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Nuclear Medicine 국제방사의학핵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2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3-4114
  • 国内刊号: 12-138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6-102
  • 曾用名: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国外医学·发射医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樊飞跃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转化医学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立立;孟粹达;刘晓冬;马淑梅

    头颈部肿瘤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肿瘤之一,超过90%的头颈部肿瘤为鳞状细胞癌。放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治疗早期肿瘤可以单纯放疗为主,晚期肿瘤则选择综合性治疗。转化医学是近些年来新的研究重点,将科研过程及其成果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体现在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靶点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mRNA基因定量表达,为临床提供靶向及个体化放疗的依据,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 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中并发的迟发性损伤

    作者:曹婉婷;李浣洋;陈雪英;房思炼

    行放射治疗时,正常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照射,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然而,这些组织发生损伤的时间及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远期不良反应对放疗后长期生存者的影响尤为显著。笔者将对迟发性放射损伤以及相关易并发迟发性放射损伤的重要正常组织器官作一综述。

  • 肺肉芽肿性炎正电子核素显像机制与影像特征

    作者:王振光;韩瑜

    18F-FDG PET/CT在临床肿瘤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在鉴别肺良恶性病变中有较大价值。但是18F-FDG并非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显像剂,代谢旺盛的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也可表现为18F-FDG高摄取。肺肉芽肿性炎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量代谢旺盛的炎性细胞浸润,所以肺肉芽肿性炎是导致18F-FDG PET/CT假阳性的主要病变。笔者就肺肉芽肿性炎的PET/CT表现、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PET/CT在肺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准确率。

  • 镭-223氯化物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桂继琮;刘兴党

    近年来,全世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长,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进展迅速。镭-223发射的重α粒子(具有<100μm的超短波)靶向作用于骨转移部位和周围新骨生长区域。镭-223氯化物在药物临床试验中以稳定的安全性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成为近来被寄予厚望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治疗领域的“主角”。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批准镭-223氯化物用于治疗有症状的骨转移、未发现内脏转移的CRPC患者。未来其联合治疗方案将会是研究的重点。

  • 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肿瘤分子显像及靶向治疗

    作者:黄建敏;解朋;刘晓梅;潘莉萍;高建青

    整合素αvβ3是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跨膜异二聚体糖蛋白,其高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肿瘤细胞表面,而在正常血管和组织表面不表达或低表达,其可通过介导细胞黏附来调控肿瘤血管新生,整合素αvβ3能够与体内外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用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标记,通过PET/CT、SPECT/CT、PET/MRI显像检测肿瘤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可将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显像和肿瘤早期治疗的靶点。现将国内外关于整合素αvβ3靶向药物的设计、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及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 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在心肌存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汪娇;李剑明

    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是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治疗效果不佳。许多冠脉造影显示,冠脉严重狭窄者治疗后心功能并无明显改善,仅部分患者从中受益。因此,有效评估心肌存活状态对冠脉血管重建术的选择和疗效预测有重要价值。核素心肌显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度分层、缺血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特别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能够准确评估心肌的存活状态及比例,对冠心病的转归及治疗后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自动化固相萃取法合成11C-乙酸盐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雷;杨雁;孙华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模块自动化固相萃取法合成11C-乙酸盐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调节11C-乙酸盐合成过程中加速器靶内11CO2释放速度、捕获环释放11CO2时间、甲基溴化镁/四氢呋喃(CH3MgBr/THF)浓度及用量、氮气气流、气压及合成体系中水等参数,研究这些因素对11C-乙酸盐合成效率的影响,从而找到优化的合成条件。结果经过18批次的条件优化实验后,11C-乙酸盐的合成效率为(53.7±3.6)%,放化纯度>99%。结论 CH3MgBr/THF浓度及用量和氮气气流、气压是影响11C-乙酸盐合成效率的主要因素。

  • 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骨转移灶的诊断效能

    作者:刘雪辉;李洪均;于鸿煦

    目的: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骨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恶性肿瘤患者经全身骨显像发现的96个可疑骨转移病灶,对可疑病灶行同机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核医学医师分别对SPECT、CT及SPECT/CT融合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以病理学结果或6个月以上复查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作为终确诊依据。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病灶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 SPECT/CT显像诊断可疑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86.8%、90.6%、91.5%和89.2%;ROC曲线下面积:SPECT/CT融合图像为0.956,CT图像为0.897,SPECT图像为0.710。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SPECT及CT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综合影像学表现

