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 3D重建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良;王文献;程相晨;马劲

    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各种功能性软件的开发利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形象化的信息,尤其是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则更加丰富多彩,如大密度投影重建、多平面重建、仿真内镜以及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重建技术等,使CT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臻完善.我科对29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行颌面部3D重建,适当提取并参考关键层面的横断面图像,提高了对颌面外伤的诊断率和全面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资料.

  • 仿真内镜与纤维支气管镜对气道狭窄的诊断效能比较

    作者:周涛;甘新莲

  • 胃壁隆起性病变的检测:仿真内镜与胃镜比较

    作者:郭蕾;陈绍红

  • T2加权和Gd-DTPA增强T1加权MRU仿真内镜对尿路的检查

    作者:张可;夏黎明

  • 仿真耳镜成像检查--多层螺旋CT的技术、适应证和初步经验

    作者:

    本文报道了对疑有中耳疾病的患者行多层CT和床渐进CT检查,采集高分辨率CT数据,作标准化后处理,以产生三维内腔影像,即所谓的仿真耳镜成像检查。方法:在确定了后处理方案后,按照耳部的结构关系而产生标准的中耳内腔影像。26例ENT患者的HRCT数据组被转换到一个工作站,并进行了52次实况耳镜的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从HRCT数据组产生内腔影像都是可能的。对侵入性鼓室内镜检查有禁忌证或以手术方法进入鼓室腔的这类行听小骨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仿真内镜影像为原始扫描层面的数据增加了有意义的信息。多层CT检查改善了对精细解剖结构的显示,例如镫骨的超微结构,并缩短了检查时间。结论:仿真内镜成像作为非创伤性内腔检查,适用于各种鼓室病变。采用多层CT技术可缩短扫描时间,并因其精细的分辨率而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王承缘校摘自Fortschr Rontgenstr 2000,172:872

  • 仿真内镜临床应用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郭俊渊

    随着CT和MR技术的不断进步,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

  • 耳蜗发育畸形HRCT及蜗神经孔CTVE观察

    作者:巩武贤;巩若箴

    目的:探讨耳蜗发育畸形和蜗神经孔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本院经耳科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耳蜗发育畸形的52例患者HRCT原始图像,观察耳蜗发育畸形的不同类别,用CTVE技术显示内听道底蜗神经孔形态.结果:52例中耳蜗不发育3例,耳蜗发育不全2例,不完全分隔Ⅰ型7例,不完全分隔Ⅱ型20例,共腔畸形4例,蜗神经孔发育不良10例,蜗轴缺如6例.结论:HRCT能准确显示各类骨性耳蜗畸形的特征,CTVE可立体直观的显示各类畸形伴随的蜗神经孔的螺旋形态的改变,是HRCT二维图像的有效补充.

  • CT仿真内镜应用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二例

    作者:史东惠;李俊彦

    病例介绍 2例因头部外伤后眼球搏动性突出,视力下降收住院.体检:搏动性眼球突出,可闻及搏动性血管杂音.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CT检查:2例颅底多发骨折.例1,右侧筛骨内侧板粉碎性骨折,右侧眶上裂可见一不规则分叶状高密度影,CT值约63 HU,注射对比剂后和颈内动脉血管呈同等程度强化(图1、2).例2,左侧眼上动脉增粗迂曲,注射对比剂后明显强化(图3~6).DSA检查:2例均表现为对比剂浓聚影.CT仿真内镜发现单纯破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口范围0.9 mm× 2.0 mm.复杂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多处破口,大破口为 1.2 mm×2.0 mm.2例诊断明确后,经栓塞治疗痊愈后出院.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潘自来;张欢;张绍斌;宋琦;凌华威;陈克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以手术病理或电子内镜检查结果为终判断依据,对40例患者进行CTVE检查,探讨该检查手段的检查前准备,扫描参数,三维后处理方式及其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比较CTVE的肿瘤显示与终诊断的符合程度及各种重建方式对胃癌显示的有效性. 结果 CTVE检查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95%,漏诊率为3%,误诊率为25%,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72%. 结论多层螺旋CTVE多种重建方式结合原始图像的使用在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何亚奇;唐秉航;李良才;吴任国;黄德成;张学斌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血尿,B超发现膀胱内占位者28例行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MSCTVE)和常规膀胱内镜检查.其中23例采用导入法,通过导尿管将4.8%泛影葡胺300~500 ml注入膀胱,行膀胱及后尿道扫描;5例采用排泄法,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90 ml,延迟30 min行全尿路扫描;将膀胱原始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Voyager软件行CTVE影像重建,对膀胱癌进行评价. 结果常规膀胱镜证实的38枚膀胱肿瘤MSCTVE显示35枚,准确率92.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25例,鳞状上皮细胞癌、壁内段输尿管癌、膀胱癌术后复发各1例,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显示率分别为75%和100%. 结论 MSCTVE具有图像清晰逼真、大视野、无盲区等特点,能较准确地反映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是常规膀胱镜及外科手术的有益补充,也可作为尿道狭窄、严重血尿或患者拒绝传统膀胱镜等条件下替代常规膀胱镜的检查方法之一.

