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圈套器成功取出脱载支架一例

    作者:李雪蛟;汪明慧;黄雄;曹雪滨;江明宏;王俊岭;张刚

    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胸闷、憋气3年,加重4个月入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入院后给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段闭塞,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予远段提供逆灌注.回旋支近段狭窄90%,远段狭窄80%,狭窄处可见钙化,血流TIMI 3级.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拟处理前降支、回旋支病变,引入6FEBU3.5指引导管衔接左冠状动脉,引入Runthrough导丝未能通过前降支闭塞段,PROGRESS 140顺利通过闭塞段至远端,引入另一根PROGRESS 140行斑块挤压术,以1.5 mm× 15 mm MAVERIC球囊通过闭塞段,6~10 atm预扩张前降支病变,扩后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

  • Judkins Left指引导管在起源异常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玉英;汝磊生;彭育红;孙家安;丁超;王冬梅

    目的 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 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赖浚兴;谭文锋;宋岸坚;张斌

    目的 探讨ADROIT指引导管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共120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DROIT指引导管组)60例和对照组(普通指引导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简称"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49.2±19.5)min比(63.4±21.5)min,P<0.001],而曝光时间(双支架)高于对照组[(37.0±11.6)min比(29.3±5.9)min,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夹层,手术成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架技术JWT患者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DROIT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中较普通指引导管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中期效果与普通指引导管差异不大,能完成大部分分叉病变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中心经验

    作者:王斌;王焱;叶涛;肖国胜;郑剑涛;江宏飞;程晔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患者的临床特点、解剖分布规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厦门市心脏中心发现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共36例,其中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6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分析其异常起源情况、术中造影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列举19例行PCI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解剖特点、造影及指引导管选择和术中对比剂用量.结果 除1例因头臂干过于迂曲外,其余35例(97.2%,35/36)患者均成功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例(52.8%,19/36)行PCI术,除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历二次手术外,余均首次手术成功.35例患者中高位升主动脉偏右侧起源2例[5.7%(2/35,A型],高位升主动脉偏左侧起源3例[8.6%(3/35),B型],左主干至左窦中线间起源14例[40.0%(14/35),C型],左冠状窦中线向右冠状窦移行区域起源16例[45.7%(16/35),D型],其中90%(27/30)C及D型患者使用Tiger造影导管.19例行PCI的患者中A型2例(10.5%,2/19)、B型3例(15.7%,3/19)、C型7例(36.8%,7/19)、D型7例(36.8%,7/19).A型2例患者使用IL3.5及MPD指引导管,B型3例使用EBU 3.5及EBU 3.0导管,C型7例及D型7例中分别有6例使用IL3.5指引导管完成PCI.结论 熟悉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解剖分布规律和相对应的造影及指引导管,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途径处理该类病变的成功率.

  • 异位起源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致心肌梗死行支架术后并发Dressl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马礼坤;楮俊;余华;冯克福;韩晓萍

    患者男,38岁.入院前10天突发胸闷、心前区疼痛,伴有全身出冷汗,持续2 h后自行缓解,之后反复出现胸痛症状,并出现晕厥一次住入我院.入院时血压为90/60 mm?Hg,心率72次/min,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示Ⅱ、Ⅲ、aVF、V3R~V5R导联病理性Q波,ST段抬高0.2~0.4 mV.心肌酶CK 5?580 U/L,CK-MB 640 U/L,LDH 2?140 U/L,AST 896 U/L.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回旋支无明显病变,但尝试应用JR 4.0、JR 5.0、ARI及JL 4.0导管在右冠窦和左冠窦反复寻找右冠状动脉未找到其开口,遂行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结果右冠显影且中段有严重狭窄,其开口仍不很清楚,但不发自右冠窦和左冠窦,改用AL I在主动脉根部寻找,结果在冠状动脉窦外,升主动脉的前壁,近升主动脉中部找到右冠脉的开口,造影证实右冠中段狭窄90%,长度约15 mm.选用AL I的指引导管,0.014″导丝顺利通过病变到达远端血管,用3.0×20 mm球囊以4个大气压预扩张一次后置入3.5×20 mm(AVE S670)支架,再造影显示狭窄消失.术后心电、血压稳定,一周后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无自觉不适康复出院.继续给予阿司匹林、抵克力得等治疗.出院后第10天患者突感左侧持续性胸闷、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未见明显改变,查体左侧呼吸音减低,胸片和超声检查提示左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少量心包积液,化验检查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考虑为Dress1er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20 mg/d,共3 d)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7 d后复查,胸腔和心包积液消失.随访1个月余未再发胸痛症状.

