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也谈“循经感传”

    作者:刘春兰;许金森

    随着针刺麻醉的创立,从事针麻原理及经络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循经感传现象”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与学者的重视,现已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古籍与文献,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涵义、判断、重要性以及激发方法等方面对循经感传加以论述,以便学习针灸的同行参阅,为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针刺治疗婴幼儿腹泻

    作者:冯莉

    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双),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每穴小幅度提插捻转5s左右,迅速出针。为避免针感后遗症。出针后从足三里向下沿足阳明胃经稍加按摩。治疗36例,结果1次治愈9例,2次治愈18例,3次治愈6例,治愈率91.6%;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 体会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是胃经、大肠经和小肠经的3个下合穴,分别主治本腑腑证。足三里是保健要穴,……

  •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作者:赵敬东;张萍

    穴位注射治疗选用丹参注射液,取肩髃、肩贞、肩前、曲池、合谷、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5号针直刺入穴位,进针1.0~1.5寸有针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1~2ml,隔1~2日1次,30天为1疗程.

  • 穴位注射合电针TDP治疗颈肩痛

    作者:程云柱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穴位注射液配合电针TDP照射治疗颈肩痛,疗效满意。①穴位注射法:抽取当归注射液2ml、丹参注射液2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患者侧卧,暴露患部颈肩肘,取颈第5~6夹脊、天宗、肩髎、肩贞、曲池常规消毒。取得针感后,每穴注射1ml。②电针法:取以上穴位再加肩井穴(平刺),将6根电针输出导线同时接入针柄上,先用连续波输出10min再用密波输出10min,电流强度以患者……

  • 针灸治疗青少年遗尿症45例

    作者:倪维凤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脾俞、三阴交及经外奇穴夜尿点.操作:关元、中极直刺0.8~1.2寸,针感放散至阴部和少腹部位;三阴交直刺0.8~1.2寸,针感放射到足部;夜尿点直刺1~0.5寸.针感以紧、痛、胀感效果好,交替运用.

  • 针感的溯源及其本质

    作者:李强;叶金甜;杨柳;闵霏;梁凤霞;王华

    针感是临床上常见现象.多数医者认为针感与得气或气至同义,即针刺过程中出现针感说明预期治疗效果较好,无针感预示着疗效差.可目前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通过查询古籍文献以及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和PubMed上相关文献,在分析针感一词的演化过程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对针感与得气和气至进行了辨析认为:针感一词是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名词,反应的是受术者的机能状态;针感不同于得气和气至,但三者的关系密切,是进行补泻获得气至、得气状态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针感 得气 气至 针刺
  • 温针灸治疗颞颌关节紊乱36例疗效观察

    作者:吴蕴;王殿玲;赵宗仙

    1对象与方法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7~58岁;均经口腔科医生检查确诊。病程ld~3年,单侧34例,双侧2例。方法:取患侧听宫、听会、下关、外关穴。选用30号1~1.5寸毫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让病人张口取听官、听会、闭口取下关、外关,直刺0.5~1.5寸,待出现针感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在下关穴的毫针柄上套2cm左右艾条,艾条下端距皮肤1寸左右,将其点燃,在其穴位处放一中间带沟的硬纸盒隔热,灸2~3壮,1次/d,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

  • 响针刺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急性疼痛近期疗效探讨

    作者:李富平;杨贵清;李婧

    响针刺法辅以点穴治疗软组织损伤引起急性疼痛,针刺时患者唯闻响音又不出现痛麻胀沉等显性针感,却有针响痛退之奇效.从1995年开始,采用该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急性疼痛,并与常规刺法进行对比观察,现整理资料报道如下.

  • 经络针灸并用吸氧疗法效果分析

    作者:张蓓

    1资料与方法120例患者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龄17~78岁,疾病分类见表1.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分为定位、针刺和吸氧三步骤.(1)定位就是用辩证论治的方法选定针刺的经络.患者取平卧位,把听诊器放在经络线上,用特制的叩诊锤在该线上叩击.每当叩到经络线上时,能听到与众不同的声响.然后用碘酒将此点固定备用.(2)针刺:并将针对准所选定的经络线准确垂直刺入后捻针,有针感后停止捻针.然后留至吸氧结束.(3)吸氧:针刺后,立即用鼻塞法吸氧,每分钟流量5升.每人每次吸氧半小时即可起针,1次/d,每疗程20~30d.

  • 气至与针感

    作者:张立志;许能贵;易玮

    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有异,"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脉针法,选择五输穴中2个阳经穴和1个阴经穴位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使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大小趋于相等,可以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

  • 灸感浅析

    作者:姜智翔;郭吉龙;卢旭;李飞;文东森;彭炼

    对于针感,早在《内经》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的”记载,而灸感,历代医家很少论述,《千金要方》等曾提到过灸感向病所循行,但记述甚为简略.即便《备急灸法》、《针灸资生经》等古籍对灸感流注现象作了细致的描述,但并未引起后世针灸医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灸感的概念、内容、临床意义及与针感的比较进行简要阐述,望能为灸法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灸感 针感 经气感应
  • 新型安慰针产生“安慰针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闫鏐;孙娇;徐敏;管素梅;马丽虹

    目的:初步探索由新型针刺安慰针引发“安慰针感”的现象及对针感的再思考.方法:利用笔者设计的针刺双盲安慰针装置对64位健康志愿者进行真/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针刺穴位为右侧合谷、右侧天枢和右侧三阴交,并让受试者于试验过程中报告是否产生针感.结果:新型安慰针可使受试者产生“安慰针感”,有针刺史者产生率与无针刺史者产生率相比,有显著差异(RR2.60 95% CI [1.21,5.58],P =0.004).结论:新型安慰针也可产生针感,且有针刺史者更易产生“安慰针感”.

