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广舒

    目的:观察老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09年06月在我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共同确诊的17例18眼老年C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CSC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相同的FFA,ICGA及OCT改变;也具有一些其独自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1)FFA检查发现CSC病变所表现的典型RPE渗漏形式,如“炊烟”状或“墨渍”样少见,仅占39%;其他11眼(61%)均表现为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2)ICGA检查发现其黄斑部还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多灶性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等;(3)FD-OCT检查发现其黄斑部也合并一些其他改变,如玻璃膜疣引起的RPE结节状隆起,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IS/OS层的局部缺失等.结论:老年CSC患者的光学影像学表现复杂,容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相混淆,同步FFA及ICGA检查联合OCT检查有助于确诊.

  •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进展

    作者:柯喜宣;陈浩宇

    外伤性黄斑裂孔是黄斑裂孔中一个常见的类型,多见于闭合性钝挫伤,可以受伤后立即或延迟发生,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外伤性黄斑裂孔诊断较易,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不仅可以明确黄斑裂孔诊断,还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孔的大小及发现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病变.外伤性黄斑裂孔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观察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有一定的自愈性,大约1/3的患者可以自愈,自行愈合时间大多数在6个月内,直径小、不伴孔周囊肿的裂孔较容易愈合.对于不愈合的裂孔,可以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并且可以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2、浓缩血小板、血清、自体纤溶酶,黄斑前膜或内界膜剥除等方法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 应用频域3D-OCT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

    作者:戚俊凯;王志勇;张秀杰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98眼)的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状况。术后1个月行3 D-OCT检查眼底。结果98眼均成功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直接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未发现明显的黄斑区异常改变,OCT测出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 CMT)平均为(209.28±25.16)μm,与同年龄正常人群平均厚度的(187.71±31.65)μm相比,前者有所增加,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患者,其OCT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的完整性欠佳及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 IS/OS)层的连续性中断,5眼黄斑前膜形成。结论无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1月黄斑区结构与正常人群相似,部分患者出现黄斑中心区RPE和IS/OS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轻度变化,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

  • 硅油取出术前后黄斑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作者:秦莹;崔云;于楠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硅油取出术前后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黄斑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RRD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者29例(2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84±1.71)个月.男16眼,女13眼.平均年龄(47.62±13.25)岁.硅油取出术后平均BCVA(logMAR)为0.92 ±0.45,优于术前的1.31 ±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P=0.00);黄斑结构正常者的BCVA明显好于结构异常者的BCVA(U=-2.55,P=0.02).随访期末SD-OCT显示:黄斑区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者12眼,椭圆体带中断者8眼,囊样黄斑水肿5眼,黄斑区视网膜变薄5眼,黄斑前膜3眼,黄斑下积液2眼,部分病例存在两种黄斑结构异常.结论 硅油取出术后患者视力提高,黄斑显微结构改变中以椭圆体区中断发生率高.适时硅油取出可降低黄斑结构改变的发生.

  • 无眼底异常的外伤性黄斑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挡描观察

    作者:刘利莉;郭冉阳;付文丽;王梅;金芳;李学军;于千淑

    目的 观察一组视力下降,而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均正常的眼外伤患眼的黄斑区“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25例视力下降,眼底及FFA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的眼外伤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外伤眼(25眼)及对侧健眼(25眼)的FD-OCT检查资料,比较外伤眼(外伤组)及对侧健眼(正常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形态改变,并分析外伤组佳矫正LogMar视力敏感度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192.81±14.74) μm;外伤组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128.09±41.63) μm,外伤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降低(t=5.836,P<0.001).外伤组中,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LogMar视力敏感度呈负相关,(r=-0.689,P=0.001).FD-OCT形态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曲线正常,外伤组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及内外节连接(IS/OS)均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及IS/OS反射局部断裂6例6眼;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反射消失,IS/OS脱失不连续伴外核层轻、中度变薄11例11眼;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及IS/OS反射消失,外核层明显变薄8例8眼.结论 FD-OCT能发现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黄斑区光感受器微结构变化,其影像学特征可为外伤性黄斑病变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帮助.

  • 经瞳孔阈值下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侯乒;肖建华;李太平;张贵华;陈伟奇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810nm红外激光通过阈值下能量照射黄斑病变区,治疗15例患者16只眼,治疗前后观察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并予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对治疗前后视力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后1个月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和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OCT检查,治疗后3个月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占37.5%.本研究没有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瞳孔阈值下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探讨

    作者:曹绪胜;彭晓燕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患者95例105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病程早期(2个月以内)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的比例明显高于病程晚期(2个月以上)(χ2=6.687,P=0.010);非AMD性CNV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的比例明显高于AMD性CNV(χ2=42.992,P=0.000).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CNV多发生于非AMD患者及病程早期的AMD患者.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价值研究

