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作者:刘海惠;任赛赛;陶艳玲;张颢

    目的 探讨红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疗效.方法 选取PV患者65例,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羟基脲或肌肉注射干扰素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红血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和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17)g/L比(182±23)g/L和0.606±0.049比0.578±0.066,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和HCT明显低于对照组[(153±27)g/L比(168±14)g/L和0.490±0.050比0.539±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红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是PV首选治疗的方法之一.

  • 成年人颞叶癫痫术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高勇

    目的:观察成年人颞叶癫痫(TLE)术后应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9例成年颞叶癫痫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使用治疗药物的不同将89例患者分为奥卡西平组(46例)和卡马西平组(43例)。奥卡西平组患者术后使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卡马西平组患者术后使用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术后1.5年有效随访。奥卡西平组患者中,Engel疗效分级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2例,卡马西平组分别为26、9、5、3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组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3/46),低于卡马西平组的20.9%(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奥卡西平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为(74.6±2.9)分,卡马西平组为(65.1±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8,P=0.000)。结论成年颞叶癫痫患者术后应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卡马西平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奥卡西平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时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梁娟;赵宇;严旭东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急性STEMI患者80例,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PCI治疗时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6 mg,对照组在PCI治疗时冠状动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PCI术后立即造影;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30和18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随访术后180 d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和梗死动脉无复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3 ± 6.1)帧比(28.2 ± 5.2)帧、(196.3 ± 52.0)U/L 比(275.2 ± 68.2)U/L、(11.5 ± 1.6)h 比(12.5 ± 1.9)h 和5.0% (2/40)比20.0%(8/40)],ST段回落≥50%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MI血流3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30和180 d 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和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过缓性心律失常和Curtis-Walker评分≥3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0/40)比42.5%(17/40)、20.0%(8/40)比37.5%(15/40)和2.5%(1/40)比20.0% (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80 d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包积血和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减少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情况,有助于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及左室功能,有助于提高预后,而且安全性好.

  • 美国CER和GWTG研究择撷与教益

    作者:叶林书;刘永东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有效提升卫生保健服务效率是全球性难题,美国基于企望阻遏医疗卫生费用膨胀,提高卫生保健服务效益比的"疗效比较研究(CER)",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出笼.始于2000年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遵循指南"(GWTG)研究方兴未艾,入选患者已达100万人,在循证指南指导下,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诊疗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的效益已经显现.笔者对CER和GWTG的研究背景与内涵作了介绍,并对CER和GWTG研究的教益,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谋珂;叶哲伟;陈保君;陈强;买自林

    目的 观察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患者就诊顺序连续选取2011年6-10月我院门诊确诊为腰肌劳损的患者114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研究组以复方南星止痛膏外敷,1帖/d,贴敷24h,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辣椒碱软膏均匀外涂,0.5/次,3次/d,7d为1个疗程.2组均观察2个疗程,并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 (56/60)、88.9%(48/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5.7±1.3)、(0.7±1.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分别为(5.9±0.9)、(1.7±2.2)分,2组治疗后VAS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南星止痛膏可明显缓解腰部疼痛,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裕忠;鄢飞奔;夏子荣;李楠;李志荣;柴毅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疗法,目前基层医院应用多的仍然是溶栓治疗.本研究探讨国产瑞替普酶在治疗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本院急性STEMI住院患者186例,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16例(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70例(包括下壁、下后壁、右心室);胸痛<6h入院者133例,6~12 h者53例.

  • 复合支架方案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作者:于晓强;岳嘉宁;董智慧;刘燕;陆晨希;仲崇俊;符伟国

    目的 评价复合支架方案对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手术(EVAR)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5年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38例接受EVAR手术的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合支架组(28例)和标准支架组(110例);前者定义为使用1种以上的品牌支架组合完成EVAR手术,后者定义为仅使用1种品牌支架完成EVAR手术.所有患者于术后1、3、6、12个月接受随访,复查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内漏发生率、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入路并发症发生率、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巾转开放手术发生率、二次干预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复合支架组和标准支架组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30 d均无死亡,无瘤体破裂.复合支架组和标准支架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35±2.99)d和(5.92±3.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05).2组患者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0.7%和18.2%,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分别为3.6%和10.9%,入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8%,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和0.9%,中转开放手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6、1.408、0.517、4.078、0.256,均P>0.05).但2组患者术后二次干预率分别为3.6%和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1,P<0.05).结论 使用复合支架对近端瘤颈以及髂动脉解剖困难的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EVAR手术,可以降低术后二次干预率.