    作者:林翠君;李丽红;陈惠莲;易智君;黄柏锋

    目的: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非典型增生并同时进行了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及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资料,分析其综合影像学特征。结果在64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中,经乳腺X线摄影检查阳性的患者为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阴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的患者为7例(乳腺X线摄影检查为阴性);经以上2项检查均阳性的患者为46例、均阴性的为3例(但触诊可触及肿块)。乳腺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2项检查联合应用的准确率分别为84.4%、82.8%和95.3%。结论综合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触诊,全面评估以提高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诊断水平,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

  • 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的CT表现(附7例病例报道)

    作者:黎昕;代海洋;钟华;李丽红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CT表现。结果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表现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类圆形或长条形肿块,直径1.5~5.1 cm不等,平均4.1 cm,边缘清晰;CT平扫示肿瘤实体部分密度均与临近肠壁密度相似,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均呈渐进性强化,密度仍欠均匀。结论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但终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

  • 125I标记注射用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研究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的代谢及组织分布差异

    作者:杨翠红;刘金剑;褚丽萍;高红林;郑立运;张崇远;刘利成;张玉民

    目的:比较采用雾化吸入与肌肉注射两种不同方式给药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假单胞菌)(IFNα2b),其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对IFNα2b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按45万IU/kg体质量(参考人推荐用量15万IU/kg体重)的剂量分别进行雾化吸入和肌肉注射给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IFNα2b在大耳白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在0.5、2、4、8和12 h通过活体成像和γ计数检测不同组织和肺脏不同部位的干扰素分布情况。结果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肌肉注射组的0~24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为(39.20±1.89)ng·h-1·ml-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6.90±0.21)h,清除速率(CL)为(0.09±0.004)ml·kg-1·h-1,半衰期(T1/2)为(7.30±0.38)h;雾化吸入组的AUC0-24为(45.10±4.65)ng·h-1·ml-1, MRT为(16.10±1.37)h, CL为(0.06±0.010)ml·kg-1·h-1,T1/2为(12.10±1.19)h。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雾化吸入给药方式IFNα2b主要分布在肺中,12 h仍可观察到肺中有放射性信号,而肌肉注射方式在2h可观察到肾脏中有较高的放射性信号,之后逐渐减弱。结论雾化吸入给药较肌肉注射给药能够明显延长IFNα2b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且肺部药物浓度更高。与常规肌肉注射相比,雾化吸入IFNα2b的给药方式可能对治疗肺部病毒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具有更长的药物作用时间和更好的疗效。

  • 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的制备、乏氧增敏与体内分布研究

    作者:王浩;周则卫;周晓靓

    目的:在硝基吲唑母核上引入酪氨酸并成盐,制备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并考察其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情况。方法用缩合剂法合成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通过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其乏氧增敏活性,通过放射性碘标记法考察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对结构进行了确证。移植瘤模型增敏实验表明其对H22移植瘤具有一定的乏氧增敏活性,平均放射增敏比为1.5。体内分布实验中其在肿瘤部位与脑和肌肉部位的分布比值均大于5,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内分布特性。结论 N-(5-硝基吲唑-3-甲酰)酪氨酸钠具有良好的乏氧增敏活性和体内分布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

  • SPECT胃黏膜显像在胃中间横带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陈明;刘纯;严祥;刘世雄

    目的:探讨SPECT胃黏膜显像在胃中间横带(MTB)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45名健康成年人分别进行SPECT胃黏膜和胃排空显像,并进行图像面积、放射性计数/像素比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近端与MTB、远端与MTB及全胃与近端、远端的放射性计数/像素比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胃黏膜显像图像上也存在类似于胃排空核素显像图像上所显示的MTB,而且胃黏膜显像图所显示的MTB与胃排空显像图的MTB一致,均表示相同的临床意义。结论胃黏膜显像是一项定性检查,它通过核素的分布变化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变化, MTB是胃的粘液细胞相对匮乏的一个区域,由此也可解释MTB在胃动力学上容受功能相对较弱的原因。

  • 4-18F-氟代丁酸及其甲酯作为PET显像剂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党永红;蔡炯;王玲;吕京桥;李方

