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968例临床分析

    作者:方玉强;杨成明;曾春雨;王旭开;王红勇

    目的 探索用5F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途径开展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968例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5F共用型造影管的成功率、失败原因,脑血管病变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用5F共用型造影管行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及颅内血管造影成功率均为100%(968/968),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成功率为97.4%(943/968),左颈动脉和颅内血管的成功率为98.2%(951/968).不成功者或显影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或动脉开口异常致使导管不能准确到位.脑血管总病变为18.8%(182/968),其中狭窄17.1%(166/968),动脉瘤1.4%(14/968),动静脉瘘0.2%(2/968);桡动脉痉挛1.5%(15/968),假性动脉瘤0.4%(4/968),术侧手肿胀2.5%(24/968),无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5F共用型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介入诊治方法.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周莉丽

    经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1],节省了医疗费用,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但也有桡动脉穿刺操作比较困难,其管腔小,较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部分患者肘部血管弯曲或变异,操作不慎可能造成血管损伤[2]等缺点.

  • 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奉环;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陈珏;袁晋青;尤士杰;马卫华;李建军;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 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一例

    作者:丰雷;慕朝伟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发作性胸部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2月前在外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为三支病变,在右冠脉置入Resolute及FirebirdⅡ支架各1枚。此次为行回旋支介入治疗来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入院查体:血压160/8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功能正常。冠脉造影示右冠脉原支架通畅;前降支弥漫性中度狭窄;回旋支中端在第二钝缘支发出部位主支与分支均有95%狭窄。回旋支分叉部位的血管走行以及局部斑块的负荷,使靶病变极度成角,正向导丝通过病变的可能微乎其微(图1)。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将6F BL3.5指引导管送至左冠脉开口;先将一根Fielder FC导丝送至第二钝缘支远端;再用另一根Fielder FC导丝引导Finecross微导管也送至第二钝缘支,保证微导管位于分叉病变远端;保留微导管将导丝交换为预塑形的RunthroughHypercoat导丝(图2);导丝送出微导管后利用远端小分支血管的存在恢复预塑的发卡弯形态;将成功反折的Hypercoat导丝连同微导管一起缓慢回撤,同时仔细调整反转的导丝头端使其进入主支血管的开口;继续缓慢回撤导丝使其头端深入主支血管;待导丝的反转部分全部进入主支血管后,停止回撤动作,适当旋转并缓慢前送导丝,使其头端顺利送至主支血管远端(图2)。鉴于病变累及的主支及分支血管直径相近,供血范围均较广泛,决定应用Culotte技术置入双支架。在两支血管分别预扩后,自回旋支主支至钝缘支置入Resolute 2.5 mm×14 mm支架(16 atm);主支血管置入Resolute 2.75 mm×30 mm支架(10 atm),之后以两个Quantum球囊在主支及分支血管充分后扩,并成功对吻扩张3次。术后冠脉造影提示支架释放满意,未出现血管夹层、穿孔等并发症。

  • 微波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一例

    作者:李亚丽;董雪梅

    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59岁,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11月6日来我院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1月7日穿刺点愈合良好,右上肢沿动脉走行处皮肤淤斑,考虑与PCI术中血管损伤有关;11月12日行右桡动脉血管超声示:右桡动脉于右舟状骨上方100mm处可见26 mm×17 mm的无回声区,呈水滴状,彩色可见往复血流,其浅层血流有交通口,与桡动脉后壁血流相连.给予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因效果不理想,于11月29日行微波治疗.12月8日右桡动脉血管超声示:右桡动脉走行迂曲,血流充盈良好,血流充盈宽处直径为2.3 mm,窄处直径为2.1 mm,血管内壁光滑,走行正常,内部信号充盈良好,未见充盈缺失.

  • 经桡动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何勃;江洪;鲁志兵;张美春;胡笑容;杨波;黄鹤;吴钢;万军;刘华芬;王晓红;黄从新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Allen试验为阳性的ILVT患者(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F长鞘作为5F消融导管进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插入右心室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室刺激或同时插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房刺激,将其结果与另外20例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射频消融的ILVT患者(B组)比较.结果 A组20例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平均放电(6.0±2.1)s终止心动过速.A组的消融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3.7±9.2)min和(10.7±1.9)min,明显短于B组(64.6±11.1)min和(14.7±2.5)min(P<0.05).两组患者放电次数、消融能量和放电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患者均无穿刺部位并发症,平均随访(8.9±5.2)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B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ILVT可行且安全有效.

