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蜡烛果中分离得酚酸苷类化合物

    作者:李秋萍;郗砚彬

    作者从蜡烛果植物叶和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新的酚酸苷类化合物parmentins A(1)和B(2),以及5种已知化合物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混合物(3)、β-谷甾醇葡萄糖苷(4)、异香草酸(5)、香草酸(6)和对羟基苯甲酸(7)。

  • 玉郎伞豆甾醇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黄建春;卿丽娟;禤霏霏;梁杏梅;黄仁彬

    目的:研究玉郎伞一种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stigmaserol)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配制含磷酸盐缓冲液(pH8.3) 50 mmol·L-1、连苯三酚0.2 mmol·L-1的溶液,建立连苯三酚氧自由化产生氧自由基(O2-·)发生体系;配制含邻二氮菲0.75 mmol·L-1,FeSO40.75 m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7.3)150 mmol·L-1的溶液,建立由邻二氮菲-Fe2+/H2O2产生羟自由基(·OH)的发生体系,以维生素C(Vit C)为阳性对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豆甾醇对O2-·和·OH的清除及抑制作用.结果:高、中浓度豆甾醇对·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39.3%,9.9%(P<0.01或P<0.05);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61.2%,30.4% (P <0.01),且能显著减小O2-·的生成速率,抑制率分别为38.3%,47.8%(P<0.01).结论:豆甾醇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 凉粉草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作者:黄艳萍;宋家玲;吴继平;袁萍;沈晓萌;邱声祥

    目的:研究唇形科(Labiatae)植物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探寻其作为药食同源的可能性.方法:取凉粉草的干燥地上部分,用95%乙醇浸泡提取,经减压浓缩后得到凉粉草浸膏,然后将凉粉草浸膏加水溶解后,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溶剂萃取,得到正己烷部位浸膏和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然后采用硅胶、小孔树脂凝胶(MCI)和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方法对乙酸乙酯部位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并且利用NMR,MS等各种现代波谱技术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参考文献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凉粉草的干燥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总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ursol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ic acid,2),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2α-羟基乌苏酸(corosolic acid,4),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 (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5),豆甾醇(stigma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山柰酚(kaempferol,8),槲皮素(quercetin,9),3-吲哚甲酸(3-indoleformic,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11),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12),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13).结论:化合物3-5,7,10~13均为首次从凉粉草以及从凉粉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吸波面积-HPLC结合法测定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中整体和个体成分溶出度

    作者:胡悦;赖宏强;范哲贤;姜梦丽;李孝栋

    目的:建立吸波面积-HPLC结合法测定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中整体和个体成分溶出度的方法.方法:以含0.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转速100 r·min-,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HPLC对混合药物及个体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在120 min时,吸波面积法测得整体混合药物的累积溶出率74.72%,HPLC测得槲皮素、齐墩果酸和豆甾醇在同等时间段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77.16%,82.78%,71.70%;吸波面积法与HPLC计算的累积溶出量分别为104.61,102.25 mg.结论:2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吸波面积-HPLC结合法可用于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中整体和个体药物成分溶出度的测试,为其他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成分的溶出度研究提供借鉴.

  • 2种方法分析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胡悦;赖宏强;范哲贤;李孝栋

    目的:建立中药复杂体系中多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评价方法.方法:大鼠口服灌胃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内容物混悬液,在不同时间点眼眶取血,血浆样品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扫描,计算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吸波面积),得各时间点大鼠体内混合药物的血药总质量浓度,结合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获得的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各单一成分的血药浓度和体内参数相比较,确定2种方法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吸波面积法显示组分胶囊中混合总药物在大鼠体内药-时过程符合一室模型,达峰时间(Tmax),药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0.5h,2.85 mg·L-1和26.81 mg·L-1·min-1.HPLC显示槲皮素、齐墩果酸和豆甾醇的药-时过程均呈一室模型,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的Tmax分别为1.0,0.5,0.5h,Cmax分别为0.17,0.69,3.84 mg·L-1,AUC0-∞分别为0.71,10.69,12.49 mg·L-1·min.结论:吸波面积法可用于白花蛇舌草组分胶囊中多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与HPLC联用可较好地解决中药制剂中整体和个体成分同步测试的问题,且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 玉米须总皂苷降糖作用研究

