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董艳;卢军利;邢兰访;侯艳茹;李保民;朱爱华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92例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与治疗组(46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地高辛口服控制心室率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2次)联合氟伐他汀(40 mg/d)口服,用药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P-选择素及部分血流变指标的变化.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vWF、D-Dimer、TAT、P-选择素水平下降,部分血流变指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改善高血压病并发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可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 逐瘀通脉胶囊佐治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杨许慧;刘涛生;郭宏伟;张爱军

    目的 观察逐瘀通脉胶囊佐治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中的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H型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逐瘀通脉组,每组48例.逐瘀通脉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TXB2、vWF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1、TXB2、vW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TXB2、vWF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逐瘀通脉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能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

  • 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作者:黄毅忠

    目的 了解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患者血栓前状态变化情况.方法 对23例IMS患者血清P-选择素(P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2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非中间综合征组(AOPP组)比较.结果 IMS组血清Ps、uPA和vWF水平分别为(42.38±14.12)pg/L、(1.68±0.52)μg/L、(164.33±33.16)%;AOPP组分别为(31.57±12 31)pg/L、(1.23±0.41)μg/L、(135.45±31.21)%;对照组分别为(21.62±12.27)pg/L、(0.61±0.42)μg/L、(112.27±31 41)%.IMS组高于对照组和AOPP组(P<0.01或P<0.05);PAI:IMS组为(1.36±0.38)Au/ml,AOPP组为(0.93±0.31)Au/ml,对照组为(0.74±0.29)Au/ml,IMS组低于对照组和AOPP组(P<0.01或P<0.05).结论 IMS患者机体纤溶功能受损,表现为纤溶亢进,其受损程度较AOPP患者重.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作者:谢灵芝;王飞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栓前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情况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27例MS患者(MS组)及正常健康人20例(对照组).MS组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又分为2组,Ⅰ亚组(无斑块)68例,Ⅱ亚组(有斑块)59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Ⅰ亚组和对照组比较,Ⅱ亚组IMT显著增大,PT、APTT及TT水平均缩短,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亚组除FIB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对于改善M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ES-PE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6-KPGF1α、TXB2、vWF、GMP-140含量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侯敬;陈燕;朱艳菊;李斯宁;张秀荣

    目的::观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S-PE)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6-酮-前列环素(6-KPGF1α)、血栓素B2(TXB2)、vWF、GMP-140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以孕34周为界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晚发型)两组,每组40例;选取同期40例正常妊娠的健康单胎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组)。三组孕妇产前晨起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6-KPGF1α、TXB2、vWF和GMP-140的含量。结果:早发型组孕妇TXB2、vWF、GMP-140含量显著高于晚发型组和正常对照组,6-KPGF1α含量和6-KPGF1α/TXB2显著低于晚发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前状态因子的变化可提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且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较晚发型更加严重,血栓倾向较大。

  • 丹参注射液治疗慢乙肝肝硬化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作者:赵旭春;刘颖翰;张剑平;朱丽英;曹文智;高秀英;王玮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慢乙肝肝硬化血栓前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测定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栓学指标: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和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根据血栓前状态的纳入标准明确慢乙肝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将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vWF、FDP和D-D测定值分别为:(230.81±78.39)%、(8.20±3.15)mg/L、(0.73±0.14)μg/ml和(243.37±79.85)%、(8.29±2.89)mg/L、(0.80±0.17)μg/ml;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WF、FDP和D-D测定值分别为:(104.41±50.89)%、(3.89±1.37)mg/L、(0.41±0.15)μg/ml和(241.96±80.86)%、(8.26±2.83)mg/L、(0.79±0.17)μg/ml.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vWF、FDP和D-D测定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对慢乙肝肝硬化血栓前状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时迎俊;陆忠良;赵玉良

    目的:观察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含量,探讨凝血及纤溶机能紊乱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生发展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ICU及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25例,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4例,及28例健康体检者,空腹安静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含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处于血栓前状态.因此,D-D的检测对于COPD的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

    作者:蒋蕾;李聪;郁瑞平;陈铎;翟红卫

    目的 研究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具有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住院有DVT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的孕妇150例和正常妊娠择期剖宫产的孕妇50例.随机分为干预1组、干预2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50例.干预1组在术前3~5 d(术前24 h停药)和术后24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3~5 d;干预2组于术后24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3~5 d,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不进行预防性抗凝.4组分别于术前及用药3 d后检测PLT、PT、APTT、FIB、D-Dimer、TXB2、vW值.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血栓前状态参数,比较4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3 d后的D-Dimer、FIB值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3 d后的PLT、PT、APTT值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TXB2、vW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1组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2组1例患者.患者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小腿明显肿胀,患侧腓肠肌有明显压痛,彩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影像,根据临床表现予以确诊.干预1组和干预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干预2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对照1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对照2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干预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改善孕产妇的血栓前状态,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手术前和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与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 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陈百坚;王晶;吴雪洵;丁邦晗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候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对中医证候中血瘀证形成有诊断意义的、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的以上27项进行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主成份分析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结论:瘀血证是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参考主成份分析结果,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对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血瘀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 血栓前状态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分析

