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扫描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关系

    作者:华丕虹;毛屏;周丽;胡荣慧;严睿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T2DM)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疑为冠心病的患者270例,其中男228例,女42例,年龄75~89岁,平均(79±3.4)岁,分为糖尿病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64排CT冠状动脉扫描比较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大血管病变分布、斑块性质及与AIP的关系.结果 T2DM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冠状动脉狭窄多在70%~90%.病变分散在左、右冠状动脉、软化斑加混合斑、再狭窄、高AIP分别为68.42% vs 38.98%(P≤0.001)、73.68% vs 33.90%(P≤0.001)、13.16% vs 0.85% (P≤0.001)、75% vs 23.73%(P≤0.001).原发性高血压组与T2DM组比较,病变在左冠状动脉、钙化斑加纤维斑、低AIP分别为77.12% vs 47.37%(P<0.05)、66.10% vs 26.32%(P≤0.001)、35.59% vs 6.58%(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病变范围较广、再狭窄多,软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多于钙化斑和纤维斑,AIP高.通过64排CT冠状动脉的扫描显示T2DM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合并高AIP.

  • 对多层CT技术指标和软件的探讨与研究

    作者:张平寅;钱英

    多层CT的技术指标与单层螺旋CT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层CT的临床应用软件开拓了CT诊断的新领域.本文介绍了多层C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软件,展示了目前CT发展的水平.

  • 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会

    作者:张安全;周子和;刘国庆;冉崇建;李豪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快速心脏扫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了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6例(86.67%)冠状动脉内径≥2mm的部分显影良好,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共显示病变部位45处;4例(13.33%)的部分血管影欠佳或未显影.9例另行DSA检查,其诊断结果与CTA冠状动脉成像基本一致.结论 CTA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质量的CTA冠脉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 多层CT扫描技术

    作者:张冠石

    1992年,随着双层扫描器的问世,多层CT逐渐进入,并在1998年随着4层CT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改进.相对于单层螺旋CT,多层CT的优势明显,包括时间分辨率和z轴上空间分辨率的改善、血管内造影剂浓度的增高、图像噪声的减小、X射线管的高效利用及更长的解剖覆盖范围.

  • 多层CT的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怡

    本文介绍了多层CT上所应用的新技术及新的临床应用,其性能比单层面CT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缩短了扫描时间、层厚的回顾性重建,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改善了3D图像质量,加大了扫描范围.

    关键词: 多层CT
  •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秦绪开;孟晴晴;辛夫彩

    目的:探讨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单独实施X线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后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7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先后给予X线诊断、多层CT诊断及MRI诊断.结果:在患者欠光滑与毛刺感、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等检出率方面,C T和M R 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C T和MRI相对于X线诊断具有更准确的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儿童鼻窦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探讨

    作者:符水;崔洪涛;胡宴宾;陈仲平;余锡煌;黄华宇

    目的 探讨16层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窦中的应用,以期获得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对临床怀疑儿童鼻窦炎的80例患儿进行不同参数的头颅CT平扫检查,将其按抽签方法随机分组:A组(120 kV,80 mA)、B组(120 kV,40 mA)、C组(100 kV,80 mA)和D组(100 kV,40 mA),每组20例,分析比较各组头颅CT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结果 管电流由80 mA降到40 mA时,辐射剂量明显下降,但获得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管电流40 mA不变时,管电压100 kV的辐射剂量明显<120 kV,获得图像质量亦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采取100 kV和40 mA参数进行16层CT低剂量扫描儿童鼻窦获得的图像质量,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减少辐射剂量.

    关键词: 多层CT 鼻窦 低剂量
  • 多层CT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的显示及诊断价值

    作者:张伟;郭启勇;陈培青;张佳;陈丽英

    目的通过多层CT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显示及在诊断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探讨多层CT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证实乳腺肿块性病变32例,重点分析多层CT扫描及重建对肿块本身、淋巴结显示情况. 结果 32例乳腺肿块中,22例乳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19例,10例显示肿块周围水肿环,肿块邻近皮肤水肿8例,乳头内陷、导管增粗6例,8例肿块胸肌相连.腋下恶性淋巴结显示12例,6例同时显示胸小肌后淋巴结,2例显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结论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乳腺肿块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显示更为直接.对周围淋巴结尤其腋下淋巴结和胸肌后淋巴结的显示较为理想;可为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信息.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的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周围型肺小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李智勇;王淼淼;伍建林;宁殿秀;王克礼;刘晓峰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VR),将肿瘤影像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24例肺周围型小腺癌的密度改变表现为两种类型:非实质性密度影(磨玻璃影和空泡征)、实质性密度影.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和1例高分化腺癌均表现为非实质性密度,而6例中-低分化和低分化腺癌中5例呈实质性密度影.24例V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整体轮廓以及其周围的血管集聚情况,其中5例利用CT容积测定软件准确测量肿瘤的体积大小,为随诊观察提供可靠依据.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周围型肺小腺癌极具诊断价值.

