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Nuclear Medicine 국제방사의학핵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2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3-4114
  • 国内刊号: 12-138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6-102
  • 曾用名: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国外医学·发射医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樊飞跃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PET/MR的衰减校正技术

    作者:陈兴;赵军

    PET/MR是目前先进的分子影像设备,PET图像需要通过衰减校正来得到真实的放射性药物活度分布并对其进行量化.笔者主要对PET/MR的衰减校正原理和衰减校正的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地图集法、组织分割法和具有发展前景的发射数据重建法.

  • 恶性淋巴瘤的多模态显像研究进展

    作者:王剑杰;王雪鹃;蒲朝煜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肿瘤的临床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甚至预后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如PET/CT和PET/MR)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18F-FDG PET/CT已广泛用于亲和18F-FDG的恶性淋巴瘤的初始分期以及疗效评估,治疗期间使用18F-FDG PET/CT评估治疗反应的价值尚不确定,初步的研究认为PET/MR应用于淋巴瘤的分期是可行的.笔者就多模态显像PET/CT、PET/MR在淋巴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18F-FDG PET/CT在肺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谭延林;董楚宁;王云华

    肺癌的精准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治疗领域的热点.18F-FDG PET/CT是结合形态学与分子代谢的影像学技术,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相比,18F-FDG PET/CT能够及时反映肿瘤细胞的活性,对指导肺癌的精准放化疗及监测疗效有重要价值.笔者主要就18F-FDG PET/CT在肺癌病灶的靶区勾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 Midkine在甲状腺癌标志物中的价值

    作者:孟召伟;贾强

    Midkine(MK)有多重生物学功能,对肿瘤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MK在不同的肿瘤中高度表达,促进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新生血管形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K和甲状腺癌关系密切.免疫组化研究表明,MK在甲状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甲状腺结节穿刺洗脱液的MK水平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有很好的诊断价值.MK是可分泌到血液中的细胞因子,其作为血清学标志物可以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对分化型甲状腺癌¨1I治疗的预后(是否存在转移病灶)有明确的判断价值.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的情况下,MK可作为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的有效血清学标志物.MK的大局限性是肿瘤特异性差,很多情况下,需要和其他特异性强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今后的研究重点是MK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耐药机制方面的探讨.笔者主要综述MK在甲状腺癌标志物中的价值.

  • 11C-乙酸盐PET/CT显像在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复发与转移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麻广宇;刘家金;徐白萱;陈英茂;张晓军;刘健;张锦明

    目的 探讨11C-乙酸盐PET/CT显像在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HCC)复发与转移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11C-乙酸盐和18F-FDG PET/CT躯干显像的10例中、高分化HCC男性患者,其中,中分化HCC 6例,高分化HCC 4例.患者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甲胎蛋白进行性升高,比较11C-乙酸盐和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PET图像上代谢高于正常肝脏组织的病灶判定为阳性,低于或类似于正常肝脏组织的病灶判定为阴性.通过勾画感兴趣区计算病灶及本底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靶/本底比值(T/B).所有患者终通过病理或影像学检查确诊转移或复发.结果 11C-乙酸盐显像发现18个阳性病灶,灵敏度为100%(18/18);18F-FDG显像发现5个阳性病灶,灵敏度为27.8%(5/18);两种示踪剂同时发现5个阳性病灶(在4例中分化HCC患者中),11C-乙酸盐显像探测病灶的灵敏度与两种示踪剂联合显像相同.11C-乙酸盐显像病灶SUVmax为1.3~14.2,T/B为1.1~14.3;18F-FDG显像病灶SUVmax为0.5~3.4,T/B为0.6~1.1.8例患者(13个病灶)病理证实为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患者(5个病灶)3个月后复查PET/CT或CT证实为转移.结论 11C-乙酸盐显像可显著提高中、高分化HCC复发与转移诊断的灵敏度;推荐使用11C-乙酸盐显像用于监测中、高分化HCC的复发与转移.

  • SPECT/CT骨显像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志军;丛英珍;高燕飞;孙朝伟

    目的 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 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82,P<O.05).结论 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18F-FDG PET/CT在肺癌性淋巴管病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作者:孙晓琰;常城;雷贝;王利华;刘柳;阮茂美;谢文晖

