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Cys C浓度与肝功五项指标关系研究

    作者:赵永杰;鲁岚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检测与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选取7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清蛋白(ALB)浓度,以及Cys C与ALT、AST、TBIL、γ-GT和AL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ys C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血清ALT、AST、TBIL、γ-GT及ALB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与ALT、AST、TBIL、γ-GT及ALB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Cys C浓度与慢性乙肝病程的进展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实验室指标.

  •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乙肝DNA检测的影响因素

    作者:林森;易荣

    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2],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是中国当前流行为广泛、危害性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肝血清检测项目有:乙肝三系(又称乙肝两对半);前S1、S2抗原/抗体;HBV-DNA定量测试等方法.

  • 顺德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调查

    作者:匡玉宝;李霞;梁意引;冯碧渚;梁瑞莲

    目的:对顺德地区成年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顺德地区乙肝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2012~2013年来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自愿体检的人群1158例,根据职业分为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餐饮业从业者、农民工5类,根据年龄分为18~<20岁、20~<30岁、30~<40岁、≥40岁组。同期选择顺德区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40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结果18~<20岁、20~<30岁、30~<40岁、≥40岁组分别与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80、9.21、11.18,P <0.05)。18~<20岁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与20~<30岁、30~<40岁、≥4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3、4.43、10.12,P<0.05)。农民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餐饮业从业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74、14.21、16.80、19.21,P<0.05)。餐饮业从业者的乙肝病毒阳性率低,仅0.90%。结论年龄增加导致社会活动及接触乙肝病毒机会增加,从而导致乙肝病毒感染率增加,制定针对高危人群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于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显得十分迫切。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sAg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侯玲;刘韧;龙训琴;邓红艳;管雯

    目的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西区医院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水平的HBV DNA 对 HBeAg、HBsAg 进行分组,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其血清 HBV DNA进行检测,并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其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 HBV DNA与HBeAg、HBsAg 的相关性.结果 HBV DNA 与 HBeAg 呈显著正相关(r= 0.46,P< 0.05),各组间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HBsAg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各组间HBs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于40 U/L时,各组间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水平的 HBeAg与 HBV DNA存在密切关系,而因HBsAg检测线性范围较小,尚未能够说明其与HBV DNA 的相关性,同时血清 HBV DNA水平较高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水平较高,提示患者肝损伤的可能较为严重.

  • 化学发光法对ELISA检测HBsAg"灰区"标本的再分析探讨

    作者:任丽民;邓芳;余明杰;敖家富

    目的 探讨用化学发光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灰区标本的再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低浓度质控血清对两种ELISA试剂盒进行测试,同时对用ELISA法检测的80例患者HBsAg弱阳性标本用化学发光法定量复检.结果 目前国内两种较好的ELISA试剂盒的A值都低于其cut off值区域("灰区");化学发光法的阳性率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顾及ELISA"灰区"的标本,就有一定的阳性标本漏检,对HBsAg弱阳性的研究和报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HBsAg弱阳性患者应定期随访.

  • 2009~2012年某院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分析

    作者:赵有奎

    目的 统计调查该院2009~2012年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检查情况,为降低HBV感染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9~2012年期间到本院进行检查HBV血清学检测的1 246例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HBV两对半检测,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受检的1 246例样本中,测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为65例,检出率为5.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为657例,抗-HBs阳性率57.81%;HBV标志物五项全阴者为560例,占总人数的44.94%;其他表抗阳性为26例,检出率为2.08%.各年龄组的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受检者存在感染的概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没有保护性抗体的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或补种.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作者:黄永珍

    目的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检测阳性者为32例,阳性率为26.7%;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抗-HBc检测阳性者为25例,阳性率为20.8%.结论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验,有利于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其对临床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曹青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3年3~11月,随机选择具有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患者120例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大三阳及小三阳患者 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89%和7%,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14%,单纯 HBsAg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为5%。PreS1抗原与 HBsAg、乙肝 e抗原和 HBcA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两对半联合PreS1抗原、抗体检测能够更灵敏、准确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在HBV感染早期诊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基因型研究

    作者:胡忠金;李英姿;邓小够;邓周;邱跃华

    目的:对东莞地区各区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病毒基因型进行抽样调查,为东莞地区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中采集和入户采集相组合的方法,分别在东莞东、南、西、北4个区域共收集1041例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进行志愿者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结果1041例志愿者共诊断出乙肝病毒(HBV )感染318例(30.5%),3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V基因分型为B型229例(72.0%),C型79例(24.8%),D型5例(1.6%),B、C混合型5例(1.6%)。乙肝血清亚型分析结果显示,B型基因中Ba亚型占91.0%,adw 2血清型占93.6%;C型基因中C2亚型占92.0%,adrq+血清型占85.0%;东莞地区慢性乙肝患者以 B型基因为主,其次是C型基因。B型基因样本中,以Ba亚型、adw2血清型为主;C型基因样本中,以C2亚型、adrq+血清型为主。结论东莞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分布有年龄和地域差异性,自疫苗接种开展以来,HBV感染率得到了明显控制,对其基因分型和流行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为东莞地区乙肝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 乙型病毒性肝炎再激活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俊篙(综述);李小松(审校)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曾有20亿人感染过HBV ,其中约有4亿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的慢性携带者,而其中的3/4是来源于中国;全球每年因 HBV感染所致死的近100万,其中半数在中国[1]。同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仍然是恶性肿瘤;其中合并HBV感染的癌症患者数目比较庞大[2],通常情况下,慢性HBV感染者和无症状 HBV携带者极少发生 HBV再激活现象,但当这些患者在接受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情况下,很可能使静息状态或者是低复制状态的 HBV瞬时活化从而发生HBV再激活的现象,大量瞬时活化的 HBV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甚至是肝衰竭的现象,从而导致治疗减缓或是中断,继而耽误癌症患者的有效治疗,必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甚至是危及其生命[3‐5]。

