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过敏史人群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处理

    作者:苏兆安;滕艳;张丽霞;束晓红

    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应用,眼底荧光素钠和吲哚菁绿同步血管造影将大大提高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率,对指导眼底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单独荧光素钠血管造影或吲哚菩绿血管造影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已有许多报道[1].笔者曾对正常人群荧光素钠和吲哚菁绿同步造影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报道[2],本文回顾分析350例具有药物过敏史患者进行同步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该类患者造影是否安全,现报道如下.

  • 外伤性脉络膜脱离的CT表现

    作者:葛向红;张永涛;亓卿燕

    目的:探讨眼外伤引起的脉络膜脱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或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脉络膜脱离的66例(66只眼)的CT图像,66例均行眼眶轴位与冠状位扫描.结果:外伤性脉络膜脱离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位于眼球壁、凸向玻璃体腔的形态各异的等、高密度隆起,梭形、半球形常见,常位于眼球中部,边界清晰.结论:外伤性脉络膜脱离在CT图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眼眶CT扫描对眼外伤并发的脉络膜脱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初步研究

    作者:段安丽;王景昭;王宁利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未经有效治疗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于手术前经睫状体平坦部向玻璃体腔内注入曲安奈德混悬液0.1 ml(4 mg),注药后观察葡萄膜炎反应及脉络膜脱离消失情况,并于5~10 d后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结果有葡萄膜炎反应的13只眼其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裂孔检出率由注药前的2/13只眼提高至注药后的7/13只眼,绝大多数脉络膜脱离眼于注药后10 d内消失,5只眼采用巩膜扣带术,6只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2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手术后平均随访4.45个月,接受手术者终视网膜全部复位,无1例出现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减轻葡萄膜炎反应,提高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复位率.(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06-609)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作者:金陈进;张燕;田臻;孔宁;钟晓菁;周少博;文峰;闫宏;唐仕波;葛坚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结合临床体征及病史确诊的10例(10只眼)PCV患者,应用维替泊芬进行PDT治疗.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年龄50~77岁,平均59岁;治疗前佳矫正视力为0.1~0.5.治疗后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视力、眼底,进行FFA及ICGA检测.结果 PDT治疗后1个月,患者佳矫正视力:4只眼与术前一致,3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下降3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4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3只眼渗漏减轻,2只眼有微小渗漏.末次随访时,患者佳矫正视力:4只眼保持不变,2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行3次PDT治疗后提高3行,1只眼下降2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7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2只眼仍有轻微渗漏.术后1个月,有1只眼并发玻璃体出血(术前合并广泛视网膜下出血),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PDT能够阻止或减轻PCV所致的黄斑区血管荧光素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稳定或改善患者视力,可作为PCV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确切疗效尚待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 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

    作者:杨文利;魏文斌;翁乃清;庞秀琴;王景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518例(678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劈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应用眼科专用B超和CDFI诊断仪对同一患者进行检查,分别按照B超和CDFI的诊断标准予以诊断,再经手术证实,终判断B超及CDFI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CDFI检测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阳性眼数高于B超诊断仪.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后脱离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脉络膜脱离和玻璃体机化膜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应用CDFI的形态观察和血流特征两种分析方法,可显著提高诊断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系统评价

    作者:王静;王尔茜;陈有信;田蓉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光动力疗法(PDT)、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疗法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有效性.方法 系统评价.全面检索Pubmed、Biosis Preview、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有关PDT、抗VEGF治疗PCV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并根据设计方法分类.利用比较性研究对抗VEGF与PDT、抗VEGF与联合治疗、PDT与联合治疗进行荟萃分析和两两比较,主要终点为息肉样病灶的消退率,其他终点包括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次数等指标.结果 共获得比较性临床试验13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项,回顾性比较研究(RCS)12项,对上述3个治疗方案进行了两两比较;有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单纯PDT进行了比较,7项研究对单纯PDT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RCT及RCS结果:单纯PDT与单纯抗VEGF相比,6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更高(P =0.004),而BCVA、CRT在12个月随访范围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DT和联合治疗相比,虽然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4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倾向于具有更好的视力(P=0.05),且联合治疗组所需PDT次数有所减少;联合治疗和单纯抗VEGF相比,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显著增高,所需眼内注射次数较少,而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在促进病灶消退方面不及单纯PDT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联合治疗的远期(2年)视力可能优于单纯PDT.

