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褚庆民;李荣;吴伟;吴辉;刘凌凌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从而从心脏电生理角度来评价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方法:16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调脂,扩冠,控制血压等;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予麝香保心丸,治疗前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人工测量各导联Qtmin,QTmax,Qtcmin,QTcmax,计算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治疗4周后重复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QTcd和QT间期离散度比变化,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后QTd、QTcd和 QT间期离散度比都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麝香保心丸组减小更显著,两者相比治疗后QTd、QTcd和 QTd间期离散度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的缩短 QTd、QTcd,降低 QT间期离散度比,从而从心脏电生理角度再次肯定了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24小时QT变异度的观察

    作者:钱斐鸿;唐丽萍;王军;王尹萍

    目的 描述不同年龄段健康人24小时的QT变异度.方法 选取139例健康人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佩戴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计算机自动测定QT间期的数值,人工计算其平均值及标准差作为每小时的QT间期的均数及其变异度.以每10岁为一年龄组,共分4组.计算每组相同时间段的QT间期及标准差.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QT变异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由于计算机对QT间期测量时会有误差,故应在足够多病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误差.

  • 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维;周卫华

    胺碘酮是常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但临床应用常导致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QTd)增大和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增加.尤其是>60岁老年患者临床应用胺碘酮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及关注QT间期、QTd,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提高救治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针对胺碘酮的使用对QT间期、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对老年患者心室复极的观察

    作者:余建华;李振威;彭健泓;刘莱莉;陈汝涛

    目的 分析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对老年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及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所有患者术中静吸复合维持先给予1.0μg/kg右美托咪定的负荷量10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根据血浆靶控浓度分组分别为丙泊酚1.0μg/ml(A组)、2.0μg/ml(B组)、4.0μg/ml(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心室复极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前,三组SpO2、HR、SBP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C组SpO2显著低于A组、B组,HR、SBP及DBP显著高于A组、B组.麻醉诱导前,三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三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显著低于A组,P<0.05.麻醉诱导前,三组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三组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IL-6显著低于A组、IL-10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2~4.0μg/ml能够缩短患者已经延长的QT间期,呈现剂量依赖性,但是高剂量对循环影响较大,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 黑龙江省成人不同肥胖类型与心室复极不一致性的关系

    作者:徐铖;杨啸林;朱广瑾;张正国

    目的 探讨以腰围(WC)和腰臀比(WHR)为评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和以体重指数(BMI)为评价指标的全身性肥胖与心室复极不一致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Philips Trim Ⅱ型静息心电图仪,测量2 045名黑龙江省普通成人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设定QTc>440 ms为异常.结果 QTc和异常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随年龄和各项肥胖指标值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女性显著大于男性.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心率和收缩压对OTc异常有显著影响;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也分别对QTc异常有显著影响,腰围对模型的贡献大.结论 肥胖是影响QTc以及异常率的独立显著性因素,与心室复极不一致性有显著相关.中心性肥胖相对全身性肥胖在衡量成人心室复极不一致性上更有优势.

  • 抗抑郁剂联合低剂量奥氮平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作者:房艳艳;周伟;赵娜;张勤峰;常传霞;吕玲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联合低剂量奥氮平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将194例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7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均给予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研究组同时联用低剂量奥氮平.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HQ—15)、12项健康调查简表(SF—12)评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①两组患者HAMD评分、PHQ—15评分在治疗后第4、8、12周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患者在组间(F=36.12,9.82;P<0.01)、时点间(F=12.55,18.86;P<0.001)、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F=61.37,18.86;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SF— 12量表的PSC、MCS因子评分在治疗后4、8、12周均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问(F=38.94,38.15;P<0.001)、时点间(F=50.26,52.32;P<0.001)、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F=68.45,69.87;P<0.001)有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问期无统计学差异(t=1.7680,1.6463;P>0.05).结论:抗抑郁剂联合低剂量奥氮平对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躯体症状、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对心电图的QT间期没有明显影响.

  • T波检测和QT间期提取策略

    作者:王大雄;顾永跟;徐耕;顾正浩

    提出一种T波检测和QT间期提取新策略,应用QRS波群起始点和终末点检测算法,检测到QRS波群的起始点和终末点;从QRS波群的终末点出发,向后求出16点线段参数的LS估计;根据LS估计确定窗口,在窗口内检测出T波的峰谷值位置,从而检出T波;从峰谷值位置向后根据LS估计确定R点和R回归直线,根据心电数据和R回归直线在R点前的偏离程度确定T波终末点,从而提取QT问期.应用具有广泛认可度的MIT-BIH数据库中QT数据库的所有具有T波终末点专家标记的数据文件来验证算法,在专家标记终末点的3 542个T波上获得98.2%的检出率,提取QT间期获得1.0 ms的平均误差,提取QT间期的准确率为97.2%.

