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向足三里要长寿

    作者: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

    “足三里”早见于《灵枢·五邪》中“补三里以温之”,“皆调于三里”的记载.古代的“理”和“里”通用,本穴位于下肢三寸的地方,因此叫做“足三里”,用以区分手三里.正如《素问·针解》中说:“三里即三寸,与手三里意同.所谓足三里也,下膝三寸也”.足三里又有“下陵”、“下陵三里”、“鬼邪”等别名.足三里作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什么是合穴呢,《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入为合”意指脉气由四肢的末端到达合穴时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的医学价值非常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 下合穴的类属特点及应用探析

    作者:陆飞;裴景春

    下合穴的治疗作用和特性,古人多从经络学说去解释,对其作为类穴的特点强调得不够.下合穴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部位,主治六腑病,早期主要是对其所在部位、主治特点两方面进行总结而成类的.后世总结的"合募配穴"法治疗内腑病是对"合治内腑"的深化和发展.

  • 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作者:高允海;王军龙;许斌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外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左右温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胆俞、阳陵泉穴双侧温度对比无差异,而日月穴双侧温度对比有差异(P<0.05),且均呈现右侧高于左侧的规律;③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 下合穴为主治疗肠梗阻46例

    作者:王丹华;王昌明;史永奋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笔者对非手术或手术后病症未缓解患者46例,以针刺下合穴为主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针刺下合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作者:顾忠平

    目的:验证针刺下合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26例.针灸组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并于中脘、下脘行温和灸;西药组采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主要伴随症状评分变化.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6.1%(25/26),优于西药组的69.3%(18/26,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紧张、失眠、呼吸道症状、会谈时不安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均P<0.05),针灸组较西药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下合穴为主能有效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疗效优于利多卡因治疗.

  • 募穴下合穴相配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32例

    作者:王尊状

    笔者在2005年6月-2012年6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住院或门诊患者采用膀胱、三焦募穴和下合穴相配合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小38岁,大82岁,平均54岁.均有10年以上的糖尿病史,确诊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0.5~2年.其中尿潴留型24例,尿失禁型8例.

  • 运动针法针刺下合穴治疗肩周炎42例

    作者:李永春

    笔者自2009年1月以来采用针刺下合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4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皆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7~62岁,平均56.7岁;病程短3个月,长15个月.以上病例均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口]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肩周炎.2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选用0.30 mm×40 mm针灸针,先针刺健侧上巨虚、下巨虚,分别刺入25~30 mm,同时配伍患侧肩髃、肩豂、曲池、合谷、外关、后溪,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每穴出现酸麻胀感后,留针30 min.

  • 电针下合穴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HMGB1 及nAchR a7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泓;吴金峰;祁芳;尹秀婷;艾坤;易细芹;凌希;邓石峰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腑下合穴后对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 (nAchR a7)的影响,探讨干预足三里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足三里组、上巨虚组、下巨虚组及阳陵泉组共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WRS法诱导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空白组常规饲养,模型组束缚于鼠板上30 min/次,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及阳陵泉组分别针刺与组名相应的双侧穴位并接电子针疗仪(疏密波10 Hz/50 Hz,左侧接正极,右侧接负极,强度以大鼠后肢末端轻微抖动为宜)治疗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 d后,取胃组织,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及组织HMGB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AchRa7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余组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血清IL-1β及胃组织HMGB1含量均较低,且胃组织nAehRa7表达均较高(P<0.05,P<0.01);②与足三里组比较,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组胃组织UI及血清IL-1β和胃HMGB1水平均较高(P<0.05,P<0.01),且阳陵泉组nAchR a7表达明显偏低(P<0.01).结论:①电针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内腑下合穴均可通过IL-1β、HMGB1及nAchR a7等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实现对AGMI模型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②对比可知:足三里组对AGML模型大鼠的总体干预效应优于其他组,部分说明足三里穴与对应胃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 关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下合顺序与主治特异性思考

    作者:程凯;秦卓;王婧;翟丽静

    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均归属于下合穴,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于足阳明胃经下肢循行线上,按其在下合穴对应的脏腑来看,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为胃、大肠、小肠.这与现代医学胃、小肠、大肠的消化道生理功能顺序存在明显差异,但却符合三者在解剖位置中由上而下的排列顺序.为了进一步证实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的穴位主治特异性与解剖位置有紧密的联系,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发现,这3个下合穴的功能主治分别与胃、大肠、小肠确实存在明显相关性,进而提示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排列顺序与所通之腑的解剖位置的排列顺序相关,而这一研究的发现,可有助于探讨解剖定位在认识穴位主治特异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合治内府”的理论溯源

    作者:申治富;佘天薇;王亚楠;胡幼平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 穴位埋线治疗便秘32例

    作者:刘强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注射埋线法将2cm羊肠线埋入胃、大肠、小肠下合穴,募穴内,通过穴位反应,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排便.结果 治疗32例,治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结论 穴位埋线对便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足三里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王洪兵

    1概念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是临床常见的一个有效穴位,广泛用于各种疾病,为历代针灸专家推崇,如<寻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四总穴>都把宏观世界列入重要穴位之一.工作二十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足三里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亦是一个具有重要功能的次位.

