),低位组80例(65.57%).低位组Krickenbeck评分为(66.99±25.22),高位组为(60.00±25.91),均明显低于中位组(81.25±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位组Holschneider评分为(69.46±24.59),明显低于低位组(83.94±20.48)及中位组(87.28±1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Rintala评分为(79.69±19.49),中位组为(86.41±13.39),均明显高于高位组(65.50±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低位组Krickenbeck评分低于其他两种评分方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组总体Rintala评分为(80.29±19.4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同龄儿(98.6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中期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不同畸形类型患儿中期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Krickenbeck评分在评价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时评分较其他两种评分方法偏低.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