    作者:黎燕;张舰;张晓茗

    目的:探讨研究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血的血栓状态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住院分娩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以及正常分娩孕妇各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为早发组、晚发组以及正常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四项、栓溶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凝血止血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结果:早发组患者的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明显低于晚发组与正常组,而栓溶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晚发组,各组统计结果有明显性差异(P<0.05),而凝血四项PT明显缩短、FIB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晚发组,APTT、TT指标三组间无明显性差异。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状态较正常组更为严重,在临床监测中,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变化预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概率,其可作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研究

    作者:詹碧鸣;孙文华;董一飞;胡建新;吴延庆;洪葵;程晓曙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05例。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202)和窦性心律组(n=203);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将心房颤动组患者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99)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n=103)。记录各组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3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吸烟史比例、BMI、空腹血糖( FP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24 h 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24 hSBP、24 hDBP、24 h平均脉压(24 hPP)高于窦性心律组,24 hSBP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低于窦性心律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比容(HCT)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RHI低于窦性心律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D-dimer、Fib、HCT高于窦性心律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4 hPP与RHI、D-dimer、Fib、HCT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均相关,其可能为患者血栓前状态的预测指标之一。

  • 慢支急发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作者:帕尔哈提·塔衣尔;再努热木·艾则孜

    目的 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抑制剂(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及凝血四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 慢支急发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三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慢支急发患者APTT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慢支急发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及凝血等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支急发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 益肺活血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栓前状态肿瘤坏死因子-α、纤维蛋白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董克州;朱益敏

    目的:观察益肺活血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PT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蛋白(FI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例COPD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肺活血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TNF-α、FI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00%和64.00%,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NF-α、FIB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肺活血方能够通过干预炎症-凝血机制改善COPD血栓前状态.

  • 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中医药研究进展

    作者:简亚平

    高血压病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PTS),纠正PTS能更好地防治血栓并发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高血压病PT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取得了一定进展:从病机认识、证型分析及体质特点开展了基础研究;运用体质防治方案、活血化痰法、活血祛瘀中药及中药提取物防治高血压病PTS有一定临床效果.

  • 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作者:李爱云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导致血黏度增加和血栓前状态,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病因之一.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HCT)、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进行检测,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早期血栓前状态及其干预研究

    作者:杨敏;马平;徐文会;张宏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早期血栓的形成情况,对比前列地尔(凯时)和低分子量肝素对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下肢缺血再灌注组、下肢缺血再灌注+肝素组、下肢缺血再灌注+前列地尔组.夹闭大鼠股动脉并用张力带绑扎下肢,建立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察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和血管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以及经药物干预后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两个药物组CD41表达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而两个药物组间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管内皮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两个药物组TM表达均高于再灌注组(P<0.05),且肝素组高于前列地尔组(P<0.05),结论: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形成,而预防性给予前列地尔和肝素可有效抑制此状态形成,二者作用环节不同,抗凝效果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形成倾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严小枫;涂亚庭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管病变为基础,患者体内存在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抗内皮细胞抗体致血管内皮损伤,并引起局部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积.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SLE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目前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脑梗死高危人群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作者:赵静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者(PTS)在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凝固法检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25名正常者(对照组)外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浆GMP-140,Fg,PAI-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t-PA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PTS, 降压的同时给予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治疗可能会降低其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 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作者:欧阳迎春;徐丽;余琴

    目的 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3倒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和对照组.疏血通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 d,对照组除不使用疏血通,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洲量两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 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tPA、PAI-1活性、D-D争vWF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而时照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间比较发现,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PAI-1活性、D-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而血浆tPA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结论 短期疏血通静脉输注可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

  • 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

    作者:

    目的 探讨溪黄草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的作用.方法 选择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标志物异常患者10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0名.Ⅰ组和Ⅱ组均用溪黄草5 g加凉开水60 mL,保持50 ℃~60 ℃浸泡1 h后饮服,连服28 d,Ⅰ组每日服1次;Ⅱ组每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Ⅰ组和Ⅱ组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29 d查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肝肾功能,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查肝肾功能.观察比较各组ET、VwF、GMP140、DD.结果 Ⅰ组和Ⅱ组治疗前ET、VwF、GMP140、DD及hsCR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和Ⅱ组治疗后ET、VwF、GMP140、DD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溪黄草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前炎性状态.

602 条记录 9/31 页 « 12...6789101112...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