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紫苏油调节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俊文;李学敏;边林秀;郭琳

    目的紫苏油是一种富含α-亚麻酸的脂肪油,α-亚麻酸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而且具有调节血脂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紫苏油的调节血脂作用.方法选Wistar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150~200 g,40只给高脂饲料,10只给普通饲料作为正常对照,均喂饲10 d后,取尾血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蒡子脂肪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

    作者:卢淑君;杨燕云;许亮;康廷国;王海波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不同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EG-20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5μm×0.32 mm×30 m);气化室温度280℃,FID检测器,温度300℃,柱温初温165℃,保持3 min,以3.5℃·min -1升至205℃,然后以35℃·min-1升至230℃,保持22 min.载气氮气(99.99%).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媒,提取10批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生品及5批不同产地炮制品中的脂肪油,经甲酯化后,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物,进行测定比较.结果:亚油酸在0.122 3~ 1.958 1μg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8);油酸在0.039 2~0.626 4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棕榈酸在0.037 2~0.596 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各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均以亚油酸含量为高,炮制前后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的质量控制.

  • 维药洋葱子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赵翡翠;何强;聂继红

    目的:建立维药洋葱子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于不同产地采集10批洋葱子样品,对其原植物进行鉴定,对其性状进行鉴别;对其粉末进行显微鉴别;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对洋葱子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测定10批洋葱子药材的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过氧化值、浸出物;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测定10批洋葱子药材的脂肪油含量.结果:对洋葱子药材的来源、性状进行了描述,对粉末显微进行了鉴别;以环己烷-乙醚-乙酸乙酯(20:5.5:2.5)为展开剂,对洋葱子中β-谷甾醇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检查项中暂定洋葱子药材杂质不得过1.4%,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12.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6.50%,过氧化值不得超过0.13;浸出物不得少于10.00%;根据脂肪油测定结果暂定本品脂肪油含量不得少于9.0%.结论:所制定洋葱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可用于评价洋葱子药材的质量.

  • 中维医巴豆霜脂肪油和总蛋白质的比较

    作者:姜林;黄文娟

    目的:研究巴豆采用中维医不同方法炮制后脂肪油及总蛋白质的变化.方法:采用石油醚冷浸法测定脂肪油含量;GC-MS法分析测定脂肪油成分;双缩脲法测定总蛋白的含量.结果:生巴豆、中医传统巴豆霜、维医巴豆霜的脂肪油含量分别为58.84%、19.17%、38.80%;GC-MS分析确认了15、17、21个成分及含量;总蛋白含量分别为35.375、22.395、21.425mg/g.结论:巴豆炮制后脂肪油的成分有所增加,共有成分含量增减不一;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

  • 山茱萸核不同部位脂肪油含量的测定

    作者:郑玉丽;张振凌

    目的 比较山茱萸核、内果皮和种子脂肪油含量的不同.方法 以乙醚为溶剂,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 山茱萸核中脂肪油含量为7.89%,内果皮中脂肪油含量为2.13%,种子中脂肪油含量为48.64%.结论 山茱萸种子中脂肪油含量高达48%,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 朱良春运用白芥子经验

    作者:何绍奇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咳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朱老曾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龙丸)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有较好疗效.近20余年,又用白芥子为主药,治疗各种结节病取得良效,足证吾师对白芥子一药,知之甚深,此即前人所谓"屡用达药"也.

  • 紫苏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作者:朱建明;魏艳

    紫苏油系自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压榨而得的脂肪油[1].近的研究表明,紫苏是目前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2].紫苏油是富含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在人体内代谢后主要以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形式存在,犹如在体内生成鱼油,但鱼油含胆固醇,而紫苏油则不含.日本已将紫苏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大力开发,将紫苏油加工成天然保健品推向市场.而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现将近年来紫苏油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 不同方法制蛋黄油中脂肪油的研究

    作者:张振凌;房方;李军;张本山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蛋黄油中主要成分脂肪油的影响。方法:罗紫-哥特里法测定脂肪油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药典法测定脂肪油理化性质。结果:烘法和干馏法炮制的蛋黄油中脂肪油含量,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含量以及酸值、碘值、皂化值、相对密度、折光率相近,氯仿提取法制备品则差异较大。结论:烘法和干馏法制备的蛋黄油中脂肪油部分没有明显区别,二者与直接用氯仿提取的蛋黄脂肪油相比则有较大差异。

