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鼠胃壁细胞H2受体脱敏的研究

    作者:李玲;罗和生;刘艳

    受体脱敏指使用受体激动剂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剂的敏感性下降.G蛋白耦联受体大多存在脱敏现象,H2受体是该家族中一员.研究显示多种细胞均存在H2受体脱敏现象[1-3],目前尚未看到有关胃壁细胞H2受体的研究.本实验针对胃壁细胞H2受体脱敏的现象进行了初步体外研究.

  • 激活蛋白-1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

    作者:赵顺英;戚豫;刘玺诚;江沁波;刘世英;姜英;江载芳

    近年的研究发现,哮喘与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多种炎性蛋白有关[1],但导致炎性蛋白合成的机制不明。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是一种转录因子,体外研究发现,活化后的AP-1可调控上述炎性蛋白的合成,因此推测在哮喘患者体内,导致炎性蛋白合成的原因可能与AP-1活化有关。我们试图通过观察AP-1的两个组成亚单位c-fos和c-jun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了解AP-1是否活化,探讨其在哮喘中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1)哮喘组:选取1998年1月至1998年10月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哮喘患儿9例,其中2例为重度发作,6例为中度发作,1例为极重度发作,既往未用激素治疗。在病情缓解至少10 d后,经家长及本人同意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哮喘的诊断依据标准[2]。(2)对照组:共6例,其中3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均处于发作间歇期),为除外纤毛运动不良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者;1例渗出性红斑,怀疑合并肺纤维化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者;2例为先天性肺囊肿行肺切除术的正常支气管肺组织。

  • 恶性肿瘤与神经元胞内三氧化二砷浓度与敏感性

    作者:周晋;孟然;宋学明;李丽敏;关秀茹;杨宝峰

    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骨髓复发取得了成功,能否治疗白血病及实体瘤的中枢浸润尚未知,我们对白血病、实体瘤及正常人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胞内药物浓度与其对As2O3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体外研究.

  • 新型促凝试剂检测低分子肝素抗凝活性体外研究

    作者:史旭波;王建旗;王吉云;侯晓霞;马志敏

    目的 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新型促凝试剂检测低分子肝素(LMWH)的灵敏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招募30例健康志愿者,抽取血标本依次加入不同剂量LMWH(达肝素钠),终血标本达肝素钠浓度范围为0.1~1.8 U/ml,分别应用新型促凝剂磁棒与传统促凝剂高岭土测定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值,对不同达肝素钠浓度与相应的ACT、C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求得回归方程.结果 随达肝素钠浓度增加,用2种促凝剂分别测得的ACT值均逐渐延长而CR值逐渐减小,2种促凝剂的ACT值均与达肝素钠浓度成直线相关关系(P<0.01),CR值均与达肝素钠浓度呈指数相关关系(P<0.01).分析ACT值与达肝素钠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发现,磁棒的直线斜率明显高于高岭土(1097.6 s/U比59.3 s/U,P<0.01).结论新型促凝试剂磁棒对达肝素钠抗凝活性灵敏性较高,有可能用于临床LMWH抗凝活性的床旁检测.

  • 土壤中重金属对人体生物有效性的体外试验评估

    作者:唐翔宇;朱永官

    由于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重金属的途径和危害已得到相当充分的认识,并开始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削减,人体经口直接摄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已成为人体重金属总摄入量的重要来源.评估经口摄入重金属的人体生物有效性的传统方法是动物实验.与动物实验相比,体外试验具有实验周期短、费用低和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且二者的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文着重介绍体外试验的发展和现状,并简述其基本实验方法.该法不仅可通过评估土壤重金属的人体生物有效性,为制定更为全面地保障人体健康的土壤质量标准或清洁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用来快速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措施的效果.该法因其独特的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可以预期该法在我国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评价中也将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镉对大鼠子宫雌激素受体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煌元;张文昌;闫平;石年;林炜;吴思英;黄雅卿