  • 阴道部分闭合术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

    作者:苗娅莉;蒋励;谢敏;王建六

    目的 了解阴道部分闭合术(Le Fort operation)的疗效及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情况,评价阴道闭合术的客观和主观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盆腔器官脱垂而接受阴道部分闭合术患者48例,术后定期随访,随访包括妇科检查及问卷调查.评价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问卷包括: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要版-20(PFDI-20)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要版-7(PFIQ-7).结果 40例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22.3(12 ~42)个月,复发1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6例,新发肠道症状2例.术后PFDI-20、PFIQ-7总分及泌尿生殖道症状调查表(UDI-6)、盆腔脏器脱垂症状调查表(POPDI-6)得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阴道部分闭合术能够显著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症状、下尿路症状及生活质量,对肠道症状改善尚不明确.

  • 射频消融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结节型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

    作者:吴发宗;纪建松;应希慧;涂建飞;赵中伟;吴徐璐;杨宏远;张登科;陈丽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A)联合放射性1251粒子植入治疗多结节型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47例临床诊断或病理确诊的多结节型HCC患者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RFA组29例,RFA联合粒子治疗组1 8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2 ~ 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RFA联合粒子治疗组与RFA组的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8和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6);两组1、2、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4.4%、78.0%、66.8%和88.5%、68.6%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4).结论 对于多结节型HCC,RFA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能延长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在肿瘤局部控制率方面具有优势,短期疗效优于RFA,长期疗效有待大样本对照研究证实.

  • 二尖瓣修复术与置换术在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邱志兵;陈鑫;徐明;蒋英硕;汪黎明;黄福华;刘培生;王睿;项飞;邵俊杰;秦卫

    目的 观察二尖瓣修复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的临床结果、病死率和生存率,评估重度IMR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对378例冠心病并重度IMR的患者进行外科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手术治疗,其中男215例,女163例,年龄36 ~ 79岁(65.7±9.5)岁,二尖瓣修复术组162例,二尖瓣置换术组2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事件,随访观察长期生存率及心功能状况、反流矫治情况.结果 置换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修复组[(61.3±10.2)mm比(56.2 ±9.0)mm,P<0.001],其余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死亡7例(1.9%),其中置换组5例,修复组2例,两组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术后早期结果显示置换组的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修复组(均P <0.05);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5 mm患者手术病死率,置换组低于修复组(5.9%比10.0%,P=0.036).术后随访1~85(52.8土21.5)个月,随访率93%.置换组与修复组的总体中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比85%,P=0.568);二尖瓣修复组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置换组(8.82%比3.82%,P=0.003).结论 重度IMR行二尖瓣修复术还是置换术应根据患者左心室重构、二尖瓣病变的程度谨慎选择.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有效替代二尖瓣修复术的手术方式,特别适合于有合并症及复杂反流患者.

  • 开腹与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谷涌泉;郭连瑞;齐立行;俞恒锡;李学锋;陈兵;佟铸;武欣;郭建明

    目的 对比腔内支架修复和开腹手术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的疗效、费用和完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21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开腹手术组86例,平均年龄65.5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5.4 em.腔内介入(EVAR)组132例,平均年龄76.8岁,动脉瘤直径平均5.6 cm.结果 开腹组采用倒“Y”型人工血管83例,直型人工血管3例;手术成功率98.8%,围死亡率期2.3%,手术出血平均450 ml,输血量平均320 ml.手术时间平均230 min.住院时间平均(30±3)d,住院费用平均58 000元.EVAR组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0.8%,采用分体型带膜支架121例(91.7%),直型带膜支架4例(3%),一体式支架7例(5.3%),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40ml.住院时间平均15.5 d,住院费用平均10.48万.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手术(P<0.05),而住院费用,EVAR组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随访开腹组80例(94.1%),平均时间46个月.79例人工血管保持通畅(98.8%),死亡8例(10%).EVAR组125例(94.7%),平均时间32.5个月;移植支架通畅120例(96%),死亡10例;并发症发生8例(5.6%),包括主体支架移位2例和6例髂动脉分支闭塞.二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EVAR组明显多于开腹组(P<0.05).结论 EVAR和开腹手术二种方法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手术;而住院费用,EVAR组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而且EVAR组的远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需要再次干预.

