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与冠心病人QT间期及离散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绍生;刘澎涛;李兰荪;杨杰

    糖尿病和冠心病人的QTc和QTd明显长于非患病病者,可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0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分为冠心病组(G1)53例、糖尿病组(G2)4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G3)30例,对比QTc和QTd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G3组病人的QTc和QTd较G1、G2组明显延长(P=0.010和0.01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QTd与QTc明显相关(R=0.252 P=0.004),糖尿病或CHD病人的QTc与是否合并CHD或糖尿病独立相关(?=0.368和0.336 P=0.007和0.046).结论:糖尿病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与心肌缺血引起的相近,二者合并出现后加重了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

  • Langendorff逆灌流制备特非那丁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模型

    作者:李冰冰;成希明;陈珺;王文秀;李培秀;李焕明

    目的对临床易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情况进行模拟,利用Langendorff逆灌流技术灌注离体兔心,研究特非那丁促TDP的机制.方法烧灼法制备Ⅲ°房室传导阻滞离体兔心模型,应用不同浓度的特非那丁低钾镁台氏液,利用Langendorff逆灌流技术灌注兔心,以不同周长起搏,利用慢频率和刺激周长骤变方法诱发早期后除极(EADs)、TDP.结果基础台氏液和低钾镁台氏液(MT)灌流下均未见EADs、TDP;各浓度特非那丁低钾镁台氏液灌流都可延长QT间期和单向动作电位复极达90%时限(MAPD90),10/18例记录到EADs,起搏周长1 400~2 400 ms.10/18例诱发出TDP,7/18例经过刺激周长骤变诱发出TDP,以300~2 300ms为多(6/18例),MT+特非那丁浓度8×10-6mmol/L时诱发TDP频率高,为66.7%.结论在离体兔心,特非那丁MT灌注呈浓度及频率依赖性延长MAPD90;EAD及其引起的触发活动(TA)是诱发TDP的基础.

  •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变异度

    作者:冯应君;冯春;陈郧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变异度的关系.方法分析了33例冠心病无室性心律失常者(A组),29例冠心病有室性心律失常者(B组)及26例正常对照者的24小时心室复极指标:快心率的QT间期校正值QTcmax,慢心率的QT间期校正值QTcmin及其差值QTcd(QT变异度).结果B组较对照组及A组QTcmax(P<0.01及P<0.01),QTcd(P<0.01及P<0.05)显著增大,而A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变异度增大,它可能与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自远;詹志伟;白玉蓉;张丽娅;葛爱青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书光

    目的 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室性早搏120例,房性早搏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00)给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n=100)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QT间期、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等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治疗后快心室率及平均心室率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慢心室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安全有效.

  • 右室心尖部和间隔部S1S2刺激电重构后对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朱中升;徐伟;刘利娜

    目的 通过观察右室不同部位S1S2刺激电重构后对室壁QRS间期、QRS波起始至T波顶点间期(QTp)、Q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2e)影响,分析不同部位起搏对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拟行射频消融患者18例,随机分心尖部刺激组(RVA组,n=9)和间隔部刺激组(RVS组,n=9),分别行S1S2刺激,测量每组体表起搏心电图V1导联S2刺激的QRS间期、QRS波起始至T波顶点间期(QTp)、Q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2e)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VS组较RVA组的QRS间期、QTp无差异、至S1S2 500/260ms后QT间期及Tp2e明显减低;两组均随S1S2刺激间期缩短QT间期及Tp2e明显增大,而QRS间期及QTp无差异.结论 电重构后RVS组比RVA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低、心脏同步性较好,是选择起搏的较好部位.

  •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作者:包国贞;蔡薇;贾思寻;施杰;方美云

    目的 分析应用亚砷酸(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患者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的发生率及发生时相以及相关因素,从而探索降低或避免ATO致心脏事件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7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TO治疗资料完整的APL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白血病MICM分型标准,即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型,ATO剂量为0.16 mg·kg-1·d-1,诱导、复发后再诱导应用ATO中位时间28 d,巩固治疗每疗程14 d.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化指标及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用药前后参数变化.结果 入组患者61例,男36例、女25例,中位年龄44岁,中位治疗次数11次,诱导治疗及复发后再诱导治疗82次,巩固治疗170次.根据诱导治疗前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例,中危组27例,低危组14例.接受ATO治疗中QTc延长发生率23.8%,QTc较用药前延长(20.38+7.11)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90 g/L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21.3%,HB<90 g/L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35.1%.诱导治疗中HB<90 g/L发生率59.7%,QTc延长发生率46.3%,巩固治疗中HB<90 g/L发生率4.7%,QTc延长发生率为12.9%.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21.4%,LDH升高患者QTc延长发生率为42.9%.用药前心室率与QTc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2,P=0.015,用药后心室率仍与QTc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30,P=0.000.结论 应用ATO治疗APL,中重度贫血患者更易出现QTc延长,在诱导治疗期间此现象更为突出;LDH水平升高者QTc延长发生率高;用药期间心室率与QTc具有相关性,通过降低心室率可控制QTc延长.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谭团团;于胜波;包明威;陈葵;葛健;左进;胡曙萍;周纪宁;杨剑雪;王芳;哈飞

