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对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意义

    作者:朱海青;沈静;周金宝;狄晴;李作汉

    目的 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胞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 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性指标。

  • 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

    作者:杜岩;张晓君;郭玉璞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从而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多系统损害,其中以骨骼肌为主称为线粒体肌病,如果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1].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MNGIE)是线粒体脑肌病的少见类型,曾有许多名称命名此综合征[2~4].(1)线粒体周围神经病、胃肠型脑病(MNGIE);(2)多发性神经病伴眼肌麻痹、白质脑病、假性肠梗阻(POLIP);(3)眼部及胃肠肌营养不良(OGIMD);(4)线粒体脑肌病伴多发周围神经病、眼肌麻痹和假性肠梗阻(MEPOP);而MNGIE是常见的缩写名称.至今国内尚无该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故在此将MNGIE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介绍如下.

  • 肌聚糖病的99Tcm -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

    作者:魏玲格;傅鹏;张芳;黄建敏;刘晓梅;胡静

    目的 探讨99Tcm-MIBI G-MPI评价肌聚糖病患者心肌受损的价值.方法 临床、分子病理确诊的肌聚糖病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l0~30岁)、对照者4名均接受99Tcm-MIBI G-MPI.原始数据按常规处理成断层图像,再应用定量门控分析软件(QGS)进行左室功能定量分析.采用将左心室分为7个节段、20个亚段的5分制(0~4分)半定量方法,用于评估心肌受损的程度.结果 8例患者99Tcm-MIBI G-MPI阳性7例.7例阳性患者140个心肌亚段中共检出59个亚段异常.按病变累及室壁节段(7个节段)分为:单一室壁节段异常l例,2个室壁节段异常2例,3个及3个以上室壁节段异常、病灶呈散在性分布4例.8例肌聚糖患者中5例患者左心室扩大,其中3例左室射血分数为(43.1±2.8)%.结论 99Tcm-MIBI G-MPI能直观探测肌聚糖病患者的心肌损害,可作为肌聚糖病患者心肌损害早期诊断和远期随访的辅助诊断方法.

  • 不典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例

    作者:陈眉;孙岩;戚观树

    现将我院收治的不典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1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右上肢无力10个月,左上肢无力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右上肢无力.无感觉异常,双下肢无乏力,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拟为"颈椎病".

  • 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统宇;梁平

    杜氏肌营养不良( DMD )是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通常由基因突变致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人类大的基因,位于Xp21.2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目前, DMD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DMD的基因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可为其治疗研究打下基础,而后者的进行又需建立在DMD疾病模型之上,如mdx小鼠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DMD基因治疗策略不断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可提供患者特异的细胞来源,为DMD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者:陈慧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M为氯离子通道病,编码氯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通道功能改变而发病.临床上以肌强直伴有肌营养不良的表现为特征.电生理检查可见肌强直与肌源性损害并存,肌肉病理活检示肌纤维萎缩,出现中心核、核聚集、肌浆块等特征性改变.已明确的DM基因异常主要分为DM1和DM2两型,中国人以DM1型异常为主,表现为常染色体19q13.3编码DM蛋白激酶(DMPK),DMPK在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致使mRNA剪接缺陷,基因分析成为诊断、分型诊断DM的金标准.临床治疗以改善肌无力、肌强直症状为主,基因治疗能够防止重复核苷酸序列扩增、切断重复序列折叠成RNA发卡二级结构、增加游离肌盲蛋白1表达水平、降低CUG结合蛋白1表达水平,已成为治疗DM的大希望.

  • 肌营养不良症受累肌肉的细胞凋亡

    作者:晋雯;高美钦;周琳瑛;张文敏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症(DMD)受累肌肉中细胞凋亡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5例无皮肤肌肉病变的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和30例DMD患者(DMD组),局部取骨骼肌标本行活组织检查,应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情况. 结果 DMD组TUNEL及Caspase-3阳性率分别为76.67%和86.67%,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坏死或萎缩肌纤维中,对照组呈阴性表达.阳性率与病程长短有关(r=0.437,P<0.05),与年龄无关(r=-0.273,P>0.05).凋亡指数与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r=0.536,P<0.05). 结论人类肌营养不良症骨骼肌细胞凋亡与肌纤维萎缩、坏死有一定关系.