  • 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韩劲松;王辉山;汪曾炜;尹宗涛;韩宏光;唐传乙

    目的 评估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配比筛选出两组2007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施行二尖瓣置换和迷宫手术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发心房颤动病例,其中Cox迷宫Ⅳ型手术(CMⅣ组)和Cox迷宫Ⅲ型手术(CMⅢ组)各85例.比较两组手术安全性指标、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率,评估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手术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CMⅢ组体外循环时间[(154±22) min比(136 ± 21) min,P<0.001]和主动脉阻断时间[(85±9) min比(74±12) min,P<0.001]均长于CMⅣ组.CMⅢ组死亡1例(1.18%),死因为左心室破裂修复术后第4天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CMⅣ组死亡2例(2.35%),分别为左心室破裂1例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Ⅲ组应用临时起搏器76例(89.41%),与CMⅣ组[70例(8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术中尿量、术后当日引流液量、血红蛋白尿、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窦性心律恢复率:术后当日CMⅢ组为62.35%,CMⅣ组为57.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1);出院时分别为97.62%、8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均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CMⅢ组和CMⅣ组窦性心律分别为96.43%和8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结论 Cox迷宫Ⅲ型手术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且更有效的方法.

  • 西格列汀和伏格列波糖分别联合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对比

    作者:史春虹;王璐;白然;王咏波;刘丹;张雪扬;王浩;杨郁;杜建玲

    目的 比较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西格列汀和伏格列波糖分别联合实时动态胰岛素泵(SAP)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6例新诊断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9%~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SAP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西格列汀100 mg,1次/d(S组,28例)和伏格列波糖0.2 mg,3次/d(V组,28例),共9d.同时启用实时持续血糖监测,观察血糖波动参数.本研究通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14-08).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9d后V组及S组空腹血糖(FPG)[(6.4±1.1)比(11.4±3.0)mmol/L,P=0.008;(5.5±0.8)比(11.0 ±2.1)mmol/L,P<0.001]、平均血糖(MBG)[(7.5±0.8)比(12.0±1.1) mmol/L,P=0.045;(6.7±0.7)比(12.5±1.3) mmol/L,P=0.002]、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P =0.024、0.029)、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 (P=0.023、0.03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02、0.001).S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P =0.027)、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P=0.033)、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39).V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分别为P=0.003、0.026、0.011)及低血糖指数(LBGI)(P=0.025)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糖达峰时间(△t)延长(三餐分别为P=0.028、0.026、0.030).治疗后V组PPGE显著低于S组(三餐分别为P=0.041、0.032、0.036),S组FPG、MBG显著低于V组(P=0.041、0.039).结论 针对新诊断T2DM患者,西格列汀或伏格列波糖联合SAP方案短期均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糖波动,保护胰岛功能.西格列汀对平均血糖及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伏格列波糖,伏格列波糖对餐后血糖波动的改善优于西格列汀.

  • 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治疗年轻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张仪;姚徐明;朱双丽;索珊珊;毛莉萍;韦菊英;俞文娟;麦文渊;佟红艳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方案(IA)治疗年轻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采用IA方案治疗的149例<55岁初发AM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DA剂量分为高标准剂量组(10~12 mg·m-2·d-1)、低标准剂量组(8~9 mg·m-2·d-1)和低剂量组(<8mg· m-2·d-1),比较各组患者的化疗反应、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并分析预后.结果 高标准剂量组34例,低标准剂量组53例,低剂量组62例.三组第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9.4%、75.5%和46.8%,第1个疗程有效率分别为97.1%、94.3%和64.5%,总CR率分别为85.3%、81.1%和54.8%,高标准剂量组、低标准剂量组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值均<0.05),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多因素分析证实标准IDA剂量的确在诱导缓解疗效上优于低剂量(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化疗期间WBC低值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标准剂量组在总生存(OS)上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30),高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OS也有改善的趋势(P=0.054).三组间在无事件生存、无复发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年轻(<55岁)初发AML患者,标准剂量IA方案可显著提高CR率,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标准剂量IA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年轻(<55岁)AML患者OS.