    目的 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病(PLC)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临床确诊的53例PLC患者,均行PET/CT+薄层屏气CT扫描.利用CT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采用TrueX+飞行时间法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总结.测定各感兴趣区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计算标准化比值(SUR),比较不同区域的SUVmean,和SUR的差异.结果 53例PLC患者中,51例(96%,51/53)可见增厚小叶间隔伴放射性摄取,增厚小叶间隔所在肺野SUVmean明显高于正常肺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0.92 vs.0.58±0.18,t=19.85,P<0.01);增厚小叶间隔肺野/纵隔血池的SUR高于正常小叶间隔肺野纵隔血池的SUR,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0.84±0.38 vs.0.40±0.21,t=12.77,P<0.01).51例(96%,51/53)可见支气管血管束放射性摄取增强.PLC累及支气管血管束SUVmean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血管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1.67 vs.0.90±0.19,t=15.45,P<0.01).增粗支气管血管柬/纵隔血池的SUR高于正常支气管血管束纵隔血池的SUR(2.89±0.94 vs.0.59±0.19,t=12.62,P<0.01).51例(96%,51/53)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放射性摄取增强.结论 典型PLC患者的PET/CT融合显像特征为支气管血管柬增粗伴放射性浓聚;PLC累及小叶间隔结节样增厚伴放射性摄取增高;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显示伴放射性异常浓聚.PET/CT融合显像结合局部SUVmean和SUR的测定,不但可以更早地诊断PLC病灶,而且可以提高对PCL病灶诊断的准确率.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对相关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评估

    作者:钱积娣;张雨;郁春景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在不同距离及有无辐射防护措施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方法 125I粒子植入后立即使用多功能射线检测仪测量50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体表不同垂直距离(5 cm、10 cm、1m、2m和3m)及有无防护措施条件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评估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垂直距离为5 cm、10 cm、1m、2m和3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091.75±10.53)、(1055.50±31.68)、(123.45±20.83)、(20.95±6.10)和(7.78±3.24) μSv/h.0,5 mm铅当量铅衣屏蔽后5 cm、10cm、1m、2m和3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36±2.03)、(0.97±1.48)、(0.46±0.63)、(0.29±0.34)和(0.14±0.12) μSv/h.屏蔽前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718、71.202、217.411、184.169、108.222,均P<0.05).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距离防护及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大大降低125I粒子带来的辐射影响.

  • 18F-FDG PET/CT显像在肾上腺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和预测分析

    作者:段晓蓓;陈相猛;黄斌豪;邹伟强;秦贵磷;吴月娥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上腺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行PET/CT检查的95例无症状的肾上腺病变患者,分为肾上腺转移瘤组(40例)和肾上腺良性病变组(55例),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大小、CT值、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肾上腺病灶SUVmax/肝脏本底SUVmax比值(SUVmax比值),分别进行单因素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上腺转移瘤的危险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佳临界点.结果 110个肾上腺病灶中良性病变60个,转移瘤50个,大小为0.65 ~5.70 cm,平均(1.65±0.82) cm.CT值-20.4~46.8 HU,平均(24.2±14.9) HU.SUVmax为1.1~31.9,平均4.5±4.6.SUVmax比值为0.44~14.5,平均1.99±2.15.单因素分析得出两者在病灶大小、CT值、SUVmax、SUVmax比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08、-6.030、-7.966、-8.25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比值是影响肾上腺转移瘤发生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SUVmax比值=1.24为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的佳临界点,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肾上腺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UVmax比值是肾上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鉴别诊断肾上腺良性病变与转移瘤的SUVmax比值佳临界点为1.24.

  • 不同肾小球滤过率检测方法在多囊肾肾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钞卫光;张晶;胡光;李聪革;陆克义

    目的 探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及血肌酐估测法在多囊肾各时期肾小球滤过率(GFR)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8年9月未行透析治疗的多囊肾患者59例.参考美国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依据慢性肾病(CKD)分期(1~5期),以双血浆法测定GFR为参考标准,将多囊肾患者分为3组.A组:GFR ≥60 mL/ (min· 1.73m2),CKD分期为1~2期,共19例;B组:60 mL/(min· 1.73 m2)>GFR≥30 mL/ (min· 1.73 m2),CKD分期为3期,共23例;C组:GFR<30 mL/(min· 1.73 m2),CKD分期为4~5期,共17例.将Gate's法、血肌酐估测法测定的GFR分别与双血浆法测定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血肌酐估测法测得的A、B、C3组的GFR分别为(85.43±19.77)、(46.56±15.48)、(20.96±11.3) mL/ (min· 1.73 m2),双血浆法测得的GFR分别为(80.58±16.2)、(42.66±7.63)、(18.61 ±7.21) mL/(min· 1.73 m2),两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2、-1.592、-1.791,均P>0.05),且均有很好的相关性(r=0.69、0.68、0.92,均P<0.05).(2)Gate's法测得的A、B、C3组的GFR分别为(75.39±20.75)、(42.86± 18.95)、(25.85±14.91) mL/(min· 1.73 m2),与双血浆法测定的GFR比较,两者在A、B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5、-0.061,均P>0.05),且均有很好的相关性(r=0.55、0.62,均P<0.05);但是,两者在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且无明显相关性(r=0.36,P>0.05).结论 Gate's法可很好地评估多囊肾CKD分期为1~3期的患者的肾功能GFR,但对CKD分期为4~5期的患者不适合.血肌酐估测法可有效评价多囊肾CKD各时期的肾功能GFR.

