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双极细胞GABA受体活动增强

    作者:姜晓东

    目的:探讨GABA受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鼠模型,通过膜片钳技术,分析视网膜双极细胞GABA受体活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鼠视网膜双极细胞GABA受体活动上调,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左移.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GABA受体的活动得到增强.

  • γ-氨基丁酸及其A型受体α5亚单位在小鼠不同成熟度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戴皇冠;郝翠芳;黄鑫;刘振腾;连花瑜;刘畅

    目的 探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其A型受体α5亚单位(GABRA5)在小鼠不同成熟度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在性成熟前小鼠给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以刺激卵泡生长,并予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于给药后不同时间取出卵巢和输卵管,并收集不同时期的颗粒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BRA5 mRNA在生发泡期(GV)和减数第2次分裂中期(MⅡ)卵母细胞周围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ABRA5蛋白在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卵丘颗粒细胞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BA在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卵丘颗粒细胞中的分布. 结果 (1) GABRA5 mRNA在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上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GV期卵母细胞时卵丘颗粒细胞中表达水平(P<0.05).(2)GABRA5蛋白在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卵丘颗粒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随卵泡发育呈上升趋势(P<0.0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GABA均定位于在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周围卵丘颗粒细胞的胞质中. 结论 GABA及其A型受体α5亚单位均表达于小鼠不同成熟度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中,其中A型受体α5亚单位的表达与卵母细胞的成熟度相关,其表达量随卵母细胞成熟而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小鼠卵泡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 胰岛中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振永;邹娜;沈颖

    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胰岛中也发现了这类受体,且胰岛中几乎含有这些受体的所有亚型.本文详细描述了胰岛中这些受体的各亚型,并着重讨论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研究它们在胰岛中的生理功能的新技术方法.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但为研究胰岛功能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理解神经科学问题.

  • 创伤性应激障碍样大鼠海马GABA受体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承展;黄庚娣;方青;薛言学;杨建立

    目的:使用单次延长刺激(SPS)模型,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大鼠海马CA1和CA3亚区GABA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大鼠分为未造模组、SPS造模后1天和14天组.采用旷场测试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和高架十字测试中的开臂/(开臂+闭臂)指数来评价SPS模型诱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即焦虑和过度觉醒状态;并使用蛋白印迹检测大鼠海马CA1和CA3亚区的GABAA和GABAB受体的表达量.结果:和其他两组相比,SPS造模后14天组在旷场测试时中央区停留时间及高架十字测试时的开臂/(开臂+闭臂)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在CA1和CA3区的GABAA和GABAB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海马CA1区和CA3亚区的GABAA和GABAB受体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PS模型诱发的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样行为.

  •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施言;王少慧;张发明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他在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和外周非神经组织中表达.根据GABA受体对激动剂及拮抗剂敏感性的不同,目前分为A、B、C三型.近来发现,GABA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因GABA受体及受体亚单位表达多样化、受体介导的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差异,其对肿瘤细胞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不同.研究发现GABA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或抑制cAMP信号通路、MAPKs家族的ERK1/2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GABA在肿瘤诊断、预后判断和生物治疗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将逐步显现,本文就此领域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 氟吗西尼引起癫痫发作1例

    作者:贾梦醒;顾莉华

    氟吗西尼(flumaxenil,FMZ)是第一个特异性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s)的拮抗剂[1],可竞争性地从特异性结合位点置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上的BZs而发挥操场抗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终止BZs诱导和维持的全身麻醉、BZs中毒的诊断与治疗、ICU中患者BZs的拮抗以及治疗肝性脑病等.FMZ无明显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少[2],临床上对引起癫痫的报道较少见.现将本人所遇一例氟吗西尼引起的癫痫报告如下:

  •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酰胺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作者:刘文虎;王仕宝;刘毅

    前期研究发现,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癫痫活性.据此,本文以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GABAR)为靶点,设计合成了系列全新结构的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酰胺基杂环类化合物(5a~5n),希望完善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提高其抗癫痫活性.化合物结构经1H MNR、ESI-MS及元素分析确证.体内药效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5f、5i~5n对4-AP致癫痫小鼠具有良好抗癫痫活性(ED50值为0.313 7~0.3604 mmol·kg-1).