  • 经桡动脉SAL指引导管处理右冠状动脉

    作者:杨清;杨晓利;李臻;于秀清;李绍彩;李艳军;王建龙

    患者女,50岁,因间断性胸痛5年住院.入院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2级,高脂血症.查体:血压132/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化验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5 mmol/L,余生化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Ⅱ、Ⅲ、aVF病理性Q波.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下壁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为51%.

  • 造影导丝辅助处理PCI术中支架球囊导管回撤困难一例

    作者:祝金明;赵雷;李波;朴英丹;信瑞;李淑梅

    冠状动脉内支架释放后,支架球囊导管回撤困难的现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我们通过将造影导丝引入到由指引导管-PTCA导丝-支架球囊导管构成的冠脉病变处理系统,使其作为回撤支架球囊导管时指引导管头端与主动脉壁之间的一个固定支撑点,解决冠脉内支架释放后支架球囊导管回撤困难的成功病例,介绍一种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BU指引导管操作技巧(基础篇)

    作者:聂斌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较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有出血并发症少、术后舒适度高等优势[1-2],但由于其解剖路径决定,相同指引导管(GC)支持力较股动脉入路低,所需操作相对复杂[3-4].指引导管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系统支持力提供的基础也是重要一部分.因GC选择不合适转而求借其他方法增加支持力,如双导丝技术、锚定技术等,无异于舍本逐末.TFI中常用的JL指引导管在TRI中由于较差的支持力已不适宜处理TRI复杂病变.长头指引导管(EBU、BL、XB等)由于其较好的同轴性和被动支持力在TRI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EBU导管因为较大的内径(6F导管内径0.071英寸)、适中的导管柔韧度已成为TRI中处理左冠状动脉(LCA)病变的首选导管之一[5-6].下面就EBU导管的操作技巧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BU指引导管操作技巧(技巧篇)

    作者:王建龙;聂斌;刘睿方;张建维;杨清;周玉杰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较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有出血并发症少、患者较高术后舒适度等优势[1-2],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路径决定其相同指引导管(GC)支持力较股动脉入路低,所需操作相对复杂[3-4].EBU导管操作在掌握了第一部分所述的基本技巧基础上,还需要清楚一些TRI环境中EBU导管操作的小技巧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以保证更加有效、安全的TRI中操作EBU导管[5].

  • 通过5F指引导管成功置放支架

    作者:潘要干

    引言:众所周知,在中、重度扭曲、僵硬或钙化病变中置放支架困难较大.5F指引导管由于能行深插技术而有利于输送支架.本文旨在总结用5F指引导管行支架植入术的经验.

  • "伙伴"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泽升;霍勇

    "伙伴"导丝技术("buddy"wire teclmique.BWT)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沿着放置好的第一根冠状动脉导丝,再放入第二根0.36 mm(0.014 in)的冠状动脉导丝,这样能稳定指引导管,帮助球囊和支架通过病变[1].分叉病变PCI过程中,为了保护冠状动脉分支血管,在分支血管放置一根冠状动脉导丝,支架释放后.

