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

    作者:郭宝强;张星;郭小丹

    目的:分析探讨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大肠癌组织43例、良性病变的组织21例、癌旁的正常组织19例进行Ang-2表达情况检测。结果 Ang -2在大肠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7.67%,在良性病变的组织阳性表达率为31.00%,在癌旁的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8.63%,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率与其他两种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ng-2的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癌组织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癌组织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 Ang-2在大肠癌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大肠癌发病、发展、转移、侵袭的重要原因。

  •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血管生成素-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波;郭书萍

    微血管异常是银屑病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与银屑病的发生、持续存在及复发密切相关.本实验的目的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 uNK细胞在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期间子宫异常出血中的作用

    作者:盛秋;杨俊;任桂英;刘会婷;于学文;李芬

    目的 探讨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替勃龙)期间子宫异常出血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的表达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绝经后采用替勃龙治疗者发生子宫异常出血(n=29)与非治疗者发生出血(n=31)时内膜组织中uNK细胞(CD56+细胞)表达及其与VEGF及Ang-2的关系. 结果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子宫内膜组织中uNK细胞计数分别为67.49±7.52和33.67 ±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EGF和Ang-2阳性表达率、过表达率均高于非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NK细胞与VEGF、Ang-2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绝经后替勃龙治疗可能通过诱导内膜组织中uNK细胞的聚集,通过促使VEGF和Ang-2分泌增加,进而影响内膜血管的稳定性,从而参与了异常出血的过程.

  • 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毛平安;吕雪霞

    目的: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脑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柴牡醒脑汤.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和MMSE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和第12周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及血清中VEGF、Ang-1和Ang-2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积分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MMSE积分(P<0.05);治疗第6周和第12周后观察组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全血高切黏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6周和第12周后血清中的VEGF、Ang-1和Ang-2显著性的高于相同治疗时间对照组(P<0.05).结论:柴牡醒脑汤联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柴牡醒脑汤改善血液流变学,进而促进病变部位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

  • Ang-1/Tie2系统与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刘帅;刘学政

    血管生成素1(Ang-1)是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家族包括Ang-1、Ang-2、Ang-3、Ang-4四种分子.其共同的特异性受体为Tie-2.目前对Ang-1/Tie2系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成熟、抑制血管渗漏及炎症的作用研究相对深入,在创伤后修复、缺血后再通、肿瘤、糖尿病并发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等多种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促血管生成素-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倩倩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是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及视网膜脱离,可导致包括终生失明以及多种严重并发症.促血管生成素-1是影响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文就Ang-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 白藜芦醇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株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bFGF和Ang-2表达的机制

    作者:崔平;南娜;康洁;李军会;申景然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SO-RB50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SO-RB50细胞株,分别加入6.25、12.5、25、50、100 μmol/LRes,对照组加等量0.5%二甲亚砜(DMSO),孵育24、48 h后,MTT方法观察Res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测定50 μmol/L Res处理48 h后VEGFA、bFGF和An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Res可显著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生长,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Res作用后VEGFA、bFGF和Ang-2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es具有抗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bFGF和Ang-2表达有关.

  • Ang-1、Ang-2及Tie-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来震;姜立刚;刘立峰

    很多细胞因子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其中参与血管新生的血管生成素(Ang)在肿瘤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研究表明[1]在大多数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激活,具有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建的作用.本文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与前列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 Ang-2、COX-2及CD105联合检测评价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作者:白关玲;张林西;李海军;郝秀轻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和环氧合酶-2 (COX-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7例食管鳞癌标本及其切缘正常食管组织12例中的Ang-2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Ang-2和COX-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均较正常组织高(P<0.05);Ang-2的阳性表达和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COX-2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COX-2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39,P=0.028).对随访10年的97例患者进行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ng-2和COX-2阳性患者10年生存率分别低于Ang-2与COX-2阴性患者(P<0.05).结论 Ang-2和COX-2的过度表达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两者具有正向协同性,可以作为临床肿瘤抗血管治疗的靶点和判断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大肠癌组织中Ang-1、Ang-2及受体Tie-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闫巍中;温春阳;张继红;王爱平;王彩芹;史忠新

    目的:旨在研究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促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析Ang-1、Ang-2和Tie-2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探讨三者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Ang-1、Ang-2和Tie-2的表达;RT-PCR检测Ang-1、Ang-2和Tie-2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的表达.结果:Ang-1、Ang-2与Tie-2在癌组织高、中、低分化程度上的表达呈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蛋白与RNA表达越明显(P<0.05).结论:Ang-1、Ang-2及Tie-2的表达程度与大肠癌的进展呈正相关.

  • 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超然;孙忠人;仇立波;孙琦

    目的:研究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修复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电针组、针刺组与空白组,每组30只.再将其随机分入5个治疗时间点,即1天组、3天组、5天组、7天组、9天组,每小组6只.在大鼠腿部近膝关节骨隆突处用造模装置制造压疮后针刺组取压疮局部皮肤进行傍刺治疗,电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观察治疗过程中创面/修复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与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压疮皮肤Ang-1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3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针刺5天组低于针刺3天组(P<0.05);大鼠压疮皮肤组织Ang-2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1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空白1天组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与7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7天组(P<0.05);电针5天组高于针刺5天组(P<0.05);针刺5天组高于空白5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电针5天组低于电针3天组(P<0.05);针刺7天组低于针刺5天组.结论:电针傍刺能促进大鼠压疮皮肤创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压疮皮肤中Ang-1及Ang-2表达情况有关.

