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原去势大鼠松质骨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德元;高文魁;白峰;王伟;李智钢;闫自强;马力夫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松质骨骨密度、力学性能及骨小梁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用纯种SD 雌性大白鼠72 只,随机分为高原去势组和平原去势组、高原对照组和平原对照组.术后分别在海拔高于3000 m 的高原和低于500 m 的平原饲养.并于术后1 个月、3 个月和6 个月测量大鼠的股骨骨密度和腰椎生物力学强度,并行Micro-CT 分析.结果 3 个月时,高原和平原饲养的去势大鼠骨密度下降较为显著(P <0.05),且高原去势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平原去势组(P <0.05),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 >0.05).6 个月时,除平原对照组骨密度无显著变化,其他三组骨密度均有显著降低,且高原去势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去势6 个月以后,高原去势组、平原去势组、高原对照组和平原对照组抗压强度较去势后1 个月分别降低29.48%、24.85%、15.63%和3.98%,高原去势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1).Micro-CT 分析显示,高原去势组大鼠骨的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数目(Tb.N)显著低于其他组,骨小梁分离度(Tb.Sp)则较其他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可引起骨代谢异常,并加速骨质疏松发展的进程,应用Micro-CT 分析有助于研究高原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骨小梁结构变化.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李军杰;宋旸;张致身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改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D成年大鼠12只,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采用4-VO动物模型模拟SD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透射电镜观察TIA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胞突终端水肿,造成微血管管腔狭窄.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胞突终足在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水肿,机械性压迫微血管,从而成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不同钙摄入量对大鼠氟牙症发生的影响

    作者:欧阳伟;李玉晶;刘佐民;董凤英

    目的 观察不同钙摄入量对大鼠氟牙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低钙、中钙(即标准钙)、高钙量的饲料喂养大鼠并使其摄取0.1 mol/L NaF水,同时设对照组.2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用氟离子电极、显微放射照相、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各组动物上中切牙釉质平均氟含量及矿化程度和结构.结果 随摄入钙量的增加,大鼠上中切牙釉质中的氟含量减少(P<0.01),釉质平均吸光度值减低(P<0.01),釉质矿化程度增加.结论 牙齿发育期摄钙量越多,牙齿氟中毒程度越轻;补钙是预防氟中毒,提高硬组织矿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 寻常型白癜风皮损的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漆军;许铣;庄国康;张作舟

    用透射电镜对10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皮损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白癜风皮损存在着黑素细胞、角朊细胞、郎汉斯细胞和基底膜病理变化,以皮损边缘处明显.3例标本的表皮有类似于淋巴细胞的单一核细胞浸润,其中1例单一核细胞与郎汉斯细胞紧密并列.一些真皮树枝状细胞与淋巴细胞相接触,并向表皮移行,显示白癜风病理变化类似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提示郎汉斯细胞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γ射线照射红细胞超微结构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许德义;彭明喜;余红卫;张哲;张继伟;董国飞

    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病死率高,且目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而用γ射线辐照血液被认为是预防TA-GVHD的主要方法[1].本研究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了γ射线辐照后红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变化,以评价辐照红细胞的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热应激小鼠脑电图表现及脑组织的电镜观察分析

    作者:杨芬;万琪;吴松笛

    目的研究急性热应激条件下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脑电图的变化.方法采用恒温恒湿动物箱建立不同温度(24℃、34℃、37℃、38.5℃、40℃、42℃,各60min,相对湿度60%)的热应激模型.观察成年昆明种小鼠的行为表现,监测体温及脑电图.透射电镜观察大脑海马组织的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34℃环境温度仅引起小鼠直肠温度升高.37℃以上的环境温度不仅使小鼠直肠温度升高,还使其发生脱水,且诱发小鼠惊跳、逃窜行为;脑电图出现明显异常,幅值增大,节律减慢,但42℃环境温度下脑电图频率增快.电镜检查结果提示只有42℃环境温度才引起海马组织病理性改变.结论小鼠对环境高热敏感,随着核心温度升高出现行为性体温调节,其脑电图及脑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反映了高温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40℃以下环境高温引起的急性脑功能紊乱是可逆的,42℃的环境温度可造成脑组织结构改变,大多数小鼠会因中暑而死亡.

