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身抗体与癫痫发病机制

    作者:曾常茜

    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慢性的脑功能紊乱,其特征为间歇性的、不可预测性的发作,其发病率为1%~2%[1,2].研究显示癫痫患者存在细胞、分子及其功能的多种免疫学改变,此对癫痫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3,4 ].2002年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自身免疫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自身免疫性癫痫"的概念"],癫痫的免疫紊乱表现为体内出现各种自身抗体,癫痫的发病可能是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

  • 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

    作者:高春东

    有些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忽视心理卫生,或带着不愉快的心情或带着沮丧情绪参加锻炼,或在锻炼中思绪杂乱,或在锻炼中注意力不集中,边运动边背诵外语单词等.这些将会严重影响锻炼效果.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健身锻炼效果与情绪状态关系密切.凡是带着愉快的心境去锻炼,能有效地激活机体内部的免疫力;带着不良情绪去锻炼,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免疫细胞的成熟和抗体的产生受到阻碍.免疫机制受到抑制时就容易得病.

  • 孩子小病免不得家长莫“太过疼惜”

    作者:柳君

    孩子小病小痛很“正常”“我们家宝宝从来没生过病.”说这种话的家长肯定是吹牛,或者他(她)很少在家带孩子.众所周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小病小痛的困扰,如咳嗽、发烧、拉肚子等.这是因为他们出生时还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免疫机制,虽然从母体带来了一部分抗体,但是在宝宝6个月以后,这些抗体也基本耗尽.只有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和不断有点“小病小痛”的困扰,才能慢慢“积存”起属于自身的抗体.但这需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 营养第一元素--蛋白质

    作者:王学东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高质量的生活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养补品,而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通常被人称为营养第一元素.从生长发育到受损组织的修复,从新陈代谢到酶、免疫机制及激素的构成,从保持人的生命力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都离不开蛋白质.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作者:申红亚;赵巧燕;彭永华

    营养支持是危重病病人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到加速病人康复,缩短病程的作用.风湿性心脏病术后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危重病人,除心脏本身病变引起能量消耗增加外,易引起肠道淤血,消化道吸收不良,导致肌体慢性营养不良,免疫机制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川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涉及过敏原与宿主自身的免疫反应,不同的过敏原种类和不同的免疫反应类型对食物过敏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影响.深入了解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实践.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

    作者:辛德莉;马红秋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通常指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左右病情未见好转)、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程长(一般认为>3周或>4周)甚至迁延不愈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其发病原因主要涉及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患儿机体免疫异常、病程中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及患儿基础疾患等因素.

  • 小儿胃肠道疾病与免疫

    作者:张镁硒

    胃肠道疾病是小儿的高发病.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存在有非特异保护机制和特异性免疫机制.前者包括胃、肠腔表面的粘膜屏障、胃酸、多种消化酶、溶菌酶及干扰素、补体、铁蛋白、胆盐等.特异性免疫机制来自于胃肠道粘膜固有层和周围淋巴结中的淋巴组织.这些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60%,大部分是CD+3、CD+4、CD+8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TH1,TH2),还有CD+3、CD+4、CD+8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占20%~40%,浆细胞中70%~90%分泌IgA.此外还有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粘膜肥大细胞等参与免疫反应.胃肠道粘膜是机体与外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的界面之一.在生理条件下,胃肠道局部粘膜上皮及相关淋巴组织形成独特的局部防御系统,对众多的抗原物质选择性地进行免疫应答,终排除之,并避免对无害正常菌丛、食物抗原或自身抗原产生病理性应答,以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免疫机制研究

    作者:唐菲;於建鹏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3-2013‐05我院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通心络胶囊,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2 h 、治疗后24 h 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细胞因子水平;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 hs‐CRP 、IL‐18、IL‐6、IL‐8及 MMP‐9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实验组血清细胞因子差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变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通心络胶囊能够治愈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提高临床效果。

  • 交感性眼炎的免疫病理学及其免疫治疗

    作者:李志杰;C.Wayne Smith

    交感性眼炎是一眼穿透性外伤后发生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葡萄膜的弥散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免疫病理学研究证实:T淋巴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早期的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细胞,而晚期则以CD8+细胞为主.B细胞占脉络膜浸润细胞的20%以下,可能与疾病的慢性过程相关.另外,局部还存在黏附分子、MHC和FasL等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交感性眼炎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与宿主的HLA状态存在某种关联性.其治疗原则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尽快控制眼内炎症,但应密切观察其相应的毒副作用.另外,还讨论了有关眼球摘除的问题.

  •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楠珏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了解HSK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HSK的诊断提供参考,并为HSK的治疗及药物研制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 水通道蛋白4在视神经脊髓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德禄;钟勇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特发性炎性脱髓鞘和致坏死性疾病.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与水通道蛋白4(AQP4)结合的自身IgG抗体(NMO-IgG).NMO-IgG并非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的唯一自身抗体,但与正常高表达AQP4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病理关系说明NMO-IgG可能具有致病性.就AQP4在NMO发病中的作用,AQP4的B细胞表位和发病的关系以及AQP4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的启动进行综述.