    作者:苗明三;孙艳红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 L.的干燥花柱和柱头,性平、味甘,具有消肿利尿、平肝利胆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降血糖、止血、利尿、平肝利胆、降血压等功效[1,2].玉米须含脂肪油、皂苷、苦味糖苷、挥发油、多糖、β-谷甾醇、豆甾醇等成分[3],玉米须水煎剂降糖作用确切,临床上也有较多应用.皂苷在玉米须中约占3.18%,是其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之一.本实验观察了玉米须总皂苷的降糖作用.

  • 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蒲黄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

    作者:李钢;许舒娅;赵丽敏;卢广英;孙道涵;王亚利;唐雪阳;彭平;姜艳艳;石任兵

    目的:建立基于药物体系的蒲黄饮片质量表征及关联分析方法,全面评价蒲黄饮片质量。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16批蒲黄饮片中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等5种主要有效指标性成分及其和的含量。采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法测定蒲黄中以黄酮类为主的酚类含量,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法测定蒲黄总甾醇含量,并使用非关联系数δ、非关联度、关联度等相关概念表征各批号蒲黄饮片与基准饮片质量关联性。结果批号7、3、5、4、10、13有效指标性成分总体含量高于基准批号8,批号5、7、6、10、1、13与基准批号8关联性高,综合评价得出批号7、5、10、13优良度居前。结论基于药物体系质量评价模式,通过将有效指标性成分含量、组成大类总含量及其相对比值与具有确切药效的基准饮片的关联度结合分析,可综合精准评价蒲黄饮片质量优次,为蒲黄饮片筛选、药物原料质量控制及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及其应用借鉴。

  • 豆甾醇的研究及开发进展

    作者:周志远;卢群;刘洋;谢哲;罗少洪

    豆甾醇,又称豆固醇、甾醇,是一种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其中大豆、烟草中含量丰富,其营养价值高、生物活性强,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成为当今天然药物开发的研究新热点之一,尤其是豆甾醇可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将从豆甾醇的成分来源、化学制备法及分离结晶法来探讨豆甾醇的来源及制备的研究进展,并从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低胆固醇和改善记忆等方面探讨豆甾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从而为豆甾醇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为医药工作者提供参考.

  • β-谷甾醇与豆甾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周海玥;汤威;姜婧;宋立华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β-谷甾醇与豆甾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挥预防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 利用1.5 μmol油酸处理LO2人肝细胞建立NAFLD细胞模型,药物组首先分别用10、20、50 μmol/L β-谷甾醇或豆甾醇孵育细胞,之后用1.5 μmol油酸处理LO2人肝细胞;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总体上,β-谷甾醇或豆甾醇可显著降低脂肪肝细胞TG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提高抗氧化剂GSH含量,其中20 μmol/L豆甾醇处理后细胞TG、MDA分别较模型组降低了66.6%和81.7%,而GSH含量增加了73.6%;10 μmol/L和50 μmol/L β-谷甾醇处理后,TG含量均比模型组低55.6%,MDA含量则分别降低了59.3%和62.9%,GSH含量分别增加了77.4%和72.6%.此外,两种植物甾醇对肝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但相同浓度豆甾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明显弱于β-谷甾醇.结论 豆甾醇与β-谷甾醇可改善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但作用效果呈不同量效关系.

