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血浆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检测

    作者:孙桂莲;姜红堃;胡宛如;获野谷和裕;饭沼一宇

    目的伴随着肌纤维变性-再生的肌内异常结缔组织增生为肌营养不良的一个特征.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是多功能蛋白,能改变细胞活性和调节基质转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也促进组织纤维化.该文探讨TIMP-1和TGF-β1在各种肌营养不良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几种肌营养不良患者血浆TIMP-1和TGF-β1水平.结果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血浆TIMP-1水平为122.52±63.87 ng/ml,在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为124.87±63.14 ng/ml,较对照组(85.71±29.13 ng/ml)明显升高(均P<0.05),但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为86.93±48.93 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血浆TGF-β1水平在DMD为26.26±5.79 ng/ml,CMD为31.35±9.77 ng/ml,也较对照组(6.24±1.12 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但在BMD为3.46±1.38 ng/ml,无升高;而且TIMP-1和TGF-β1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血浆TIMP-1和TGF-β1水平在DMD和CMD中明显升高,而BMD中未见明显升高,似乎与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严重性相关,表明TIMP-1和TGF-β1在肌营养不良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

  • 基因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后机体的免疫反应

    作者:赵翠萍;张成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肌膜上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失引起的.基因或干细胞治疗该病的目的是使其表达有功能的dystrophin,因多数DMD患者治疗前体内没有dystrophin,基因治疗后正常的dystrophin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引发免疫反应,进一步破坏病变的肌肉组织.本文介绍了基因治疗DMD后机体产生抗dystrophin的机制及免疫耐受,并探讨了今后临床治疗DMD的策略.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新进展

    作者:柳太云;张成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治疗涉及有关基因缺陷、启动基因、病毒载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载体介入骨骼肌的方法等.近来把研究焦点集中在辨别截短的、保留正常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Dys)的翻译,设计一些微小型Dys cDNA以利于基因携带,并通过改进病毒载体携带基因功能,从而提高基因治疗DMD的效果并减轻免疫反应.基因修复、直接介入外源或上调utrophin也能改善DMD肌肉收缩功能.

  •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常燕群;顾坚;刘忠武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治疗方法有成肌细胞移植、基因替代治疗(腺病毒介导的肌营养蛋白基因和utrophin基因治疗)、寡聚核苷酸治疗、氨基糖甙类治疗等.对成肌细胞进行永生化处理后移植,改进腺病毒载体和携带的基因以提高基因表达效率、减少毒性,合成特殊序列的寡聚核苷酸和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氨基糖甙类治疗等实验性治疗,在实验鼠上发现它们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注射区肌纤维内肌营养蛋白的表达、离体肌纤维对高压反常收缩力的反应能力增加、对微量伊文氏蓝染料的通透性明显降低、减轻或延缓病理改变,但这些治疗的作用范围有限、持续时间短、对心肌的病变效果较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携带者发病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分析

    作者:蒋波;谭利明;张海南;许念桂;吴军;胡治平;詹悠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一般可分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和Becker肌营养不良(BMD)两种类型.DMD发病率约占活产男婴1/3500,表现为进行性肌肉萎缩无力,多数于12岁前不能行走,20岁左右死亡.BMD的发病率约为前者的1/10,症状较缓和[1].近年有较多关于女性BMD患者的报道,亦有研究发现,DMD致病基因携带者(女性)表现肢体轻微无力、肌酶轻微升高,但尚未见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DMD致病基因携带者[2].笔者在一DMD家系中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 荣肌片治疗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5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成文;李增富

    目的:观察荣肌片治疗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治疗组150例根据益气养血、健脾补肾、荣肌长肉的治则,以荣肌片治疗;对照组50例以维生素E治疗.观察2组肌电图、肌酶谱检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显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为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荣肌片治疗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荣肌片
  • 邓铁涛教授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介绍

    作者:熊文生;刘小斌

    邓铁涛教授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属本虚标实,以脾肾虚损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以滋肾健脾,标本兼顾.以自拟强肌健力2方(由黄芪、白术、茯苓、牡丹皮、五爪龙、熟地黄、山茱萸、土鳖虫、山药、菟丝子、楮实子、陈皮、甘草组成)治疗,随症加减,取得显著疗效.

  • 多元阶梯化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30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晓黎;李建军;陈金亮;陆春玲

    目的:观察多元阶梯化疗法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2例患者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采用逐级增加的多元阶梯化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理疗、功能锻炼等)进行治疗,疗程为3月,对临床症状进行半定量化记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显效96例,有效19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6.03%.初、2、3、4期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98.90%、89.74%、75.00%.结论:多元阶梯化疗法可有效改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症状.