  • 玉米须总皂苷降糖作用研究

    作者:苗明三;孙艳红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 L.的干燥花柱和柱头,性平、味甘,具有消肿利尿、平肝利胆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降血糖、止血、利尿、平肝利胆、降血压等功效[1,2].玉米须含脂肪油、皂苷、苦味糖苷、挥发油、多糖、β-谷甾醇、豆甾醇等成分[3],玉米须水煎剂降糖作用确切,临床上也有较多应用.皂苷在玉米须中约占3.18%,是其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之一.本实验观察了玉米须总皂苷的降糖作用.

  • 中药急性子油类成分分析及毒性考察

    作者:陈明霞;王相立;张玉杰

    急性子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破血软坚,消积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癥瘕痞块,经闭,噎膈等[1].笔者首次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中药急性子中提取脂肪油及挥发油成分,将提取物甲酯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这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

  • HPLC测定玉红生肌膏中芝麻素的含量

    作者:郭红军;孔焕宇;马长华

    香油为芝麻科芝麻属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1.的成熟种子炒制后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能润燥通便,解毒,生肌.在中药烫伤膏中常用来提取药材并作为基质使用[1].香油中除脂肪油外,还有木质素类化合物,如芝麻素,芝麻酚林,芝麻酚等,这些化合物具有保肝、抗氧化等功效[2].香油用于烫伤软膏制剂,其多种成分同时也对烫伤起了治疗作用,可以认为香油在中药烫伤膏中起到了基质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玉红生肌膏为经验方,由生地、当归、紫草、甘草、丹皮、大黄、马钱子、香油8味药组成,主要用来治疗烧烫伤.香油中芝麻素的含量测定已有过报道[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对玉红生肌膏中的芝麻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 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桑白皮脂肪油成分

    作者:郑晓珂;王绅;张明辉;王小兰;赵威;冯卫生

    目的:运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桑白皮脂肪油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桑白皮脂肪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油,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技术并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GC-MS分析,检测出38个组分,利用MS结合保留指数定性,鉴定出其中27个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角鲨烷(50.40%)、α-香树脂素(10.86%)、亚油酸甲酯(9.33%)、β-香树脂素(4.84%)、棕榈酸甲酯(3.08%)、11-十八烯酸甲酯(1.76%)等.结论:本实验方法可靠,结果准确度高,为开发利用桑白皮资源提供依据.

  • 清炒炮制对南葶苈子中脂肪油的影响

    作者:李红伟;郝志友;李飞飞;田连起;孟祥乐;匡海学;郑晓珂;冯卫生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清炒炮制对南葶苈子中脂肪油成分的影响,为阐明南葶苈子清炒炮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微波加热炒制与传统清炒法对南葶苈子进行清炒炮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溶剂乙醚、三氯甲烷)、压榨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不同炮制品(生品、微波加热炒制品和传统清炒品)中的脂肪油,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压榨法、乙醚和三氯甲烷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制备上述各炮制品的脂肪油,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出36~ 48种成分不等,分别占总检出成分95.83%以上.其中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除山嵛酸甲酯含量在微波炒制品中含量较高外,其余成分含量均与生品脂肪油成分相似,不饱和脂肪油含量64.72% ~75.9%.结论:微波加热炒制和传统清炒均能提高南葶苈子脂肪油的提取率,微波加热炒制尤为明显;在相同提取条件下,微波加热炒制和传统清炒品二者所含的脂肪油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与生品区别较小;提取条件不同,南葶苈子炮制品脂肪油提取率、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 南葶苈子清炒炮制工艺研究

    作者:李红伟;司金光;石延榜;孟祥乐;匡海学;郑晓珂;冯卫生

    目的:优选南葶苈子清炒炮制的佳工艺.方法:采用HPLC和UV进行含量测定,以加热火力和加热时间为变量,进行均匀试验设计,以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总黄酮、脂肪油、芥子碱硫氰酸盐和多糖含量5个方面为考察指标.结果:南葶苈子清炒炮制的佳工艺为南葶苈子文火火力200℃,加热4 min.结论:清炒法炮制南葶苈子,炒作工艺简便、稳定、量化可控.