  • HPLC法测定植物甾醇软胶囊中植物甾醇的含量

    作者:林宏琳

    目的 建立测定植物甾醇软胶囊中植物甾醇(以豆甾醇和β-谷甾醇计)含量的HPLC方法,并应用此法测定两种油脂基质功能食品中植物甾醇的含量.方法 样品经超声皂化(45℃,45 min)提取后,采用Thermo Accucore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流速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 豆甾醇和β-谷甾醇在15min内分离良好,质量浓度分别在5.15~515(r=0.9998)和5.06~506 (r=0.9998)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分别以两种样品为本底,测得植物甾醇软胶囊A的平均回收率豆甾醇93.6%、β-谷甾醇91.0%,RSD分别为3.2%和2.7%(n=6),3批样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31.7、31.0、31.0 g/100g;软胶囊B的平均回收率豆甾醇91.7%、β-谷甾醇94.1%,RSD分别为2.2%和2.9%(n=6),3批样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30.8、31.2、30.2 g/100g.结论 该法操作便捷、条件温和、绿色、高效、准确,适用性强,为植物甾醇的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 鸡骨香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朱耀魁;胡颖;程妮;岑颖洲

    目的 研究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萃取、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鸡骨香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鸡骨香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cyperenoic acid(1)、β-谷甾醇(2)、羽扇豆醇(3)、chettaphanin Ⅱ (4)、9-[2-(2(5H)-呋喃酮-4-)乙基]-4,8,9-三甲基-1,2,3,4,5,6,7,8-八氢萘环-1-羧酸(5)、acetyl aleuritolic acid (6)、epitaraxerol(7)、9-[2-(2(5H)-呋喃酮-4-)乙基]-4,8,9-三甲基-1,2,3,4,5,6,7,8-八氢萘环-1-甲酯(8)、teucvidin (9)、豆甾醇(10).结论 化合物5、8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鸡骨香酸和鸡骨香酯,化合物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蓖麻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唐祖年;谢丽霞;苏小建;梁成钦;秦少艳;黄世好

    目的 研究蓖麻Ricinus commun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蓖麻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蓖麻三甘油酯(1)、3-乙酰氧基-油桐酸(2)、豆甾醇(3)、蓖麻碱(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6)、油桐酸(7)、短叶苏木酚酸乙酯(8)、9-hydroxytridecyl docosanoate (9)、羽扇豆醇(10)、木犀草素(11)、棕榈酸(12)、二十八烷醇(13)、正十八烷(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蓖麻三甘油酯,化合物2、3、5~12和14为首次从蓖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水黄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黄欣碧;龙盛京

    水黄皮Pongamta pinnata(L.)Merr.为豆科中的一种具有传统药用价值的植物.国外学者从水黄皮中分离到的化合物主要为黄酮、二氢黄酮、查耳酮和三萜,国内对水黄皮研究报道较少,特别对叶的研究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半红树植物的资源,阐明其有效成分,本实验选择水黄皮的叶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共分得9个单体化合物,依据化学和光谱方法确定结构为正三十二烷醇(Ⅰ)、蒲公英萜醇(Ⅱ)、水黄皮素(Ⅲ)、豆甾醇(Ⅳ)、pongaglabrone(Ⅴ)、pongachromene(Ⅵ)、水黄皮黄素(Ⅶ)、牡荆素(Ⅷ)、正三十二碳酸(Ⅸ).其中化合物Ⅰ、Ⅱ、Ⅷ和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苗药冠盖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小军;袁燕;李芝;刘向前

    目的 研究苗药冠盖藤Pileostegia viburnoides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苗药冠盖藤藤茎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3-氧代木栓烷-28-醛(2)、豆甾-4-烯-3-酮(3)、豆甾醇(4)、(24R)-5A-豆甾烷-3,6-二酮(5)、二十四烷胺(6)、乌苏酸(7)、坡模酸(8)、齐墩果酸(9)、伞形花内酯(10)、4-hydroxymellein (11)、臭矢菜素A(12)、胡萝卜苷(13).结论 化合物6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1、12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冠盖藤中分离得到.