  • 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周蓉先;邹明舜;李逸尘

    目的探讨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3例)和临床证实(6例)的脉络膜血管瘤.CT扫描6例,MR检查4例,9例均行B超检查,3例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2例CT平扫示眼球后极球壁轻度或新月形增厚,与球壁呈等密度,5例(1例平扫+增强)增强示眼球后极部高密度梭形或扁平状隆起均匀肿块,瘤体强化明显.与玻璃体比较3例MR 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视神经、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1例较小肿瘤辅以增强T1WI脂肪抑制技术被清楚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边界清晰,且信号均匀.B超检查8例为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1例为均质肿块占位,9例均探及视网膜脱离光带.结论 CT+MRI+B超检查对脉络膜血管瘤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资料,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CT及B超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电生理功能检查和医学鉴定

    作者:张作明;李莉;龙潭;郭群

    目的探索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医学鉴定的作用. 方法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电图(ERG)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16例病例(包括飞行员和飞行学员各1例)进行功能评定,并与荧光血管造影和常规的眼科检查方法比较. 结果荧光造影证实11例(13眼)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其PVEP 的P100波幅值降低,峰时值均无明显改变;传统ERG 5种反应没有明显改变.mERG波幅值明显降低,降低区域与荧光血管所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对应.没有荧光渗漏,只表现为色素脱失和色素紊乱的陈旧性黄斑病变者mERG仍可以表现为异常. 结论 mERG能够对视网膜黄斑区病变进行客观反映,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航空临床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 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

    作者:苏兆安;马进;藤艳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应用,视网膜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已多有报道,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很低,而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则很少见到报道.随着ICGA应用日益增多,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将大大提高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率,对指导眼底病治疗有重大意义.为了观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是否高于单独FFA或ICGA的不良反应.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所做的953例同步血管造影检查中见到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4例

    作者:贾站荣

    眼外伤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居单眼致盲原因的首位.而眼球钝挫伤引起的重症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则是眼外伤后视力丧失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阻止或减轻视力丧失.因此,寻找治疗重症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有效药物及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虾青素在眼科疾病及全身疾病的应用进展

    作者:石焕琦;张晓梅

    虾青素是一种非维生素A原的羟酮式类胡萝卜素,其中文习惯命名为虾青素,英文习惯命名为Astaxanthin ,中文系统命名为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卜素,分子式C40H52O4,相对分子质量596.86,是一种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是类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多普勒能量图诊断脉络膜脱离的价值

    作者:刘国军;康维强;仇宜解;席鑫;王海存;王瑞芳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多普勒能量图(CDPI)诊断脉络膜脱离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检查,在超声检查眼球形态、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的基础上,对眼内带状回声行CDFI和CDPI检查,了解其血流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0例脉络膜脱离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0%,超声联合CDFI和CDPI诊断符合率上升为96.7%.脉络膜脱离的CDFI和CDPI声像图特点为血流丰富,血流束呈长条带状或短棒状.4例视网膜脱离3例见血流信号,但不丰富,血流束呈星点状.合并玻璃体积血14例,玻璃体混浊8例及玻璃体增殖机化4例.27例脉络膜脱离超声诊断与临床手术符合.结论超声联合CDFI和CDPI检查可为脉络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脉络膜裂囊肿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

