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素和鞘内给药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寇小格;梁东良;石金河;侯景玉;杨飞云

    将6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仅给予高压氧和内科输液,治疗组48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激素和鞘内给药,在疗程的30 d内和30 d后分另q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估,以探讨激素和鞘内给药的疗效.

  • 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双途径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应用效果

    作者:杨生军;张春满;郝文炯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3例开颅手术术后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n=31)和B组(n=32).A组采用常规静脉滴注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进行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予以每日10 mg的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B组总疗程短于A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葡萄糖、蛋白质及pH水平变化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颅内压和白细胞计数有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所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静脉滴注联合10 mg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持续腰大池引流并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护理体会

    作者:林洁琼;杨芳;黄恋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并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护理要求及质量.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13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性分析.结果:持续腰大池引流并鞘内给药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结论:护理人员掌握严格、有效的护理操作,能有效的促进颅内感染患者痊愈.

  • 激素和鞘内给药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发性脑病

    作者:寇小格;梁东良;石金河;侯景玉;杨飞云

    我科自2001-11~2003-02共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后发性脑病患者26例,均在高压氧(HBO)与内科输液的基础上加用激素和鞘内给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结核性脑膜炎腰穿放脑脊液鞘内注射1例护理体会

    作者:经纯;高鸿燕;刘瑶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抗结核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行鞘内给药能确保抗结核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有效浓度,是防治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后遗症的有效手段.

  • 小儿重症结核性脑膜炎10例治疗体会

    作者:许新俗;程军

    我科1996年~1999年共收治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10例,男6例,女4例,均符合结脑诊断标准.10例中惊厥6例,颅神经损伤2例,偏瘫1例.除对症及支持治疗外,采用大量全疗程联合抗结核药物,包括初期强化治疗3个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巩固治疗半年(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维持治疗10个月(异烟肼+利福平).早期并给地塞米松0.1mg~0.25mg/(kg@d)静滴,待脑脊液正常后减量,改强的松1mg/(kg@d),连用30天.晚期或有椎管阻塞时鞘内给药,异烟肼25mg~50mg,地塞米松1mg~2mg,每周3次,至脑脊液恢复正常.并发脑积水加乙酰唑胺25mg~50mg/(kg@d),分3次口服,不缓解者可行侧脑室穿刺;并发脑脊膜蛛网膜炎加透明质酸酶12.5U~250U,稀释于10ml注射用水中,每周1次鞘内给药,10次为一疗程.

  • 鞘内给药治疗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

    作者:宗克仁;郑万琴;黄英;刘绍信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M)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是小儿结核病中严重的一种,预后凶险,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联合抗结核治疗及对症处理,疗效均不理想.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鞘内给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脊髓鞘内给药改良法--腰骶部埋管及直接注射

    作者:唐甩恩;周文华;顾钧;张富强;刘惠芬

    为降低鞘内埋管动物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脊髓鞘内慢性套管埋植方法进行改良:长期慢性给药,可在腰骶部埋管;对急性处理或给药次数不多的可在腰骶部直接注射给药.传统方法埋管,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25%和30%,腰骶部埋管致残率为5%,直接注射给药合格率为100%.是二种鞘内给药的新的选择方法.

  • 喷他佐辛对剖宫产患者鞘内给予芬太尼引起皮肤瘙痒的影响

    作者:权哲峰;池萍;张本厚;贺海丽;马冬梅;李昕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对于剖宫产患者鞘内给予芬太尼引起的皮肤瘙痒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喷他佐辛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断脐5 min后A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15 mg,B组静脉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后发生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嗜睡和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降低(P<o.05);两组恶心呕吐、嗜睡和寒战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喷他佐辛能明显降低剖宫产患者鞘内给予芬太尼引起的皮肤瘙痒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局部抗生素治疗

    作者:武元星;崔进贝;王亮;宁亚莉;王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系指生物源性感染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医院获得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逐渐增多,多见于脑外伤术后和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的颅内感染,且死亡率高。有报道称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达14.81%[1],神经外科术后革兰氏阴性菌颅内感染病死率高,对此Erdem等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病死率高达45%( Neurol India)。随着这些耐药菌对常用药物的低抑菌浓度( MIC)水平逐渐升高,使得那些理论上常规静脉应用原本可以有效的药物,很难在病灶区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这便提出了脑室内/鞘内局部给药的方法。但显然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到目前为止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等机构从未正式批准过某一抗生素可直接应用于脑室内/鞘内给药。中国的医疗行政部门同样也没有批准过抗生素可以经脑室内/鞘内给药,仅在某些药物说明书中有所提及。