  • 胆汁纳米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李永国;文宇;杨竹林;魏红;刘威;谭爱玲;吴晓瑛;王群伟;黄生福;Kajander EO;Ciftcioglu N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胆汁中的分布情况及微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鉴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75例胆囊胆汁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和钙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胆汁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为61.3%,其中出现完全或部分黏附于管底壁的白色沉淀者,纳米细菌阳性率为75.7%,而沉淀完全呈絮状或无沉淀者,阳性率为47.4%,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胆汁标本经透射电镜扫描均发现纳米细菌.钙染色的阳性率为38.7%, 与免疫组化染色相比较,其灵敏度为58.7%, 特异度为93.1%,假阳性率6.9%,假阴性率41.3%.结论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联合透射电镜扫描可鉴定纳米细菌;钙染色对纳米细菌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紧密黏附于管底的白色沉淀是纳米细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微生物学特性.

  • 选择性深低温阻断猴脑血流对脑干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作者:高永军;徐蔚;冯忠堂;江基尧;付登礼;曹毅;唐一平

    目的探讨在选择性深低温(<20℃)条件下,阻断猴脑双侧颈内动脉血流60min后实验动物复苏的可能性及对生命体征、重要内脏器官功能、脑干功能以及脑干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离双侧颈内动、静脉,颈外静脉和腹股沟动、静脉.于右侧颈内动脉插管冷灌注和同侧颈内静脉插管回流静脉血,阻断双侧颈外静脉和左侧颈内动、静脉血流建立脑局部体外循环,通过腹股沟动、静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根据二者的变化调整冷灌注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观察脑温变化过程中生命体征的改变,降温前后分析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动物复苏后取脑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7只猴均完成选择性深低温阻断脑血流60min实验,其中5只安全复苏.当脑温由37℃降至34.5℃时,出现血压和心率的短暂性增高,随后降低.在深低温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维持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稳定,脑温恢复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在血流阻断前后脑干功能无明显变化.血常规(除外白细胞计数)、蛋白质、碱性磷酸酶和胆碱脂酶等项指标在深低温阻断血流前后的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其余各项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转氨酶类、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三酰甘油以及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降温过程中,光学显微镜检查脑干形态和组织结构无异常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脑干内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形态正常,细胞膜完整,胞浆内细胞器无异常,细胞核膜完整,常染色质丰富,分布均匀,脑桥部分神经纤维有髓壳分层、溶解等改变.结论选择性深低温阻断猴脑双侧颈内动脉血流60min后,实验动物可以安全复苏.深低温阻断血流会对生命体征产生短暂的影响,但可予以纠正,对脑干功能、内脏器官功能以及脑于组织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无显著影响.深低温可以大大增强猴脑干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同时又不会对全身重要脏器产生损害,为临床应用深低温技术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 关节软骨浅表层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陈崇伟;卫小春

    目的观察正常关节软骨浅表层的超微结构.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正常成年兔膝关节软骨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透射电镜下正常成年关节软骨浅表层由三层结构组成:上层为一黏液层,中层为一层细胶原纤维网,下层为含梭形细胞的胶原纤维层.结论浅表层的三层结构是关节软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豆磷脂酰胆碱对幼年大鼠脊髓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建东;侯纪寿;侯一平;张天东;张志娟

    目的:观察大豆磷脂酰胆碱对幼年大鼠胸段脊髓前角内突触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大鼠脊髓神经突触可塑性及大豆磷脂酰胆碱作用机制.方法:①实验于2004-03/12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研究室完成.选用5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将大鼠分为2组:大豆磷脂酰胆碱添加喂养组和对照组,每组11只.大豆磷脂酰胆碱添加喂养组:大豆磷脂酰胆碱500mg/(kg·d),溶于50mL双蒸水灌胃,1次/d;对照组:等量双蒸水灌胃,1次/d.两组均自由进食(标准基础饲料)和普通饮水.②喂养8周,灌注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胸段脊髓灰质前角内突触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密度的变化.用点阵测试系统和点计数法测算脊髓胸段前角灰质内突触的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的膜面积密度.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2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豆磷脂酰胆碱添加喂养组大鼠胸段脊髓前角灰质内突触的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的膜面积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8.27±3.98)个/μm3,(0.058 7±0.007)μm2/μm3;(18.36±3.14)个/μm3,(0.026 4±0.009)μm2/pm3,t=13.032,9.181,P<0.01].结论:添加大豆磷脂酰胆碱喂养幼年大鼠,大鼠脊髓突触数量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增加,提高了幼年大鼠脊髓神经突触可塑性.

