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哮喘为突出表现的癫发作一例

    作者:辛光宾;李立新;姜佃云;刘尧

    患儿女,10岁。因发作性呼吸困难6个月入院。半年前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呈发作性,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每次持续3~15 min,发作时伴心悸和视物模糊,无意识障碍,无肢体阵挛性抽搐、强直,无咬舌及尿失禁,无自动症及精神失常,无短暂性发愣及点头等。未经治疗可自然缓解,缓解后无意识朦胧、昏睡、头痛、肌肉痛等。发作多出现在白天,尤其在雪地上和夏季阳光下行走时,夜间极少发作,每月发作3~5次;间歇期正常。曾在当地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口服氨茶碱、阿斯咪唑、异丙嗪治疗20 d,症状无缓解。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新法接生,无头部外伤及毒物接触史。家族中其母亲患癫病。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心电图、全胸X射线、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2次均异常,示全脑有周期性、爆发性高波幅3~4周/s的棘慢波发放。以15周/s闪光刺激时诱发哮喘,出现呼吸困难伴心悸和视物模糊。体检:P 122次/min,R 48次/min,BP 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性、以呼气期为主的哮鸣音。心率122次/min,节律规整,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脑电图示全导程有高幅、单个及多个棘慢波发放,诊断为全身性癫发作。给予口服苯巴比妥60 mg/d,20 d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2次复查脑电图均正常,持续服药12个月后逐渐减量,共服药18个月,以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 眼睑肌阵挛癫癎误诊为抽动障碍一例

    作者:孙岩;陈浩;常浩;朱沂

    患儿,男,8岁,因反复抽搐5年伴眨眼3年就诊.患儿5年前出现热性惊厥,每年1~2次,3年前出现无热抽搐,表现为强直发作,每年2~3次,并且出现眨眼,每次发作2~3 s.发作无明显诱因,有时每天发作数十次,有时数天未见发作,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给予"氟哌啶醇"和"安坦"逐渐加至各3 mg,2次/d,发作未控制.后于我院就诊行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见:患儿清醒时出现3~5次/s的眨眼,每次持续3~4 s,脑电图(EEG)见广泛不规则的4~6 Hz棘慢和多棘慢波;8 Hz闪光刺激可见每秒3~6次的眨眼,眼球上翻,亦见伴眼睑抽动而无睁眼,头部呈2~4次/s强直性后仰并向右侧偏转,EEG见3.5~5 Hz同步的棘慢波和多棘慢波发放(图1);10 Hz闪光刺激亦见上述相同发作,另见每秒2~3次的上肢尤其是肩部的上抬内收,下肢略屈曲,身体似从椅子中弹起,EEG见2.5~3.5 Hz同步的棘慢波发放(图2),持续整个闪光刺激过程,发作随闪光刺激停止而停止,EEG也恢复正常,意识无丧失.患儿自己眨眼有时也可诱发上述发作,但发作较轻.

  • 闪光刺激在癫痫病人脑内电极的生理光驱动及病理光效应研究

    作者:徐欣;Navarro V;Dinkelacker V;Dupont S;Adam C;凌至培

    目的 报告1 例癫痫病人脑内电极对闪光刺激的反应.方法 1 例部分性难治性癫痫病人在术前评估时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枕- 颞叶脑组织内不同部位置入电极,病人处于睁眼或闭眼状态,使用1-40Hz 频率的光源刺激.结果 出现明显生理性光驱动的电极接触点全部处于枕叶内侧面,靠近距状裂,但不同的电极接触点由于位于距状裂上下及距离其远近不同,出现生理光驱动的效果不同,未发现病理性光效应.结论 通过癫痫病人脑内电极的置入,特别是在枕叶内侧面置入脑内电极,可以得到确切的关于视觉系统的生理信息.

  • 儿童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癎2例报告

    作者:郑培华

    儿童癫癎发作变化多样,现将所见2例报告如下.例1,男,9岁,1999年5月就诊.主因半年来发作性手抓外生殖器,继而坐地,面部潮红,双眼发红,呼吸急促,伴有鼾声,额头大汗,每次持续2~3 min,发作后如常.家人初以为小儿"作怪",询问患儿不予承认,以后又有发作,曾带去就诊于泌尿科,未发现异常.起初1~2个月有1次.近1个月来发作4次.既往否认有脑外伤史,分娩时有脐绕颈史.否认有家族癫癎病史.查: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好,头面部无畸形,心肺(-),腹软,肝脾未及,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利,反应正常,颅神经(-),四肢活动自如,腱反射对称,病理征(-).常规脑电图:基本节律9~12 c/s的α节律,头前部两侧同步阵发性出现4~7 c/s中幅节律,闪光刺激及声音刺激出现阵发性高尖波.头颅CT(-).在脑电图检查后再次就诊时,患儿突然发作1次,症状同前,约2 min后,从地上坐起,如同平常,询问刚才情况,全然不知.据发作症状及脑电图检查,诊断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给予卡马西平50 mg,2次/d,3个月后复诊发作次数减少.