  • 复方增力片治疗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临床研究

    作者:郝君生;黄萍

    以填精益肾法为治则组方的复方增力片对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进行治疗观察。该治法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部分病儿的临床症状,稳定病情,从而延缓病情进展。其有效率为53%,稳定率为30%,CPK、LDH、血肌酐、肌电图等项检测指标的良性变化予以支持。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分子遗传学分析

    作者:陈晓春;杨尧;何玺玉;王春枝;王艳;刘欣;吴虹林

    目的 对临床诊断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分析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突变类型及变异大小,探讨DMD分子遗传学诊断策略.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DMD的28例患儿采用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MLPA)进行DMD基因检测,然后随机选择MLPA检测阳性的5例和阴性的1例采用DMD全基因捕获探针进一步行全基因组新一代测序(NGS),后采用PCR和Sanger测序法对所得结果验证.结果 采用MLPA技术对28例患儿进行检测,发现22例阳性结果,包括外显子大片段缺失突变16例,重复突变4例,同时合并缺失和重复突变2例;随机选择MLPA检测阳性的5例和阴性的1例采用NGS技术检测,发现3例外显子缺失突变(exon51 del,chrX:31779857-31795289;exon53 del,chrX:31685440-31747548;exon51-55 del,chrX:31632504-31827732),及2例外显子重复突变(exon45 dup,chrX:31970766-32023816;exon55 dup,chrX:31540860-31649750),与MLPA结果一致,且精确定位了断裂点区域和片段大小,同时发现MLPA检测阴性的1例为点突变(exon54,chrX:31676176,c.7948delG,p.D2650IfsX12),该点突变经PCR扩增和Sanger测序验证,所得结果与NGS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DMD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包括外显子缺失和(或)重复、点突变等,应用MLPA技术能有效检出DMD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重复以及杂合突变,应用NGS技术不仅能检出缺失和重复突变,并精确判断断裂点位置及大小,还能准确检出微小缺失和点突变,为临床DMD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学帮助.

  • 肌营养不良冷冻肌肉标本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

    作者:孙桂莲;姜红堃;赵爽;张菁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借助于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在进行性肌纤维化的发展中作用,揭示PAI-1在肌营养不良(MD)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免疫荧光标记和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 5例 Duchennc型肌营养不良(DMD)、3例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9例先大性肌营养不良(CMD)和4例正常活检冷冻肌肉标本中PAI-1的表达和细胞定位.结果 PAI-1只在正常肌肉的血管内皮细胞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分析均表明PAI-1在大多数MD的萎缩肌肉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肌肉.双免疫标记显示PAI-1在再生肌纤维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的坏死纤维中强烈表达,在DMD和CMD肌肉中的肌内膜和肌束膜中的某些激活的成纤维细胞中明显表达.结论 PAI-1在萎缩肌肉中过度表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PAI-1在MD病变肌肉的局部表达增强及其明显的分布类型为PAI-1参与MD的病变提供了依据.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神经电生理检测

    作者:刘芳;宋建敏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P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作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NCV)检测.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结果 PMD患儿32例自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9.2%,胫前肌达80.9%,MUP时限缩短了29.7%~62.4%,大力收缩时波幅降低,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动作电位的ML轻度延长3.70%,AMP降低5.56%.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PMD患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肌聚糖病1例

    作者:艾雪梅;陈琍;赵哲

    肌聚糖病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的一类,发病率尚无系统研究,各型之间临床表现无明显区别,诊断十分不易,确诊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科2007年9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非典型性肌营养不良1例

    作者:王欣欣

    患儿,男,3岁.因反复咳嗽2个月余,发现肝功能异常5 d入院.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呈单声咳,无咳痰及咯血,无发热及气促.在家服用感冒药(具体用药不详)咳嗽仍时有时无.5 d前在当地就诊时发现ALT 80 U/L,1 d前复查ALT 305 U/L.既往史及个人史无殊.其祖父有肝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65次/min呼吸24次/min,营养发育可,精神好.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误诊为肝炎、病毒性心肌炎1例