  • 基于UTE序列和CT的衰减校正方法在脑部PET应用比较

    作者:刘家金;毕晓;富丽萍;党浩丹;尹大一;陈英茂;徐白萱

    目的 通过与CT衰减校正方法的比较,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序列作为脑部PET衰减校正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随机选取10名先后接受PET/CT和PET/MR脑部检查的受检者,基于MRI-UTE和CT方法对PET/MR采集的PET数据进行衰减校正,获得PETUTE与PETCT图像.基于阈值分割法对UET、CT衰减校正图(μmap)行体素分割,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在颅脑骨、脑实质及空气的差异;并用统计参数图分析PETUTE、PETCT的区别.结果 UTE_μmap和CT_μ map在颅脑骨(t=-23A5,P<0.05)和空气(t=5.29,P<0.05)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别分别为-64.8%±8.7%和74.8%±44.7%,在脑实质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差别为-1.5%±3.9%;且PETUTE脑实质相对于PETCT在越接近颅骨和空气区代谢低估越大.结论 UTE序列能够准确评估脑实质的μmap,但对于接近颅骨和空气区的局部脑实质存在一定程度PET定量分析的低估.

  • 儿童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的DWI诊断价值

    作者:闫喆;王春祥;赵滨;李欣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FBN)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并以钆-T1加权像(Gd-T1WI)增强检查为参考标准评估DWI对AFBN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经临床确诊为AFBN的患儿26例(男患儿12例、女患儿14例),均行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磁共振序列(T1WI、T2WI)、DWI及Gd-T1WI增强扫描,以Gd-T1WI增强表现来评定DWI诊断AFB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应用Kappa检验和Mc Ne mar检验方法统计扫描序列之间的一致性和观察者之间的可重复性.结果 26例患儿中有24例在Gd-T 1WI增强图像上表现出楔形低灌注区,21例单侧肾脏受累,3例双侧肾脏受累.26例患儿于DWI图像上均发现阳性结果,其中,23例单侧肾脏受累,3例双侧肾脏受累.病变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表现扩散系数的平均值较正常肾组织减低.采用DWI检测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2%.DWI与Gd-T1WI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病灶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0.923,P=0.25).各观察者应用DWI检测病变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k=0.76).结论 DWI序列可明确诊断儿童AFBN,尤其是对肾功能不全、不宜使用对比剂者;其影像表现为楔形或片状高信号影,诊断有效性与MRI增强扫描基本一致.

  •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子宫内膜癌术前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龚伟;于丽娟;田墨涵;梁邦玉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及总糖酵解量(TLG)在预测高风险和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意义及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1月术前行PET/CT全身检查的4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变的侵袭程度及临床病理特点,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21例)和低风险组(23例).应用美国GE PET/CT AW4.6工作站的PET VACR软件,采用百分阈值法(以SUVmax的40%为阈值)自动勾画感兴趣区,软件自动生成SUVmax、MTV和TLG.应用Mann-Whithney U检验分析高、低风险组的SUVmax、MTV和TLG之间的差别;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UVmax、MTV和TLG能否预测高、低风险组及预测效能.结果 高、低风险组的SUVmax分别为14.54±6.54、13.06±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3,P=0.245).高风险组的MTV [(17.86±19.32) mL]和TLG[(152.00±178.74)g]显著高于低风险组[(MTV=(7.38±5.00) mL,TLG=(54.89±80.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08,P=0.005;Z=-3.395,P=0.001);分析ROC曲线发现MTV和TLG可以预测高低风险组,而SUVmax不能预测高低风险组.分别以MTV=7.44 mL和TLG=55.52 g为截断点预测效能佳,MTV和TLG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6%、61%、72%、68%、70%和81%、74%、81%、77%、78%.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MTV和TLG在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高低风险性方面优于SUVmax.