  • 针刺鼻腔部腰痛点治疗腰痛20例

    作者:别东斌;常秀梅;吴连荣;张振超

    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小年龄18岁,大年龄55岁;病程短2天,长2年.2 治疗方法在鼻内,鼻前庭外侧壁交界处,距鼻孔约1分处,左右二穴为腰痛点,先用洁尔灭消毒鼻孔,选32号5分~1寸毫针2根,分别向两腰痛点斜刺2~3分深,捻转泻法,针感以酸胀,流泪为度,留针30min,留针期间,让患者自动活动腰部,以疼痛减轻,消失为佳.

  •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释义

    作者:胥荣东;李辉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理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深刻含义,将<素问·长刺节论>中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错误的理解成"刺家不必诊脉,但听病者言",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本来描述脉象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理解成针刺手法,同时还将本来描述脉象改善的"气至"理解成"针下气至"等等.

  • 重视针刺得气临床研究中针感的记录方式

    作者:胡妮娟;林驰;赵珉一;孙俊俊;王亚峰;张壮;马良宵;朱江

    针感的量化评价对针刺得气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针感量表或问卷是针感量化评价中记录针感的重要工具.在运用针感量表或问卷记录针感时,会涉及针感记录时间、穴位数量和针刺次数等问题.针感记录时间有针刺中和针刺结束后两种;穴位数有单穴、多穴,其中单穴为直接记录,多穴则有逐一或作为整体综合记录针感的情况;针刺次数有单次和多次,其中前者为直接记录,后者则有每次记录、选几次或在后1次记录针感的情况.针感记录方式是得气量化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应在不同的时间记录以反映针感的不同方面,并重视每个穴位和每次针刺的针感,以便为得气临床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 从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

    作者:郭太品;陈祖琨;陈春信;刘炳凯;朱勉生

    本文结合朱勉生教授时空针灸论针感、得气反应与得气效应.得气应包括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得气反应是患者自身出现的与疗效相关的一些表现.得气效应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后产生临床疗效.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不完全等同于得气.得气效应易出现在一些特殊心静的人群中.临床上治神、"场效应"、医生的自身修养、手法等都与良好的得气反应和得气效应相关.

  • 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

    作者:张瑞峰;谢元华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肠蠕动改变等;一是指针刺时医者针下的沉紧之感.也有人认为两种都是.对于第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过疑义[1].并且不管是何种解释,影响得气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时间[2],但是在<内经>中却极其强调时间因素.再如,按这些解释,气至、得气都是在针刺以后发生,但在<内经>中,气至亦可发生在针刺以前.再如通常强调气至而有效,而皮内针、激光针、腕踝针等,都不要求任何气至、得气(针感),但对于其适应症却仍可取得良好疗效.面对此种种矛盾,有必要对气至、得气的实质进行重新考虑.因此本文从经典入手,对气至、得气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气至"当定义为"左手感应到的如动脉之状的搏动感"."得气"当定义为"候气之至时,无失其机,而施针法".

  • 夹脊穴刺法刍议

    作者:李学武

    取穴方法 临床上各个医生在应用夹脊穴时不尽相同,多数人取中线旁开0.5寸处,但也有取背中线旁开1寸左右.笔者临床上一般是刺在督脉旁开0.8寸左右,这样既安全又比较容易找到所要求的针感,若太靠近背中线则下针后容易遇到骨组织,不能深刺,若旁开背中线太远又有刺伤内脏的危险,尤其是胸段夹脊穴易造成气胸等事故.进针时针尖稍稍向内斜刺或直刺(在胖人常常直刺),不得向外斜刺,以免伤及内脏.

  • 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肺结核

    作者:周陈德

    患者,女,27岁.自诉2年前感觉胸闷,呼吸不畅,去县人民医院诊治,经摄片检查示两肺上、中部各有两块阴影,确诊为肺结核.曾服雷米封、利福平、胎盘等药都不见效,反日益加重.近来上楼走路,呼吸都感困难.要求针灸治疗,即于督脉压痛点胸2棘突下、身柱及两侧夹脊进针,起针后再针胸部压痛点华盖、膻中、气户、俞府.针背部穴取俯卧位,用50 mm毫针,督脉穴针尖略向上,从椎间隙刺入,可达1寸深,针感直透前胸,夹脊穴直刺可达棘椎横突,针感随肋骨方向绕达前胸或侧胸.胸部穴位取仰卧位,俞府、气户用40 mm针直刺,针感内传或向经脉上下传导,华盖、膻中用25 mm毫针斜刺,针感向体内上下传导.1个疗程7次后症状明显减轻,5个疗程后,自我感觉良好,经X线摄片复查,右肺阴影消失,左肺仍有残留,令常给她看病处方的医师惊讶.又续针3个疗程,再次摄片检查,阴影全部消失,停针后随夫外出经商.

  • 针灸治愈嗜睡症1例

    作者:徐建勇;高洪英

    患者,男,16岁,1999年11月就诊.2年前因惊吓引起阵发性困睡,逐渐加重,现在每日发作6~7次.每次发作不超过10 min,醒后如常人.外院诊断为发作性睡症,曾服用咖啡因、氯酯醒等多种中西药,未见效而来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嗜睡症.治疗以宣发心阳,调和气血,调节阳跷、阴跷二脉为主.取内关(双侧)、神门(双侧)、百会、交信(双侧)、跗阳(双侧),各穴位进针取得针感,捻转提插1min~2 min即出针,交信穴用泻法,跗阳穴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针治2次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嗜睡发作次数减少,即按上法治疗10次后,精神转佳,白天已不发作,但傍晚有时发作,又连续治疗5次后,发作停止而愈,已如常人.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135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