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剖宫产术后出血原因及护理体会

    作者:曹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出血原因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94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7例,分析2组患者的出血原因,并对2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术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及凝血机制障碍几种;护理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剖宫产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出血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髋、膝关节置换术抗纤溶药序贯抗凝血药平衡

    作者:裴福兴

    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常伴随大量失血及高输血率,文献报道THA、TKA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多在1000 ml以上,输血率为30%~60%[1]。大量失血会增加手术风险,输血也会增加免疫反应、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2]。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是一种纤溶酶抑制剂,可有效减少THA、TKA围手术期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已被大多数研究及骨科医师所肯定。但TXA不同使用方案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给临床工作中安全合理地应用TXA造成困难。THA、TKA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 VTE)的高发人群,应用抗凝血药物能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但不恰当的使用可能加重术后出血。TXA的抗纤溶作用可能加重VTE风险,因此使用TXA后如何及时、有序地序贯使用抗凝血药预防VTE,从而达到抗纤溶和抗凝血的平衡,即在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基础上大限度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英杰;王古岩;杨丽静;石佳;吉冰洋;郑哲

    目的 比较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低剂量组(n=49),负荷量10 mg/kg,维持量2 mg/(kg·h);中剂量组(n=51),负荷剂量为15 mg/kg,维持量为8 mg/(kg·h);高剂量组(n=50),负荷剂量为30 mg/kg,维持量为16 mg/(kg·h).记录术后胸管引流量,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使用情况,以及住院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中、高三组患者术后6 h引流量[(324.90±196.05) vs.(303.73±185.03) vs.(255.31±121.81) ml]、24 h引流量[(611.67±281.56) vs.(601.50±304.33) vs.(555.82±239.16)ml]和总引流量[(744.48±350.90) vs.(712.20±359.15) vs.(658.67±290.07) 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剂量下,异体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的使用率及使用量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中、高三种剂量的氨甲环酸对瓣膜手术患者术后出血、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术中推荐应用低剂量.

  • 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出血、输血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田华平;沈雪梅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出血、输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在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纳入本前瞻、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患者于术前随机分配到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乌司他丁组患者体外循环预充乌司他丁5 000U/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参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心肌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检测肌酐,乳酸;记录术后24 h内引流量、输血量、拔管时间、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数据.结果 与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PT、INR和aPTT显著延长,血清中D-二聚体、CK-MB、cTnI、肌酐和乳酸含量显著上升,但是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乌司他丁组患者ICU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42.6 h vs 50.2 h,P=0.02).结论 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给予乌司他丁5 000U/kg不能降低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

  • 肝切除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策略

    作者:徐达;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出血(PH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肝切除手术后发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0年,共有1 548例患者接受了肝切除手术,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6% (25/1 548).在发生出血的25例患者中,76%(19/25)有肝脏基础疾病.主要的肝切除手术方式为:右半肝切除44%(11/25),肝Ⅶ、Ⅷ段切除32%(8/25).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7 h,发生出血至二次手术或介入止血的中位时间为3.5h.依据国际肝脏手术协作组肝切除术后出血标准,A级1例,B级16例,C级8例.保守治疗17例,二次手术或介入治疗8例.术后出血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8% (2/25).常见出血部位为肝动脉.结论 PHH是肝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大部分PHH为早期出血,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生命体征不稳者需二次手术止血.术前仔细评估、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严密监控、出血后积极治疗可以大程度降低肝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肝移植术后早期膀胱出血诊治体会:附二例报告

    作者:常华;傅宏;郭闻渊;施小敏;王正昕;丁国善;傅志仁

    术后出血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的术后出血多发生于血管吻合口、胸腔、腹腔以及颅脑等[1,2],其它出血部位的报道很少.