    目的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病例资料.检测左心窜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比较有NSVT和无NSVT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别,研究上述指标与NSVT的相关性.结果 31例心力衰竭患者中,有17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NSVT.有NSVT与无NSVT的患者比较,VPB次数[(5631.2±7218.0)对(285.9±371.7),P<0.05],QTe/RR斜率[(0.210±0.049)对(0.161±0.058),P<0.05]和QTp/RR斜率[(0.195±0.046)对(0.151±0.041),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全部31例患者中,QTd(r=0.414)、VPB次数(r=0.768)、QTe/RR斜率(r=0.380)、QTp/RR斜率(r=0.433)和NSVT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QT间期频率依赖性是反映QT间期动态变化的指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RR斜率与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 长QT13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学特征研究

    作者:洪丽;刘金秋;王莹琦;潘晓杰;夏云龙;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目的 探讨长QT13 (LQT13)家系临床表现、心电学特点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入选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个LQT13家系,4代人,共有家族成员49例.家族调查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采集44例血样,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基因诊断.进一步采集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和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数字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资料,比较两组心电参数的改变.结果 家系研究示7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基因诊断9例阳性,包括7例临床确诊病例和2例疑似病例,女6例,男3例.基因突变为KIR3.4基因Gly387Arg突变.校正QT间期(QTc):440~490 (454±22) ms.女性患者QT间期偏长,好发晕厥,悲伤易诱发晕厥,有时在夜间发作.QT间期450~460ms的患者没有或者只有1次晕厥发生.该家系患者的晕厥首发均在20岁以后,在20~50岁期间晕厥发作频繁,50岁以后几乎不再发作.2例植入起搏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QT13患者QT间期延长主要表现在Q波与T波波峰间期(QTp)的延长.T波波峰到T波终点之间的间期(TpTe)没有改变.T波形状的评分(MCS)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波起始部分的面积增加,T波幅度没有改变.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LQT13患者低频成份和高频成份比值(LF/HF)比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 KIR3.4基因Gly387Arg突变引起LQT13.该LQT13家系女性患者多见,首发晕厥发生在成年以后,QT间期轻度延长,主要表现在T波起始部分的延长.临床结果相对良性,没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访9年没有患者猝死.

  • 高血压、冠心病区域性QT间期差比较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吴平彬;蔡文阳;林建华;林婵兰;胡义民

    目的探讨区域性QT间期差值(QTrd)能否作为鉴别高血压和冠心病两种不同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的一个指标.方法将98例因体表心电图出现ST段异常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病例分为冠心病组、高血压并冠心病(CH)组、高血压组.把体表十二导心电图分为I、aVL,Ⅱ、Ⅲ、aVF,V2~4,V5~6四个区域,测量各区域的QTrd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I、aVL区域,各组都有部分QTrd≥40 ms;Ⅱ、Ⅲ、aVF,V2~4,V5~6三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QTrd≥40 ms的百分比,在高血压组为81%,CH组52%,冠心病组无一例大于40 ms.结论高血压病时,如心电图出现ST段异常改变,在Ⅱ、Ⅲ、aVF,V2~4,V5~6这三个区域中,有一区域的QTrd大于40 ms,则心肌肥厚伴缺血的可能性大,如这三个区域中的QTrd都小于40 ms,可能为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 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QT间期延长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礼波;顾振军;张九英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在精神分裂患者住院期间对于QT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采用奥氮平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QT间期结果.结果 在治疗后第四周、第八周对比两组QT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氮平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QT期影响较小,适用于临床中;临床中使用氨磺必利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

  • 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QT间期的影响

    作者:范清丽;崔凯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QT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78例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生理盐水注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右美托咪定注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拔管期QT间期情况。结果:2组患者给药前后1分钟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T3~T5内QT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2组患者在T2~T5时段内HR及MAP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插管前后比较MAP、HR及QT间期较为平稳。结论:给予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右美托咪定治疗可有效的抑制气管拔管诱发的QT间期延长现象发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 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周伟;赵学伟;石海滨;王亚真