    关键词: 压疮 电针 傍刺 Ang-1 Ang-2
  • CGZXP对心肌缺血大鼠局部Ang-1、Ang-2蛋白表达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作者:林德仿;蒙荣森;赵雅红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大鼠局部Ang-1(心肌血管生成素-1)、Ang-2(心肌血管生成素-2)蛋白表达及对缺血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各20只。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从肝治心组方组、麝香保心丸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方法选择冠脉结扎法诱导大鼠致病,统一造模后24h开始给药,1次/d。以造模为起始时间,14d后解剖大鼠观察心肌情况,并检验Ang-1、Ang-2蛋白表达。结果从肝治心组方组对于大鼠的对外界反应、精神、食欲活动、皮毛质感等改善效果均显著由于对照组;从肝治心组方组和麝香保心丸组的Ang-1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而Ang-2表达则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从肝治心组方组能够抑制Ang-2并促进Ang-1表达,从而促进缺血血管的新生,实现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和抗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

  • Ang-2、Cox-2及VEGF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卓越;李敬岩

    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目前已知的两个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VEGF是一类作用强、特异性高的可溶性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等特性密切相关.

  • WWOX和Ang-2在乳腺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李义强;徐墨

    目的:通过WWOX和Ang-2基因在乳腺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相关蛋白含量以及表达,来进一步分析WWOX和Ang-2在女性乳腺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试验,选取乳腺良性肿瘤中正常组织13例、原位癌12例、浸润癌45例(其中病理组织学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15例)共70例.结果:(1)wWOX、Ang-2基因在正常乳腺组织、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6.92%(10/13),66.67% (8/12),40.00%(18/45);53.85% (7/13),58.33%(7/12),75.56%(34/45)且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统计学方法Spearman分析,二者在三种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s=-0.336,P<0.05).(2) WWOX、Ang-2蛋白在乳腺浸润癌组织病理分级Ⅰ、Ⅱ、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50% (10/16),35.71%(5/14),20.00%(3/15);56.25%(9/16),78.57% (11/14),93.33% (14/15)且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乳腺浸润癌病理分级Ⅰ、Ⅱ、Ⅲ级中呈负相关(rs=-0.369,P<0.05).结论:在乳腺癌生发过程中,WWOX、Ang-2二者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WWOX表达下降、而Ang-2升高,并且二者在病程中呈负相关作用.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少平;董卫国;罗和生;余琼芳;方春华;胡亚华;张险峰

    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也是重要的转移方式,其活跃程度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系统足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途径.研究证实,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系均有Ang-2 mRNA的表达,且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1].Ang-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亦显著高表达,与其病理分期、预后密切相关2-4.检测并探讨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结直肠癌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

  •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何荣荣;周怀君

    血管生成素家族(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生成因子.Ang家族编码四种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能与受体Tie-2结合,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应用以Ang家族或其受体为靶标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治疗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鼻咽血管纤维瘤中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贤敏;李志春;张声;易自翔;林功标;陈晓云;陈建福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鼻咽血管纤维瘤(JN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鼻咽血管纤维瘤扩展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Ang-1、Ang-2、Tie-2蛋白及CD34在30例JNA(JNA组)、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JNA组Ang-1、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24/30)、76.67%(23/30)、100%(30/30),对照组分别为80%(16/20)、30%(6/20)、45%(9/20),两组患者Ang-1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JNA组Ang-2及Tie-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CD34呈低阳性表达、JNA组呈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17.6007±3.03881、14.0267±2.9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在JNA组不同年龄、性别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90%)明显高于Ⅰ+Ⅱ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边组织中Ang-1的表达与Ang-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Ang-2蛋白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Ang-1与Ang-2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中相互拮抗,Ang-2可能决定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当Ang-2高表达而Ang-1低表达时,促进JNA外周组织的血管生成;反之则抑制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推测Angs及其受体系统在JNA外周组织血管生成和肿瘤扩展性生长中的调节作用是以Ang-2的作用为主导.

  • EC序贯T化疗对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疗效及Ang-2、V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葛述科;孙嘉忆;高伟;郭文斌

    目的 研究EC序贯T化疗对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疗效及Ang-2、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10例,以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EC序贯T化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Ang-2、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ng-2以及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以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序贯T化疗对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有效调节Ang-2以及VEGF水平,降低心肌酶以及肝功能水平,提升治疗效果.

  • Ang-2、VEGF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施怡;李勇;陈石伟

    目的 探讨Ang-2、VEGF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6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癌周淋巴管阳性表达及胃癌组织中Ang-2、VEGF的阳性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Ang-2、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和54.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Ang-2、VEGF表达与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Ang-2阳性表达组淋巴管密度平均为(15.32±3.25)个,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2.65±2.51)个,P<0.05;而VEGF阳性表达组淋巴管密度平均为(15.06±3.17)个,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2.48±2.49)个,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中Ang-2、VEGF能够促进癌周微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Ang-2、VEGF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管转移的重要指标.

  • 阿维A对尖锐湿疣复发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Ang-2的影响

    作者:焦健;赵宸;马伟元

    目的:确定阿维A对尖锐湿疣复发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及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冷冻疗法去除皮损.治疗组加口服阿维A胶囊(0.5 mg/kg·d)1个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Ang-2含量的变化,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复发率为23.3%,对照组53.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4+ T细胞升高,CD8+ T细胞下降,CD4+/CD8+比值升高,Ang-2含量降低.结论:阿维A能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和降低血管生成素含量有关.

65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