  •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

    作者:刘文虎;王仕宝;余娴;阴新强;刘毅

    为了寻找新型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类抗癫痫药物,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为作用靶点,以GABA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类全新结构类型的4-(2 -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酰胺类化合物(5a~5l),通过IR、1H MNR、EI-MS及元素分析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初步药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抗癫痫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 氟虫腈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芳芳;洪雅青;张幸

    氟虫腈是以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为靶标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果业和家庭卫生.该文从动物实验、人类健康及环境危害3个方面就氟虫腈的毒性研究作一综述,探讨氟虫腈的毒作用机制,并提出目前评价氟虫腈对人类危害存在的新问题.

  • γ-氨基丁酸B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左辉;李娜

    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递质的合成、储存和释放,对其突触后受体的研究较少.随着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对GABA受体的研究逐渐深化.应激性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激素多递质参与的全身反应过程,尤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为重要,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内的三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GABA能系统可通过上述诸系统在应激性反应中发挥作用.

  •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GABA受体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彭俊华;曹波;高宁;张峰;齐心亮

    探索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大鼠γ-氨基丁酸受体的体外影响,为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急性中毒的体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用大鼠脑神经末梢微囊GABA受体为模型,观察二嗪农、梭曼、益棉磷、乙硫磷、杀螟松、丙氟磷等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对大鼠GABA受体的体外反应变化.结果观察到10mmol/L益棉磷、杀螟松、丙氟磷或5mmol/L二嗪农、梭曼均明显降低大鼠GABA受体与3H-GABA的结合率(P<0.01),0.1mmol/L梭曼或0.5mmol/L二嗪农仍明显降低GABA受体与3H-GABA的结合率(P<0.05).表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在一定浓度下体外反应能显著降低大鼠脑GABA受体与3H-GABA的结合率,GABA受体参与了某些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急性中毒过程.

  • 新型催眠药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兰;邓丽影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例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中27%有睡眠问题。2002年全球10个国家流行病学研究〔1〕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失眠。2006年中国6座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中失眠患病率为57%,主要的失眠症状为睡眠维持困难(44%),其次为入睡困难(33%),39%的患者日间功能受损,仅13%就诊〔2〕。近年研究显示,失眠不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是精神心理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失眠尤为重要〔3〕。在临床上失眠的干预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本文重点介绍第三代睡眠药,即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 大鼠生后MGBv神经元主动膜特性的变化及GABA受体激动剂的影响

    作者:姚小红;万子兵;熊鹰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内侧膝状体腹侧部(ventral of medial geniculate body,MGBv)神经元的主动膜特性的变化及GABA受体激动剂的影响.方法依大鼠MGB的发育特点将实验大鼠按出生后日龄分为出生后(postnatal day,P)3-7,8-11,12-20,21-30,四组,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MGBv神经元的全细胞记录,电流钳下给予去极化电流刺激,记录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发放的变化及GABA受体激动剂的影响.结果出生后不同日龄大鼠MGBv神经元AP的发放模式不同,在出生后不同日龄大鼠MGBv神经元静息电位基础上注入去极化电流脉冲,P3的MGBv神经元只记录到低阈值Ca2+峰(low threshold Ca2+ spikes,LTS),而P6-30的MGBv神经元可在LTS的基础上记录到AP的发放;P8的MGBv神经元的AP在脉冲起始处出现,其神经元AP的峰后超极化电位(after hyperpolarization potential,AHP)的持续时间较P20神经元的长,而P20神经元经过明显的延搁后,在去极化斜坡上引起了AP发放;GABA受体激动剂,氯苯氨丁酸(GABAB受体激动剂)和毒蕈醇(GABAa受体激动剂)均引起P6的MGBv神经元膜的去极化和AP数目的增加,而氯苯氨丁酸对P15的MGBv神经元AP幅度和时程无影响,毒蕈醇则完全抑制了P15的MGBv神经元AP的发放.结论大鼠MGBv神经元的AP波形成熟较快,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环路中产生协调性的活动;在MGBv神经元发育早期,GABA主要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它可使P6的MGBv神经元产生去极化,AP发放频率显著增加,随着出生后日龄的增加,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才逐渐发育成熟.