    目的研究镉对子宫雌激素受体结合容量影响,并评价其环境内分泌干扰作用.方法制备大鼠子宫细胞质雌激素受体;运用正交实验设计[L16(45)]进行单剂量配基结合试验研究两因素--镉的浓度和预先孵育时间对雌二醇(E2)结合雌激素受体(ER)的大结合容量(Bmax)影响;用竞争结合抑制试验,计算镉的IC5o值,并以己烯雌酚为参照品计算相对亲和力(RBA),研究镉与ER的结合能力.结果体外不同浓度的镉(0、10-3、10-5、10-7 mol/L)与孵育不同时间(0、30、60、90min)对E2与ER的大结合位点数(Bmax,单位为pmol/mg蛋白)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也未见体外不同浓度的镉与孵育不同时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10-3、10-5、10-7mol/L浓度的镉孵育0 min的Bmax分别为203.15±75.16、203.41±22.78、220.82±45.35、209.10±49.66;孵育30 min的Bmax分别为215.67±92.97、139.79±53.78、205.27±23.60、172.63±55.09;孵育60min的Bmax分别为197.11±50.68、203.24±66.33、183.92±31.89、183.33±32.70;孵育90min的Bmax分别为229.69±76.88、175.70±70.28、164.26±24.46、150.78±65.97.氯化镉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4~10-3mol/L之间,Cd与ER结合的RBA约为DES的10-6~10-7.结论镉对E2与子宫雌激素受体结合无明显的干扰作用.

  • 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作者:许桂凤;朱江波;郑怡文;朱玉平;马玺里;刘珍;侯娟;王飞;张天宝

    目的 建立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支气管灌洗分离法、两步消化法等方法分离大鼠原代肝细胞、肾细胞、心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分离成活率,用单层贴壁法分别培养;采用飞片法,将5种细胞的飞片放入同一培养皿,用体积分数为10%的FBS DMEM培养基培养7 d,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比较原代细胞在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的生长情况.结果 建立的大鼠原代肝细胞、肾细胞、心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方法稳定,细胞分离成活率均达90%,其中胶原酶消化法培养肝细胞的存活率达90.3%,两步消化法培养肾细胞的细胞存活率达91.9%,心肌细胞的胶原酶消化法细胞存活率达93.0%.3~15 d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速贴壁法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存活率可达90.8%,以胶原酶消化法培养的原代真皮细胞存活率达92.7%,细胞生长状态良好.5种原代细胞的多器官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共培养时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良好,单独培养与共培养细胞生长曲线基本重合.结论 所建立的大鼠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方法是成功的.

  • 两种膨润土细胞毒性的体外试验研究

    作者:陆叶珍;张美辨;李晓雪;严松学;陈苘;邢鸣鸾;邹华;何继亮

    目的 比较酸性膨润土和有机膨润土的细胞毒性.方法 用CCK-8试验、中性红(NRU)试验、乳酸脱氢酶(LDH)试验、凋亡试验和溶血试验来检测2种土的细胞毒性.溶血试验以人的红细胞为靶细胞,暴露剂量为0,0.3125、0.6250、1.2500、2.5000mg/ml,暴露10min.其余4个试验均以人B淋巴细胞系(HMy2.CIR)为靶细胞,暴露剂量为0、10、20、30、60、120、180 μg/ml,暴露4 h.结果 所有剂量2种膨润土的溶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8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和有机土剂量分别≥30、20μg/ml时,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RU试验和LDH试验出现类似结果,并均呈剂量-效应关系.180μg/ml酸性土组与120、180μg/ml有机土组的早期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体外试验的结果均表明,有机土毒性明显高于酸性土.结论 2种膨润土均可诱发细胞凋亡、细胞膜损伤等细胞毒性.有机土细胞毒性明显高于酸性土.