  • 多层CT颅内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作者:张沉石;李惠民;金莉卿;于红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的应用.方法 100例病人(包括30例疑颅内血管病变,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19例脑外伤,30例脑肿瘤,其他17例)进行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团注2.5~3ml/s,延迟17~20s,凡脑肿瘤者1~1.5min后再进行一次扫描.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大强度投影,凡有血管病变者均作病变的仿真内镜观察.结果 94例病人显示颅内动脉优良,Willis环的后交通支显示率为81%(162/200),其余各支较大血管均显示佳.血管显示后处理技术以VR优,但不同病变的的优后处理技术略有不同,肿瘤以双期扫描结合VR显示佳.结论多层CT可以轻易完成颅脑动脉成像,不同病变时技术略有差异,肿瘤病人的血管显示以双期扫描混合VR显示为佳.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霍阜珍;李茹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的技术对乳腺癌的显示及在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证实乳腺癌22例,重点分析多层CT扫描及重建对(肿块本身及淋巴结显示情况).结果 22例乳腺癌中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19例,10例显示肿块周围水肿环,肿块邻近皮肤水肿8例,乳头内陷、导管增粗6例,8例肿块胸肌相连,腋下恶性淋巴结显示12例,其中6例同时显示胸小肌后淋巴结,2例显示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结论多层CT扫描应与结果相对应及重建技术对乳腺癌性肿块内部结构、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显示更为直接.对周围淋巴结尤其腋下淋巴结和胸肌后淋巴结的显示较为理想,可为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的检查方法.

  • 肝细胞癌两种类型动静脉分流的多层CT表现在介入栓塞中的意义

    作者:罗明月;林云崖;胡冰;张建生;李露芳;黄惠卿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的肝动脉门静脉分流(HAPV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HAHVS)的多层CT(MSCT)表现,并评价在介入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86例HCC合并HAPVS和/或HAHVS的MSCT表现,包括门静脉、肝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HCC病灶、肝实质及脾脏的增强表现.结果:在83例HAPVS中4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增强早于肠系膜上或脾静脉;27例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显影密度大于肠系膜上或脾静脉;5例门静脉2级及以下分支增强早于门静脉主干,4例门静脉2级及以下分支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HCC病灶周围短暂片状或楔形强化.3例HAPVS HCC病灶内粗大迂曲引流静脉汇集至左肝静脉,左肝静脉提早增强浓密显影.77例重中度分流者肝实质强化程度增加,脾脏强化程度降低.HCC病灶强化程度均降低.49例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癌栓形成,1例左肝静脉和下腔静脉上端有癌栓.结论:HCC合并的HAPVS主要MSCT表现为门静脉提早增强和/或浓密显影;HAHVS主要为HCC病灶内粗大迂曲引流静脉汇集至肝静脉,肝静脉提早增强浓密显影.认识这些表现对于介入栓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 结肠癌术前多层面CT一站式检查的临床价值

    作者:谢琦;梁碧玲;黄达德;江新青;张静;陈明旺;韦程纲

    目的:评估结肠充气多层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检查的价值.方法: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 wk内行全腹MSCT平扫与多期增强MS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16扫描仪,增强扫描是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 s(Ⅰ期)、37-40 s(Ⅱ期)、60s(Ⅲ期)采集数据.在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行CT仿真内镜(CTC)、X线模拟投影(XR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CT血管造影(CTA)等后处理观察,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显示64个癌灶,升结肠18个,结肠肝曲2个,横结肠4个,结肠脾曲2个,降结肠6个,乙状结肠20个(包括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区5个),直肠12个;16例发现肠外病变;与手术所见同.在不同扫描期相,原发灶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肿物峰值强化Ⅱ期30个,Ⅱ期-Ⅲ期17个,Ⅲ期13个,Ⅰ-Ⅲ期4个.58个原发灶(90.6%)可见相应供血动脉增粗,分支增多.CT判断是否累及肠周脂肪敏感性100%,特异性64.2%,准确性92.1%.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诊断总的敏感性78.5%,特异性86.7%,准确性86.1%.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一次检查为结肠癌术前了解肿瘤位置、数量、范围、血供及其他组织器官病变情况提供了其他影像技术难于同时提供的信息.