  • GABA受体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作者:甘平;杨茹;程介士

    GABA是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氨基酸递质,通过其三种受体发挥生理作用.随着对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科学工作者发现,GABA的三种受体在脑缺血损伤与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GABA受体与脑缺血的关系做一综述.

  • 孕激素上调子痫前期大鼠交感中枢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表达

    作者:陈雅;徐明娟

    目的 观察(r)-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GABAA在子痫前期(PE)大鼠交感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中的表达情况,探究孕激素改善PE大鼠心血管功能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腹腔注射以及生理盐水(saline)替代普通饮用水的方法处理怀孕大鼠构建PE模型,通过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肾交感放电活动(RSNA)及24 h尿蛋白含量等指标验证PE模型成功建立,即为受孕大鼠+DOCA+ saline组(PDS组),同时设立未孕大鼠组(Con组)、未孕大鼠+DOCA+saline组(DS组)、受孕大鼠组(NP组).将NP组及PDS组大鼠各分出两个亚组,分别予以孕激素(己酸羟孕酮,17-OHPC)处理和溶剂(生理盐水)对照处理,即为NP+ 17-OHPC组、NP+Veh组、PDS+ 17-OHPC组和PDS+Veh组.孕激素腹腔注射3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监测各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心率、RSNA以及检测24 h尿蛋白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ABAA、GABAB受体以及核孕激素受体(nPGRA和nPGR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DS组和NP组相比,PDS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升高、RSNA增强、24 h尿蛋白含量增加(P<0.05);与NP组相比,PDS组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均降低(P<0.05);PDS组大鼠补充孕激素3d后,血清及脑脊液中孕激素含量均升高(P<0.05),平均动脉压下降、RSNA减弱、24 h尿蛋白含量降低(P<0.05).PDS组大鼠RVLM内GABAA受体表达较NP组减少(P<0.05),补充孕激素3d后表达上调(P<0.05).nPGRB在PDS组大鼠RVLM内表达高于NP组(P<0.05),补充孕激素3d后其在PDS组内表达降低(P<0.05).GABAB受体和nPGRA在PDS组大鼠RVLM内的表达与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BAA受体在PE大鼠RVLM内表达降低,补充孕激素可增加PE大鼠RVLM内GABAA受体的表达.

  • 高位脊髓损伤大鼠NTS区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凯;邹最;王伟忠;刘功俭;齐敦益

    目的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心血管中枢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NTS)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SD大鼠T4脊髓横断模型,分为SCI组(n=5)和假手术组(n=5),动态观察SCI后1、2、3、4、6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TS区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tamate)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GABAA-α1)在SCI后的变化特点.结果 SCI后,大鼠平均动脉压于1~3周明显下降(P<0.05),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心率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发现,NM-DA-R1表达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GABAA-α1表达于2周时明显升高,4、6周明显下降(P<0.05);NMDA-R1与GABAA-α1的相对比值在损伤后即明显升高(P<0.05).结论 SCI后心血管中枢NTS区主要功能受体发生适应性变化,可能有助于纠正SCI后心血管功能紊乱.

  • γ-氨基丁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作者:丁一;艾华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在人体内,GABA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随着对GABA研究的开展,发现其具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多种生物学功能.GABA多种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激活不同的受体.本文将从GABA受体以及生理功能两方面进行综述.

  • 镇痛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现状

    作者:苏漫;朱清;李俊旭

    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而控制疼痛是临床用药的主要方面之一.该文对现阶段已有的镇痛靶点及新型镇痛靶点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期为新型、不良反应小、无耐受性、无成瘾性的镇痛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焦悦;郭建友;李守业;朱妍;李昌煜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治疗难度非常大的慢性疼痛,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以往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阿片受体、NMDA受体等有关,现阶段又发现多种受体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综述了嘌呤与嘧啶受体、GABA受体、PAF受体等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丙泊酚影响感觉刺激诱发分子层场电位变化的机制

    作者:李明月;邱德来;初春平;刘恒;金文哲

    目前,丙泊酚全麻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海马、丘脑、脊髓等部位的影响,而丙泊酚影响小脑功能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因此,我们拟应用在体膜片钳及药理学手段,在活体动物上观察丙泊酚的摄入对小脑皮层分子层场电位振幅及波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它的剂量依赖性,明确半数有效浓度,探讨其对分子层群体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