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半骨盆肿瘤假体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刘凤霞

    目的:探讨Ⅱ、Ⅲ区骨盆肿瘤患者行半骨盆肿瘤假体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的19例患者护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历半骨盆肿瘤假体置换术.结果:19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对Ⅱ、Ⅲ区骨盆肿瘤患者行半骨盆肿瘤假体置换术的患者,给予全面围术期护理后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CT引导穿刺活检诊断骨盆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智勇;张志勇;赵旭婷

    目的:评估C 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骨盆肿瘤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42例骨盆肿瘤,患者经扫描定位,选择佳进针层面与路径,采用11G骨活检针或16G软组织同轴套管全自动活检针,局麻后将穿刺针刺入病灶,获取足量病理组织标本,10%甲醛固定或新鲜标本,送病理科检查。结果:42例患者都安全穿刺至病变部位取出相应的病理标本,穿刺活检准确率、成功率100%;经手术及对患者进行随访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率95.2%,其中1例穿刺活检病理畸胎瘤手术后病理为粘液腺癌浸润,1例穿刺活检病理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手术后病理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余穿刺活检病理与手术后病理一致。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骨盆肿瘤准确、安全、有效,且并发症极少,对解剖较深、结构复杂,血管组织丰富的骨盆肿瘤尤为适用。

  • 人工关节——谁是你的大受益者

    作者:李君;戴尅戎

    二十多岁的王丽,正是风华正茂、尽情享受美丽青春的时候,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这年轻的生命上.在一次跑步后,王丽感觉自己的右髋部十分疼痛,一开始她以为自己跑步受伤了,休息几天就好了,没想到,疼痛越来越厉害.白天走路疼,晚上睡觉也疼得不行,甚至还影响到了排尿……后来,她被家人带去医院接受检查,结果发现她得了骨盆肿瘤,而且手术切除十分困难.她和家人去了很多大医院求医,都因为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而被拒绝,如果再耽搁下去肯定会影响到生命.

  • CT三维表面遮盖与容积重建在骨盆肿瘤切除与重建中应用

    作者:杨万石;王坤正;赵小魁;王奎生;王大民;王强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重建(VRT)在骨盆肿瘤切除与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 螺旋CT机对17例骨盆肿瘤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15~71岁,平均38岁)术前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三维SSD及VRT.结果:术后创口延迟愈合1例,经引流Ⅱ期闭合伤口;术后16个月复发1例,行半骨盆切除及人工半骨盆重建后恢复健康,患者行走正常;肺部转移1例;其余病例在随访期内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螺旋CT三维表面SSD及VRT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肿瘤的细节,以易理解的形式立体直观地显示了病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手术应切除的范围,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和制定手术计划,有效地减少术后局部复发.

  • 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骨盆肿瘤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肖;张璇;肖越勇;喻达;李颖;吴斌

    目的 探讨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术治疗骨盆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骨盆肿瘤患者于我院接受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经术前定位,按照病灶距离体表近和安全性原则选择佳进针层面与路径,将冷冻针穿入病灶内进行冷冻消融.结果 操作过程耗时1.5~2.0 h,所有病例术后MR扫描示冰球完全覆盖病灶.术后2例患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MR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对骨盆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3D-DSA在盆壁肿瘤术前介入栓塞中的价值

    作者:袁正;董生;刘士远;严昺;贾宁阳;肖湘生

    目的 评价骨盆肿瘤术前单纯栓塞疗效和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对指导介入手术的价值.方法 22例盆壁病变术前行单纯介入栓塞治疗,外科手术时机为介人手术后24小时内,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计算术中估计失血量;其中11例进行旋转DSA及三维重建,与传统正位DSA指导下比较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造影剂用量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术中估计失血量为(1188.5±684.4)ml;旋转DSA及三维重建组病例与传统正位DSA组比较,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无差异(P>0.05),透视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术前24小时内行明胶海绵颗粒单纯栓塞可明显减少盆壁病变术中出血,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介入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在骨盆肿瘤术中应用的初步体会