  • 电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0例

    作者:徐勇刚;雷澍;江荣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BO)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性反应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2007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使用电针方法治疗40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针刺下合穴加耳穴贴压治疗手术后肠麻痹20例

    作者:陈蓓琳;徐斯伟

    手术后肠麻痹是外科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外科常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方法治疗,比较痛苦.2000~2001年,我们采用针刺下合穴加贴压耳穴的方法治疗术后肠麻痹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下合穴排刺法治疗术后肠麻痹50例

    作者:唐勇

    术后肠麻痹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上用下合穴排刺法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13岁~78岁之间;50例均为住院之腹部手术病人,其中胆囊手术8例,阑尾手术38例,其他4例.

  • 电针下合穴对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大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及核因子-κB等的影响

    作者:凌希;张泓;易细芹;吴金峰;艾坤;邓石峰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模型大鼠下巨虚、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十二指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小肠下合穴下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下巨虚、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承筋组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建立十二指肠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情况,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TNF-α、HMGB1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中NF-κB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5个穴位组TNF-α、HMGB1含量均降低(P<0.01),且上巨虚、下巨虚和足三里组溃疡评分及NF-κB的表达依次降低(P<0.05或P<0.01);②与下巨虚组比:阳陵泉组和承筋组评分、TNF-α、HMGB1含量以及NF-κB的表达均偏高(P<0.01或P<0.05),上巨虚组TNF-α、HMGB1含量亦增高(P<0.05),足三里组较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电针下巨虚对DU大鼠炎症干预效果明显优于阳陵泉、承筋穴及上巨虚穴,提示下巨虚穴对DU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②足三里穴效果与下巨虚穴相当,二穴靶器官效应可能存在交集,其具体机制和内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功能性便秘患者相关经穴红外热温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辉;谷忠悦;杜天龙;王波;陈苏宁

    目的:通过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常用经穴的红外温度比较研究,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敏感经穴,为提升功能性便秘的针灸诊治水平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招募功能性便秘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受试者红外热图,采用点测温方法检测受试者腹部及文献报道四肢部可治疗便秘的特定穴、经验用穴的红外温度,计算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位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是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反应敏感点,其经穴红外温度变化可作为临床治疗选穴的依据,体现了特定穴理论的科学性.

  • 针刺治疗婴幼儿腹泻

    作者:冯莉

    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双),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每穴小幅度提插捻转5s左右,迅速出针。为避免针感后遗症。出针后从足三里向下沿足阳明胃经稍加按摩。治疗36例,结果1次治愈9例,2次治愈18例,3次治愈6例,治愈率91.6%;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 体会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是胃经、大肠经和小肠经的3个下合穴,分别主治本腑腑证。足三里是保健要穴,……

  • 电针上巨虚等下合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NF-α及NF-κB的影响

    作者:艾坤;易细芹;张泓;凌希;吴金峰;邓石峰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结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并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及炎症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NF-κB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NF-α、NF-κB表达(除承筋组外)均较低(P<0.05或P<0.01),且上巨虚、足三里组溃疡评分明显偏低(P<0.05或P<0.01);②与上巨虚组比较,其他4个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偏高(P<0.05或P<0.01),且下巨虚、阳陵泉、承筋组结肠的溃疡评分及NF-κB表达亦较高(P <0.05或P<0.01);③各组大鼠TNF-α含量与NF-κB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2,P=0.000).结论:①电针治疗U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NF-α、NF-κB等调控炎症反应、改善结肠组织损伤来实现的;②电针上巨虚治疗UC模型大鼠的效应优于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其部分效应优于足三里,提示上巨虚治疗UC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 浅谈下合穴

    作者:赵艳鸿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治内府奈何”,“取之于合”而提出的。具体内容是“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1 下合穴的位置 下合穴均位于下肢。正如《灵枢·本输》篇:“六府皆出……

    关键词: 下合穴 部位 功能 应用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