    探讨透析液钙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对15例慢性肾衰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先后应用钙浓度为1.25mmol/L(dCa2+1.25)、1.5mmol/L(dCa2+1.5)及1.75mmol/L(dCa2+1.75)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5次血液透析,分别于第5次透析时观察透析前后有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测量并计算QT间期(QT)及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显示,采用dCa2+1.25血液透析时,血总钙及血清Ca2+ 明显下降(P<0.05),QT明显延长、QTd明显增大(P<0.05);采用dCa2+1.5及dCa2+1.75血液透析时,血总钙及血清Ca2+明显升高(P<0.05),QT在dCa2+1.5透析时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dCa2+1.75透析时明显缩短(P<0.05),QTd在dCa2+1.5及dCa2+1.75透析时虽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不同钙浓度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均引起QTd增大,但只有低钙血液透析时在引起QT明显延长的同时,QTd才明显增大,从而增加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 高原暴露健康青年人群心室肌复极变化研究

    作者:徐佰达;卢巍;余洁;覃军;张继航;李双菲;黄岚

    目的:探讨高原暴露在不同海拔及不同习服时间的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143名初次进入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由同一人分测在海拔500 m、进入海拔3700 m高原24 h、海拔4400 m习服7 d、海拔4400 m习服50 d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与海拔500 m比较,进入海拔3700 m 24 h内、海拔4400 m习服7 d,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P<0.01),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经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Tec)显著延长(P<0.05),氧饱和度显著降低(P<0.05),QT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显著缩短(P<0.05)。与海拔500 m比,海拔4400 m习服50 d后,氧饱和显著降低(P<0.05),仍未恢复到平原水平,收缩压、舒张压、QTc、QT、V3TpTe、V3TpTec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时程显著增加,习服后心室肌复极时程又逐渐恢复到平原水平,提示随着高原环境停留时间的延长,心室肌复极变化会随着机体适应和调节得到一定的恢复。

  • 丹红注射液对兔离体左心室心电图及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薛小临;刘腾先;杨琳;王东琦;崔长琮;严干新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抗凝中药)对兔心脏电活动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心室楔形组织块标本,对标本施加刺激周长(BCL)1000 ms基础刺激,1 h后进行实验;实验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同时,分别以卡托普利和司帕沙星作为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观察对跨壁心电图QRs复合波时程、QT间期、T波峰值至终点的时程(Tp-e)的影响,以及是否引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结果 丹红注射液对QRS波宽度无明显影响;当给予20、60 mL·L~(-1)时,较阴性对照组QT间期轻度延长(P<0.05),并与相关浓度的卡托普利作用一致;但对Tp-e间期及Tp-e/QT比值均无明显影响(P>0.05),且未诱发EAD或Tdp.结论 丹红注射液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仍无明显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

  • 抗精神病药与QT间期延长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汪春运

    本文分析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性室速和心脏猝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叙述QT间期延长的易感素质、抗精神病药对QT间期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QT间期延长.

  • 102例胺碘酮应用观察QT间期及安全性探讨

    作者:孔印琢

    目的 观察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延长程度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需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房颤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并口服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患者,观察QT、QTc、RR、HOLTER.结果 用药后QT间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未达停药标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结论 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安全性较好.

  • 安全性评价对照药E-4031、特非那丁、西沙必利和维拉帕米的心脏电生理特征

    作者:罗卓卡;李雪华;刘磊;陈可塑;王中越;陈龙

    E-4031、特非那丁、西沙必利和维拉帕米常作为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的对照药物.本文对这4个药物在不同实验动物的在体、离体心电图、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通道的心脏电生理特征进行归纳阐述,为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 西酞普兰致QT间期延长的研究综述

    作者:万征;张慧

    目的 综述了西酞普兰致QT间期延长的研究进展.西酞普兰通过阻断心脏相关离子通道,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QT间期延长,大剂量时可引起致命性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西酞普兰应用大剂量、女性、65岁以上人群、电解质紊乱、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症是产生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为安全合理地应用西酞普兰,应对其安全性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价.

  • 心脏QT间期延长关联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傅义程;尹彤;李泱

    心脏QT间期延长是临床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心脏复极调控相关基因遗传缺陷可能是导致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主要致病机制,其致病基因涉及电生理遗传调控的各个方面.本文就目前研究的热点基因位点进行介绍,并就其与心脏复极的关系和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旨在为QT延长所导致心律失常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47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