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兆祥

    由于乳腺X线照相用于筛选乳腺癌,使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目前占已筛选出的乳腺恶性肿瘤的30%。就我们对DCIS现有的认识和分类来看,对侵袭前病变(尤其是交界性肿瘤)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有证据表明,DCIS是与大多数乳腺侵袭癌关系密切的前驱病变,其形态学表现颇不一致。组织学上有微乳头型、筛状型、实体型和粉刺样型;细胞核从异型性不明显到显著多形性。因此,DCIS需与从不典型导管增生到微侵袭癌之间的各种病变相鉴别。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琛;何春年;翟金萍;石卫东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张亚青;晏伟;杨守京;王映梅;张春莉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D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E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I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不吸烟Ⅰ期肺小腺癌微乳头结构的预后意义

    作者:艾星浩;何卫中;李子明;牛晓敏;邵晋晨;陆舜

    微乳头结构(MPP)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病理形态,以游离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小乳头状细胞簇为特征.近年来的报道提示,MPP多见于不吸烟的肺腺癌,可能是早期患者的负性预后指标[1],但由于未同时分析其他因素如肿瘤大小、是否吸烟等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完全手术切除的I期不吸烟肺腺癌患者,按肿瘤大小、以3 cm为界线作分层分析,旨在客观评价MPP在早期完全手术切除的I期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 卵巢微乳头型浆液性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苏荣;王波;李晓明

    目前,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tumor,SBT)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存在颇多争议,不仅令病理医生在诊断上举棋不定,更令妇科肿瘤医生在处理上进退两难,造成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近年来,随着对卵巢SBT的深入研究,由Seidman,Kurman[1]以及Burks等[2]首次于1996年描述了卵巢微乳头型浆液性癌(mirco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MPSC),以直接从大的乳头茎干发出的复杂的微乳头或筛孔状结构为其镜下特点, MPSC的生物学行为和死亡率介于卵巢浆液性癌和典型的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typical serous borderline tumor,TSBT)之间.2003年,WHO在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归为卵巢SBT的亚群,称之为具有微乳头结构的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tumors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SBT-MP)[3].但目前多数文献仍采用MPSC的命名.现将该类肿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术后放疗对局部晚期伴微乳头型肺腺癌的预后价值

    作者:石祥宇;王平;章文成;苏延军;赵路军;王军;庞青松

    目的 探讨术后放疗对局部晚期伴微乳头型肺腺癌(MPPAC)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根治性切除术后,经病理诊断为MPPAC的45例PN2-3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行放射治疗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9.8个月,1年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4%和30.3%.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为13个月,1年及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3%和28.9%.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2.3和13.4个月(x2=13.329,P<0.05),中位DFS分别为16.2和10.4个月(x2=7.972,P<0.05).全组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率57.14% (20/35).亚组分析发现,对于EGFR突变患者,放疗组和未放疗组中位OS分别为25.6和18.4个月(x2 =9.268,P<0.05),中位DFS分别为21.6和12.6个月(P>0.05);对于无EGFR突变的患者,放疗组和未放疗组中位OS分别为21.8和10.6个月(x2=9.595,P<0.05),中位DFS分别为15.2和6.6个月(x2=4.538,P<0.05).结论 PORT能够改善根治术后pN2.3期MPPAC患者生存,局部晚期根治术后的MPPAC患者仍需PORT.

  •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3例CT诊断

    作者:李远;张孟超;纪红;刘云霞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以前称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属于浸润性腺癌的变异体,以新增微乳头为主,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临床上并不多见,根据报道,约占肺腺癌0.14%,而且大多数病例初期极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及其他肺部弥漫性病变,因而未得到及时治疗.现收集2012年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3例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作者:魏振海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的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1].IMPC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其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已被公认,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IMPC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伴有微乳头结构的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程羽青;周晓莉;顾文贤;秦向荣;黄勤

    目的 探讨伴有微乳头结构的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从常州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收治的447例早期胃癌病例中,筛选出伴有微乳头结构者(微乳头成分≥5%的腺癌)8例(1.8%)纳入观察组,其余439例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在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以及病变大体类型、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在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以及病变大体类型、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黏膜下层浸润率、脉管侵犯率、淋巴结转移率以及病理分期Ⅱ~Ⅲ期占比分别为100.0%(8/8)、62.5%(5/8)、62.5%(5/8)和25.0%(2/8),对照组分别为52.4%(230/439)、9.1%(40/439)、13.9%(61/439)和5.9%(26/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微乳头结构的早期胃癌属胃癌的罕见特殊亚型,较无微乳头结构的早期胃癌易侵犯脉管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晚.

  • 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翠翠;何振;李少梅;汤虹;王莉莉;吴育锋;赵冬冬;杨莅;杨森;徐聪;王明月;冯稳;王启鸣

    目的 目前术后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术后微乳头型和非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呼吸三科384例肺腺癌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是否含微乳头分为:微乳头型组(术后微乳头型肺腺癌,n=82)、对照组(术后非微乳头型肺腺癌,n=302).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术后危险因素.结果 微乳头型组ALK融合蛋白阳性率(12.20%)、支气管侵犯率(48.78%)、脉管癌栓发生率(25.61%)明显高于对照组(0.33%、30.79%、0.99%);EGFR突变率(51.22%)及<60岁人数(34.15%)低于对照组(64.24%、5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ALK融合蛋白表达情况、有无脉管癌栓、年龄是肺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是否含微乳头成分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LK融合蛋白可成为临床判断微乳头型肺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医师应注重ALK融合蛋白表达情况、脉管癌栓、年龄等危险因素,以降低微乳头型肺腺癌的发生率.