  • 鞘内给药治疗颅内细菌感染

    作者:时忠华;蔡学见;陈铮立;王玉海;董吉荣;刘斌

    目的探索神经外科鞘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方法.方法以3 15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77例为研究对象,主要对采用鞘内给新型抗生素如噻吗灵、头孢他啶、万古霉素等治疗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74例治愈,3例(3.89%)死亡.治愈组中有1例遗留有轻度腰痛,余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鞘内尽早给高效、敏感的抗生素对治疗神经外科的颅内感染可降低死残率,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1例的护理

    作者:徐敏;杨春芬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蛛网膜下隙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血管及部分脑实质病变的疾病[1].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为严重的一种,此病呈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且病死率高.应用抗结核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抗结核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2],全身给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脑脊液置换相当于炎性引流,能加快炎性物质排出.鞘内给药能增加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形成局部高浓度的杀菌环境,抑制炎性反应,减少渗出,抑制纤维化而防止黏连.2011年5月,本院感染科收治1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临床药师参与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诊疗的实践体会

    作者:贾立华;李忠东

    目的 通过参与对1例前交通瘤和双侧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探讨多重耐药茵颅内感染病例的药学监护点,分享抗菌药物应用得失体会.方法 临床药师在患者治疗中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建议,分析患者病情和感染因素,调整抗菌药物,联合脑室内和鞘内阿米卡星给药,并进行全程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医师采纳药师建议,患者颅内感染得到控制,并且没有出现器官功能的损伤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术后颅内感染治疗应注重去除感染因素,依据药敏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药学监护下适时启用和停用局部用抗菌药物.

  • 利福平鞘内给药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

    作者:叶琳;张齐龙;叶海蓉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针对14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激素、脱水治疗以及鞘内注射异烟肼(H)、地塞米松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利福平(R),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 鞘内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分析

    作者:刘家斌;欧阳懿;王明琦

    目的:观察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的患者,实施间断腰穿减压;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颅内压、诱导期天数及预后,评价鞘内给药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9例行鞘内给药治疗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率7/9,腰穿减压组10例,治愈率8/10;颅内压各周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可以考虑频繁的腰穿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 喷他佐辛硬膜外PCA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和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张武光

    目的:观察比较喷他佐辛与吗啡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P组、M组。 P组采用0.16%喷他佐辛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M组采用0.02%吗啡配伍0.2%左旋布比卡因行PCA,PCA采用LCP模式。记录两组病人术后4、12、24h镇痛评分(VAS)、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尿量,以及两组发生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嗜睡和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3例产妇出现恶心、呕吐,无嗜睡及瘙痒,而M组有12例(30%)出现恶心、呕吐,8例(17.5%)出现瘙痒,4例出现嗜睡。与M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嗜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采用0.16%喷他佐辛行PCEA镇痛均能达到与吗啡一样的效果,且不良反应率更低。

  • 鞘内注射谷氨酸受体6反义寡核苷酸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成龙;张飞;张娟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谷氨酸受体6( GluR6)反义寡核苷酸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NS组、同义组、错义组、反义组,各8只。对小鼠左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造模后1~6 d,四组分别鞘内给予生理盐水5μL及同义寡核苷酸、错义寡核苷酸、反义寡核苷酸各5μg,1次/d。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5、7、10、14天测量小鼠左侧足底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 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PWTL)。结果造模第5、7天,反义组的PWMT、PWTL维持在基础值水平;造模后第10天,反义组左侧足底PWMT开始下降,第14天PWTL开始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同义组、错义组、NS组相比较,反义组PWMT、PWTL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鞘内注射GluR6反义寡核苷酸能改善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

  •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周乃强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8例SA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置换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变化、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置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头痛缓解、意识障碍持续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置换组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置换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疗效好,更好地预防并发症发生,可作为治疗SAH的有效方法.

  • 脑脊液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G-杆菌感染

    作者:张庭保;欧阳和平;孙登江;任军;汤军;彭彬玉

    目的 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鞘内给药在治疗G-杆菌所致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神经外科术后脑脊液培养结果为G-杆菌感染的患者34例,均给予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鞘内给药治疗.结果 34例患者中32例有效,有效率为94.12%.2例无效,无效率为5.88%,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2.9%,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脊液持续引流+结合药敏的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简单、有效.

  • 抗生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合理应用

    作者:黄怀钧;梅斌;李华钢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合理应用。方法:对药物分类与选择、联合用药问题、血脑屏障因素、鞘内给药途径、适应证等分别阐述。结果: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52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