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胆经原穴对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作者:胥林波;陈晓莉;段俊国;余曙光;张富文;周华祥

    目的:通过针刺肝胆经的原穴探讨肝胆经与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之关系.方法:对30只眼散瞳后取太冲、丘墟、非经穴,点作针刺前后的mfERG分析.结果:针太冲穴对mfERG第1环b波的振幅、反应密度升高(P<0.05),第5环及鼻下象限a波的振幅、反应密度下降(P<0.05);针刺丘墟对mfERG的总反应波、第6环、颞上象限、鼻下象限的a波振幅和反应密度升高(P<0.05),b波颞上象限的振幅和反应密度均升高(P<0.05);针刺非经穴点却无特异性的反应.结论:肝胆两经与眼有密切的相关性.

  • 糖尿病鼠的早期视网膜改变

    作者:曹雪霞;吴航;杨金奎

    目的 观察STZ诱导的糖尿病鼠视网膜的电生理和电镜改变. 方法 ICR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糖尿病(DM)组(经腹腔注射STZ造模).4周后行视网膜电生理检查,记录暗适应视网膜电图(Scot-ERG)和振荡电位(OPs),观察暗适应大混合反应a波、b波和震荡电位O2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取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 结果 (1)4周后DM组的a波、b波、O2波的振幅较NC组降低(P<0.05),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2)电镜下表现为神经节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变性改变. 结论 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可能是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改变,要早于微血管的变化;视网膜电生理改变能较早反映视网膜的病变.

  • 视觉电生理和视野改变与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关系

    作者:杨宏方;王敏;孙兴怀

    静态自动视野检查是目前诊断与随访青光眼的重要指标,但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其主观性强,容易受到受试者年龄、文化程度、理解水平、合作程度等的影响,所以寻找客观的、能早期反映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时的视功能改变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本文就几种有望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青光眼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如明视负波反应、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反应、视乳头成分、多焦视诱发电位等)与视野改变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鲁曦婷;管怀进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PhNR)是在明适应条件下,用亮光刺激时,紧接着b波缓慢出现的一个负相波.在蓝光背景下用红光刺激,则可引出振幅更大的PhNR.它是一种新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指标,可以特异性地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生物电活动.本文就PhN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的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诱发电位的观察

    作者:滕克禹;戴军;赵军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检测的意义.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将BRVO分为缺血型(hemorrhagic retinopathy,HR)与非缺血型(venous stasis retinopathy,VSR).ERG检查测a、b波峰时、振幅,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各子波峰时和振幅及各子波总振幅.VEP检查测P100波潜时和振幅.结果:BRVO缺血型a、b波峰时延迟,b波振幅降低,OPs总振幅亦降低,VEP P100波潜时延迟振幅降低,并且与BRVO非缺血型、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RG、OPs、VEP多项检查更有助于对BRVO分型,上述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可作为HR型BRVO的参考指标.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视网膜电图的测定

    作者:周跃华;李志辉;安伟丽;孟玉玲;邵慧;白凤阁;孙葆忱

    本研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差异均无显著性.由此推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中,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及负压吸引对视网膜的功能均无显著性影响.

  •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核反应分析

    作者:严良;陆豪;杨蕾;丁琦

    目的:观察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方法:应用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短M序列)对24例(32只眼)10~30岁、40~60岁正常人眼后极部约30°范围内视网膜行61个刺激阵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一阶核反应(first order kernel,FOK)测定,分别比较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排列的1~5环FOK 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以及黄斑鼻颞侧,后极部四个象限视网膜,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侧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结果:随离心度增加,FOK反应P1、N1波有振幅密度值逐渐降低、峰时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延长的特征;10~30岁年龄组正常眼P1、N1波振幅密度值较40~60岁年龄组大,峰时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四个象限间和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的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0岁年龄组正常眼黄斑鼻颞侧P1波振幅密度值鼻侧大于颞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0~60岁年龄组黄斑鼻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ERG一阶核反应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相对应.FOK振幅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说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退,FOK短峰时的出现可能与有功能锥杆细胞均相关.