    目的:利用PET-MF-2V-IT-I氟多功能合成模块自动化合成4-18F-氟代丁酸及其甲酯,并初步探讨其作为PET显像剂的可行性。方法前体4-溴代丁酸甲酯与18F-发生氟代反应,中间体4-18F-氟代丁酸甲酯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分离,收集保留时间在6.8~7.8 min的组分,将此组分与NaOH溶液于115℃下加热水解10 min,加入HCl调至中性,得到4-18F-氟代丁酸;稀释后过C18柱,再用20 ml注射用水清洗C18柱,0.5 ml乙醇洗脱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得到4-18F-氟代丁酸甲酯。分别目测两种产品的澄清度,精密试纸测定pH值、测定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4-18F-氟代丁酸30 min后行micro PET显像。结果4-18F-氟代丁酸和4-18F-氟代丁酸甲酯的自动合成时间分别为40 min和20 min,放化收率分别为35%和50%(均未经时间校正), pH值分别为6.5和7.1,产品放射化学纯度均>95%。二者均澄清无颗粒,室温放置30 min后均出现脱氟现象。正常小鼠micro PET显像结果显示,脊柱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表明4-18F-氟代丁酸在体内脱氟,肠道亦有较高的放射性摄取。结论4-18F-氟代丁酸及其甲酯的合成方法操作简便,合成时间短,且放化收率也较高,但因其不稳定,不适合用作PET显像剂进行进一步研究。但小鼠micro PET显像结果提示,18F-氟代丁酸类似物在肠道疾病诊断中有潜在研究价值。

  • 高效液相色谱与放射性流动计数器联用确证13N-氨水及测定放射化学纯度的研究

    作者:何山震;王淑侠;李石磊;王朋

    目的:建立新的快速鉴别正电子显像剂13N-氨水及测定其放射化学纯度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联用放射性流动计数器(HPLC-UV-Flow-Count)的方法,以12.5%的氨水和0.1 mg/ml硝酸钠(NaNO3)作为标准液,AQ-C18柱为分离柱,流动相为5 mmol/L的辛烷磺酸钠水溶液和乙腈(体积比为3∶1),流速为0.5 ml/min,紫外吸收波长为210 nm。将氨水和硝酸钠标准液进样检测,得到它们的色谱图后对比保留时间进行鉴别。结果在上述的洗脱条件下,氨水和硝酸钠的UV保留时间分别为2.3和1.4 min,13N-氨水和杂质13N-NO-x的放射性保留时间分别为5.8和3.1 min,两种物质分离良好。放射性显像剂13N-氨水的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合半衰期极短的13N-氨水正电子显像剂的鉴别和放射化学纯度的测定。

  • 18F-FDG PET/CT显像在Tg阳性131I全身显像阴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斌;王锦锋;毛秋粉

    目的:评判18F-FDG PET/CT作为一个常规的检查工具对临床诊断怀疑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伴有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且131I全身显像阴性患者的价值。方法对甲状腺全切后经放射性131I去除治疗后的32例Tg升高伴全身131I显像阴性的DTC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按照Tg水平将患者分2组:H组21例(>10 ng/ml)和L组11例(2~10 ng/ml)。分别采用超声、病理学检查和临床随访对结果进行验证,评估18F-FDG PET/CT在DT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20例18F-FDG PET/CT显像阳性,其中18例真阳性,2例假阳性。在18例真阳性患者中,15例是局部复发,6例有远处转移,3例患者同时有局部侵犯伴远处转移。12例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其中真阴性4例,假阴性8例,总体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9.2%、66.7%和68.8%。,H组的18F-FDG PET/CT显像灵敏度(80%)、特异度(100%)和准确率(80.9%)跟L组(33.3%、60.0%和45.5%)比较均显著增加。32例患者中的18例(56.2%)的临床处理策略发生了改变,12例(37.5%)进行了指导性根治手术。结论18F-FDG PET/CT可以探测和准确定位DTC中Tg升高且131I全身显像阴性的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可推荐为常规的诊断工具。

  • 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的高性能化追求

    作者:荻原清;加藤结花;吉村共之;松原昌平

    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作为测量低能β射线核素和某些α射线核素的首选方法,己经成为低水平放射性测量实验室的必备设备。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