  • 去甲氧柔红霉素10和8mg/m2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张圆圆;杨申淼;王婧;主鸿鹄;鲍立;贾晋松;赵婷;江浩;路瑾

    目的 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10 mg/m2和8 mg/m2(简称10和8 mg组)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10月335例成人初发AML患者资料,其中IDA l0 mg组198例,8mg组1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第1疗程化疗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早期死亡率,分析IDA剂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除外早期死亡的4例患者,331例可评估患者的第1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72.5%,部分缓解(PR)率为10.0%,总反应(OR)率为82.5%.IDA 10 mg组第1疗程CR率及OR率均显著高于IDA 8 mg组(CR率:78.9%对63.5%,P=0.003; OR率:88.2%对75.4%,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初诊时HGB≥100 g/L、FLT3-ITD突变阴性、IDA剂量10 mg/m2是有利于第1疗程获得CR的因素.化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4级血细胞减少,两组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和PLT≥20×10VL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14(1~118)个月,98例(29.3%)复发,92例(27.5%)死亡,3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53.2%和58.9%.3年DFS和OS率在174例持续化疗患者中分别为34.2%和37.4%,在15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分别为74.5%和8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时IDA剂量10 mg/m2是改善患者DFS (P=0.040)及OS (P=0.007)的独立因素.结论 IA“3+7”方案诱导治疗初发AML患者,IDA 10mg/m2与8 mg/m2相比,第1疗程CR率显著提高,血液学不良反应相似,并且改善DFS及OS.

  • Hyper CVAD/MA与CHOP/CHOP样方案治疗初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王瑾;高磊;邱慧颖;章卫平;杨建民;宋献民;吕书晴;陈洁;王健民

    目的 比较Hyper CVAD(大剂量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地辛、地塞米松)/MA(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与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样方案治疗初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初发PTCL患者资料,并对接受Hyper CVAD/MA与CHOP/CHOP样方案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80例患者中23例接受Hyper CVAD/MA方案化疗(HM组),57例接受CHOP/CHOP样方案化疗(CC组).HM组与C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R)(78.3%对54.4%,P=0.047)、IPI评分≤2分患者的ORR率(86.7%对55.2%,P=0.037)、获得缓解所需的化疗疗程数(4个对6个,P=0.004)、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24个月对12个月,P=0.039)及1年PFS率(82.6%对45.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相似(50.0%对54.8%,P=0.744),2年、3年PFS率和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M组患者较CC组患者更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1.5× 10 9/L者的比例分别为73.9%和38.6%,P=0.004).结论 Hyper CVAD/MA方案作为诱导方案治疗除ALK阳性外的PTCL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CHOP/CHOP样方案.

  • 腓骨肌腱沟后内侧加深法治疗慢性腓骨肌腱滑脱症

    作者:胡牧;徐向阳;郭常军;李星辰;朱尧卿

    目的 探讨腓骨肌腱沟后内侧加深新方法治疗慢性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21例腓骨肌腱慢性滑脱患者采用腓骨肌腱沟后内侧加深新方法联合腱鞘修补术进行治疗.男15例,女6例;年龄17~57岁,平均29.1岁;21例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9例,右侧12例.首次滑脱原因:篮球运动损伤5例,足球运动损伤4例,羽毛球运动损伤4例,跳舞扭伤3例,普通行走扭伤3例,自行车运动损伤1例,乒乓球运动损伤1例;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9例,Ⅲ度滑脱5例,Ⅳ度滑脱2例;全部患者均有踝部扭伤史,但无踝部骨折史.21例患者均采用腓骨肌腱沟后内侧加深新方法联合腱鞘修补术手术治疗.术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AOFAS-AH)对术前、术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60 ml,平均为40 ml.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9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AOFAS-AH评分为80~100分,其中15例患者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为100%(16/16);AOFAS-AH评分从术前的平均(55.2±7.1)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3.6±5.6)分;VAS评分由术前(5.3±2.1)分降至术后(1.2±1.1)分.所有患者术后对穿鞋,地面是否平整均无特殊要求,步态均正常.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腓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5例患者后足(尤其是距下关节)内、外翻受限,经康复训练后改善.结论 腓骨肌腱沟后内侧加深法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其联合腱鞘修补术治疗慢性腓骨肌腱滑脱疗效满意,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损伤机制及个体状况选用佳手术方法.