  • U型管在胆道外科的应用

    作者:欧阳晓晖;孔广忠;杨成旺;寿乃延

    U型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已近30年,1969年Saypal和Kurian首次报道用U型管治疗胆道良性狭窄获良好效果.1971年Terblanche 和 Louw 又将此技术应用于胆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我院从1986年开始用U型管治疗各种胆道疾病2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52岁.肝门部胆道狭窄12例,肝门部恶性肿瘤6例,肝包虫子囊填塞胆道1例,左肝管囊状扩张伴结石1例,左肝管结石1例,肝外伤1例.U 型管应用:选用硅胶管,长80~100 cm,外径0.5~0.6 cm,侧孔4~6个,直径0.3-0.4 cm,分别位于吻合口或狭窄的上下两端.单侧置管11例,双侧置管5例,肿瘤置管6例.U管留置时间:肝门部胆道狭窄6~12个月,肝门部恶性肿瘤带管至终.U管的冲洗和更换:术后3 d开始冲洗,每天一次,两周后每周冲洗一次.术后3个月更换U型管,新管与旧管固定后由肝侧引入,肠侧拖出,并以旧管侧孔为标准剪4~6个侧孔,然后造影确定新管是否合适.并发症:术后出血1例,膈下积液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长随访时间9年.疗效评价:肝门部恶性肿瘤6例,均有明显减黄效果,并带管至终.2例分别在带管50 d和62 d时又发生黄疸.良性狭窄中,拔除U管后18个月开始评价疗效,共12例,无一例发生狭窄,2例有阵发性右上腹疼痛.

  • 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新途径——从肝硬化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

    作者:申耀宗

    门静脉高压症自Gilbert和Carnot于1902年首次提出后,有关研究便迅速展开,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尽管众多学者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外科手术不断改进,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所以至今仍难完全消除术后出血和脑病而不得不求助于肝移植.

  •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E)145例经验

    作者:

    [Tuerk I,usw.Urologe A,2001,40:199(德文)] 自1999至2000年采用LRPE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145例,年龄37~72岁,平均59.9岁.T1肿瘤37.2%,T2 62.8%.PSA值1.4~27.0 ng/ml,平均10.5 ng/ml,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12~140 ml,平均32.4 ml.44.1%有腹部手术史,18.0%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史.操作主要按Guillonneau法(J Urol,2000,163:418).结果:145例无1例改行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5 min,后60例为200 min,平均失血185 ml,98.0%不输血,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12 d,后60例为5.5 d.组织学检查:T2 62.1%,T3 37.9%,G1 7.6%,G2 55.2%,G3 37.2%,切缘阳性24.5%.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并发症:髂外静脉、小肠损伤各1例,直肠损伤3例,输尿管损伤2例,术后出血1例,直肠尿道瘘1例,轻型肠梗阻3例,血栓形成/栓塞3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7 d发生吻合口瘘21例,占14.5%.平均留置导尿管19 d.后60例分离膀胱颈时不使用电凝,发生尿外渗1例,置管时间缩短至5.5 d.死亡2例,原因分别为肺栓塞和直肠尿道瘘.65例平均观察6.8个月,64例PSA<0.1 ng/ml.术后第3、6、9和12个月能控制排尿者分别为75.0%、86.0%、92.0%和93.0%.结论:LRPE技术要求高,先决条件是具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和较长时间的实践,充分掌握技术后,无论在肿瘤学或功能学方面,至少具有开放手术同等价值.(李金华摘译陈志强校)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和腹腔内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杨志;林龙英;王家兴;张杰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术后胆道和腹腔内出血的效果.方法 2003年2月~ 2015年6月对11例PTCD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止血行超选择动脉插管造影,精确显示出血部位及出血速度.根据靶血管直径选取不同型号弹簧圈进行栓塞,然后再用明胶海绵栓塞.栓塞后行动脉造影,确认栓塞效果.结果 10例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使用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出血的肝动脉分支后,出血停止;1例细小分支肝动脉血管出血经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后,动脉出血停止,行引流管造影时见胆道门静脉瘘,间断夹闭引流管后24 h造影见胆道门静脉瘘消失,出血停止.11例随访1~6个月,平均4.7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PTCD术后胆道和腹腔内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 胸腔镜trocar致术后出血1例

