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纵隔静脉异常在胸部增强CT上的表现

    作者:李惠民;肖湘生;于红;李成洲;刘士远;杨春山

    目的进一步了解纵隔静脉异常的CT表现和意义.方法收集胸部增强CT上出现纵隔静脉异常者34例,均作回顾性重建,成像参数(准直/有效层厚/重建间隔)为2.5mm/3.2mm/1.6mm或5mm/6.5mm/2mm,并作容积成像和曲面重建处理.结果 34例静脉异常可分为5种类型,包括左侧上腔静脉16例、左头臂静脉与奇-半奇静脉系统异常连接14例、左下肺静脉曲张2例、奇静脉瘤1例以及异常引流肺静脉1例.容积成像很好地显示异常,曲面重建有效地补偿前者没有曲面的不足.结论常规胸部CT增强结合回顾性重建容积成像可以有效显示各种静脉异常,正确认识这些异常有一定的意义.

  • 多层CT颅内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作者:张沉石;李惠民;金莉卿;于红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的应用.方法 100例病人(包括30例疑颅内血管病变,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19例脑外伤,30例脑肿瘤,其他17例)进行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团注2.5~3ml/s,延迟17~20s,凡脑肿瘤者1~1.5min后再进行一次扫描.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大强度投影,凡有血管病变者均作病变的仿真内镜观察.结果 94例病人显示颅内动脉优良,Willis环的后交通支显示率为81%(162/200),其余各支较大血管均显示佳.血管显示后处理技术以VR优,但不同病变的的优后处理技术略有不同,肿瘤以双期扫描结合VR显示佳.结论多层CT可以轻易完成颅脑动脉成像,不同病变时技术略有差异,肿瘤病人的血管显示以双期扫描混合VR显示为佳.

  • 颅脑创伤血管痉挛的CT血管造影评价

    作者:李惠民;汤深;于红;肖湘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评价颅脑外伤性血管痉挛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对19例颅脑外伤患者和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CTA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良好的CTA图像,9例患者发现脑血管痉挛16处,其中13处出现在大脑中动脉,并大多呈串珠样改变.VR显示血管改变佳,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全面评价脑创伤情况.结论:外伤后脑血管痉挛大多呈串珠样改变,CTA-VR可充分显示血管痉挛,有助于研究外伤后脑血管的变化.

  • 64层CT扫描后处理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作者:关建中;田建明;萧毅;李晓明;弓静;田净丽;张晶;张峰;李士建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定义为肺内孤立的类圆形不透光影,有中等明确的边缘,大直径<3 cm,是影像学诊断中的难题之一[1].有文献报道高分辨CT(HRCT)和CT靶扫描有助于发现SPN,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和容积显示(volumerendering)有助于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2-4].我们对88例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进行分析,探讨64层CT扫描后处理技术对SPN的诊断价值.

  • MSCT三维重组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东;肖湘生;刘士远;李惠民;于红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显示(VR)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显示的价值.方法 73例MSCT检查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行MPR及VR重组,分别比较其在横断面薄层、MPR、VR上显示率的差异.结果 1:MP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高于轴位的检出率(P<0.05);2:V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圆形结节征的检出率高于轴位的检出率(P<0.05);3:MPR对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圆形结节征的检出率高于横断面薄层的检出率,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PR及VR对孤立性肺结节部分征象的显示优于横断面,结合横断面有助于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64排螺旋CT在膝关节外伤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陈观尚;黄文英;龙世亮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膝关节外伤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膝关节外伤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ui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和客积显示(Volume Reconstruction,VR)等软件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位图像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64排螺旋CT可清晰地显示膝关节各类型的骨折、软组织损伤;关节腔和部分韧带显示.结论 64排螺旋CT联合多种重建技术对膝关节外伤检查,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骨折征象.同时能显示关节腔和部分韧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宁殿秀;王克礼;刘晓峰;韩睿;李智勇;苗延巍;伍建林;郎志谨;王秀凤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四肢血管与周围病变组织之间关系,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8例患者及4例正常人进行四肢CT血管造影检查,3例同时行DS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四层螺旋CT机,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ultravist,扫描方式是螺旋扫描,螺距为61,层厚1.25~2.5 mm,间隔为1.25~2.5 mm,高速方式(HS),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300 mA,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时间(rotation time)为0.5~0.6 s/转,扫描完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ADW 3.1),进行图像后处理,行三维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大密度投影(MIP)等,从各种角度观看血管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8例患者中,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例,深部静脉血栓2例,恶性骨肿瘤1例,外伤性血管断裂术后复查2例,前臂骨囊肿行骨移植术后复查1例,前臂血管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四肢血管影像,便于观察血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外科手术方案的拟定;与DSA相比,MSCTA创伤小,并能观察到血管与周围骨、肌肉、病变等组织间的结构关系;MSCTA是四肢血管性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 多层螺旋CT容积显示重建在周围型小肺癌的应用