  • 应用4Fr JL4.0指引导管经尺动脉完成右冠状动脉开口畸形再狭窄病变PCI

    作者:傅向华;范卫泽;王学超;刘晨;樊延明;谷新顺;吴伟力;李世强;郝国贞;姜云发

    患者赵某,男性,64岁,主因发作性胸闷痛8年,加重2个月于2010年8月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9年,无糖尿病及烟酒嗜好.患者8年前因"急性下壁再发心肌梗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应用4 Fr左冠JL 3.5造影导管(Terumo Corporation)分别行急诊左右冠脉造影示:左主干(LM)未见异常;左前降支(LAD)近段狭窄约80%;左回旋支(LCX)中段以后完全闭塞,可见LAD至LCX侧枝循环,约2+级;右冠脉(RCA)开口畸形(位于左冠窦的右后上方),近端狭窄约85%,第二转折后完全闭塞.

  • 经桡动脉应用一根指引导管完成急诊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作者:徐泽升;王炳勋;宋志远;马增才;彭万忠;李亚;戴士鹏;张建刚

    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急诊PCI更突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AMI)"绿色通道"缩短了急诊室至导管室的时间.介入医师一直在努力设法缩短穿刺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的时间(needle to ballon).传统的急诊PCI多应用股动脉入路,近年来应用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治疗,国内外也积累了一定经验[1-3].应用一根指引导管同时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简化了左、右造影导管造影的程序,缩短了needle to ballon时间,结果报告如下:

  • 肱动脉完全闭塞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李彬;毛静远;牛子长;邵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右上肢乏力伴发凉1年,加重1个月伴疼痛,于2012-08-03人院.查体:血压左上肢120/70mmHg(1mmHg=0.133 Pka),右上肢测不到,心率64次/min,律齐,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腋动脉搏动良好,但右侧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搏动未触及,右手及前臂皮温减低,皮肤颜色正常,右前臂肌张力、肌力、痛觉均正常.吸烟20余年,每日20余支.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3.58 mmol/L,甘油三酯2.1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63 mmol/L;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右上肢动脉超声提示:右侧肱动脉渐进性狭窄,中段闭塞;右侧桡动脉、尺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右上肢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提示:右侧肱动脉中段闭塞.诊断:右侧肱动脉闭塞,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手术过程:经右股动脉路径行血管造影示:右侧肱动脉中段完全闭塞,由桥侧枝为远端血管供血,远端管腔未见狭窄.置入6F JR 4.0指引导管至腋动脉,使用Miracle 6导丝,Finecross MG微导管作为支撑,导丝通过病变到达尺动脉,先后予Ryujin 1.25 mm×15.0 mm、Sprinter Legend 2.0mm×15 mm球囊10标准大气压(atm),60 sec扩张,肱动脉血流开通,残余狭窄.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右肱动脉搏动良好.术后5个月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 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一例

    作者:丰雷;慕朝伟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发作性胸部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2月前在外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为三支病变,在右冠脉置入Resolute及FirebirdⅡ支架各1枚。此次为行回旋支介入治疗来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入院查体:血压160/8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7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功能正常。冠脉造影示右冠脉原支架通畅;前降支弥漫性中度狭窄;回旋支中端在第二钝缘支发出部位主支与分支均有95%狭窄。回旋支分叉部位的血管走行以及局部斑块的负荷,使靶病变极度成角,正向导丝通过病变的可能微乎其微(图1)。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将6F BL3.5指引导管送至左冠脉开口;先将一根Fielder FC导丝送至第二钝缘支远端;再用另一根Fielder FC导丝引导Finecross微导管也送至第二钝缘支,保证微导管位于分叉病变远端;保留微导管将导丝交换为预塑形的RunthroughHypercoat导丝(图2);导丝送出微导管后利用远端小分支血管的存在恢复预塑的发卡弯形态;将成功反折的Hypercoat导丝连同微导管一起缓慢回撤,同时仔细调整反转的导丝头端使其进入主支血管的开口;继续缓慢回撤导丝使其头端深入主支血管;待导丝的反转部分全部进入主支血管后,停止回撤动作,适当旋转并缓慢前送导丝,使其头端顺利送至主支血管远端(图2)。鉴于病变累及的主支及分支血管直径相近,供血范围均较广泛,决定应用Culotte技术置入双支架。在两支血管分别预扩后,自回旋支主支至钝缘支置入Resolute 2.5 mm×14 mm支架(16 atm);主支血管置入Resolute 2.75 mm×30 mm支架(10 atm),之后以两个Quantum球囊在主支及分支血管充分后扩,并成功对吻扩张3次。术后冠脉造影提示支架释放满意,未出现血管夹层、穿孔等并发症。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残余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立军;王晓军;段文昌;崔连群