    作者:石笑楠;顾朝辉;付燕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外加压术后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视力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2—11月44例患者45眼,术前累及或未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成功复位.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行视力、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测量视力、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脉络膜厚度.结果 术后眼底检查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100%(45/45).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0.26±0.16、0.30±0.14、0.32±0.16、0.37±0.16、0.39±0.14和0.44±0.13比0.2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逐渐增加[(153.35±72.24)、(159.98±71.72)、(161.10±62.73)、(171.93±67.80)、(180.78±70.51)和(197.20±73.63)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视力与术后6个月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无相关性(r=-0.335,P>0.05),术后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也无相关性(r=0.303,P>0.05).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不断吸收[(297.75±134.87)、(209.25±99.56)、(182.78±89.22)、(159.83±81.33)、(137.86±80.70)和(96.00±67.63)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与视网膜下液高度呈正相关(r=0.191、0.386、0.302、0.138、0.117、0.089和0.041,P<0.05).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脉络膜厚度逐渐变薄[(290.25±91.99)、(272.31±85.46)、(268.86±87.17)、(251.75±79.92)、(234.39±71.25)和(223.42±66.58)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3 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与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062、-0.194、-0.204、-0.185、-0.330、-0.331和-0.330,P<0.05).结论 术前视力、视网膜下液高度及脉络膜厚度对患者视力恢复有影响.OCT能清晰显示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黄斑区解剖复位需要较长时间,可以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

  •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观察

    作者:杨波;王绍飞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证实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的囊样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术后1天观察视力,术后1周,3周,4周时,观察视力和OCT检查黄斑厚度改变。结果:治疗后1周,3周,4周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天,1周,3周,4周时视力较术前平均提升2行,术后4周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囊样水肿。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的黄斑水肿,起效时间短,疗效确切,但应连续注射,连续注射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4周。

  • OCT 在黄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左玉霞;曲进锋

    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横截面断层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在活体显示生物学组织的细微结构。自1994年 OCT 正式应用于眼科临床以来,该技术快速发展,尤其在黄斑部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术后观察随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频域 OCT 仪探测波段普遍在850 nm 左右,受光源波长的限制以及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的散射,其对更深层次的脉络膜显像不清晰,而光相干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ical coherence to-mograthy,EDI SD - OCT)也备受关注,其探测波段在1050 nm,对脉络膜能够进行较清晰的成像。下面介绍 OCT 技术在几种黄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和视盘形态分析

    作者:吴子旭;郑东萍;潘陆平

    目的 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视盘参数,探讨其病变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首次发病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7例77眼,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健康人69名为对照组.记录其人口学特征、眼科常规检查、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应用Optvue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行视盘光相干扫描,对其视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在高血压史、高脂血症、视杯面积、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全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各象限神经纤维层水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史、收缩压、甘油三酯、TC、FBG、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盘水肿各象限无差异.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作者:蔡善君;唐健;严密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常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9例9眼(PCV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lar de-generation,AMD)引起的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RPED)11例11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oidoretinopathy,CEC)引起RPED 2例2眼(浆液性RPED组)的OCT检查图像资料,观察PCV患眼视网膜下结节样病灶特征、RPED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PCV眼OCT图像表现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表面不规则,边缘陡峭.其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光带水平可见结节样改变.3眼有RPED,5眼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RPE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比率:PCV组(0.1451±0.0400)较浆液性RPED组(0.0876±0.0325)高(t=-3.324,P=0.004),高度和基底宽度呈线形关系,且PCV组直线较浆液性PED组陡峭.结论:PCV患眼的OCT图像特征为脉络膜内层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隆起,Bruch膜下有结节样病灶,其壁为高反射带,由RPE和息肉样结构前壁组成.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觉通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观察

    作者:周娜磊;程沛林;韩瑶;李雅琳;安建斌;胡萌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觉通路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及其特征.方法 临床对照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诊断明确的POAG患者与2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OCT、DTI、视野等检查,对比观察POAG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 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 POAG薄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视束、视交叉、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值(F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膝状体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AG在DTI有特征性改变,OCT联合DTI能够发现视觉通路的微观变化,从而为POAG的整体理解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PO-AG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颜色视功能及盘周神经纤维厚度的随访分析

    作者:王润生;杜善双;吕沛霖;李沛

    目的 追踪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水肿消退期后视盘颜色、中心视力、视野及盘周神经纤维(NFL)厚度的变化.方法 对NAION水肿消退后的患者145例147只眼进行视盘颜色、中心视力、视野以及视盘周围NFL厚度的随访观察,按随访时间分组:6~12月内为A组147只眼、12~24月内为B组121只眼、24月以上为C组94只眼,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组视盘颜色不同程度变化的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颜色全部色淡呈完全萎缩性改变由A组的15.0%增加到C组(随访>2年者)的18.1%.三组中心视力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全周及各象限RNFL厚度A组均薄于正常人(P<0.05),与随访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薄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象限各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下象限C<B<A组(P<0.05).结论 NAION水肿消退后随时间延续中心视力相对稳定,视野损伤加重,盘周RNFL厚度呈逐渐变薄趋势.