  • 清炒炮制对北葶苈子中脂肪油的影响

    作者:李红伟;李孟;石延榜;孟祥乐;匡海学;郑晓珂;冯卫生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清炒炮制对北葶苈子中脂肪油成分的影响,为阐明北葶苈子清炒炮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清炒法对北葶苈子进行炮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溶剂石油醚)提取生品和清炒品中的脂肪油,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分析,DB-5型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氦气流速1.0 mL·min-1,程序升温,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北葶苈子生品和清炒品脂肪油分别检出54和57种成分,鉴定出其中50和51种,检出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99.67%和99.69%.二者均检出且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有:棕榈酸甲酯、(9E)-十八烯酸甲酯、(9Z,12Z)-十八碳二烯酸甲酯、(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甲酯、顺式-11-二十碳烯酸甲酯、10-十九碳烯酸甲酯,分别占总检出成分的82.9%和81.39%.结论:北葶苈子通过清炒炮制,化学成分含量发生改变,不饱和脂肪油含量相对降低.

  • 采用GC-MS法分析炮制对南葶苈子脂肪油成分的影响

    作者:李红伟;司金光;石延榜;孟祥乐;匡海学;郑晓珂;冯卫生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比较研究南葶苈子炮制前后脂肪油成分的变化,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法提取南葶苈子脂肪油,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DB-5型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氦气流速1.0 mL·min-1,程序升温;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南葶苈子生品中检测出42个组分,鉴定出其中39个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9.75%,不饱和脂肪油占70.45%,含有炮制品中不含有成分12个,占生品脂肪油成分10.45%;南葶苈子清炒品中检测出50个组分,鉴定出其中40个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99.30%,不饱和脂肪油占79.85%,含有生品中不合有成分12个,占炮制品脂肪油成分4.00%.结论:南葶苈子经过炮制,脂肪油的提取率是生品的2倍以上,炮制品中不饱和脂肪油成分比例升高,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分或一些成分溶出率升高,本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中国药典》2010年版鱼肝油质量标准问题的探讨和建议

    作者:牛剑钊;黄海伟;张启明

    鱼肝油是从鱼类肝脏提取出的主要含有天然维生素A类和维生素D类脂溶性维生素等多种天然化合物的脂肪油。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既能预防夜盲症,又能帮助钙的吸收,因此早在1977年就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另一个相关品种,即维生素AD制剂(滴剂、软胶囊)也收载于《中国药典》,其功效与鱼肝油一致,但因来源不同,其所含成分与鱼肝油有很大区别。

  • 青海防风脂肪油成分分析

    作者:侯凤飞;杜树山;尹伟;林莉莉;李宝林;姚雪花

    目的 对青海防风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用石油醚提取脂肪油并甲酯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78个峰,共确认了其中43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3%.结论 青海防风脂肪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十八烷酸甲酯、二十烷酸甲酯、二十一烷酸甲酯等.

  • 中药夏季养护的探讨

    作者:朱莹晋

    夏日到来之际,由于气温高,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适宜霉菌和虫类生长.中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多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油、纤维素、鞣质等成份,若储存养护不当,将会发生泛油、变色、虫蛀、发霉、腐烂等问题,轻则药材疗效降低,重则完全丧失药用价值.因此,提早做好预防措施,在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利用有限资源,加强养护,以减少中药材的损失.

  • 漆叶青黏散新用

    作者:李盛福

    漆叶青黏散首见于东汉时期,华佗所创。《后汉书·方技列传》、《三国志》以漆叶一升,腘黏屑十四俩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
      余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在其漆叶青黏散基础方上增加桑叶,松针,绞股蓝,等七种植物叶制作后作茶饮,赠予亲友服用,效验非常,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如下。
      野漆树叶,别名;野漆树,染山红,山漆,漆柴,毛叶漆,《福建民间草药》,性味辛,无毒,入肺,肝,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治蛔虫、创伤出血、胼胝、化学成分、含野漆树甙、枝含非瑟素,黄颜木素,种子含脂肪油。

10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