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周敏

    目的:解析超声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以指导本病症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60例疑似中肠扭转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所有病例经由手术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前接受彩超与X线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手段的检查结果.结果:彩超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诊断准确率为93.33%,X线造影对本病症诊断准确率为70.0%,彩超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造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漏诊与误诊率相对较低,该检查手段在本病症临床诊断中具有推广价值.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贾向涛;武海燕;耿素真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6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者,均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及超声检查,探讨超声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83.6%,特异度为93.3%,准确度为88.3%.超声检查符合先天性肠扭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符合率为97.3%,消化道造影检查符合先天性肠扭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符合率为84.1%,检查符合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准确度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迟发性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体会

    作者:张可仞;贾慧敏;王维林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4岁.2. 临床表现:①急性肠梗阻7例,症状出现<7 d,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呕吐.其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1例为上消化道梗阻手术,1例以急性腹膜炎, 4例术前诊断为肠旋转不良.7例伴中肠扭转,平均扭转660°.②伴有呕吐的慢性腹痛3例,腹痛时间分别为20d、3个月、8个月.

  • 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作者:楼叶琳;周一波;胡洋;陶肖樱;胡东来

    目的: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主要在新生儿期发现,为避免肠坏死,早期诊断很重要。本文通过与上消化道造影对比,探讨超声检查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并手术证实的48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行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术后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两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例患儿的手术结果均为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旋转度数90~720°,超声诊断符合率89.58%(43/48),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漩涡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螺旋状环绕形成;上消化道造影诊断符合率72.92%(35/48),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远端和邻近空肠呈“螺旋状”位于中腹部。与上消化道造影相比,超声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89.58%v s.72.92%,P﹤0.05)。结论超声是非侵入性、无放射线和低成本的检查,可动态观察并判断中肠扭转的方向和度数,“漩涡”征被考虑为诊断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在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时具有很高价值,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美莺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1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造影检测结果,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结果 在肠旋转不良的检测中,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70%,准确率为90.18%,假阴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9.30%,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762);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检测中,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83%,特异性为94.87%,准确率为94.17%,假阴性率为6.17%,假阳性率为5.13%;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870);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怀疑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和X线造影检查均可进行诊断,而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婴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X线诊断

    作者:杨欣燕;张英杰;王瑶;韩沛林;王明慧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4年~2009年收治并手术证实的2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腹部立位片:26例中2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征象;(2)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近段不同程度扩张,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呈不完全梗阻,可见十二指肠与上段空肠于右中腹部呈螺旋状下行(18例),呈多弧形迂曲向下行走(6例),该段肠管局部纤细,不重叠.十二指肠水平段明显梗阻,钡剂滞留于梗阻末端呈鸟嘴状(2例);(3)钡灌肠检查:共14例在钡餐检查后又行钡灌肠检查,回盲部位于右上腹6例,左中腹5例,左上腹3例;(4)手术所见:24例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有腹膜带粘连压迫该段肠管,旋转角度大1080°,小180°,以360~720°居多.结论 X线检查尤其是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与上部空回肠狭窄并呈螺旋状或迂曲多弧形向下走行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典型征象,因此,胃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珊

    1.目的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小儿外科临床一系列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中肠扭转、复苏后肠损伤和小肠移植等,对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肠粘膜坏死、溃疡和全身病变,目前治疗仅限于一般的对症处理,故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为应用液体呼吸剂治疗动物小肠缺血再灌注(ⅡR)的局部损伤,EGF促进修复,并以NO和PS治疗其致命并发症肺损伤,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作者:刘肖;袁涛;全冠民

    目的 探讨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示胃及十二指肠上段、降段扩张,水平段管腔局部狭窄.CT血管成像示局部肠系膜及肠管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呈"漩涡征".手术证实为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结论 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为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误诊率较高,影像检查具有一定提示作用,大多需手术证实.

  •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

    作者:韦慧;陆丽花;廖玉瑛;蒋丹华;谭玲

    目的: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肠壁增厚、肠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肠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护理

    作者:徐晓丽;何秀云

    [目的]总结46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完成了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惠儿46侧,同时加强护理.[结果]46例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43侧患儿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术后无切口感染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1例结肠系膜撕裂行修补术,2例术后再发生肠扭转并肠粘连,再次手术痊愈.随访3个月~36个月,患儿身体状况良好,发育正常.[结论]加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分析

    作者:张蕾;卢林民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引起消化道梗阻的原因之一,易发生中肠扭转,如延误诊治将导致肠坏死而危及生命[1]。本研究收集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经X线检查及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病例13例的X线影像改变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螺旋CT与消化道造影诊断儿童肠旋转不良的比较

    作者:王琪;杨复宾;盛茂;郭万亮

    肠旋转不良是儿童少见的消化道先天发育畸形,常伴中肠扭转.肠旋转不良多发病于婴幼儿,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2],青少年及成年人发病比较少见,多表现为经常性、阵发性的腹痛、呕吐等症状.目前对于该病的检查及诊断主要依靠消化道造影及螺旋CT[3],消化道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该病可靠的影像学方法.近些年来,随着螺旋CT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临床中许多肠旋转不良病例是由螺旋CT检查首先诊断的[4].本研究结合我院14例儿童肠旋转不良患者的螺旋CT与消化道造影表现,将两者进行比较,探讨其诊断价值.