  • 健康人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数字滤波纯化研究

    作者:陈子和;郑昌伟;雷博

    目的 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视网膜电图(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临床提取纯净的a波和b波波形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方法 系列研究.2010年10至11月对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应用数字滤波技术提取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信号中的a波和b波,通过分别测量计算时域波形图上a波和b波的周期并且对a波和b波进行傅里叶频谱分析,确定暗适应3.0和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同时对数字滤波器的阶对a-b复合波的波形及频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对明适应3.0及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频率范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 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14.99 ±2.39)~(25.35 ±3.77)Hz;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范围为(25.22 ±6.56) ~ (32.47 ±3.68)Hz.经Student-t检验发现,暗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小于明适应3.0 ERG中a-b复合波的频率(t=7.910,7.693,P值均<0.01).选择第三阶可以有效地从ERG中滤去振荡电位,同时又兼顾振幅的大小和时相位移的影响.结论 健康人群ERG可以利用a-b复合波低频率和振荡电位高频率的特征,通过数字滤波器进行分离.选取数字滤波器第三阶,将通频带设定于1 ~ 45 Hz,可以将振荡电位从ERG波形中滤去,获得光滑的a波和b波波形图.

  • 锥杆通路对人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时频域贡献的分析

    作者:戴加满;李世迎;阴正勤;王刚;孟晓红

    目的 探讨视锥通路和视杆通路对人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时频域不同成分的贡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20例受试者被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正常组和视锥通路异常组.所有受试者均依据ISCEV标准行双眼明暗适应3.0 ERG检查.导出数据后运用Matlab 7.0提取其振荡电位成分,傅里叶变换得到幅频图,拟合其频谱图后对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中暗适应3.0振荡电位不同子波成分的幅值分别为(48.63±4.29)、(158.00±32.75)、(69.27±30.31)、(38.5± 15.28)μV;视锥通路异常组分别为(4.12±3.20)、(71.25±25.43)、(48.96±20.05)、(36.84±14.26)μV.相对于正常组,视锥通路异常组前两个成分(OS1和OS2)幅值明显降低(t=16.68,5.77;P<0.01);两组明暗适应振荡电位频域均包含两个成分(主、次频成分),相对于正常组,视锥通路异常组的明暗适应振荡电位主幅值均明显降低(t=2.72,P<0.05,Z=-2.24,P<0.05);而对于次幅值,在明适应振荡电位中,视锥通路异常组明显低于正常组(t=4.20,P<0.005).结论 锥杆通路对明暗振荡电位均有贡献,视锥通路主要贡献时域内较早、频域内较高成分,视杆通路主要贡献时域内较晚、频域内较低的成分.

  • AQP4基因敲除小鼠PERG的变化及激光诱导其高眼压模型的建立

    作者:钱朝旭;汤伟;袁志兰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基因敲除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功能及基因缺失对高眼压模型小鼠眼压变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AQP4基因敲除(KO)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18只(36只眼),2%水合氯醛0.2 ml/10 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采用自制电极测量各小鼠的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使用532 nm二极管激光光凝角膜缘和巩膜上静脉的方法制作KO小鼠和WT小鼠的高眼压模型,使用IcareLAB回弹式眼压计每天中午测量小鼠眼压5次,取其平均值,观察AQP4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自眼压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合t检验分析各组数据.结果 KO小鼠PERG的P50振幅(5.53±1.31) μV,N95振幅(7.71±1.89) μV.WT小鼠的P50振幅(8.14±1.24)μv,N95振幅(11.30±2.61) μv.KO小鼠的P50和N95的振幅较野生型小鼠低,(t值分别为5.70和3.83,P<0.01),潜伏期也较野生型小鼠提前.KO小鼠(18只鼠36眼)光凝手术前平均眼压(6.61 ±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WT小鼠(18只鼠36眼)光凝手术前平均眼压(7.31 ±0.98) mm Hg,KO小鼠和WT小鼠之间的基础平均眼压值存在微小差异但有统计学意义(t =3.09,P<0.05).光凝手术后KO小鼠和WT小鼠的眼压值均在术后第1天上升到高点[(14.78±1.80) mm Hg,(16.44 ±1.46) mm Hg],达基础眼压的两倍多.之后两种小鼠的眼压值均逐渐降低,在第8天时KO小鼠与WT小鼠的眼压分别为(6.78±0.81) mm Hg,(7.44±0.86) mm Hg,基本降至术前基础眼压水平.结论 AQP4基因缺失可能破坏了小鼠的RGC功能,对小鼠的视网膜电生理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KO和WT两种小鼠高眼压模型眼压值变化的幅度基本一致,KO小鼠的眼压始终小于WT小鼠的眼压,并贯穿整个实验过程.