    作者:蒋京军;李伟;焦洋;沈晨阳;张小明

    目的:探讨和评估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对减少骨盆肿瘤手术术中出血的作用.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31例骨盆肿瘤病例.在行骨盆肿瘤手术前,运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置管,在肾下腹主动脉内留置阻断球囊,肿瘤切除过程中,阻断球囊完全阻断肾动脉以下动脉血供,术后撤除球囊.统计术中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瘤灶均完整切除,并完成骨盆重建或内固定术,无手术死亡.31例骨盆肿瘤术中出血400~4 500 ml,平均1 450ml,手术时间为130~280 min,平均185min,球囊阻断时间为25~95 min,平均58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腹主动脉阻断球囊能显著减少骨盆肿瘤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 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原位灭活骨盆部骨肿瘤的手术配合

    作者:李红;陈艳;折燕玲;景秀艳;王汝娜

    骨盆区域解剖复杂,肿瘤不易早期诊断;而当诊断确立时,肿瘤的侵犯范围往往已经比较广泛.目前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多种术式,但除并发症较多外,突出的缺点是肢体关节功能丧失严重.从1994年开始,我们将原位分离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灭活治疗骨肿瘤的技术应用于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监测与处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云朝;余奇劲;陈娟;杨洁

    目前主动脉阻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主动脉阻断的同时也对有关脏器的正常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笔者主要针对主动脉阻断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监测途径与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和思考.一、主动脉阻断技术的运用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在行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脊柱以及骶骨、骨盆肿瘤等外科手术中,由于出血量较大而风险较高,常采用主动脉阻断以控制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长时间的主动脉阻断极易造成腹部重要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 双源CT引导经皮髂骨成形术治疗髂骨骨骼破坏性病变

    作者:李国强;李逸群;张永飞;王军;呼艳立

    目的 探讨在双源CT引导下经皮髂骨成形术治疗髂骨骨骼破坏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5-03-2017-05诊治的39例骨盆肿瘤,患者出现髂骨骨骼破坏性病变,在双源CT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获取组织样本并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再进行经皮髂骨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经皮穿刺成功率100%,术中均未出现髂动脉、髂静脉、坐骨神经等邻近组织及脏器损伤,也未出现骨水泥渗漏、血肿、气腹等并发症.39例均获得完整病理学标本,病理结果阳性率94.9%(37/39),转移性肿瘤检出率为85.0%(17/20).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2分.结论 采用双源CT引导下经皮髂骨成形术治疗髂骨骨骼破坏性病变的穿刺准确率高,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 骨盆Ⅰ区肿瘤侵犯骶髂关节的手术治疗

    作者:程斌;林达生;翟文亮;马岩;郭延杰

    本研究回顾了自2005年2月~2010年2月对骨盆Ⅰ区肿瘤[1]侵犯骶髂关节行手术切除12例的临床资料,并提出了应用脊柱钉棒系统重建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初步经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3~61岁,平均42岁.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转移瘤2例,骨巨细胞瘤3例.术前所有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确定肿瘤及切除范围.

  • 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中的应用

    作者:卢炜;向阳;庄景义;赵许亚;雷鹰

    背景:目前,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多采用术前肿瘤滋养血管栓塞、术中开腹结扎单侧、双侧髂内动脉或直接腹主动脉阻断、介入穿刺置管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等手段减少出血,但前3种方法均增加手术创伤且控制出血效果不确切.目的:探讨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在骨盆及骶骨肿瘤患者切除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8例行骨盆及骶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阻断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肿瘤,阻断组采用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进行常规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阻断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5)、出血量显著减少(P=0.022)、术后复发率较低(P=0.029).结论: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血流技术可有效提高骨盆及骶骨肿瘤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林鹏;林秾;潘伟波;黄鑫;叶招明

    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I+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 骨盆Ⅱ区恶性肿瘤外科治疗建议

    作者:郭征;王臻;李靖;栗向东

    目的 探讨骨盆Ⅱ区(髋臼周围)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指导治疗计划设计和外科手术实施,提高骨盆肿瘤治疗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和我科的经验,分别针对骨盆Ⅱ区原发性和转移性恶性骨肿瘤临床治疗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述,提出具体的外科治疗计划与建议.结果 骨盆Ⅱ区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依赖于良好的术前设计和综合治疗的实施;原发恶性骨肿瘤力求在有效的化疗基础上进行肿瘤的广泛性切除,同时根据成熟的经验选择适宜的骨盆重建方式,由此方能真正提高骨盆肿瘤的局部控制和功能效果;对于转移性骨肿瘤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标准.结论 骨盆Ⅱ区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是骨盆肿瘤治疗的难点,充分认识其治疗特点和现有技术的不足将有利于提高其整体治疗水平.