  • 树突状细胞用于化学物致皮肤变态反应的体外评价

    作者:张玉彬;林惠芬;吕洛;华伟光;田芳;沈光祖;夏昭林;金锡鹏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用于化学物致皮肤变态反应的体外评价.方法 原代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用已知化学致敏物2,4-二硝基氯代苯(DNCB)、硫酸镍(NiSO4)、乙基肉桂醛(HCA)和皮肤阳性刺激物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分别染毒,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在0、1、6、12、24、36,48 h不同时点检测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表达和培养液中自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2的浓度.结果 CD86分子在DNCB作用后48 h表达高,较空白对照组增加约279%;NiSO4和HCA作用后,在1、6 h时较空白对照组表达低;SDS作用后,36 h后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液中IL-1B含量在NiSO4染毒后1 h即明显增加,48h时达到大值(298 pg/ml),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在6 h时出现IL-1β含量增高,至48 h时达大值(84 pg/ml),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CB和SDS染毒后无明显变化.NiSO4组培养液中IL-6浓度在1 h时增高,24h达大值(2152pg/ml);HCA染毒后1 h即达大值(1403 pg/ml),随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CB和SDS组未出现该变化.各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均未检测出IL-12.结论 DNCB可使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高度表达,NiSO4和HCA可使培养液中IL-1β和IL-6浓度明显增高.皮肤阳性刺激物SDS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反应.

  • 哥纳香三醇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陈立军;于利人;姚丽;靳秋月

    印度的Talapatral于1985年首次从民间常用草药Goniothalamus sesquiipedalis Wall.的枝叶中分离得到哥纳香三醇.随后,Fang和Alkofahi等又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天然海南哥纳香醇甲(哥纳香醇甲,howiinol A)及其衍生物,体外研究显示它们均具有抗肿瘤活性[1,2].于德泉[3]在番荔枝科哥纳香属植物海南哥纳香的根、茎皮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哥纳香衍生物--哥纳香醇甲(图1).1995年,孙绍毅合成了(+)-哥纳香三醇及部分衍生物,并证实了天然的哥纳香醇的立体构型为5S,6R,7R,8R[4].1996年,陈虹开始探索合成了一系列哥纳香三醇衍生物(图2):(+)-哥纳香醇甲及其衍生物、(-)-8α-异哥纳香醇甲其衍生物、对-甲基哥纳香醇及其类似物、对-氯哥纳香醇及其类似物[5~7].

  • 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的研制与体外实验

    作者:郑忠青;耿卫东;孙钟林;王邦茂

    目的 研制能连续48 h监测胆红素的检测仪器,并进行体外实验. 方法 利用分光光度仪原理,研制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配制浓度为500 μmol/L标准胆红素溶液,依次等比稀释至3.91 μmol/L,用自行研制的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和Bilitec2000分别测定其吸光度,绘制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的吸光度值-胆红素浓度曲线,计算变异系数.应用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和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1份含胆汁胃液标本中胆红素浓度.抽吸含胆汁胃液标本2份,用样机连续6 d测定吸光度值,每天上、下午各5次. 结果 研制出能够连续监测48 h的便携式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该样机测定的吸光度值与胆红素浓度关系如下:Y=-0.122 6+0.098 2lnX(Y为吸光度,X为胆红素浓度),F=215.59,P=0.000,决定系数R2=0.840.经样机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同一份含胆汁胃液标本中胆红素浓度分别为(165.18±2.94) μmol/L和(165.46±1.35) μmol/L,经t检验,t=0.00,P=0.90.经样机检测2份胃液标本可得批内变异系数(CV)为1.3%,批间变异系数(CV)为0.83%.实验仪器吸光度与Bilitec2000吸光度呈正相关,r=0.982,P=0.000.变异系数分别为3.81±1.97和0.28±0.17. 结论 该实验自行研制了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性能较好,但与国外进口产品仍有差距,需继续改进研制的产品样机.

  • 小檗碱联合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

    作者:田颖;李利红;杨光忠;陈文明

    目的 探讨小檗碱与硼替佐米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MM细胞株U266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小檗碱和硼替佐米作用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其对细胞caspase-3、-8、-9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细胞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TNF受体相关死亡域蛋白(TRADD)表达的影响.采用金(正均)氏公式计算协同系数Q值分析两药的协同作用.结果 ①两药单独作用时对U26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小檗碱(20 μmol/L)与硼替佐米(5 nmol/L)联合作用对U266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Q值为1.31~1.65).②无论单独用药还是联合用药,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两药联合对U266细胞具有协同促进凋亡的作用(作用6、12h,Q值分别为0.896和1.197).③两药联合应用后U266细胞caspase-3、-8、-9、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单药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④两药联合应用(24、48 h)后U266细胞TRADD(0.91±0.01、0.70±0.01)、FADD(0.98士0.01、0.98±0.01)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0.54士0.01、0.41士0.01)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檗碱联合硼替佐米可协同促进MM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TRADD及FADD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的.