    残余心肌缺血(residual ischemia,RI)是指首次急性心肌梗死24 h后仍然存在的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3大因素之一[1].老年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RI患者病程多较长,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多,狭窄重,且病变斑块多伴有较明显的钙化或纤维化,此类患者单纯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我院近年来采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辅以PTCA治疗老年RI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病例选自1993年5月至1999年11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60~71岁,平均64.5岁.均有心肌梗死病史,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0例,下壁4例,侧壁2例.并存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Ⅲ、Ⅳ级心绞痛(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分级).根据发作性胸痛、胸闷、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存在RI.病程5~12年,平均7.5年.每例均于术前2周及术后2周、3及6个月行心电图、次极量蹬车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以单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定左心室容量及左室射血分数.以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多角度投照,摄影速度30帧/s.偏心型狭窄者取多个体位测量的平均值.将冠脉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4支,计算病变支数.根据冠脉病变类型决定是否行ELCA,其适应证为:冠脉狭窄严重,球囊导管无法通过者;冠脉病变严重纤维化、钙化,无法单纯行球囊扩张者.仪器采用美国产XeCl(Spectranetics CVX-300)准分子激光系统及激光导管.激光波长308 nm,平均输出能量200 mJ/脉冲.激光导管远端能量40~60 mJ/mm2,频率20~30 Hz,自动标测.导管选择取决于病变形态及血管大小,常选择小于血管直径的导管,激光导管直径1.4~2.0 mm.指引导管到位后,沿指引导管插入指引导丝,并使其跨过病变,再沿指引导丝插入激光消蚀导管进行斑块消蚀,效果满意后再给以球囊扩张,以进一步减少残余狭窄.

  •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技术是集起搏、电生理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复杂操作过程.随着植入器材的进展(包括导线、导丝和指引导管),有经验的术者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其中约20%的病例需应用特殊的技术[1-2].

  • 减速损伤致主动脉夹层和延迟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朱建华;张芙荣;陶谦民;陈君柱;邱原刚;郑良荣

    患者男,37岁.驾驶吉普车不幸与迎面驶来的货车相撞,当即人事不省,被送到当地医院急救.急诊CT检查发现纵隔增宽,左侧胸腔大量积血,左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入院第7天,在无任何诱因下,患者发生胸痛,随即突然出现心室颤动,经除颤复律,心电图检查发现胸前V1~V5导联ST段抬高,出现Q波,心肌酶谱明显增高,CK 3 974U/L,CK-MB 469 U/L.心脏超声示心脏前壁无收缩,射血分数 36%.因诊断不明,并且合并有血胸、纵隔血肿,未予溶栓剂治疗.心肌梗死发生后一周,转入本院进行心脏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几乎完全断裂,造成一个95%以上的狭窄合并近端扩张(近端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远段TIMI血流2级,右冠状动脉正常.主动脉造影示:左锁骨下动脉以下的胸主动脉段撕裂,造成一个狭窄,合并远段动脉夹层形成,但无造影剂外溢的情况.在当时尝试对前降支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但在指引导管衔接良好的情况下,多种导丝均无法通过狭窄段,考虑病变内膜撕裂造成血管腔内变形,另外患者心肌梗死已经形成,血管再建必要性不大,所以放弃了PTCA治疗.