  • 笃斯越橘对兔眼光损伤前后视网膜电流图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作者:尹澜;皮裕琍;张卯年

    目的 探讨笃斯越橘对兔眼光损伤前后视网膜电流图(ERG)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只青紫蓝兔分为5组,每组7只兔.各组自由进食、摄水,对A、D组兔加用笃斯越橘匀浆.4周后,在光镜下观察D、E组兔视网膜组织学结构变化并测量光感受器细胞外核层(ONL)厚度及凋亡指数(AI);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方案确立的大混合反应ERG及振荡电位(Ops)对A、B、C组兔视网膜进行检测.随后进行光损伤照射.照射后A组停用笃斯越橘,C组加用笃斯越橘,B组保持不变.在光照后1 d、1和2周进行ERG检测.检测完毕,取A、B、C组兔视网膜进行组织学分析.对各组兔视网膜ERG潜伏期、振幅、ONL厚度及AI值比较采用双因素及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结果 (1)大混合反应ERG检测结果:A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4.079±0.841)ms,b波(35.629±6.865)ms;振幅:a波(83.936±10.807)μV,b波(280.931±27.807)μV.A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571±1.087)ms,b波(38.915±7.683)ms;振幅:a波(66.478±9.709)μV,b波(245.887±11.797)μV.B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635±1.661)ms,b波(42.985±3.164)ms;振幅:a波(69.331±12.355)μV,b波(197.331±16.157)μV.B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8.783±1.966)ms,b波(52.322±4.784)ms;振幅:a波(57.562±8.217)μV,b波(159.569±17.859)μV.C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115±0.940)ms,b波(43.242±4.662)ms;振幅:a波(72.812±4.403)μV,b波(207.815±14.373)μV.C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957±2.154)ms,b波(44.081±9.506)ms;振幅:a波(66.804±8.755)μV,b波(186.271±29.349)μV.A、B、C组间大混合反应ERG在饲养4周后及光照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a波:饲养4周后F=6.057,P<0.05;光照2周后F=13.296,P<0.05.潜伏期b波:饲养4周后F=9.949,P<0.05;光照2周后F=11.145,P<0.05.振幅a波:饲养4周后F=8.468,P<0.05;光照2周后F=4.844,P<0.05.振幅b波:饲养4周后F=70.194,P<0.05;光照2周后F=62.161,P<0.05);3组间ΣOPs值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饲养4周后F=17.482,P<0.05;光照2周后F=11.74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光照前大混合反应ERG振幅B组的a、b波及C组的a、b波均低于笃斯越橘饲养4周后的A组(B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3,0.000;C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1,0.000);光照1 d、1和2周后,A组的振幅b波较同期B组均明显升高(均P=0.000);光照后随用药时间延长,C组ERG检测值逐渐改善;光照2周后,C组较B组的b波潜伏期缩短,振幅提高(潜伏期P=0.008,振幅P=0.007).(2)视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光照前在光镜下观察兔视网膜组织,D、E组兔视网膜结构形态正常,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B组视网膜结构排列紊乱,有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碎解.A、C组视网膜结构改变介于D、E和B组之间.各组间ON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506,P<0.05).(3)各组间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126,P<0.05);B组AI值为(10.960±1.534)%,较各组明显增高(均P=0.000);D组AI值为(1.817±0.203)%,小于E组(P=0.000).结论 笃斯越橘对于暴露于正常昼夜日光交替下的兔视网膜有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光化学损伤的作用;预防性地使用笃斯越橘能明显降低光损伤的程度;光损伤后应用笃斯越橘有助于视网膜组织的修复.

  •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F亚单位缺陷对小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戴旭锋;庞继景;韩娟娟;戚艳

    目的 探讨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α1F亚单位在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和意义.方法 实验研究.将70只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为VDCC α1F-/-小鼠(突变纯合子),对照组为α1F+/+小鼠(野生型),每组35只.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α1F亚单位的表达情况;两组小鼠于生后3、6、9、14 d和3个月分别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并记录两组小鼠闪光视网膜电图(ERG).两组小鼠ERG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DCC α1F亚单位呈阴性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DCC α1F亚单位呈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丛状层(OPL),内丛状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可见少量表达.(2)α1F-/-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组织中的OPL逐渐变窄,至3个月龄时几乎消失;而α1F+/+小鼠视网膜OPL厚度始终变化不大.(3)α1F-/-小鼠暗适应标准强度闪光ERG b波振幅[(163.8±26.7)μV]较α1F+/+小鼠[(408.4±54.5)μV]明显降低(t=-9.017,P=0.000),而α1F-/-小鼠a波振幅[(208.2 ±27.3) μV]与α1F+/+小鼠[(196.0 ±24.2)μ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8,P=0.476).结论 VDCCα1F亚单位缺陷主要影响小鼠视网膜OPL的结构和功能.