    作者:马伟;孟龙;张林;李云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ant thoracic surgery,VATS)目前已相当成熟,包括手术对象选择、切口选择及术中操作等基本统一,因其有传统开放手术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外科发展的方向[1-3].临床工作中因腔镜外科数量增加所致并发症也随之显现[4,5],包括术中电钩或超声刀对毗邻组织的热灼伤、镜下吻合不过关致术后支气管胸膜瘘、食管气管瘘及肺裂根部断面长期漏气等.本文报道胸腔镜trocar致术后出血1例,以总结教训.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影响的探讨

    作者:钟土明;何世东;潘晓峰;魏彬彬;王芳

    1987年3月法国医生Mouret首次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1].对LC的并发症的研究比较多,如肝外胆管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电灼伤、术中或术后出血、术后胆漏等,而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者LC术后肝功能的研究不多.我院2002年6月~2008年9月开展LC 260例,本文选择45例胆囊结石胆囊炎且肝功能正常须行LC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LC后肝功能的影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张大方;李澍;朱卫华;封益飞;郑晟旻;彭吉润;冷希圣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出血20例,发生率14.1%.20例出血病例中,腹腔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14例,1例兼有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7例腹腔出血中,早期和晚期出血分别有3例和4例;14例消化道出血中,早期出血3例,晚期出血11例.20例患者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3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和胰瘘为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8)和术后胰瘘(OR=3.948)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胰瘘、感染及应激性溃疡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 甲状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邵堂雷;吴志浩;丁昊;殷佳晗;王海;汪洋;杨卫平;吴卫泽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相当少见.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远洋分院外科治疗的26例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迟发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 脾蒂捆扎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建军;朱水根;闻立平;商文忠;方海星;俞国灿;章小英

    自2001年2月以来,我们为31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其他脾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其中对19例患者采用脾蒂捆扎处理脾脏血管,利用圈套器的原理进行改进:将结扎线绕过脾蒂拉出腹腔,用头部有线孔的圈套器金属杆打好滑结,送人腹腔内拉紧线结捆扎脾蒂.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发生.我们认为腹腔镜脾切除术中采用脾蒂捆扎处理脾脏血管是一种安全、简单和快速的方法,适用于多种大小脾脏的切除,现分析如下.

  • 甲状腺术后常规引流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胡世雄;黄侃;赵刚;王三明;彭林

    由于甲状腺组织血供丰富且解剖位置特殊,一旦发生术后出血易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而大部分外科医生习惯于在术中放置引流,以利于早期发现并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使用引流不但对减少甲状腺术后并发症无益处,且存在易导致伤口感染、增加住院时间等不利方面[1].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处理

    作者:曹锋;王亚军;李非

    随着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30%~40%,出血是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2%~8%,死亡达11%~38%[1-3],因此,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术后出血,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作者:王兴伟;余翔;李泉;骆霞岗;喻春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创伤大、风险性高、较为复杂的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术后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的m血多与术中结扎线脱落、胰腺残端及吻合口处止血不彻底等技术性因素有关,晚期的出血多与各种吻合口瘘有关.术前纠正患者各器官功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术中强调精细操作、彻底止血、根据术者经验选择合理的吻合方式,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出皿并止血.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

    作者:王玉亭;李金海

    目的 分析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探讨,减少术后出血提高临床疗效的措施. 方法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疾病、术中电切与止血技术、以及术后腹压升高等多种. 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08年10月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情况,采用术前降压、加压加快冲洗速度,再次镜下止血,持续牵引尿管等方法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均达到有效止血. 结论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较多,针对不同原因区别处理是提高手术安全,减少出血的有效措施.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出血的防治

    作者:陈革;唐健雄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出血的问题,与其他的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发生术后出血一样,主要牵涉到两个方面:(1)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出血问题.这是所有要进行腹部手术都要注意的,是共性;

1220 条记录 6/61 页 « 12345678...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