  • 超声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及中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申文凤

    目的 研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采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纳入56例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入院后给予彩超和X线造影诊断,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彩超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率为94.64%,主要表现为中上腹部中等团块回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SMV扩张表现,肠壁水肿、肠间积液,肠壁血管血流量不足.X线造影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率为78.57%,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造影高位肠梗阻,阑尾和回盲部移位.9例患者误诊为十二指肠狭窄.彩超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漏诊误诊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新生儿腹膜炎34例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王晴;王颖

    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共收治34例新生儿腹膜炎患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25例,女9例.其中早产儿6例.年龄为生后2小时至28天,平均4.6天.就诊时间为患病后2小时至8天,平均3.2天.体重1.9~4.2kg.病因中肠旋转不良中肠扭转5例,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 5例,肠闭锁肠穿孔4例,阑尾炎、嵌顿疝、胃穿孔、肠系膜裂孔疝、自发性胆道穿孔各3例,胎粪性腹膜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各2例,肠重复畸形肠穿孔1例.

  • 原发性机械性肠梗阻、肠扭转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宏

    原发性肠梗阻、肠扭转虽占极少数,但临床上诊断处理稍有不当,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原发性机械性肠梗阻、肠扭转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作一粗浅分析.1 病因 根据国内学者胡继康等急性肠梗阻8443例统计分析,其中肠扭转111例,绝大多数因粘连引起,但也有少数病……

  •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郑爱萍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手术证实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患者15例进行分析,其中12例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5例行消化道造影(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9例同时行钡灌肠造影),1例行CT平扫,9例行超声检查。结果:腹部X线平片显示:1例为空、回肠换位征,5例为“双泡征”或“三泡征”;上消化道造影:14例为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见“螺旋征”,1例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钡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位于左上腹、中上腹和右上腹各3例;CT平扫:1例未见异常;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走行异常1例。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主要呈“螺旋征”表现,而且碘对比剂造影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CT扫描主要呈“漩涡征”,对新生儿诊断价值不大,对非新生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王琪;郭万亮;周珉

    我院2002~2006年间经手术证实的28例肠旋转不良中伴中肠扭转(VIM)23例(82%),1例腹部平片示肠穿孔而行急诊手术发现肠旋转不良、中肠扭转720度伴大而积肠缺血坏死而夭折.通过对其巾22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儿童VIM影像表现的认识,及时诊断,避免肠坏死的发生.

  • 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徐玉香;谢爱玲;徐亚娟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管位置发生变异和肠系膜附着不全的一种疾病,易引起高位肠梗阻[1],病情变化迅速.肠旋转不良约有50%在新生儿期发病[2],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发中肠扭转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急腹症,新生儿由于年龄小,肠道对缺血的耐受性差,在肠扭转的基础上容易发生肠坏死,预后差.细致的术前观察和良好的术后护理对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发中肠扭转的临床特点

    作者:赵一鸣;肖现民;朱珍

    目的:总结并发中肠扭转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987~1999年收治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发中肠扭转34例.结果:出生后3天内出现呕吐73.5%(25/34),其中24小时内出现呕吐58.8%(20/34);呕血和(或)便血20.6%(7/34);肠坏死11.8%(4/34);腹部有阳性体征20.6%(7/34).X线检查均显示小肠气体影明显减少,往往局限于某一象限.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发中肠扭转时,呕吐出现时间提前,呕血和(或)便血少见.腹部体征大部分是阴性,一旦出现阳性体征,往往提示肠坏死.腹部X线平片能协助诊断.

  • 15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治疗分析

    作者:吴典明;方一凡

    肠闭锁发生率约5000~20000:[1],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共收治小肠闭锁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5例,男10例,女5例;早产儿4例(35周2例,36周2例),体重2.45~3.0kg,平均2.64kg,入院日龄1~10天.其中肠闭锁Ⅰ型4例,Ⅱ型4例,Ⅲa型3例,Ⅲ b型1例,Ⅳ型3例;伴肠旋转不良4例,胎粪性腹膜炎2例,中肠扭转坏死1例,脐膨出、肠穿孔1例,宫内感染1例,急性肾衰1例,并发肺炎2例.1.2 治疗:15例均行手术治疗,Ⅳ型3例均为高位空肠闭锁,闭锁近端距Treitz韧带5~10cm,其余为回肠闭锁12例;Ⅳ型3例,切除近端肠管4~5cm,远端2cm,其余的1 2例切除近端小肠10cm,远端2cm,行端侧吻合术.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