  •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矢状面重建的影响

    作者:李劼;刘臻;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孙旭;邱勇

    目的 探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腰椎融合手术入路对术后脊柱矢状面重建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型AIS患者102例,前路手术组56例、后路手术组4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胸腰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整体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kyphosis,TJK)、内固定节段角(instrumented segments angle,ISA)、内固定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6.1±2.1)年和(5.3±1.5)年.术前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平均融合节段小于后路组[(5.3±0.5)个、(5.9±0.8)个];前路组和后路组远端保留节段[(1.8±0.7)个、(1.7±0.7)个]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3.2%±6.9%和74.8%± 10.8%,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分别为3.8%±8.7%与2.0%±0.2%;胸弯均获得良好的自发性矫正,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弯、胸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TK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LL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后路组LL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SS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后路组SS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SVA、TJK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前路组ISA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前凸较术后3个月减小;后路组ISA前凸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3个月PJA均较术前增大,末次随访时后路组PJA较术后3个月增大.术后3个月,两组L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LL、ISA及PJ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路组发生断棒1例、假关节3例、叠加现象3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后路组发生叠加现象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5例.两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enke 5型AIS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畸形矫正.后路手术能够重建更大的矢状面腰椎前凸,内固定节段前凸成角维持更好,但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更高.

  • 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伴骨盆倾斜三种内固定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臻;李劼;赵志慧;曾昌淳;王斌;俞杨;钱邦平;孙旭;邱勇;朱泽章

    目的 比较髂骨钉(iliac screw,IS)、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及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固定技术治疗伴骨盆倾斜的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后路IS、S2AI或ISS固定技术治疗伴骨盆倾斜的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20例)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14例;中位年龄为21.5岁(17.3,26.3)岁.脊髓灰质炎伴脊柱侧凸14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4例,肌营养不良伴脊柱侧凸2例.按骨盆固定方式分为IS组(11例)、S2AI组(6例)和ISS组(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RS-22)评估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术前侧凸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骨盆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SS组患者随访时间较IS组与S2AI组短(H=15.183,P<0.01).IS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70°、35°和40°,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4°、11°和12°,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36°、12°和14°.S2AI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70.5°、25.0°和26.5°,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0°、10°和11.5°,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37°、12°和12.5°.ISS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中位侧凸Cobb角分别为64°、25°和27°,中位骨盆倾斜角分别为24°、9°和11°,中位局部后凸角分别为53°、8°和8°.ISS组和S2AI组术后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ISS组术后侧凸Cobb角、骨盆倾斜角、局部后凸角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样本量较小所致.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均无明显丢失,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S组、S2AI组术前中位ODI分别为42%、45%,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26%、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IS=-2.943,ZS2AI=-2.207,P<0.05);ISS组术前ODI为36%,末次随访时改善至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6,P=0.068).IS组、S2AI组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较术前明显减小;ISS组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虽较术前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IS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断棒,行翻修手术;1例出现深部感染.S2AI组1例患者出现右侧S2AI螺钉位置不良.结论 伴骨盆倾斜的重度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IS、S2AI及ISS固定技术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与IS相比,S2AI与ISS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股骨中段原发恶性肿瘤切除后生物学重建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燕太强;郭卫;杨荣利;董森;杨毅;姬涛

    目的 探讨股骨中段原发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采用瘤段骨灭活再植或异体骨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9例股骨中段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2~38岁,平均18岁.骨肉瘤13例,Ewing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广泛性切除边界,19例患者瘤段骨截除长度平均为16.9 cm(9~24 cm),骨重建采用异体骨9例,瘤段骨灭活再植10例;内固定采用髓内钉固定4例,钢板固定15例(其中10例结合自体腓骨髓内支撑).38处骨断端中骨干-骨干断端28处,骨干-干骺端断端10处.结果 灭活再植手术时间平均为5.1h,异体骨移植手术平均为4.2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随访3~107个月,平均33.5个月.灭活骨再植骨干-骨干断端愈合时间平均为10.3个月,骨干-干骺端为7.25个月;异体骨重建骨干-骨干断端愈合时间平均为13.8个月,骨干-干骺端为11.5个月;灭活骨和异体骨的骨干-骨干断端、骨干-干骺端断端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MSTS评分平均为83.7%(70%~95%).8例患者(42.1%)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灭活骨深部感染1例、异体骨骨折并局部复发1例,灭活骨吸收1例,异体骨骨折3例和局部复发2例(其中1例为软组织复发).随访期间因肺转移死亡5例.Kaplan-Meier曲线预测2年生存率为76.5%,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 股骨中段原发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灭活骨再植较异体骨重建操作复杂,但其与宿主骨愈合速度快于异体骨.重建方法推荐采取灭活骨结合自体腓骨髓内支撑.

786 条记录 7/40 页 « 12...45678910...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