  • 一种新的T波终点定义方法及其在QT间期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周青;江依法;叶含笑;刘师少;王海舜

    T波终点识别是ECG信号QT间期检测中的关键技术.由于T渡末端呈对数衰减及易受杂音叠加的影响,使得高精度的T波终点识别显得困难.定义T渡末端衰减率至某一阈值δ的时刻为T波终点,并将此法应用于QT间期的自动检测.以T波顶点为标识,将其后的0.2 s数据叠加成一个平均信号φ(t),以函数(φ)(t)=Aeat拟合φ的末端,并利用小二乘法确定其参数.将此φ函数作为模板去匹配心电图的T渡可获得相应的A和α值,并通过微分运算得出T波终点的位置.利用此方法进行QT间期检测,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QT间期的检测与分析

    作者:孙中伟;彭屹

    心电图中的QT间期主要反映了心室复极化的时程,而QT间期的变异蕴含了心室复极变化的重要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对研究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针对QT间期自动检测算法、QT离散度分析和QT变异性分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QT间期对RR间期变化的响应及HRV与QTV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朱逸;杨啸林;彭屹

    体表心电图作为无创和连续的监测手段,在心脏安全评测方面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心电图中的间期时间序列包含着重要信息,其中以反映心动周期的RR间期序列,以及以QT间期为代表的反映心室复极化时程的间期序列,在临床上为基础,相关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就QT间期对于RR间期变化的响应,以及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变异性(QTV)关联性分析,分别介绍了其分析方法和研究进展,并且展望了可能的应用前景.

  •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QT间期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魏立和;朱凤艳;吉中孚

    本文报道了60例服用利培酮或氯氮平的精神病人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特点.

  • 雷米芬太尼对全麻气管插管诱发QTc 间期延长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房宁宁;张兆平;顾美蓉;高宏;孙国华

    目的 观察和评价雷米芬太尼对全麻患者气管插管诱发QTc 间期延长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冠心病择期普外手术患者50 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 组)和雷米芬太尼组(R 组).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1 ~1.5 mg/kg 和维库溴铵0.15 mg/kg 后3 min,双盲法分别≥40 s 给予雷米芬太尼1.0 μg/kg(R 组)和等容量生理盐水(C 组).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0 )、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后1 min (T1 )、雷米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后1 min(T2 )、气管插管前即刻(T3 )、插管后30 s(T4 )、2 min(T5 )以及4 min(T6 )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描记心电图(ECG).结果 R 组QTc 间期在T4 、T5 和T6 均短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QTc 间期在T4 、T5 和T6 与T0 比显著延长(P <0.01);对照组随着气管插管伴随的QTc 间期>440 ms的病例数显著多于R 组(P <0.05).结论 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诱发QT 间期延长,同时可减弱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 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蓝荣芳

    目的 观察右心室心尖部(RVA)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8例,术中将心室电极分别放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右心室心尖部,给予S1S2刺激,并测量S2刺激后体表心电图的QRS间期、QT间期和Tp-e间期.结果 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同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31.31±10.00)ms vs.(156.40±13.16)ms,P<0.001],QT间期[(334.62±11.75)ms vs.(351.09±20.13)ms,P<0.01]及Tp-e间期[(71.97±13.03)ms vs.(83.48±14.81)ms,P<0.05)]也明显缩短,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有明显的影响.

  •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与T波顶峰后宽度的关系

    作者:房莉;张建义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T波顶峰后宽度(TpTe间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2010-10-2011-06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1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 UCG)测定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 (NLVH)组.比较两组TpTe间期、校正TpTe间期(TpTec)、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RS时限、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比较不同血压水平对TpTe间期的影响;EH患者左心室不同构型TpTe间期改变的特点.结果 与NLVH组比较,LVH组TpTe间期[(100.0±23.3)比(85.3±14.1)ms]、TpTec[(108.6±26.7)比(91.4±15.4)ms]、QTc[(435.0±23.6)比(420.0±23.5)ms]、QRS时限[(105.3±22.3)比(95.6±16.1)ms]均延长(均P<0.01),LVMI[(142.8±29.3)比(82.5±19.0)g/m2],LVEDD[ (58.9±7.5)比(47.6±6.5)cm],IVST[ (9.7±1.0)比(8.8±1.2)cm],LVPWT[ (9.4±1.1)比(8.5±1.1)cm]明显增大(均P<0.01),QT间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Te间期在不同左心室构型间的改变为:离心型肥厚>向心性肥厚>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正常心室形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TpTe间期、TpTec与LVMI (r=0.43,0.44)、LVEDD(r=0.41,0.43)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MI、LVEDD是TpTe间期重要的影响因素(β=0.026、0.280).结论 TpTe间期可作为评价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靶器官损害程度的心电学指标之一.