  • CT仿真膀胱镜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啜振华;王秀忠;刘荣欣;苑静波;葛路岩

    目的总结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CTVC)临床应用结果,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临床具备指征的一组患者,在膀胱排空后静脉推注碘对比剂,待膀胱充盈后行膀胱区域的薄层螺旋CT扫描,将采集的数据转至工作站行后期处理.应用三维导航软件(Navigator Smooth)重建仿真内镜图像,供诊断观察.全部病例均有双盲纤维膀胱内镜(FC)对照检查资料,并将两种检查结果结合部分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 结果本组56例CTVC,其中未见异常7例,FC发现1例为膀胱结石,余6例正常,符合率85.7%(6/7);CTVC诊断膀胱肿瘤29例,FC及/或手术证实28例,另1例系前列腺肥大,符合率96.5%(28/29);CTVC诊断良性改变(憩室、结石、囊肿、外压等)20例均与FC相符,符合率100%(20/20). 结论 CTVC在显示膀胱腔内累及膀胱壁的改变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失为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层螺旋CT扫描胸部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朱小东;曹和涛;苏海兵;高小红;谢留海;曹勇;杨卫;王美蓉

    目的 分析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M SCT胸部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搜集PSP 45例及性别、年龄匹配胸部无明确病变(对照组)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SSP)患者各45例.测量前两组第六肋骨(6th)倾斜度、气管分叉平面胸廓内径,观察肋骨内突(PRIL)、肺气肿样改变(BB)及气胸组胸膜孔情况.组间变量值和计量数差异分别采用t和x2检验.结果 PSP组与对照组6th倾斜度分别为:(54.5±16.8)°、(65.6±17.5)°(t=6.79,P<0.05);10 ~19岁、20 ~29岁和30~39岁气管分叉平面胸廓横径/前后径值分别为:2.65±1.24、2.58±1.02、2.61±1.12和2.04±0.74、2.08±0.87、2.05±0.78(t =4.28、4.05、4.39,P值均<0.05);PRIL、BB检出例数分别为:25和10例(x2=8.16,P<0.05);35和4例(x2=40.72,P<0.01).PSP和SSP胸膜孔检出率分别为26.67%和6.67%(x2 =5.12,P<0.01).结论 胸廓扁平、PRIL、BB及胸膜孔为PSP特征影像,胸廓扁平增加跨肺压利于BB形成,PRIL增加胸膜压迫磨损,易致BB破裂或胸膜薄弱漏气形成PSP及胸膜孔.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应用

    作者:陈小荣;邹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利用螺旋CT扫描的容积数据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比较.结果27例CTVE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4例由于伪影干扰图像质量欠佳;21例直观、清晰地显示了腔内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的关系,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影像,CTVE结合轴位及SSD、VR、MPR图像,能为临床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 螺旋CT仿真内镜在骨性椎管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谭长连;李德泰;沈树斌;周顺科;杨丽平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在骨性椎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30例正常人的骨性椎管(颈段椎管13例,胸段椎管7例,腰段椎管10例)和36例椎管疾病(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12例,病理性压缩骨折10例,椎体骨质增生10例,椎体滑脱4例)行螺旋CT扫描,对其横轴位原始图像(2D)和CTVE进行比较.其中8例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30例正常椎管和36例病变椎管均成功地进行了CTVE成像,CTVE成像相应地显示了2D原始图像所显示骨性椎管正常以及病理改变的内表面,以及手术所见. 结论螺旋CT的2D原始图像结合CTVE成像,能更全面、整体地显示骨性椎管的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实的信息.