    作者:肖玲清;李新娟

    周围型小肺癌(small perjpllerallung canner,SPLC)指生长在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以腺癌常见[1].本文回顾性地分析在我院经治的病理证实的30例SPLC患者,对容积显示重建在SPLC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 多层CT显示肺结节细分叶征及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惠民;于红

    目的:使用多层CT(MDCT)显示肺结节的细分叶征并探讨其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CT横断面SPN大直径≤30 mm的病例62例,其中周围型肺癌32例,良性SPN 30例,采用四层CT扫描仪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并使用自主调节的模式进行显示.结果:肺癌的分叶征出现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非肺癌结节(良性SPN)[46.7%(14/30)],(X2=16.660,P=0.001).7例(21.9%)肺癌结节出现典型的细分叶征,其中肺泡癌4例,腺癌3例.无一例良性SPN出现细分叶征.典型的细分叶征表现为VR上肺结节表面有5个以上的微小半球形突起(直径不超过5 mm),常规CT横断面不能显示该特征.结论:MDCT的VR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癌结节的细分叶征,该征可能是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特征.

  • 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容积显示的价值

    作者: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于红;李成洲;杨春山

    目的:探讨CT容积显示技术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横断面大直径≤30mm的周围型肺癌32例和非肺癌结节30例,采用四层螺旋CT扫描仪,准直1.0mm,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FOV 180~220mm,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确保有横轴面VR图像、结节-肺门方向的横截位和正交纵向VR图像.结果:肺癌与非肺癌大多表现为圆形结节(22/32;25/30),22例肺癌圆形结节征的病例中7例横断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良性的25例中未见这种变化;16例典型的分叶在横轴面VR上表现为多结节样;肺癌分叶、毛刺、血管集中、胸膜凹陷征表现率高于非肺癌(P<0.05);肺癌血管集中表现率并无异于肺部炎性病灶(P>0.05).结论:VR更好地显示了孤立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诊断.

  • 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的64层CTA应用价值

    作者:姜建;龚洪翰;李五根;夏国金;段文峰;王敏;纪玉强;肖香佐

    目的 探讨64层CTA在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证实并随访的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A检查时均有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痉挛.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分别诊断血管痉挛程度及动脉瘤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轻度痉挛5例,中度痉挛3例,重度痉挛4例;单发动脉瘤10例,多发动脉瘤2例;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7个,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1个,右侧后交通动脉瘤2个,左后交通动脉瘤2个.结论 脑血管痉挛性颅内动脉瘤进行CTA成像,通过调窗及显影期相选择对诊断动脉瘤准确性较高.