  • 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桂茹;杜宝东;王晓明;王海涛;孙乐

    目的:观察强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豚鼠分5组,1组作对照,其余4组分别暴露于8和12 Hz,声压极为120及130 dB SPL的次声声场中,每日持续5 h,连续给声4 d.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次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结果:强次声暴露后的4组动物耳蜗毛细胞出现一些损伤变化:表现为线粒体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嵴紊乱,细胞核膨胀或固缩等.损伤特点为外毛细胞损伤,而内毛细胞正常;130 dB SPL组比120 dB SPL组损伤明显;12 Hz组与8 Hz组损伤无明显差别.结论:强次声波对豚鼠耳蜗毛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 不同温度NaClO溶液根管清洁作用的扫描电镜研究

    作者:刘启成;牛卫东;刘智新;顾杨;杨贤东

    目的:探讨温度变化对NaClO溶液冲洗根管效果的影响.方法:30颗离体单根管下颌双尖牙,用不锈钢K型锉,以标准法进行根管扩锉.随机分为3组,每组10颗牙,分别进行根管冲洗.A组,5.25%NaClO+System B;B组,5.25%NaClO+15%EDTA C组,5.25%NaClO +System B+15%EDTA,然后将牙根沿纵轴均匀劈开,常规方法制作扫描电镜标本,将根管壁分为冠1/3、中1/3、尖1/3三个区域进行观察.结果:C组根管壁玷污层及残存碎屑显著减少,冠1/3、中1/3管壁,A组与B组、B组与C组及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P<O.01,P<O.05);尖1/3管壁,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P<O.05).根管壁牙本质小管口直径,在冠1/3、中1/3、尖1/3,A、B及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或P<O.01).结论:5.25%NaClO加热后与15%EDTA联合应用,增强了根管清洁的效果.

  • 不同灌注液对人离体小动脉保护作用的超微观察

    作者:李学渊;陈宏;张健;章伟文;俞彰

    目的 研究不同灌注液对离体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手指近端毁损伤,缺乏再植条件或患者放弃再植的18指近节离断手指(热缺血时间<2 h),分成3组,每组6指,分别在指动脉内灌注能量合剂(A组)、肝素钠+1%利多卡因(B组)和生理盐水(C组),4℃保存.分别于灌注后2、4 6 8、12、16、24 h切取指动脉3 mm,固定后切片电镜下观察小动脉在不同时间段超微结构的变化.另取离断指体近端未缺血的健康指动脉3 mm直接固定,为对照组.结果 电镜下观察:A组灌注8 h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线粒体仅轻度肿胀,嵴变短.B组灌注4 h后,线粒体明显肿胀和内质网扩张;8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进一步肿大,嵴稀疏.C组灌注2 h后,内皮细胞轻度肿胀,少数脱落;4 h后,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开始肿大;8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线粒体进一步肿大,部分出现空泡,嵴减少,基质变淡.与A组和C组比较,小动脉经肝素钠+利多卡因灌注后内皮细胞脱落延迟至16 h.结论 能量合剂灌注液对离体小动脉的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 纤溶酶和分散酶诱发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作者:王志良;汪枫桦;张皙;王方;孙晓东

    目的:评价纤溶酶和分散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8只兔均分6组.组1,5眼内注射分散酶0.025 U,组2为0.1 U;组3,6注射纤溶酶1 U,组4为4 U.组5,6术后15 min取眼球行组织化学检测,其余组术后7 d内行临床检查、视网膜电流图(ERG)及扫描、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扫描电镜证实组1,2,4均能诱发出部分或完全性PVD(8/8,8/8,8/8),除组3(6/8).组5,6组织化学显示均发生眼内炎(8/8,8/8).ERG显示组1,2暗适应眼大电反应的a,b波振幅均显著下降(均P<0.01),组3,4无显著改变(均P>0.05).组1,2眼出现视网膜结构损伤、视网膜出血和白内障发生.结论:眼内注射纤溶酶和分散酶均能诱发出PVD,前者眼内毒性反应小,后者大.