  • 不同程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作者:康皓;徐延山;张红;杜蓓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征.方法 对正常人35例(35只眼)及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临床显著黄斑水肿(CSME)的患者40例(57只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根据OCT检查结果,将患者按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结果分为轻、中、重3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组与正常对照组的mfERG各反应值进行比较,运用一元相关性分析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组mfERG各反应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轻度DME的N1波振幅密度在环4[(14.67±4.91)nV·deg-2]、环5[(11.65±3.89)nV·deg-2]显著下降(t=2.179,2.529;P<0.05),P1波潜伏期在环3[(40.61±4.10)ms]有明显延迟(t=-2.133,P<0.05);中度DME的患者的P1波振幅密度在环1[(149.50±29.01)nV·deg-2]、环2[(59.33±25.96)nV·deg-2]、环3[(41.83±9.78)nV·deg-2]、环5[(22.00±5.52)nV·deg-2]显著下降(t=3.610,2.168,2.627,3.445;P<0.05),N1波振幅密度在环3[(18.10±4.21)nV·deg-2]、环4[(13.22±4.89)nV·deg-2]、环5[(10.37±2.33)nV·deg-2]显著下降(t=2.397,2.489,2.783;P<0.05),P1波潜伏期在环3[(42.86±4.72)ms]、环4[(44.33±5.56)ms]、环5[(46.31±4.72)ms]有明显延迟(t=-3.150,-3.210,-3.968;P<0.05),N1波潜伏期在环3[(23.05±3.06)ms]、环4[(22.41±3.36)ms]有明显延迟(t=-2.845,-2.098;P<0.05);重度DME的患者的P1波振幅密度在环1[(110.00±20.68)nV·deg-2]、环2[(62.40±27.90)nV·deg-2]、环3[(39.20±19.65)nV·deg-2]、环5[(21.60±11.12)nV·deg-2]显著下降(t=7.135,1.782,2.214,2.609;P<0.05),N1波振幅密度在环1[(41.63±39.17)nV·deg-2]、环3[(16.63±5.81)nV·deg-2]、环4[(11.20±7.42)nV·deg-2]、环5[(9.05±4.63)nV·deg-2]显著下降(t=2.714,2.282,2.736,2.858;P<0.05),P1波潜伏期在环1[(35.12±8.44)ms]、环3[(40.44±2.10)ms]、环4[(42.80±3.74)ms]有明显延迟(t=3.426,-2.710,-3.120;P<0.05),N1波潜伏期在环4[(23.36±4.05)ms]有明显延迟(t=-2.572;P<0.05).结论 随着DME的加重,中度和重度DME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mfERG反应值有显著相关性,mfERG联合OCT检查可客观、定量的反映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 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

    作者:屠颖;魏文斌;周丹;汪东生;刘研;赵明

    目的 综合分析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结果并了解病理性近视眼(PM)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确诊且连续观察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31例(36只眼),按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组10例(12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B组21例(24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对所有患者进行A、B超检查、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OCT(包括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析)和mERG检查.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数、佳矫正视力及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0°)、颞下、鼻下、鼻上象限P1波平均反应密度(Amp-P1)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CT与眼底检查黄斑病变和后巩膜葡萄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黄斑部1~9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以分组和区域作为固定效应,受试者作为随机效应;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Amp-P1值、眼轴长度、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31.77±1.27)mm,屈光度数为(-22.92±7.10)D,矫正视力为(0.31±0.25).B组:眼轴长度为(28.64±1.17) mm,屈光度数为(-14.03±5.37)D,矫正视力为(0.55±0.35).两组间屈光度数(t=4.20,P<0.01)和矫正视力(t=-2.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分区中1~5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2,0.048,0.009,0.002).两组mERG黄斑中心(0°)、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象限Amp-P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71,2.21,2.32,2.64;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RG黄斑区Amp-P1值与眼轴呈负相关(r=-0.498,P<0.01),与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468,P<0.01);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800,P<0.01),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05,P<0.01);屈光度数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16.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眼轴的延长、屈光度数的增加、眼底病变发生率的上升、矫正视力的下降、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薄,均可导致视功能逐渐下降.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检查、mERG检测能较早发现患者病变并监测病情进展.