  •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间期延长分析

    作者:石建喜;朱宏日;王瑞超;高明秀;周小东

    目的 分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间期延长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6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1组,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2组,选取同期入院尚未接受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治疗的60例精神病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患者QT延长率分别为20.3%、25.8%、1.7%,观察组1组与观察2组QT延长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QTc测定结果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观察2组QTc明显大于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精神病患者QT间期延长,且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更为明显,在用药时需严加把握药物适应证,合理用药,确保患者安全.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钾和QT间期的影响

    作者:石建喜;朱宏日;王瑞超;高明秀;周小东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钾和QT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6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患者血钾异常现象发生率及QT间期延长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656例患者中,共46例患者发生异常现象,血钾异常发生率为3.4%,QT间期延长发生率为6.3%;齐拉西酮、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氯氮平等药物均可引发血钾异常,但齐拉西酮所引发的QT间期延长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药物.结论 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对患者血钾及QT间期造成影响,临床上必须加以重视,定期进行检查,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需及时干预.

  • 短 QT 综合征

    作者:葛利军;郎立国;曲凌光

    心脏性猝死中具有正常心脏形态结构的猝死占20%[1],包括长 QT 间期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等。1993年,Algra [2]等首次提出短QT间期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 QT间期缩短者心脏猝死的危险性为QT间期正常者的2.4倍。2000年,Gussak[3]等提出短QT间期为一种新的临床症候群,而于2003年被Gaita[4]等将其正式命名为短QT综合征( short QT syndrome,SQTS)。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家族性猝死、短QT间期和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通过程控电生理刺激诱发心室颤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短QT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被逐渐揭示。笔者就特发性SQTS的发病机制、心电图表现、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介绍。

  • QT间期与RR间期对LQTS患者心脏事件的预警价值

    作者:常栋

    先天性长QT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 ,LQTS)是由于心脏钾离子或钠离子通道等基因突变(即离子通道病)产生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1]。此外,细胞膜电位改变也可诱发长QT综合征[2]。 LQTS发病率为1/7000-10000[3,4]。临床表现为突发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s de pointes,TdP),引起急性心脏事件---晕厥、心脏停搏或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等。

  • 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率校正QT间期和QT离散度的研究

    作者:张洪亮;王勇;罗勤;柳志红;赵智慧;熊长明;倪新海;何建国

    目的:检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心率校正的QT间期(heart rate-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和QTc离散度(QTc dispersion,QTcd),并评价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因初步诊断为PH而进行有心导管术的患者.记录静息12导联心电图,手工测量QT间期并用Bazett公式进行校正.根据平均肺动脉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轻-中度PH 组和重度PH组.结果:共入选201例患者.男性患者的QTc和QTcd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重度PH组的QTc比对照组高[(436.1±39.4)ms vs.(407.6±24.8)ms,P=0.037],重度PH组的QTcd(68.5 ±20.9)ms高于对照组(45.1 ±12.6)ms和轻-中度组(58.6 ±14.7)ms(P=0.002;P=0.003).此外,女性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r=0.207,P=0.03;r=0.236,P=0.012).结论:本组资料中女性PH患者的QTc和QTcd与平均肺动脉压正相关,且在重度PH患者中显著增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SCN10A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心电生理中的作用

    作者:段嘉霖;陶婧雯;李林凌;刘念;阮燕菲;闻松男;林立;白融;王琳

    目的:从组织层面探究SCN10A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心脏电生理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选择为标准Wistar大鼠和新西兰大耳兔.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究SCN10A在心脏组织中的分布.使用兔楔形心肌块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正常+ A-803467组、ATX-Ⅱ组和ATX-Ⅱ+ A-803467组,研究使用A-803467特异性阻断SCN10A,观察其对QT间期、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和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在大鼠心脏组织中可见SCN10A表达.在兔楔形心肌块实验中,ATX-Ⅱ+ A-803467组较ATX-Ⅱ组,其90%内膜动作电位时程(513.83vs.760.09ms,P<0.05)和90%外膜动作电位时程(550.67vs.809.19ms,P<0.05)均明显缩短,QT间期明显缩短(703.83vs.1018.71ms,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下降(0vs.57.1%,P<0.05).结论:SCN10A在大鼠心脏组织中表达,特异性阻断SCN10A具有缩短动作电位时程、QT间期以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47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