  • 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海绵窦瘘一例

    作者:潘显辉;刘恋;贺红卫;张建斌;张书仁

    患者 女,55岁.因左眼球结膜充血伴有水平运动障碍,左侧偏头痛和搏动性耳鸣入院.患者首诊于外院眼科,经1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转来我院.查体:复视,左眼球外展不能,左侧眼部及头部听诊有搏动性杂音,考虑颅内高流量病变.DSA示:左侧海绵窦瘘,高速血流通过同侧的眼上静脉和双侧岩下窦引流;同时,发现该患者存在左侧原始三叉动脉(PTA),造影显示PTA的海绵窦内段有一动脉瘤(图1),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PTA自基底动脉中上段左前壁发出,海绵窦通过基底动脉- PTA迅速染色(图2).确诊为PTA-海绵窦瘘.应用弹簧圈对海绵窦进行栓塞.全麻后,静脉给予3000单位肝素进行全身肝素化,通过6F股动脉鞘将6-F指引导管置于左侧颈内动脉,接高压水持续滴注.以0.010英寸SilverSpeed微导丝导引Echlon - 10微导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进入PTA,行微量造影证实微导管位于海绵窦内.

  • Gateway球囊碎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复杂颅内及颈动脉系统急性闭塞一例

    作者:周龙江;王苇;刘振生;张新江;陈斌;王凌云

    患者女,40岁。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心房纤颤等心脏病史。2015年11月1日于我院行右咽旁间隙肿物切除术,术后第2天晨间出现意识障碍,双眼右侧凝视,左侧肢体偏瘫,NIHSS评分22分。行急诊头颅MR (Siemens Verio 3.0 T)检查,显示右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脑梗死(图1)。右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图2,3)。3.5 h后行股动脉穿刺右侧颈内动脉系统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显影紊乱,局部明显狭窄,并可见多发充盈缺损影,C2段以远闭塞(图4)。在0.014 in(1 in=2.54 cm) TransendTM EX 微导丝(美国 Boston 公司)及2.8 F RebarTM-027微导管(美国EV3公司)协同下缓慢通过C1段颈内动脉,造影证实位于真腔内。经微导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术中患者躁动明显,给予全身麻醉。考虑患者血管病变非动脉硬化所致,病变长度、狭窄程度难以确定,采用取栓装置可能加重血管损伤,故决定采用机械碎栓配合药物局部溶栓。微导丝固定,微导管沿微导丝反复通过颅内颈内动脉闭塞段,行机械开通操作。经指引导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部分开通,颈内动脉C1段(颈部手术区域)重度狭窄;但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及分支仍未显影(图5)。置换Boston公司的0.014 in TransendTM EX 3 m微导丝,沿微导丝引入2.5 mm ×9.0 mm Gateway球囊,经注射器缓慢低压充盈扩张M1段闭塞段血管,并抽瘪球囊反复机械通过闭塞段大脑中动脉(图6)。造影复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部分开通,部分远端分支显影不佳。撤出导丝,经Gateway球囊导管缓慢推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nfinogen activator,rTPA),分次多点注射,共20 mg,浓度为1 mg/ml。造影证实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主干及远端主要分支显影通畅(图7)。其后在Spider保护伞保护下行颈动脉起始处支架置入,术中置入Protage 8 mm×40 mm颈动脉支架1枚,术后造影证实支架位置及扩张良好,完全覆盖病变段血管,但支架远端血管痉挛,继予罂粟碱30 mg经指引导管缓慢推注,然后造影证实痉挛大部解除(图8)。右侧颈动脉系统全程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血流通畅,显影良好,未见明显出血征象,结束手术。手术时间1 h 50 min。患者术后转ICU观察和对症支持治疗,1周后病情逐渐平稳,转普通病房予以抗血小板、活血、营养神经及康复治疗,20 d后出院。出院时患者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5级,NIHSS评分3分。1个月后随访,患者改良Rankin(mRS)评分1分。右颈部手术标本病理检查:中低分化腺泡细胞癌。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