  • 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A型预激综合征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江洪;张美春;杨波;黄鹤;吴钢;万军;赵冬冬;吴校林;刘华芬;王晓红;黄从新

    目的 探讨桡动脉途径建立方法,评价该途径用于左侧房室旁路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A型预激综合征(左侧房室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 F长鞘作为5 F消融导管进行左心室二尖瓣环标测和消融途径;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置人两个6 F动脉鞘并插入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电极导管,用于心房和心室局部记录和刺激的途径.结果 20例病人顺利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二尖瓣环标测局部电图稳定,左侧旁路均被成功阻断;消融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1.7)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结论 桡动脉途径配合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管可安全有效地消融左侧旁路.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入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的对比

    作者:赵军;李秋香;李斌;王卫;李红环;王圣;廖旺;陈美丹;吴宁;吴明

    经桡动脉路入途径以其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方式之一.本研究将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进行对比分析,为心脏介入的辐射防护提供方法和剂量学参考.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根据体重66~72 kg和胸部体厚24~27 cm的标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男性患者60名,分成桡动脉途径32例和股动脉途径28例两组,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设备采用西门子Mutista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测量仪器采用北京防化院生产的GR-200A LiF(Mg,Cu,P)热释光剂量仪和RGD-3B型热释光读出仪,与计算机以及退火炉等组成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黄盛

    目的 观察临床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安庆市市立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给予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和穿刺成功率以及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并且术后并发症少.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桂芳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经Allen试验阳性入桡动脉组,41例患者Allen试验阴性入股动脉组.对比分析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和造影剂用量,同时观察卧床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比较出院1年内两组心衰缓解率及并发症发作率.结果 桡动脉组置入动脉鞘时间(12.61±8.20) min与股动脉组(5.22±3.54) min比较显著较长,但住院时间(6.53±0.91)d明显减短(P<0.05),桡动脉组的造影剂用量(160.18±2.15)mL和出血量(150.31±30.74)mL显著低于股动脉组(187.39±3.23)mL、(170.01±30.2)mL(P <0.05);术后卧床期间桡动脉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与股动脉组12.2%比较显著较低(P<0.05),出院1年内桡动脉组心衰缓解率88%显著高于股动脉组70.7%,且桡动脉组并发症发作率4.0%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1%(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置入动脉鞘时间较长,治疗疗效较经股动脉高,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门诊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李军;廖少琴;叶芬

    目的 探讨门诊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门诊组和住院组.两组均给予经桡动脉PCI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住院组PCI成功率稍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住院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门诊组(P<0.01).结论 门诊PCI治疗可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考虑.

  • 冠心病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负性效应的护理研究

    作者:邬丽萍;熊观渝;李朝伟;沈静

    目的 观察2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的负性效应.方法 157例介入治疗患者根据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各自的术后负性效应.结果 股动脉穿刺组负性效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桡动脉组,负性效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有着显著优点.我们对准备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桡动脉途径,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减少医疗费用.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冠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陈亮波;陈灿;黄石安

    目的 研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冠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5月,临床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Allen试验阳性、拟行冠脉造影患者265例,随机分为门诊冠脉造影组(133例)和病房冠脉造影组(132例).冠脉造影选用5F TIG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比较两组在穿刺时间、X线光照时间、造影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总费用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两组在穿刺时间[(2.15±1.48)min比(2.14±1.52)min]、X线光照时间[(3.07±1.67)min比(3.13±1.49)min]、造影时间[(11.65±2.74)min比(10.97±2.93)min]、穿刺成功率(97.0%比96.2%)、造影成功率(96.2%比95.5%)、并发症发生率(2.2%比2.3%)等方面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费用上相比,[(3 578.8±330.5)$比(5 068.7±35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门诊能很好地完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有效降低检查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2例PCI后应用充气止血绷带引起桡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

    作者:刘艳萍;王滢

    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对患者损伤小、痛苦小、恢复快、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1],在应用药物涂层支架的时代已经成为常用的冠脉介入途径.术后充气止血绷带成为常用耗材.既往对充气止血绷带使用方法和时间长短方面不乏探讨,但充气止血绷带对穿刺部位引起的并发症方面,大多报道为血肿、局部渗血、皮下淤斑、假性动脉瘤等[2],少有桡动脉闭塞(RAO)的报道.现就我科出现的2例桡动脉闭塞并发症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失败后改经肱动脉途径的临床分析

    作者:梁文学;王飞;王勇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早期采用的经股动脉途径已经逐渐由经桡动脉途径代替.因桡动脉穿刺不成功,主要包括动脉痉挛和局部解剖因素如桡动脉成袢、锁骨下动脉过度迂曲等[1,2],不得不改经股动脉途径.临床上改经肱动脉途径相对报道较少.笔者近年因桡动脉途径失败后改为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效果良好.

  •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的护理

    作者:段巧言;吕美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ACS尤其是STEMI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诊断治疗的护理

    作者:潘邦霞;何贵蓉

    冠状动脉内介入术是现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1].首选经股动脉途径,但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会有许多并发症发生.同时因为卧床时间长,给病人带来许多不便.而选用桡动脉途径的冠脉介入诊治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2002年11月-2003年10月我院采用该方法诊疗冠心病病人34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病例为住院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0例.经桡动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后患者血清中ET、NO水平较冠状动脉造影前升高,但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后较冠状动脉造影前患者血清中NOS活性增高(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可能造成血管内皮轻度损伤,同时可能具有激发内源性心肌保护的作用.

  •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阴淑莹;张欣;张晓云

    通过对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