  • 膀胱微乳头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龚仪棠;武剑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泌尿系统肿瘤分类中,首次将微乳头变异型列为尿路上皮癌的一个新亚型.膀胱微乳头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由于发病率较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在所有尿路上皮癌中发病率仅 0.6%~8.0%[1],国内报道病例较少,由于此亚型侵袭性强,预后差,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1 年 1月—2017 年 12 月收治的 8 例膀胱微乳头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目前资料回顾分析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以提高对该亚型的认识.

  • 肺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标;吴楠;沈勤;余波;张莎莎;张瑜;饶秋;周晓军

    目的 探讨肺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切除的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应用免疫组化、ARMS法和FISH检测EGFR、KRAS、EML4-ALK、BRAF等主要驱动基因.结果 7例患者平均年龄57.4岁,男女比为4:3,3例有吸烟史,5例获得随访的病例中4例死亡.组织学方面,所有病例主要由微乳头构成并含有丰富的细胞内/外黏液,表现为彼此游离的黏液性微乳头和实性细胞团“漂浮”在黏液池中.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异型性明显,有时含有黏液柱状细胞和印戒细胞.部分病例肺泡壁的结构保持完整,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及肿瘤性微乳头.所有病例弥漫性表达CK7 (7/7),不同程度表达TTF-1 (4/7)、Napsin A (2/7)、p53(4/7)、MUC5 B(4/7)、MUC5AC(3/7)和ROS1 (2/7),1例表达ALK(D5F3),不表达p63、CK5/6、GATA3、CK20、CDX2和PAX8.2例有KRAS突变,1例表达ALK(D5F3)的病例经FISH证实阳性,未检测出EGFR、BRAF(V600E)和ROS1突变.结论 肺黏液性微乳头型腺癌罕见,在组织和细胞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常见驱动基因改变方面与经典的微乳头型腺癌有不同之处,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较差.

  • 卵巢微乳头亚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陈倩;彭英霞;王彬;杨博

    目的 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卵巢微乳头亚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其免疫表型,结合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卵巢肿物,实性或囊性含囊内乳头,多可见卵巢表面乳头.镜下可见直接由大的具有纤维血管间质的乳头分出长丝状微乳头,微乳头的长径:宽径大于5.免疫表型:CK7、CA125、ER、PR均阳性,p53阴性或灶性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 ~ 25%.结论 卵巢微乳头亚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是经典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向低级别浆液性癌的中间阶段,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可与后两者鉴别.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仁亚;金鲁明;宋化著;韩方征;武海峰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C)是一种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MC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但预后不比普通乳腺癌差.对临床和病理医师而言,加强对此独立的亚型肿瘤的正确认识并与预后好的乳腺癌鉴别十分必要.现将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IMC,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膀胱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杨珊珊;葛凤林;王雪迪;付尧

    目的:研究具有微乳头型结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根治性膀胱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1~74(平均63.9)岁,其中男16例,女1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形态学肿瘤由小巢状细胞聚集形成,周围可见明显的收缩裂隙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E-cad及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可见“内外倒置”结构排列.获得随访16例,失访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死亡7例,平均死亡时间为16个月.结论: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预后不良,微乳头型结构成分同高级别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显著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价

    作者:罗丽花;张婉仪;阮君

    目的 探讨伴有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侵袭行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1牟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1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结果 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肺腺癌,临床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影像学发现肺部占位现象;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细胞簇,与肺泡壁连接或分离,瘤细胞可形成环样(ring-like)腺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上皮膜抗原(EMA)、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β-连接蛋白(β-catenin)、甲状腺转录因子-1 (TTF-1)、细胞角蛋白7(CK7)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Ki-67)高表达.预后:手术后平均随访16.2个月,其中4例患者术后生存至今,未发现肿瘤(4/13,30.8%);8例患者死于肿瘤(8/13,46.2%);3例患者带瘤生存(3/13,23.1%).结论 肺腺癌中微乳头结构成分提示肿瘤高侵袭转移行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病理形态的出现应在报告中列出,并注明百分比,提醒临床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并密切随访.

  • 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作者:杨景明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1990年-2005年收治的128例原发性乳腺癌病理切片.其中,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有单纯或部分微乳头成分.分析各种指标,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结果 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5-62岁(平均51.4岁).肿瘤大小2.0-4.0cm(平均2.9cm).5例均有淋巴管浸润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且在术后5年内死于乳腺癌.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预后差,淋巴结转移率高的乳腺癌,应对其鉴别诊断予以高度重视.

  •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

    作者:范嫏娣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多年来存在分歧意见,2003年在Bethesda召开会议,经专家论证及2003年WHO发表卵巢肿瘤分类均对本瘤有较明确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现分别介绍涉及命名、病理诊断标准及分型(典型及微乳头型)、腹膜种植(浸润性及非浸润性)、微浸润(<3 mm或10 mm2),累犯卵巢表面,累犯淋巴结,复发肿瘤及基因分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