  • CT仿真内镜在诊断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全勇;巩若箴;武乐斌;樊兆民;李建峰

    目的 回顾性评价螺旋状结构消失作为CT仿真内镜诊断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的可行性.方法 病例组包括14例(20耳)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者,对照组由无内耳及内听道疾患的50例(100耳)受试者组成.以临床及常规影像诊断结果作为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仿真内镜观察骨性蜗神经管采用Flythrough技术并使用如下阈值:下限阈值850~1150,上限阈值3071.阳性结果指螺旋状结构或中央管消失;阴性结果指螺旋状结构或中央管存在.分别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病例组中17耳未显示螺旋状结构,3耳显示螺旋状结构,对照组中均显示螺旋状结构.观察者间有大量一致性(K=0.773).以螺旋状结构消失作为征象诊断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100%、98%.螺旋状结构消失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螺旋状结构消失可以作为诊断骨性蜗神经管发育不良的有用征象.

  • 结直肠癌的MRI诊断及其分期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意义

    作者:饶圣祥;曾蒙苏

    结直肠癌在美国和西欧为癌症致死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国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根据结直肠癌分期不同,其患者生存率有显著差异.因此早期发现并根除肿瘤病灶是改善或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其中早期发现和肿瘤分期等,影像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影像学检查结直肠癌主要包括气钡双重造影、CT(含CT仿真内镜)、MRI、直肠内超声、纤维肠镜等.

  • 医学仿真内镜的原理、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作者:石浩军;韩萍;冯敢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仿真内镜成像(virtual endoscopy,VE)就是其中之一.VE所依赖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初是用于游戏软件中,用来模拟三维立体环境,以增加真实感的.后有人将其用于医学影像学,创造出了VE这一崭新的CT和MRI图像后处理技术,它是能重建出管道器官如胃肠道、呼吸道、大血管等内表面的三维立体图像的一种虚拟内镜方法,因其类似纤维内镜(fiberoptic endoscopy,FE)所见,故名"仿真内镜".自1993年Vining等[1]首次提出CT仿真支气管镜成像以来,国外对此技术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国内亦见报道.本文就VE的成像原理、技术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支气管结核仿真内镜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对比研究

    作者:秦立新;郑春兰;田葵;周春华

    目的:对比研究仿真支气管镜(Virtual endoscopy,VE)检查与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FOB)检查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从发现支气管结核肉芽肿生长的阳性率、发现管腔狭窄的阳性率、支气管变形和肺不张显示阳性率及检查到狭窄远端支气管的阳性率四个方面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支气管变形和肺不张显示方面完全一致;在发现支气管结核肉芽肿生长方面FOB优于VE;在发现支气管狭窄方面,VE和FOB检查无明显差别;在检查结核狭窄处远端支气管方面,VE优于FOB.结论:VE和FOB各有优缺点,VE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FOB,用于支气管结核的诊断.

  • 螺旋CT重建技术(附198例报告)

    作者:廖美焱;张在鹏;黄雄;田志雄;卢曼丽

    螺旋CT(spival CT,SCT)连续扫描采集容积数据,结合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重建多种图像以帮助诊断.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和曲面重建(CMPR)、大密度投影(maxim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小密度投影(MinIP)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 shading display,SSD)和容积成像(volumetric redering,VR)、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然而,能否采用合适的重建技术,提高诊断质量依赖于诸多因素,如机器的性能,扫描参数的选择和匹配,以及操作人员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等.本文根据我科开发应用情况,初步探讨SCT重建技术.

  • 喉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忠雄;余永忠;周海军

    目的:探讨喉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患者行喉部轴位薄层螺旋CT扫描,范围由会厌至环状软骨,层厚1~3 mm,螺距1.0~1.5,1~1.5 mm厚度进行三维重建,再把重建后的图像数据下载到CT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结果:54例CTVE成像操作一次成功,获得满意的CTVE图像,声门及声门上、下区显示清楚.喉CT仿真内镜获得类似于纤维内镜显示喉内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有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54例中,CTVE发现异常者45例,正常者9例.结论:CTVE为一种无痛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从头端及足端进行观察,对声下区的观察明显优于喉镜,特别适于隆起性病变的显示,可提高喉癌等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122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