  • 角膜碱烧伤的免疫机制

    作者:Li Xue;李雪;徐锦堂

    角膜碱烧伤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损伤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理论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学者们渐渐认识到免疫系统在角膜碱烧伤时所起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多形核白细胞?郎格罕氏细胞巴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网络来介导角膜碱烧伤的病理变化

  • 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述评

    作者:付铃;徐天舒

    目的:探讨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方法:对近12 a来文献中关于灸法对免疫器官的作用、灸法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灸法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艾灸是中医学中公认的扶正之法,通过对机体的良性刺激来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监视及清除非己成分的功能在肿瘤的发病中被无能状态所代替,一方面表现为免疫系统自身的异常导致的对肿瘤无法识别清除;另一方面肿瘤发生后又会产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物质.结论:艾灸调节肿瘤状态下的免疫机制,有助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艾灸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灸法 肿瘤 免疫机制
  • 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述评

    作者:吴娟娟;何焕荣

    中医药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为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情况、增强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多采用肺功能的指标作为评判的金标准并对疾病进行分级,在辨证中标准较为统一,但是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得还不够紧密,一些临床研究只是给出临床疗效,其机制并没有阐述;一些长期的临床研究的经典方剂并没有被开发为上市的成药.②分组上单盲、随机、对照设计为主,少有研究采用更有判断意义的双盲、对照、随机的方法进行设计.中医药对于稳定期的COPD具有其治疗优势,表现为不仅仅对于某一个指标的升高降低,而是在治疗过程中对多靶点、多个环节途径的平衡调节作用,达到各个相关指标的平衡点.今后在稳定期COPD的中医药治疗上应该从调节抗氧化与氧化体系平衡、细胞因子的平衡、收缩与舒张血管物质的平衡上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细化研究,将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优势阐述得更加清楚,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水平.

  • 血流动力学新特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

    作者:姬新颖;李涛;刘瑞敏;白慧玲;牛保华;娄强;马远方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orsis,AS)早的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力有2种:流体对管壁的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是由血流驱动的;而固体周围牵张力(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和相关的周围应力则是由血压驱动引起的.这2种力同时作用于衬于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调节其表型.CS 与WSS之间的角度为应力相位角.在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的循环部位(如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窦),CS和WSS是非常不同步的.体外实验显示,当CS和WSS不同相时(负180度),基因表达谱明显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倾向,在家兔冠状动脉我们也观测到相似的基因表达谱.然而,多数研究没有涉及CS或CS和WSS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总结有关应力相位角的新进展、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规律,并探讨如何使冠状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基因表型转变为动脉保护性基因表型.

  • 肠道菌群作用于结直肠癌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胡雨;梁怀彬;林宏伟;高全立

    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第二基因”,参与了人体多种重要生理活动,与全身多种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等密切相关,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茵群通过多种机制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免疫效应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肠道茵群的免疫机制更是目前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肠道茵群作用于结肠癌中的免疫机制仍不明确,尚没有系统的结论,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免疫机制的前沿研究进行综述.

  • 活化小胶质细胞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作者:冯雪;刘晓红;孙玲玲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免疫机制在HIBD中的作用正受到广泛关注.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成年动物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免疫学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在新生动物HIBD中的活化情况,国内尚未见报道.

  • 腰痛定对大鼠髓核自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作者:谢添;章汉平;魏玉玲;胡超

    目的:探讨中药腰痛定对大鼠髓核自体免疫异常改变的影响,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手术将成年大鼠尾椎髓核移植于耳后部皮下组织中,造成局部免疫炎性反应.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腰痛定组、腰腿痛丸组,后两组经灌胃给药,每天1次;测定术后7天、21天血液中IgG、IgM的变化,并观察移植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术后7天,腰痛定组、腰腿痛丸组血液中IgG、IgM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2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术后7天、21天,腰痛定组血液中IgG、IgM与腰腿痛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腰痛定组、腰腿痛丸组、模型组血液中IgG、IgM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术后7天、21天病理切片显示,腰痛定组、腰腿痛丸组移植组织局部免疫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腰痛定对大鼠髓核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 中药及卡提素佐治肺结核疗效观察

    作者:段明珍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其疾病回升率为全球首位.故目前单纯抗结核治疗有时疗效并不理想.特别是老年肺结核及反复发作的复治结核病人,伴发肺部感染的机会较多.因免疫机制对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从免疫角度出发治疗肺结核也是十分重要的.我科近年来采用卡提素增强免疫,同时配合自制中药丸剂佐治肺结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601 条记录 22/31 页 « 12...19202122232425...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