  • 六味地黄丸新用

    作者:辛文华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肝、脾之阴不足所引起的多种病症.近年来笔者临床应用治疗各科杂症,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 电镜冷冻蚀刻技术在肌营养不良症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钟秀容;陈文列;陈莲云;王柠;吴翊钦;慕容慎行

    目的:探讨电镜冷冻蚀刻技术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电镜观察DMD及正常对照的骨骼肌和红细胞的冷冻蚀刻样品.结果:DMD患者红细胞与肌细胞一样,其细胞膜中的蛋白颗粒显著减少.结论:①冷冻蚀刻技术有助于DMD的诊断,其细胞膜存在缺陷;②可取红细胞代替肌组织进行诊断.

  •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合并脑白质营养不良附1例报道

    作者:闫炳苍;李建军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岁,因"双下肢无力4年伴行走姿势异常1年余"于2009年8月31日就诊.患儿出生后3个月家长发现竖头不稳,颈部软,蹬腿无力,9个月扶站不能,按"缺钙"治疗,1岁时双下肢肌肉松弛,扶站持续时间短;1岁7个月时可独站,行走不能,不伴肌肉疼痛,言语正常;2岁后可以走路,姿势异常,呈肌病步态,下蹲站起困难,上楼梯困难……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脑白质
  •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1家系6例

    作者:杨巧云;汪敏;耿德勤;庄柏翔;王红梅;王云

    1临床资料先证者(Ⅲ5),女,40岁.16岁初潮,27岁生育1男,1岁时因"大脑发育不全"死亡.生育后月经不调,33岁停经,并开始出现双眼上睑下垂、闭合无力,眼球各方向活动明显受限,软腭运动差,说话时带鼻音,舌肌无萎缩及震颤,逐渐出现面肌萎缩,伴有早期白内障,无明显四肢萎缩和肌强直,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向减弱,病理反射(一).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改变.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领养1男孩.Ⅲ1,女,51岁.17岁初潮,28岁出现月经不调,32岁完全停经,期间共2次月经.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致扩张型心肌病2例

    作者:郭兰;汪萍;孙家珍

    1病例资料1.1病例1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个月余,加重1周,于2004-04-28入院.患者就诊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不适,未予处理,后出现心悸、气促,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就诊前1周心悸气促加重,不能平卧,当地医院拟诊"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不佳转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治.

  • 无明显心脏病变的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

    作者:田秀秀;袁宝玉;吴迪;钱方媛;郭怡菁

    目的 探讨一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2(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 2,EDMD2)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该例的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1例EDMD2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肌肉MRI、肌肉病理资料,并检测患者及其双亲基因,结合文献对EDMD2的临床特点、致病机制、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总结讨论.结果 本例EDMD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关节挛缩、脊柱强直,而无心脏受累.用Sanger法验证患者为LMNA基因c.1366A>G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本例患者基因的突变位点为国内首次报道,目前仅见1例国外报道.其临床表现与既往EDMD2型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暂无心肌病变与心电传导障碍,考虑与患者病程不足20年有关,需继续临床随访.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治与生存质量分析

    作者:胡君;蒋莉;袁召建;朱进;孔敏;叶园珍

    目的 分析西南地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儿的诊治现状及生存质量,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294例疑诊病例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与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多态性连锁分析法行Dystrophin基因检测;17例阴性病例行腓肠肌活检.翻译、修订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TM 3.0神经肌肉疾病模块(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 3.0 neuromuscular module,PedsQLTM 3.0 NMM),并调查39例确诊病例的生存质量.随访治疗情况.结果 294例疑诊病例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阳性率为32.65%.17例病理活检的阳性率为82.35%.39例确诊病例的病情越重,PedsQLTM 3.0 NMM中文版疾病维度评分越低(P< 0.05);交流、家庭维度评分普遍较低(P>0.05).18例DMD患儿行口服泼尼松0.75 mg/(kg·d)治疗.结论 mPCR+ STR法可提高Dystrophin基因检测的准确性,但阳性率不高;肌肉活检是确诊手段的良好补充.病情轻重是影响DMD/BMD患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交流,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DMD/BMD诊治指南尤为迫切.