  • 71例闪光诱发脑电图报告

    作者:陈树昶;邓昭华;陈晟

    目的:探讨光敏感性患者在不同闪光频率刺激下脑电图(EEG)变化的价值.方法:71例光敏感性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常规描记EEG.闪光描记EEG,A组用15Hz闪光刺激,B组用3Hz闪光刺激,采用相同的闪照10秒,停5秒为闪照周期,按"倍周期"时序计数,作卡方比较和秩次分析.结果:常规EEG异常率38%,闪光脑电图异常率82%,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AB组采用不同的闪光频率及光刺激时间的长或短,其结果也就不同(卡方:P<0.05,秩次:P<0.01,总平均秩次:A组:17.1,B组:30.9).结论:闪光刺激比常规检查EEG的异常率明显提高(56%).闪光频率对不同的患者存在有一定的选择性.闪光刺激时间越长,癫(癎)发作的机率就越高.

  • 特殊脑电图检查在疑似癫(癎)患者癫(癎)波检出率中的应用

    作者:郑小红;孙冲

    脑电图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癫(癎)的检查方法,这种辅助诊断对临床诊治癫(癎)具有重要意义,但癫(癎)作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其(癎)样放电常常呈间歇性发放,而常规脑电图检查受记录时间短和条件的限制,经常记录不到异常放电,特殊脑电图(闪光刺激、蝶骨电极)可促进癫痫发作及诱发(癎)样放电的出现,因此加做特殊脑电图可弥补常规脑电图检查的不足.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脑电图检查方法在疑似癫(癎)患者癫(癎)波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

  • 癫痫患儿不同眼状态间断性闪光刺激光敏性特征及脑电图分析

    作者:陈新;沙飞;江卫

    目的 研究癫痫患儿不同眼状态间断性闪光刺激(IPS)光敏性特征及EEG分析.方法 选取IPS阳性癫痫患儿,分析不同眼状态下IPS光敏性特征及EEG特征.结果 104例患儿中,背景正常101例(97.1%),背景活动减慢3例(2.8%).间期有癫痫放电99例(95.1%),其中广泛性放电66例(63.5%)、局灶放电20例(19.2%)、广泛性+局灶性放电13例(12.5%).IPS广泛性放电96例(92.3%),局灶性放电8例(7.7%).合眼+闭眼+睁眼IPS阳性患儿IPS时临床发作率显著高于其余患儿(χ2=4.575,P=0.032).光敏感程度随刺激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加,当闪光频率在8~25 Hz时IPS阳性数量呈现峰值.间期广泛性放电患儿IPS均为广泛性放电,65.0%的间期为局灶性放电患儿IPS为广泛性放电;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84,P<0.001).结论 IPS阳性多见于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儿.合眼、睁眼状态下IPS阳性率高于闭眼状态,且8~25 Hz频段时IPS阳性率高.当三种眼状态IPS均阳性时,IPS易诱发发作.IPS放电特性与间期EEG及发作类型密切相关.

    关键词: 闪光刺激 眼状态 EEG
  • 失对焦敏感的脑电图表现及其与临床发作的关系

    作者:王薇薇;吴逊

    失对焦敏感(FOS)为上世纪80年代初Panayiotopoulos首先应用此词,是在此以后描述的诱发脑电图癫癎样波暴发及临床发作的一种特殊状态,文献报道不多[1].1949年Walter等[2]报道仅在闭目状态下闪光刺激才起作用的病例;1962年Atzen等[3]研究发现,1000例癫癎患者中有29例闭目可诱发棘波及尖慢复合波;以后陆续有这类病例报道.

  • 不同色光刺激对大鼠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场电位的影响

    作者:林玲;刘国良;赵伟达;章茜

    目的:检测不同色光刺激对大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场电位的影响.方法:将1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麻醉固定,分别在左(右)大脑Vl区慢性植入记录电极,在额叶植入参考电极,于术后第5、7和9天给予白、红、绿色闪光刺激,分析不同实验时间和色光刺激对大鼠V1区场电位幅值和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色光和实验时间对大鼠V1区神经元场电位的幅值和面积均有影响(P均<0.05).其中白光所致场电位在第7、9天较刺激前和第5天均增强(P<0.05),且与红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光刺激后V1区场电位在第7、9天较刺激前增强(P<0.05),且在第9天强于红光(P<0.05).各实验时间红光刺激后Vl区场电位无明显变化.结论:白、绿色闪光刺激均能致大鼠V1区的电活动明显变化.