  • 乙型肝炎与糖尿病

    作者:焦运;刘明月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乙肝属于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方式以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为主.部分乙肝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感染等.这些并发症较为多见,也为大众所熟知.乙肝病毒属于嗜肝病毒,但也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引起相应部位病变,如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乙肝相关性肾炎、关节炎、心肌病等等,下面我们主要讨论一下乙肝和糖尿病的关系.

  • 乙肝疫苗,今天您接种了吗?

    作者:郑瑞丹;尤可贤

    众所周知,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疾病,曾几何时,也曾是高考路上的拦路虎,使许许多多的青年才俊因之被拒之门外;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广泛接种,我国HBsAg感染率显著降低,但仍高达7.18%,然而,乙肝疫苗事件引发人们对乙肝疫苗的恐惧,乙肝疫苗疑似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排除,但公众对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信任依然受到严重打击.

  •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为何会出现黄疸表现?

    作者:田丽艳

    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人们常说的"乙肝",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提到乙肝,人们常常会想到传染性、转氨酶升高等,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把转氨酶的高低作为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但是,事实上,乙肝对肝脏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转氨酶,也不能仅凭转氨酶的高低来评判肝脏疾病的严重性.今天我们所提到的黄疸,就是反映肝脏损伤的另一重要临床表现.那么,什么是黄疸?为什么有些乙肝患者会出现黄疸呢?这要从胆红素的代谢讲起.

  • 肝炎患者用药不当“雪上加霜”

    作者:马亚平

    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病率高达9.57%,绝大多数肝炎病毒携带者并未发病,肝功能正常,只需密切观察,定期检查即可.但目前大量的医疗广告利用患者的恐慌心理,胡乱宣传,诱导病人乱治疗、乱用药,结果导致过度用药,不仅浪费病人大量钱财,还导致病人肝功能进一步损害.这就是目前肝病治疗中普遍存在的非正常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医院肝病门诊病人中,约20%的患者就是这样被越治越糟糕的.

  • 乙型肝炎病毒你知道多少?

    作者:马丽娜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部分由乙肝表面抗原组成,核心由双链环状DNA组成.1963年,布隆伯格教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原成分,初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我们经常说的“奥抗”,1974年正式命名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

    作者:刘克洲

    干扰素自成功应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来已经20余年,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HC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抑制HBV、HCV,以减轻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特别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张萍;吴文漪

    1. 材料与方法:急性乙型肝炎12例;慢性乙型肝炎28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11例、重度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24例,其中静止期9例、活动期15例;重型肝炎10例.诊断依据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标准.14例正常对照为本院研究生及工作人员.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采血3ml,4h内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测.用ELISA法检测IL-18,ALT、PTA、TBIL由本院临床化验室检测.数据处理:两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的q检验,比较两组间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

  •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晓宁;张卫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并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肝胆手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轻度异常的A组50例和肝功能严重异常的B组50例(3例病例脱落,共47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均于术前0.5 h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注射液0.3 mg,肌内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1.5 mg/kg+阿曲库铵0.6 mg/kg,静脉注射;术中给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0.125~0.250μg/(kg·min)静脉靶控输注。测定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术后即刻分别测量温度疼痛感知阈(tPDT)和电疼痛感知阈(ePDT),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芬太尼药物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52±1.25)min和(24.64±1.30)min,B组患者为(4.68±1.31)min和(25.45±2.0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PDT和ePDT分别为(8.88±1.66)mA和(1.54±0.09)mA,B组患者分别为(9.16±1.58)mA和(1.34±0.15)m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状况对瑞芬太尼的药物半衰期和镇痛效果无明显影响,且安全性均较好。

  • 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素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珂;李明传

    目的:前瞻性研究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素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8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收治的8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水飞蓟素140mg,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HBV e抗原(HBeAg)阴转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8(IL-1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Child-pugh评分,以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并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 DNA、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给药4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肝功能指标水平、Child-pugh评分、炎症指标以及MDA、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均好转.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水飞蓟素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而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且两药联用效果优于恩替卡韦单用.

  • 核苷类药物与干扰素治疗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miRNA的表达

    作者:陈永薪;楼莲青;吴霜

    目的 检测核苷类药物治疗与干扰素治疗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micro RNA (miRNA)表达的变化,并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患者,分别在用药治疗前、治疗中与治疗后检测血清中6种miRNAs(miR-122,miR-223,miR-26,miR-602,let-7a和let-7f)的表达差异.结果 miR-602,let-7a,let-7f的表达量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且与耐药有显著关联.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miR-602,let-7a,let-7f表达量的检测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1610 条记录 68/81 页 « 12...65666768697071...80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