  • 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在青少年肌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萌;吴惠茜;文剑明

    目的 探讨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对青少年肌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84例年龄<25岁的肌肉疾病和2名正常肌肉活检组织进行dystrophin检测,同时用组织化学三磷酸腺苷酶(ATP酶)、还原性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Tr)、改良Gomori、糖原PAS和脂肪苏丹Ⅲ染色法,同时对这些病例进行检测,以作为肌营养不良与其他肌肉疾病的鉴别诊断.结果 正常肌肉组织dystrophin表达强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中80%病例的肌纤维dystrophin免疫呈阴性反应,20%病例呈不连续点状或不完整线状弱阳性.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t musculax dystrophy,BMD),所有的病例肌纤维都有不连续点状或不完整线状弱阳性,而其他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包括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和强直型肌营养不良的肌纤维均为100%阳性率.另外,除1例糖原累积性肌病出现dystrophin弱阳性反应外,其他的肌肉疾病,包括炎症性肌病、线粒体肌病、神经源性肌萎缩、脂肪累积性肌病、轴空病和中央核肌病dystrophin阳性率为100%.结论 dystrophin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DMD/BMD可靠和有效的方法,结合形态学改变和组化染色,可以与其他肌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16]进行性四肢无力9年,足尖行走4年(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 (Emery-Dreifussmuscular dystrophy,EDMD)——北京神经内科会诊中心

    作者:

    会诊中心讨论病史及辅助检查见本刊2008年第4期.王得新,王新德,杨秉贤,王向波教授:病史特点:患者男性,14岁,第二胎,有一姐姐,否认阳性家族史.患者出生后正常,9年前(5岁时)出现四肢力弱,进展缓慢,并逐渐消瘦,跑步较同龄人差.4年前(10岁)出现双上肢伸不直,足尖走路,低头困难.1年前(13岁)独立行走困难.体征:消瘦,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

  • ACE及AT1受体在肌营养不良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孙桂莲;杨志亮;赵爽;姜红堃;姚芳

    目的 揭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肌营养不良(MD)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双免疫荧光标记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和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患者肌肉活检标本中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受体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和双免疫荧光标记显示正常肌肉的血管内皮细胞为ACE阳性,而AT1受体只在正常肌肉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分析均显示在MD的萎缩肌肉中ACE和AT1受体的免疫反应明显增强,ACE和AT1受体均在再生纤维的膜、细胞浆和细胞核,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坏死纤维中强烈表达.双免疫荧光标记显示DMD和CMD肌肉的肌内膜和肌束膜中大多数激活的成纤维细胞表达ACE和AT1受体,特别是AT1更强烈.AT1受体的免疫反应基本与ACE的反应相平行.结论 局部ACE和AT1受体表达增加,表明肌肉组织中RAS在MD时被激活,可能在MD的发病中起作用.

  • 3H-TdR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dx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柳太云;李经伦;姚晓黎;董群伟;苏全喜;冯善伟;李才明;曾缨;刘祖国;张成;刘长征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dx鼠能否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及干细胞在其体内的分布特点.方法用氚-脱氧胸腺嘧啶(3H-TdR)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以每只鼠干细胞1×107/0.3 ml经尾静脉注入18只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于移植后24 h、48 h、2周、1月、2月、4月处死鼠,分别测定各组织器官的放射活性;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骼肌肌膜营养障碍基因(dystrophin,Dys)表达情况.结果移植后1月,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骨髓、肝、脾放射活性增高更为明显.大多数组织器官放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骨骼肌放射活性的从2周时开始逐渐升高,于1月时达到高峰(27.65±3.53 Bq/mg湿重).1月之后,骨髓、骨骼肌放射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24 h、48 h、2周骨骼肌Dys免疫荧光呈阴性,1月后呈阳性,1月、2月、4月阳性率分别为:6.6%、8.4%、8.9%.结论 hBM-MSCs能植入mdx鼠体内,并融合、分化为骨骼肌,部分修复骨骼肌肌膜病变;hBM-MSCs移植入mdx鼠后早期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脾,后期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 非缺失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者:黄文;张成;陈松林;冯慧宇;曾缨;姚晓黎;卢锡林

    目的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个微卫星DNA位点(STR-44、45、49、40、5'DysⅡ)多态性.结果该患者和其儿子均为非缺失型DMD.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女性DMD患者STR单倍型有两种情况:(1)和其患病的儿子Ⅳ-1具有一样的单倍型,该单倍型来自其未患病的母亲Ⅱ-1;(2)因该女性DMD患者儿子的第45内含子缺失,该患者的母亲有可能是嵌合体,该女性DMD患者只遗传了父亲的等位基因,则她的单倍型与其母亲及患病的儿子都不同.结论该女性患者由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性较小,她和患病的儿子的单倍型可能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其发病与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不密切.

307 条记录 13/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