  • 闪光刺激对大鼠初级视皮层脑电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林玲;刘国良

    目的 检测并验证闪光刺激对大鼠初级视皮层(V1区)脑电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10只成年SD大鼠在左侧(右)慢性植入电极,予术后第5、7、9天分别给予白、红、绿色闪光刺激并同时记录V1区皮层脑电波.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大鼠视网膜感光蛋白Rhod-opsin和S-opsin,以及大鼠V1区感光蛋白S-opsin.结果 于术后第7、9天给予大鼠白、绿色闪光刺激,V1区脑电波的幅值和面积与刺激前相比有显著性增加(P<0.01),而术后第5天,V1区脑电波在闪光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红色闪光刺激对V1区脑电波无明显影响(P>0.01).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大鼠视网膜感光蛋白Rhod-opsin和S-opsin均表达阳性,V1区感光蛋白S-opsin表达阳性.结论 白、绿色闪光刺激能增强大鼠初级视皮层的电活动,并呈现出强直后增强现象.

  • 癫[间] 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几种脑电图诱发试验及评估

    作者:潘映辐

    癫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癫发作是可治的病征,关键是在发病早期能得到正规的合理的治疗.目前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而脑电图(EEG)有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尤其是在病史可疑或难以获取时.据国内外报道(包括我们40多年的工作结果),成人和5岁以上儿童EEG加常规的诱发试验(以下简称BEEG),如深呼吸、睁闭眼或闪光刺激,癫病人发作间期样放电(EFD)的检出率均在30%左右[1~5].但有些诱发方法可进一步提高EFD的检出率,本文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结合近年文献资料,就诊断性诱发试验和鉴别诊断性EEG诱发试验作一简介.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患儿男,5岁。因视力模糊2个月,四肢乏力15 d步行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视力模糊,仅看清眼前物体,运动稍迟钝,扶手可行走上楼,半月前出现四肢乏力,构音模糊,吞咽硬物困难,偶有呛咳及二便失禁,无昏迷、抽搐、头痛和呕吐等。患儿G2P2足月顺产,既往史、家庭史正常。入院查体:皮肤正常,神倦,淡漠,反应迟钝,心肺腹(-);双上睑下垂,右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张力减弱,肌力Ⅳ级,腹壁反射减弱,提睾反射存在,左侧巴氏征阳性,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尿17-酮类固醇(17-KS)24.4 μ mol/L,24 h尿,降低,皮质醇测定正常。染色体检查:46,XY,血长链脂肪酸(VLCFA 24∶0/22∶0),峰面积比测定值为25.3,较对照组(23.5)高,2个月后升高至38.5,而对照组为16.8。脑脊液:总蛋白830 mg/L,IgG 0.33 g/L,IgA 0.07 g/L,IgM 0.04 g/L(均升高)。电测听:左耳中度聋,右耳轻度聋。B超: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脑电图:清醒状态下记录各导联弥漫出现1.2~7.0 Hz 25~100 μ V复形慢波,有较多15~30 Hz 5~30 μ V β波重叠,间有少量8~9 Hz 25~50 μ V α波,杂有尖波及尖慢波,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无改变,评价为广泛性重度异常脑电图;1998年12月CT检查:两侧脑室三角区,后角周围白质见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区,边界清,病灶中央尚可见点状钙化影,增强可见轻度环型强化;肾上腺皮质萎缩考虑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999年2月复查CT: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后部、后角脑白质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未见强化,病灶发展达双侧额、颞部,与旧片对比原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变有所发展。诊断较明确,病情恶化出院。

  • 优化后招飞脑电闪光诱发技术设备在脑功能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勇胜;贾宏博

    目的:研究优化后的脑电闪光诱发(PSA)技术设备对脑功能鉴定的作用,为提高空军招飞选拔的效率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采用 PSA 技术检查3000名参加空军招飞的应征青年,观察新旧技术设备对脑功能的鉴定效果。结果:在 PSA 鉴定的4项 EEG 指标“节律同化”“倍数反应”“小数反应”“异常脑波”中,新技术设备对“EEG 异常”和“EEG 边缘异常者的“节律同化”指标的诱发效果均提高显著;“倍数反应”和“小数反应”指标仅在确定为“EEG 异常”者中表现为显著提高;“节律同化”指标的持续时间可作为对脑功能分级的量化指标。结论:PSA 技术设备是鉴定“边缘异常”脑功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