  • 木豆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刘亚旻;姜保平;沈胜楠;郭智;李宗阳;斯建勇;潘瑞乐

    目的 研究木豆Cajanus cajan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正相硅胶色谱、中压反相硅胶色谱(ODS)、反相大孔树脂(MCI)、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木豆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豆素(1)、木豆素A(2)、木豆素C(3)、木豆内酯A(4)、球松素(5)、荭草苷(6)、异牡荆苷(7)、牡荆苷(8)、cajanol (9)、cajanin (10)、樱黄素(11)、红车轴草素(12)、(2R,3R)-2,3-二氢-5-7,4 '-二甲氧基黄酮(13)、10′,16′-二羟基棕榈酸乙酯(14)、香草酸(15)、十七烷酸乙酯(16)、2-O-甲基肌醇(17)、2,3,4-三羟基异戊酸(18)、豆甾醇(19)、桦木酸(20)、十七烷酸(21)、β-谷甾醇(22)和β-胡萝卜苷(23).结论 化合物10~1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吴茱萸五加叶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小军;黄玮超;李芝;刘向前

    目的 研究吴茱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五加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七烷酸(1)、二十七烷醇(2)、反式肉桂酸(3)、乌苏酸(4)、齐墩果酸(5)、桦木酸(6)、科罗索酸(7)、芹菜素(8)、柚皮素(9)、麦芽酚(10)、丁香酸(11)、豆甾醇(12)、胡萝卜苷(13).结论 化合物1~3、7~10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五加中分离得到.

  • 木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作者:齐一萍;黎晨光;李小梅;郭舜民

    木棉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山地阳坡及村边、路旁,民间用来清热利湿、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散结止痛[1].研究报道从木棉根中分离得到豆甾醇、a-菠甾醇、齐墩果酸等化合物[2,3].本实验对木棉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木棉根中分离得到的另外4个单体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羽扇豆-20(29)-烯-3-酮、(24R)-5α-豆甾-3,6-二酮和胆甾-4-烯-3,6-二酮,上述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香青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滑艳;何荔;汪汉卿

    香青Anaphalis sinica Hance 是菊科香青属中的一种,主产于我国北部、中部、东部及南部,生长于低山或高山灌丛、草地、山坡和溪岸,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1].全草入药,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等作用[2],但其化学成分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香青的干燥全草进行了分离及结构鉴定,从中分离得到8 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ursolic acid,Ⅰ),坡模醇酸(pomolic acid, Ⅱ),3-O-β-D-吡喃葡萄糖-(6-O-对羟基反式香豆酰基)-山柰素苷(椴树苷,tiliroside,Ⅲ),D-1-O-甲基-肌-肌醇(D-1-O-methylmyo-inosti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Ⅶ),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β-D-glucoside,Ⅷ),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苦马豆果皮的甾醇类成分研究

    作者:李国玉;王金辉;李铣

    目的研究豆科苦马豆属植物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果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苦马豆果皮中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3-酮(5α-stigmast-3-one,1),5α-豆甾-3,6-二酮(5α-stigmasta-3,6-dione,Ⅱ),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Ⅲ),3β,6β-豆甾-4-烯-3,6-二醇(3β,6β-stigmast-4-en-3,6-diol,Ⅳ).结论化合物Ⅰ~Ⅳ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 粗齿冷水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黄艳;武旭;文建文;陈明生;何开家;刘布鸣

    目的 研究粗齿冷水花Pilea sinofasci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粗齿冷水花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生育酚(1)、豆甾醇(2)、epihernandulcin (3)、hernandulcin (4)、苯甲酸(5)、亚麻油酸乙酯(6)、十六酸乙酯(7)、α-香树精(8)、棕榈酸(9)、二十二烷酸(10)、腺苷(11)、3-吲哚甲酸(12)、原儿茶酸(13)、没食子酸(14)、白桦脂酸(15)、齐墩果酸(16)、硝酸钾(17)、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18)、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p-D-吡喃葡萄糖酯苷(1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