  • 屈光参差性弱视同步记录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对比研究

    作者:封利霞;赵堪兴

    目的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分别进行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同步记录和多焦闪光VEP、ERG同步记录,并与30例正常对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视网膜区域弱视眼多焦图形VEP、ERG反应和多焦闪光VEP、ERG二阶反应振幅均降低,VEP特征峰潜时延长,ERG潜时无改变.弱视眼多焦闪光一阶反应VEP、ERG的反应振幅密度均降低,潜时无明显改变.多焦图形VEP波形异常程度中心区大于周边区,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弱视眼多焦图形和闪光二阶反应的视网膜-皮层传导时间(RCT)显著延长,闪光一阶反应RCT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弱视眼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眼的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且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中枢损害重于视网膜.

  • 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临床分析

    作者:王光璐;姜利斌;张晓君;王宁利

    目的 探讨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患者9例(14只眼),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7 ~ 53岁,平均36岁。患眼行视力、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ERG)、多焦ERG、视诱发电位、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色觉等检查。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多焦ERG的1环和2环P1波的潜伏期、振幅密度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患眼多焦ERG的1环和2环P1波的潜伏期、振幅密度与视力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9例(14只眼)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患者中,视力0.05 ~0.2者9只眼,0.3 ~0.6者4只眼,≥0.7者1只眼。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但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ERG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仅多焦ERG检查结果显示黄斑中心区功能受损。1环P1波潜伏期:患者组(27.67±1.07) ms,对照组(26.28±1.88) m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P<0.05);1环P1波振幅密度:患者组(42.71±15.48) nv/deg2,对照组(66.79±14.87) nv/deg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59,P<0.05)。2环P1波潜伏期:患者组(27.80±1.20)ms,对照组(26.91±0.82)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P<0.05);2环P1波振幅密度:患者组(24.99±8.49) nv/deg2,对照组(39.20±6.47) nv/deg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3,P<0.05)。患者组1环和2环P1波的潜伏期(r=-0.329,-0.369)和振幅密度(r=0.053,0.057)与视力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而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ERG检查均正常,多焦ERG改变为黄斑部锥细胞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

  • 视觉电生理检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党文婕;张旭

    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视觉电生理检查作为客观视功能检查手段,可通过检测青光眼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损伤,对青光眼的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发挥指导作用,在评价青光眼早期损伤方面具有优势,其中图形视网膜电图、明适应负波反应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可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结合新相关文献报道,对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检测早期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电生理功能检查和医学鉴定

    作者:张作明;李莉;龙潭;郭群

    目的探索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医学鉴定的作用. 方法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电图(ERG)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16例病例(包括飞行员和飞行学员各1例)进行功能评定,并与荧光血管造影和常规的眼科检查方法比较. 结果荧光造影证实11例(13眼)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其PVEP 的P100波幅值降低,峰时值均无明显改变;传统ERG 5种反应没有明显改变.mERG波幅值明显降低,降低区域与荧光血管所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对应.没有荧光渗漏,只表现为色素脱失和色素紊乱的陈旧性黄斑病变者mERG仍可以表现为异常. 结论 mERG能够对视网膜黄斑区病变进行客观反映,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航空临床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 视网膜脱离眼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

    作者:吴星伟;张皙;许迅;宫媛媛;孙勇;朱萍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RD)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  120例RD患者128只眼的LERG被记录分析, 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闪烁光频率31 Hz。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ERG的基波(1f)与二次谐波(2f)在RD眼振幅降低。1f的异常率在发病时间<1周组、1~周组、2~周组与4~周与8周以上组分别为15%、25%、47%、76%和91%,1f/2f的异常率为5%、14%、28%、64%和87%。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 2f的下降较1f更明显, 1f/2f呈升高趋势。在眼底镜下黄斑部脱离(48眼)与不脱离(80眼)两组中,1f与2f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f在前组的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在后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 黄斑部脱离组的1f/2f比值升高(P<0.05)。手术后佳矫正视力与复位前的LERG振幅有显著相关。结论 RD眼的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的功能损害同时存在,RD伴黄斑脱离者的视网膜内层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增加,RD眼的LERG振幅与解剖复位后的视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

  •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功能

    作者:张伟;赵堪兴;周南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48例受检者依屈光不正程度分为正视及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重度近视3组,每组16例进行检测,分析其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以及与屈光不正程度的关系.结果:随着屈光不正程度增加,反应密度明显下降,潜伏期未见延长.结论:近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提示有视网膜感受器功能障碍.

117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