  • 丹参酮ⅡA对初治、复发及耐药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梁勇;井丽萍;王珺;宋文秀;付蓉;瞿文;吴咸中

    丹参酮ⅡA(TanⅡA)是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体外研究表明,Tan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及诱导分化作用[1].近来有学者发现,0.5μg/mlTanⅡA在体外能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及维甲酸耐药APL细胞株MR-2细胞分化成熟[2,3].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11例临床初治、复发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的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进一步证实TanⅡA对APL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作用,为其临床运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Axl及其配体蛋白Gas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诱导缓解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作者:周芳慧;樊娟;韩立平;王欣;王蕊;李颖

    Axl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家族成员,在基因转录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对细胞存活、增殖、黏附、迁移及抗凋亡的调节[1-2].Gas6为Axl的生物配体,已经发现Gas6-Axl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血管发生、侵袭有关[3-5].Hong等[6]在关于Gas6-Axl与白血病细胞株的体外研究中,发现Gas6-Axl可激活PI3K/Akt和Raf/MEK/ERK信号通路,从而介导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发生.目前有关Gas6-Axl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报道甚少,为此我们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74例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Axl、Gas6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临床疗效、多药耐药的关系.

  • 载17-AA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分子模拟研究

    作者:史湘君;杜博冉;杜心如;陈文明

    目的 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与载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的PMMA(17-AAG-PMMA)骨水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相互作用方式,探讨PMMA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及17-AAG-PMMA作为抗肿瘤骨水泥的可行性.方法 混匀法制备17-AAG-PMMA骨水泥,分别对骨水泥单体MMA、17-AAG游离药、骨水泥聚合体PMMA及17-AAG-PMMA 24 h释放组、48 h释放组进行细胞毒实验,计算其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的抑制率;对17-AAG-PMMA骨水泥中药物与PMMA不同配比组(摩尔比分别为1∶1 000、1∶2 000、1∶4 000)进行细胞毒实验,观察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的抑制率.通过Material Studio 5.0中的Amorphous Cell模块模拟17-AAG与PMMA的相互作用,通过Forcite模块优化模型,分析17-AAG与PMMA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结果 50 μmol/L MMA的肿瘤细胞抑制率为9.21%±0.06%.17-AAG-PMMA摩尔比为1∶4000时24 h释放组细胞抑制率为66.15%±0.43%,与PMMA释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摩尔比为1∶1 000、1∶2 000时24 h释放组细胞抑制率与PMMA释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7-AAG-PMMA摩尔比为1∶1000、1∶2 000、1∶4000时48 h释放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0.25%±4.47%、30.24%±3.42%、50.52%±5.20%,与PMMA释放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terial Studio模拟显示,PMMA与17-AAG以范德瓦尔兹力形式相互作用,以包裹于内部和吸附于表面的形式载药.结论 PMMA可以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载药材料,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17-AAG-PMM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摩尔比为1∶1 000和1∶2 000时PMMA对17-AAG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17-AAG以嵌插于PMMA内部或吸附在PMMA表面的形式与PMMA相互作用.