  •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CT诊断

    作者:任小军

    急性肠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64层以上多层CT由于快速、亚毫米薄层扫描和精细的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评估肠壁及肠系膜形态和血流灌注异常,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肠梗死及其病因,而成为临床怀疑肠缺血有价值的一线检查方法.急性肠缺血病因病理、缺血程度和发病部位不同,以及有无肠壁出血或感染,其CT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就各种原因的急性肠缺血不同阶段的多层CT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系统阐述.

  • X线平片与多层CT对腕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的价值研究

    作者:万载鑫

    目的:探讨多层CT与X线片对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X线片检查及多层CT检查,采用图像质量评分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同时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多层CT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P<0.05.X线片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84.13%(106/126),多层CT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98.41%(124/126),经x2检验,多层CT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P<0.05.结论:与X线片检查相比,多层CT检查在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与影像学征象,且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可靠性辅助诊断指标.

  • 单层与多层螺旋CT所致儿童受检者辐射剂量研究

    作者:路鹤晴;朱国英;卓维海;郭常义;刘海宽

    目的 研究和评价儿童受检者在单层与多层螺旋CT扫描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方法 测试21台CT机的头部和体部剂量指数,并结合0~1岁组、5岁组、lO岁组儿童和成年人的头部和胸部常规扫描条件,计算CTDI、CTDIvol、 DLP值,再由DLP与有效剂量转换系数计算头部和胸部常规扫描所致各年龄组儿童和成年人的有效剂量.结果 单位mAs的头部CTDI大于体部CTDI;在头部常规扫描中,0~l岁组、5岁组、lO岁组儿童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2、1.3、1.1 mSv;在胸部常规扫描中,0~1岁组、5岁组、10岁组儿童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3、3.1、3.4 mSv;每单位mAs所致儿童有效剂量平均比成人高1.8倍;多层CT的儿童头部CTDIvol、DLP、有效剂量值均大于单层与双层CT,多层与双层CT的儿童胸部CTDIvol、DLP、有效剂量值均小于单层CT.结论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在CT检查中可能受到更大辐射危害,应严格遵循儿童CT检查适应证,并合理选择CT扫描参数,尽可能降低儿童受到的辐射剂量.

  • 三维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多层CT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陈小丽

    目的 探讨三维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多层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例拟诊茎突综合征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双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利用容积再现技术评价茎突的形态.结果 20例患者40侧茎突中,11侧茎突长度<2.8cm,29侧茎突长度为2.8~7.2cm(其中22侧长度>3cm).22侧茎突内偏斜>25°,3侧茎突前偏斜>25°,分节型茎突8侧,末端弯曲3侧,颈动脉受压5侧.结论 多层CT容积再现技术可清晰观察茎突的全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长度、方位的测量可靠,茎突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直观,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 退针芯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门区15mm≤直径≤30mm小结节术中的应用

    作者:崔华子;陈爱林;张守林

    目的 探讨退针芯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门区小结节(15 mm≤直径≤30 mm)术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5月我院的43例肺门区小结节(15 mn≤直径≤30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1~2次支气管镜检未能获得满意病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16例)和B组(27例).A组采用多次穿刺法获取标本,B组采用退针芯穿刺法获取标本.两组病例均采用自制体表定位栅,应用MSCT增强扫描MPR图模拟穿刺,找到安全活检路径;应用BARD半自动活检枪和18 Gx200 mm穿刺活检针取两条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别统计两组活检术的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诊断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8.80±5.63)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活检成功率为93.75%,诊断阳性率为87.75%;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3.42±5.17)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8.51%,活检成功率为100.00%,诊断阳性率为96.29%,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退针芯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肺门区小结节(15 mm≤直径≤30 mm)术中能获得病理枪查所需的组织标本,且比较安全,与多次穿刺法比较,缩短了穿刺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应用该穿刺技术患者临床获益明显.

  •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进展

    作者:袁知东;王成林;刘鹏程

    多层CT技术发展迅速,在临床影像检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多层CT近几年在宽探测器阵列和数据采集系统、X线球管、临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开发和更新进行了阐述,了解和追随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设备的功能,为临床提供佳的影像诊断信息.

  • 低剂量多层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作者:崔洪涛;符水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同时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对80例胸部外伤行胸部CT平扫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剂量组(120 kV,220 mA)和低剂量组(120 kV,120 mA),每组40人,分析比较两组肋骨的CT图像质量、CT剂量加权指数和肋骨骨折的诊断率。结果:低剂量多层CT胸部检查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肋骨骨折的诊断要求,低剂量组CT和常规剂量组对肋骨骨折的正确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的CT剂量加权指数仅为常规剂量组的55.39%。结论:低剂量CT胸部检查图像质量既可满足临床对肋骨骨折诊断的要求,又可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0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