  • 双侧肾外型肾盂伴左肾盂重度积水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一例

    作者:李万婷;刘海燕;牛静;崔雅丽;武志芳;刘建中

    笔者报道了双侧肾外型肾盂伴左肾盂重度积水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一例.肾外型肾盂临床上通常无症状,常为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行腹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可伴有肾结石、肾积水等.因肾盂位于肾外,肾盂积水对肾皮质一般无压迫,故患者早期血尿素、血肌酐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临床为评估分肾功能,将9Tcm-DTPA肾动态显像作为首选检查,肾外型肾盂伴一侧肾盂重度积水表现为患侧肾影外异常显像剂浓聚影,需与尿漏、肾旋转不良等鉴别.故笔者通过病例及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肾外型肾盂伴肾盂积水9Tcm-DTPA肾动态显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的认识.认识这种解剖变异和提供肾功能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决策,并降低术中损伤肾盏肾盂的风险.

  •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李崇佼;田月丽;沈美娟;幸奠奎;文兵;何勇

    笔者报道了一例以头痛7d伴右颅顶部质硬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宫颈小细胞癌病例.颅脑CT平扫示右顶叶高密度结节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邻近颅骨骨质破坏,考虑颅内肿瘤性病变.颅脑MRI示右顶叶稍长T1、T2信号结节伴水肿带,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示宫颈软组织团块伴高代谢、双侧盆腔淋巴结高代谢、全身多处骨骼包括右颅顶部病灶骨质破坏伴高代谢.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小细胞癌.文献复习加深了对宫颈小细胞癌的认识,其发病率极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不易被发现,该病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18F-FDG PET/CT对宫颈小细胞癌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及其他较隐匿部位转移病灶的探测灵敏度较高,在该病的临床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 应用生物信息学确定结直肠癌辐射抗性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朱长春;冯国兴;董佳丽;姜勉;贺俊博;樊赛军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结直肠癌辐射抗性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与结直肠癌抗辐射相关的潜在基因.方法 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下载耐辐射的结直肠癌细胞基因表达谱数据(GSE43206),并利用R语言中的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对差异基因中的编码基因分别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进一步筛选出PPI网络中的关键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确定5 Gyγ射线照射后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中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 t-tes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O.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筛选出101个差异基因,包含67个上调基因,34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在细胞迁移、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中富集.KEGG通路分析证实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乏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通过构建PPI网络,筛选出NDRG1、PA G1、LRP1、PIM1、LDLR和PLA UR共6个与结直肠癌抗辐射相关的潜在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前比较,照射后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中NDRG1、PAG1、LRP1、PIM1、LDLR和PLA UR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81,P<0.01;t=26.420、28.698、21.358、23.545,均P<0.05;t=50.601,P<0.01).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能够快速地筛选出与结直肠癌抗辐射相关的潜在基因,且潜在基因在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中差异表达.

  • 肺癌细胞A549和H460对137Csγ射线辐射敏感性差异的研究

    作者:孙晓辉;孔阳阳;路倩颖;徐畅;王彦;杜利清;纪凯华;何宁宁;王芹;刘强

    目的 研究肺癌细胞A549和H460对137Cs 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差异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含量的差异.方法 使用2、4、6 Gy 137Cs γ射线照射A549和H460细胞;1、2、4、6Gy137Cs γ射线照射H460细胞,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情况,casp_1.2.3b1彗星分析软件分析olive尾距值和尾部DN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f2蛋白表达量.克隆形成率、olive尾距值和尾部DNA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经2、4、6 Gy137Csγ射线照射后,肺癌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3.78±14.69)%、(42.26±3.19)%、(17.50±2.18)%;H460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6.38±6.28)%、(23.82±8.25)%、(4.66±0.87)%,肺癌A549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H460细胞,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P=0.015;t=6.75,P=0.019;t=12.03,P=0.005).4 Gy照射后2h,肺癌H460细胞的olive尾距值(1.27±0.05)和尾部DNA含量(4.51±0.19)%明显高于A549细胞[0.68±0.04、(2.12±0.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9、10.30,均P<0.05).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肺癌A549比H460细胞系的Nrf2蛋白丰度高,照射后两种细胞中的Nrf2蛋白水平均升高,但肺癌A549细胞明显高于H460细胞.结论 肺癌A549细胞系对137Csγ射线的辐射抗性强于H460细胞系,这种辐射抗性差异可能与两种细胞系内Nrf2蛋白的含量相关.

  • 18F-FDG PET/CT对儿童纵隔巨大占位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晓园;朱磊;杨钊;刘建井;徐文贵

    在纵隔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有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生殖细胞性肿瘤等.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依肿瘤大小、部位及良恶性的不同而异.儿童纵隔肿瘤在临床并不少见,但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一般随瘤体增大才出现一些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漏诊.笔者选取2例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儿童纵隔占位,通过其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 第三届全球华人辐射研究大会在天津召开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科教处

    由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办,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放射卫生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应用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等五个专业学术团体协办,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辐射研究大会(The 3rd Global Chinese Congress of Radiation Research)于2018年5月11-13日在中国天津召开.

    关键词: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