  •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重建

    作者:朱夏;林建华;陈雷;陈飞

    目的 探讨对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重建骨盆稳定性的方法,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方法 2002~2005年15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其中软骨肉瘤8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Ewing肉瘤2例,转移瘤2例;6例配合化疗,4例行瘤段灭活再植,1例行瘤段灭活再植+人工全髋置换,10例行人工假体置换(包括全髋).结果 1例术后死亡,1例感染,清创后股骨头旷置;14例术后随访9~33个月,4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均能保留患肢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论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化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瘤段灭活再植因骨愈合时间长,影响功能;股骨头旷置肢体短缩,跛行明显;人工假体置换可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单纯转移瘤为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年龄大,全身脏器应急能力差者,手术应慎重.

  • 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作者:郭义;徐万鹏

    原发恶性骨肿瘤非常少见,每年发病率约为1/100 000,占所有新发肿瘤患者的1/100[1,2].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但发生在骨盆的几率小于10%[2].相对来说,由于骨盆富含松质骨,发生在骨盆的转移癌相对多见,常见的原发部位为前列腺、肺、甲状腺、肾、膀胱等.

  • 计算机辅助下高位骶骨肿瘤的精确切除与缺损部位的重建

    作者:丁焕文;贾军锋;沈健坚;涂强;王虹;刘辉亮;庾广文;王迎军;陈晓峰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高位骶骨肿瘤精确切除和缺损部位重建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例骶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20~50岁。4例患者均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解剖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精确设计肿瘤切除范围、个性化辅助手术模板及个性化骨修复体,术中按照CAD方案精确切除肿瘤组织,根据CAD模型制作外形匹配的异体骨,重建骶骨,恢复骨盆的连续性。随访评价其功能。结果4例患者均实行了骶骨肿瘤的切除及缺损部位的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8~11h,平均9h。术中出血4100~6000ml,平均出血量为5300ml;输血量为3000~5100ml,平均输血量为3620ml。均未出现直肠-膀胱瘘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于2012年10月随访:2例术后3个月大小便恢复正常,无需搀扶,可正常行走,脚底稍麻木,无其它不适;1例术后3个月小便恢复正常,可感觉有便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稍差,需协助排便;1例术后2个月大小便不能控制。2例有正常性功能,2例未恢复性功能。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到高位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可以正确设计肿瘤切除边界,准确避开周围复杂的血管和神经,重新恢复骨盆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疗效。

  • 第十六届国际保肢大会(ISOLS)会议纪要

    作者:邓志平;丁易;牛晓辉

    会议概况第十六届国际保肢大会(ISOLS)于2011年9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盛会是骨肿瘤界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设立了骨肉瘤、假体进展、儿童保肢、生物重建、脊柱骨盆肿瘤、良性侵袭性肿瘤、软组织肉瘤、导航技术应用等专题,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骨与软组织肿瘤医师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代表就不同的专题进行学术演讲,涵盖了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的各个领域.下面对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 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通知

    作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本届学习班是继2010、2012和2013年三次成功举办后的第四次举办。
      脊柱和骨盆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切除及重建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目前仍是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难点,能够开展此类手术的单位仅限于国内规模较大的几个骨肿瘤治疗中心。由于缺乏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手术方式,该类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一直没得到普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近十余年来在该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治疗了大量脊柱、骨盆肿瘤患者,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经验,解决了若干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外科分区、分型体系,使得脊柱、骶骨和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在大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诊治流程。

  • 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通知

    作者: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