  • 国产葛属药用植物叶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曾明;郑水庆;张汉明;叶熙亭;陶朝阳;苏中武

    葛根是一味常用中药,其原植物为豆科葛属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和粉葛(P. thomsonii Benth.).除上述两种植物外,同属的一些植物如食用葛、峨嵋葛、三裂叶葛等在我国部分地区也作葛根使用[1].我们已对葛属植物的花粉[2]及花冠表面显微特征[3]进行了研究,而叶片作为植物的外部分之一,其表皮和毛被特征必将快地反映外界环境的变化,一些特征已明显处于基因的控制之下[4],从而成为分类和鉴定的有用证据.尤其是随着电镜扫描(SEM)的应用,这些特征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分类群的区分.本文报道了野葛、粉葛及同属的6个种和1个变种植物叶表面特征的SEM观察结果,以期为更好地识别种、变种,并为该属植物的鉴定和分类提供更多的形态学依据.

  • 小儿肝穿刺活检53例光镜和电镜观察

    作者:王宗敏;戚幼芳

    目的:探讨小儿肝病穿刺活检的病理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小儿肝穿刺标本53例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见肝细胞肿胀和毛玻璃样细胞,伴点状或碎屑状坏死,汇管区见纤维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EB病毒性肝炎胞浆内可见疱疹病毒样颗粒;肝糖元累积症胞浆空淡,电镜下见胞浆内大量糖元堆积.结论:肝穿刺活检可作为小儿肝病的确定诊断,区别乙型肝炎病理分型和分期并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磁共振成像效应

    作者:谭延斌;武新英;张景峰;张敏鸣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为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成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包被的SPIO.实验组为浓度分别为0.01、0.05、0.10、0.15 mg/ml的SPIO,共同孵育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为细胞在不含SPIO的培养液中孵育.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对SPIO的摄取情况.采用Calcein-AM法检测细胞活性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进行荧光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局部粘着斑蛋白激酶(FAK)进行荧光染色,评价细胞迁移、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SPIO在细胞内的分布及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SPIO的含量.通过Philips 3.0T 磁共振,对细胞琼脂凝胶细胞悬液进行磁共振扫描,了解磁共振扫描时信号的变化.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按浓度依赖式摄取SPIO.与对照组相比随SPIO孵育浓度的增加,SPIO对细胞的活性的毒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纤维紊乱,FAK颗粒变粗,分布稀疏.SPIO主要位于胞质的溶酶体内,随孵育浓度的增加,溶酶体的数量增多,并出现大小不一空泡样结构.当SPIO浓度为0.15 mg/ml时,细胞内铁含量为(55.86±9.935)pg.磁共振扫描图像显示与SPIO共同孵育的细胞,信号出现明显的降低.结论:摄取SPIO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MR检测到,但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骨架、粘附、迁移造成了一定影响,而这些影响与SPIO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 益肠泰诱导CCL229人大肠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张丽红;蔡硕;郝宏党;王旭;蔡玉文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益肠泰治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通过电镜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益肠泰药物血清作用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各药物血清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更明显,中药大剂量组抑制率达65.60%,抑制效应呈时间依赖性(P<0.01).电镜观察,可见大肠癌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12 h可见凋亡峰(7.43%)出现,24 h达高峰为(26.10%).结论 益肠泰具有明显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诱导细胞凋亡是益肠泰治疗大肠癌的重要作用机制.

  • 肌纤维母细胞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作者:马宏;林元;陈光荣;吴荔香

    目的观察盆腔异位子宫内膜中肌纤维母细胞(MFB)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组织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4例异位子宫内膜及2例在位子宫内膜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α-SMA异位子宫内膜86.4%(38/44)MFB阳性,同一病人在位子宫内膜18.2%(8/44)MFB阳性,电镜证实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中存在MFB.结论MFB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起一定的作用.

  • 突出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病理学初步研究

    作者:谢其扬;叶君健;胡志坚;陈振斌

    目的探讨突出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超微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20例突出椎间盘的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可根据细胞及胶原纤维超微结构变化来判断;(2)细胞与胶原纤维退变程度一致;(3)破裂型与非破裂型椎间盘组织在退变程度上无明显相关;(4)退变程度与年龄及病程长短明显相关,而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无相关.结论电镜下腰椎间盘超微结构改变是判断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靠指标.退变程度与年龄及病程长短明显相关而与临床表现无关.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