  • 关节软骨细胞三维支架双相接种体外生成软骨组织的观察

    作者:周强;李起鸿;戴刚;杨柳;许建中

    目的联合应用自制生物凝胶和三维支架材料,建立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三维支架双相接种技术,并对其构建生成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的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于培养瓶中接种、培养,收集第1代软骨细胞,以2.5×107/ml加入液态的自制生物凝胶液中充分混均,制成细胞-凝胶混悬液,接种于CPPf/ PLLA( calium polyphosphate fiber/ poly- L- lactic acid)三维支架材料中,经固化后形成工程化组织块,体外连续培养4周.行大体、倒置显微镜以及组织学、Ⅰ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光镜观察,二甲基亚甲蓝显色法定量检测硫酸糖胺多糖含量.结果(1)细胞-凝胶混悬液接种后完全充满CPPf/PLLA支架的孔隙,固化后三者很好地形成一个工程化组织整体.构建的工程化组织块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持其初始外形,而且能保持种子细胞稳定的三维均相分布,无细胞脱落现象.同时,硬度亦不断增加,有弹性,表面湿润、光滑.(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软骨组织的形成是由外周向中心进行.培养2周后,逐渐形成富含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具有典型软骨组织结构的成熟工程化软骨.同时,Ⅰ型胶原逐渐转为阴性,支架材料亦不断降解.4周时硫酸糖胺多糖含量平均为(15.70±2.00)mg/g(湿重),为天然关节软骨的30%以上.结论种子细胞的三维支架双相接种技术简便易行,不仅实现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高效复合,而且能保持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稳定的三维均相分布,促进了工程化关节软骨组织的形成和成熟.

  •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百成;毛远青;高石军;王飞;邵德成;王晓峰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不确定.

  • 紫杉醇诱导骨肉瘤细胞系凋亡的体外研究

    作者:曾春;郭卫;冯传汉

    目的研究抗微管新药紫杉醇对成骨肉瘤细胞系U-2 OS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紫杉醇作用于成骨肉瘤细胞系U-2OS,应用形态学观察、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术、电镜、原位末端标记(TUNEL)等方法,检测其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并与其它化疗药物比较.结果紫杉醇对U-2OS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且呈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性.表现为细胞G2/M期阻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有核碎裂、染色体凝集、DNA断裂等凋亡特征,并出现大量多核细胞.经其它化疗药物诱导的U-2 OS细胞未出现多核现象.结论紫杉醇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且其作用有独特的机制.

  • 钛合金表面纳米化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嵇伟平;韩培;蒋垚;顾新丰;张先龙;王琦;沈灏;邵俊杰;赵常利;张小农

    目的 探讨钛合金表面纳米化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和成骨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塑性变形和化学处理方法在Ti6Al4V合金上制得一种新型多孔纳米晶体的表面结构.将原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与纳米表面、光滑表面及粗糙表面钛合金共培养.分别通过细胞计数、扫描电镜、MTT比色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和钙结节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成骨细胞在3组钛合金表面的黏附、增殖、分化及成骨能力,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黏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早期纳米表面黏附的成骨细胞数多于其它两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纳米表面上成骨细胞可以较其它两组更早的伸展黏附.增殖能力实验显示,3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大体形态基本相同,但纳米表面成骨细胞的指数增殖期比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长3~10 d,且高峰更高.RT-PCR研究表明,共培养14 d后,纳米表面黏附的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的转录量均升高(P<0.05).另外,与光滑和粗糙表面相比,纳米表面形成钙结节面积显著增大(P<0.05).结论 纳米多孔表面技术能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早期黏附、增殖、分化和成骨能力,为纳米技术进一步应用到人工关节提供新的方向.

  •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外基质支架在体外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唐成;徐燕;王黎明;苗登顺;裴璇;魏波;杜小涛;金成哲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外基质(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matrix,aBMSC-dECM)支架体外制备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取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5只,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原代培养4周,收集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制备aBMSC-dECM支架.对支架行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分离培养自体软骨细胞,植入支架内,48 h后对细胞-支架复合物行Live-Dead染色.分别于种植后1、2、4和6周对细胞-支架复合物(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观察、体积测量、HE染色、Safranin-O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PCR检测和抗压强度测试.对照为atelocollagen支架.结果 aBMSC-dECM支架呈三维多孔状海绵样结构,孔隙分布均匀,连通性较好,孔径(304.4±108.2) μm,孔隙率93.3%±4.5%.与atelocollagen支架组比较,aBMSC-dECM支架组组织工程软骨呈乳白色,表面光滑有弹性,随观察时间延长体积逐渐增大,软骨细胞数量、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含量逐渐增多,Ⅱ型胶原及Aggrecan的mRNA持续高表达,抗压强度持续增高.结论 aBMSC-dECM支架有利于维持软骨细胞活性和生物学功能,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

669 条记录 8/34 页 « 12...567891011...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