    作者:裴敏;裴昌军;王磊;王琨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认识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经MRI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MRI影像特点.结果 21例患者均为单发,右侧颞叶15例,左侧颞叶6例.囊肿长轴和脉络膜裂走行方向平行,横断位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及泪滴状,冠状位及矢状位部分为双凸透镜形、箭头样或梭形,呈脑脊液信号,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及周围脑实质无强化.病灶小者直径为5 mm,大者囊肿体积为13 mm×19 mm×25 mm.结论 脉络膜裂囊肿具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及MRI表现特点,MRI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作者:蔡善君;唐健;严密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常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9例9眼(PCV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lar de-generation,AMD)引起的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RPED)11例11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oidoretinopathy,CEC)引起RPED 2例2眼(浆液性RPED组)的OCT检查图像资料,观察PCV患眼视网膜下结节样病灶特征、RPED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PCV眼OCT图像表现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表面不规则,边缘陡峭.其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光带水平可见结节样改变.3眼有RPED,5眼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RPE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比率:PCV组(0.1451±0.0400)较浆液性RPED组(0.0876±0.0325)高(t=-3.324,P=0.004),高度和基底宽度呈线形关系,且PCV组直线较浆液性PED组陡峭.结论:PCV患眼的OCT图像特征为脉络膜内层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隆起,Bruch膜下有结节样病灶,其壁为高反射带,由RPE和息肉样结构前壁组成.

  •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探讨

    作者:李恩辉;林成平;项振扬;崔钢峰;李高春

    目的 探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及healon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未经有效治疗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 1只眼),于手术前经睫状体平坦部向玻璃体腔内注入曲安奈德混悬液和healon,注药后观察眼压葡萄膜炎反应及脉络膜脱离消失情况,并于5日之内行玻璃体手术.结果 注药后11只眼眼压均恢复良好,葡萄膜炎反应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10只眼脉络膜脱离眼于注药后5日内消失,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手术,术后11只眼均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0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healon联合玻璃体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 黄斑水肿的影像学检查及量化分析

    作者:雷少波;唐罗生

    黄斑水肿是黄斑部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可见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传统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手段如立体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仅根据黄斑部反光及荧光素渗漏情况定性诊断黄斑水肿,无法检测细微的视网膜增厚[1],不足以反映黄斑水肿的病理、解剖改变,无法对黄斑水肿进行定量检测.而且检查费时,并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不适,不便用于广大人群中的筛查.

  • 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王卫峻;宫媛媛;王泓;吴颖;吴星伟;许迅

    目的:探讨迈之灵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运用价值.方法:33例(36眼)临床诊断为CSC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芦丁组15例(15眼),迈之灵组18例(21眼),分别给予迈之灵和复方芦丁片口服,2片,每日3次,均4 wk为一个疗程,随访12 wk.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log MAR对数视力变化,并通过O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和(或)色素上皮脱离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wk 2,迈之灵组视力改善优于芦丁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 4和wk 12,2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wk 2和wk 4,迈之灵组视网膜脱离面积减小(116 347±s 88 445)和(171 104±120 636)μm2,减小幅度大于芦丁组(53 858±46 561)和(85 486±114 607)μm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wk 12时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迈之灵治疗CSC,可缩短病人主观视力改善及黄斑部水肿消退的时间.OCT能客观、定量地进行黄斑部微结构的测量和分析,对CSC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 眼底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及联合应用

    作者:孙心铨;刘晓玲

    近年来,眼底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很快,为深入认识和准确诊断眼底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常用的光学影像学方法有彩色相、无赤光相、自发荧光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OCT)等.充分掌握眼底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合理选择影像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仔细分析和评价检查结果,对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随访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血管造影

    作者:王卫峻;俞素勤;许迅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动态表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 HRA) 对46例CSC患者,行双眼FFA及ICGA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46只主检眼中34眼在ICGA早期见到一处或多处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 46只眼显示后极部一处或多处脉络膜异常高荧光;在FFA中,22只眼在相应位置出现低荧光区,44只眼于相应部位出现点或片状高荧光.对侧眼中42只眼在ICGA过程中出现一处或多处点或片状高荧光区,而FFA中,仅29只眼在FFA中见到点或片状高荧光,其病灶数量明显少于ICGA.部分病例在ICGA和FFA中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区.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存在脉络膜循环异常,ICGA与FFA比较,前者在诊断上更有价值.ICGA与FFA对认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作者:谭薇;董正华

    目的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60例患者(65只眼)做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平均追踪时间15个月.结果做FFA检查的65只眼中有62只眼(95%)伴有漆裂样纹.其中54只眼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出血多在1~3个月吸收,预后较好;另外11只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视力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可分为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视力预后较差.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