    作者:王献民;华益民;乔莉娜

    患儿,男,6.5岁,藏族,双胞胎(大),因进行性四肢无力5年入院.1岁始走路,易跌倒.随年龄增加行走渐费力,上楼时明显,行走中常突然跪倒,跑步如"鸭步",双手持物无力.2年前体检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按肝炎治疗,无好转,ALT更高,且肌酸激酶(CK)亦增高.1年前发现CK-MB增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无好转.父母及一兄体健,双胞胎弟无类似表现.查体:体温36 ℃,脉搏 8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 85/65 mmHg,神清,心肺检查无异常,无肝脾大,双腓肠肌肥大.双上肢肌力V级,下肢Ⅳ级,感觉无异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Gower征阳性.血ALT 223 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4 IU/L,乳酸脱氢酶(LDH) 910 IU/L,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500 IU/L,CK 5670 IU/L,CK-MB 310 IU/L,肌钙蛋白0.1 μg/L.心电图正常,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腓肠肌活检:镜下见纵切和横切骨骼肌纤维,肌纤维有变性,部分呈透明变,横切面轮廓钝圆,有再生现象,间质轻度增生,少量淋巴样细胞浸润.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即DMD).基因诊断:1.DMD基因外显子均有正常扩增;2.正常男性所有位点均有正常扩增;未发现DMD基因外显子缺失,但不排除DMD基因其他异常可能.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2例

    作者:姚本海;徐忠祥

    1 临床资料例1:16岁,男性,因"进行性四肢无力8 a,加重半年"于2011-06-30入院.8 a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四肢无力,初尚能行走,端碗持筷,但步行蹒跚,逐渐加重;半年前发展至行走不能,双上肢活动费力,持物不稳,并出现四肢肌肉萎缩,于外院考虑:肌营养不良,未予以特殊处理.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营养欠佳,体型偏瘦,心肺腹无异常.

  • 肌酐可延续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疾病进展

    作者:

    关键词: 肌酐 肌营养不良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伴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

    作者:许浩;闵新文;杨汉东;陈欣;李东峰;何培根

    患者,男,17 岁.因气短、呼吸困难2个月,加重并咳嗽咳痰3 d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气短、咳嗽、咳痰,因程度轻微,患者家属一直未在意.3 d前,呼吸困难明显加重,并渐起出现咳嗽,咳黄色黏痰,量中等,无发热、咯血、胸痛,在当地卫生所以"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2 d(具体用药不详)后上述症状无好转.患者出现明显的喘息,不能平卧,遂至我院.起病后,患者精神食欲较往日下降,睡眠差,大便尚正常,小便量近3 d偏少.既往7岁时出现步行时经常性跌倒,行走困难, 呈鸭步,于本市多家医院就诊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后于北京市儿童医院经肌电图、肌肉活检等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治疗后疗效不佳.

  • 双指数DWI在鉴别诊断肌营养不良与糖原累积病中的价值

    作者:冉君;李小明

    目的:探讨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诊断肌营养不良(MDs)与糖原累积病(GSDs)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9例肌病患者,包括7例GSDs(GSDs组)和12例MDs(MDs组),同时搜集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30例参与者的双侧大腿行MRI常规序列和双指数DWI检查,b值为0~1200 s/mm2.三组间进行双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standard、ADCfast和ADCslow值)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中,7块肌肉的平均ADCstandard、ADCfast和ADCslow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GSDs组与MDs组的ADCstandard值(P=0.000)、ADCslow值(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f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GSDs组的ADCstandard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和MDs组(P=0.034);GSDs组的ADCslow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和MDs组(P=0.003).结论:双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能有效鉴别肌营养不良和糖原累积病.

  • 抗肌萎蛋白缺陷型肌营养不良症25例临床和病理研究

    作者:牛琦;牛南丰;张平;张炳峰;丁新生;陈伟贤;侯熙德;沈鸣九;万琪

    目的 探讨两种类型的抗肌萎蛋白(dystrophin)缺陷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 方法 根据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将25例肌营养不良患儿分为Duchenne型(DMD)和Becker型(BMD),各为11例和14例.对其临床、电生理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DMD发病年龄为(3.9±1.15)岁,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30~126倍.dystrophin完全缺失;BMD为(7.2±3.38)岁和2~35倍,dystrophin部分缺失.两型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在光镜都有肌纤维变性坏死、Opacqe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吞噬和再生现象.透射电镜可观察到肌丝排列紊乱、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肌浆膜缺损,肌原纤维溶解坏死、Z线排列紊乱等;但DMD损伤较BMD重. 结论 DMD和BMD都是抗肌萎蛋白缺陷所致,DM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都较BMD重.

  • 双胞胎同患肌-眼-脑病

    作者:郝虎;宋元宗;肖昕;张日佳;刘振寰

    肌-眼-脑病(muscle-eye-brain disease,MEB)是以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眼球异常和大脑畸形(无脑回畸形Ⅱ型)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于1977年首次报道,至今全世界报道了大约30例,多为芬兰患者,日本和朝鲜患者也零星见诸文献[1].近我们诊断本病双胞胎患儿一对,现报道如下.

307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