  • 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定位价值的研究

    作者:殷好治;梁付奎;刘永刚;傅晓琴;刘明标;滕建玲;周万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BA)开口的定位价值.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BA-CTA),利用容积显示(VR)融合技术,将动脉像(含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主动脉及肺癌原发肿块)、支气管像及胸廓像三者融合在一起,以气管分叉下缘为圆点建立坐标系,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进行冠状三维立体定位;再以BA开口所在横断图像逆时针倾斜45°角建立坐标系,明确开口所在血管壁位置.结果:86例中有78例106支BA能显示清晰,通过VR融合像能直观显示出开口所在冠状位的坐标位置以及横断面所处血管壁的位置.其中72支BA开口于第一象限,3支开口于第二象限,31支开口于第四象限;25支发自降主动脉前壁,58支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7支发自降主动脉后壁,12支发自降主动脉左侧壁,2支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1支发自左侧颈总动脉,1支发自右侧甲状颈干.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明确了支气管动脉开口的位置,为支气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肺癌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定位信息.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局灶性肺炎的临床应用

    作者:关建中;田建明;陈炎炎;谢立旗;刘莉娜;姜涛;叶勇

    局灶性肺炎是一种良性病变,在临床上与周围型肺癌常常难以鉴别,本病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些病例由于不能确诊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多层螺旋CT具有更快的时间分辨率及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而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肺部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 在16排螺旋CT图像上颅骨茎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勇;李慎江;吴化民;吴寿臣;蔺大伟;刘德斌;朱岩;朱峰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评价颅底茎突解剖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准确的活体解剖数据.[方法]100例茎突正常受检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后,行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4种后处理.分别测量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茎突-颈动脉管外口、茎突-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茎突-乳突、茎突-颈内动脉及茎突-颈内静脉的距离.[结果]茎突长度(24.51±3.05)mm,左侧茎突长度(24.33±3.15)mm,右侧茎突长度(24.69±2.95)mm;前倾角19.35°±2.92°,内倾角24.00°±4.07°.茎突-颈动脉管外口距离(8.53±2.45)mm,茎突-颈静脉孔距离(2.87±0.88)mm,茎突-茎乳孔距离(2.34±0.74)mm,茎突-乳突距离(17.23±1.85)mm.茎突-颈内动脉及茎突-颈内静脉的距离分别为(6.49±1.58)mm,(3.70±1.46)mm.[结论]16排螺旋CT后处理对茎突的活体解剖显示全面、准确,其中多层面重建及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有价值,可对活体茎突及其周围毗邻关系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

  • 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

    作者:李惠民;于红;肖湘生;陶晓峰;黄承光

    目的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5种图像后处理: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3D-SSD)、容积显示(VR)、薄层块大强度投影(TS-MIP)和仿真内镜(VE)观察. 结果 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10例,前后交通支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迂曲延长症1例,栓塞治疗后4例,其余10例正常.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以VR优,综合显示更佳. 结论颅脑CTA显示血管病变优越,以VR为主的综合后处理显示好.

  • 4种基于CT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在复杂性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陆善金;丁可;周忠学;慕鉴;凌招太

    目的:基于螺旋CT图像,评价逆向工程软件(Mimics软件)、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曲面重建(CPR)4种不同后处理方法在复杂性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复杂性腕关节损伤患者的CT图像,进行4种后处理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5例中,显示复杂性腕关节骨折数目共71处.Mimics软件、MPR、VR和CPR与临床符合率分别为100%、100%、93.0%、74.6%,Mimics软件、MPR与VR、C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T图像的MPR和Mimics软件能够全面观察骨折线的形态、范围及骨折碎片的形态、位置等;综合运用4种后处理技术能够提供可靠、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为复杂性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 双源CT后处理VR成像在骨关节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丽君

    目的:探讨双源CT后处理VR成像在骨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2个球管电压的扫描参数分别为100kV和140kV,并运用容积显示(VR)法进行图像重建,并根据轴位扫描图像进一步分析VR重建图像对骨折碎片,骨折线,四肢脱位情况以及关节面损伤程度的显示情况.结果:双源CT后处理VR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骨折线,且能够多方位、立体化显示患者的骨折及关节脱节部位情况,以及能够对患者骨折劈裂方向以及塌陷面积进行准确评估,且该方法的图像质量为优者高达89.74%(70/78)显著高于模拟常规法成像60.26% (47/7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5.64,P<0.01).结论:双源CT扫描后VR成像,能够对骨关节的骨折情况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安全性较高,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案,也有助于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进行良好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