  •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作者:熊勇群;杨继红;谢莉莎;郑东萍;张潇丹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例32只AZOOR患者眼纳入研究对象,观察OCT特征.并将其中随访≥3个月的17只眼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11只眼(10例)与对照组6只眼(5例).实验组球侧注射曲安奈德20 mg/次,同时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对照组仅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测量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25°区域内31条扫描线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病变长度总和,并将治疗后的病变恢复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AZOOR的OCT特征:所有患眼均累及黄斑区,表现为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恢复,进而痊愈.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也具有上述AZOOR的OCT特征,其患眼眼底黄白点状病灶处IS/OS层表现为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发病1~2周后眼底黄白色病灶开始减少,3~4周基本消失,OCT提示相应处IS/OS层病变好转.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IS/OS层的病变长度总和,均较治疗前减小.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140,P=0.003).结论 AZOOR主要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OCT检查可见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MEWDS眼底检查呈黄白点状病灶处,OCT检查表现为IS/OS层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观察随访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AZO-OR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 急性视网膜坏死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作者:李娟娟;黎铧;盛智超;胡竹林

    目的 分析OCT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眼底照相和OCT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炎症急性期OCT显示黄白色视网膜病变的区域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渗出呈高反射信号,其下结构反射信号屏蔽;神经上皮层下液体积存,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紊乱.黄斑区OCT图像表现为弥漫性水肿,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加,可见高反射渗出物.炎症消退期坏死区域视网膜与正常视网膜相比厚度明显减少,色素上皮破坏.结论 OCT能提供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视网膜精细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眼底彩照、眼部荧光造影检查对该病能进行较全面而精细的评估.

  • OCT联合FFA对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诊断价值

    作者:于洪云;程沛林

    目的 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黄骅市人民医院眼科,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125例(246只眼),并分析其OCT、FFA的相应特征.结果 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OCT表现为视盘神经纤维层下、神经上皮层间发现类圆形似有囊膜包裹的团状高反射信号,相应处视杯变浅,FFA则为高荧光结节.结论 无创的OCT检查并联合FFA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断率,降低其漏诊和误诊率.

  • 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不同临床分期眼底影像学分析

    作者:和丹;黎铧;杨红云;李娟娟

    目的 探讨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不同临床分期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了解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病变发展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24例(48只眼)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进展进行分期,分析各期病变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该病发展转归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结果 2只眼为0期,眼底影像学检查均正常.5只眼为Ⅰ期:黄斑区色素紊乱,OCT显示RPE层间见低反射的小裂隙出现.25只眼为Ⅱ期:黄斑区出现卵圆形黄色隆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病变区域无荧光或弱荧光区,OCT显示RPE和光感受器层之间有一中等密度反射区域.12只眼为Ⅲ期,眼底卵黄样病变完整性破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域荧光形态不规则,OCT显示RPE层增厚、断裂,高反射物质存留.4只眼为Ⅳ期:眼底表现黄斑病变RPE萎缩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为边界清晰的瘢痕染色所致的高荧光、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者,可见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呈强荧光;OCT显示为神经上皮层变薄,RPE层光反射不连续.结论 多重眼底影像学技术的联合运用为认识和了解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病变特征、发展及转归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 低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劈裂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林燕;朱双倩;苏炎峰;薛安全

    目的 观察低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劈裂的形态改变,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就诊的2 155例5~73岁高度近视患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将其中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187例患者中低龄的(<20岁)7例9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主觉验光、眼底照相,裂隙灯联合Goldmann三面镜、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B型超声和OCT检查.结果 低龄(<20岁)患者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中占3.74% (7/187).7例患者均有近视度数不断加深史,其中5例(7只眼)患者有较明确的既往主觉验光记录,近视度数平均每年加深0.58~1.57 D.等效球镜度数-12.50~-19.38 D,平均(-15.59±2.48)D;眼轴长度28.29~33.52 mm,平均(29.89±1.50) mm;佳矫正视力0.3~0.9.B型超声检查发现9只患眼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发现9只患眼均有外层劈裂,其中6只眼外层劈裂累及中心凹;5只眼伴有内层劈裂;未发现非裂孔性黄斑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或玻璃体黄斑牵引等.结论 黄斑劈裂较少见于低龄高度近视患者,在研究中低龄(<20岁)患者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中占3.74%.低龄患者黄斑劈裂的OCT特征性表现为单纯性黄斑劈裂:外层劈裂,易累及黄斑中心凹,多伴内层劈裂.后巩膜扩张可能是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发病和病程演变的主要因素.

  • 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娟娟;李燕;黎铧;韦春玲;张利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中黄斑水肿的临床表现,并回顾文献分析其病理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各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8例(76只眼),分析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后段OCT检查,总结黄斑水肿的临床表现.结果 38例患者中典型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1例、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7例、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例、静脉旁色素型视网膜变性患者4例.38例患者眼底OCT检查可见不同程度黄斑水肿,黄斑中心厚度增加,中心凹形态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光增强,11例患者黄斑区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存在,中央囊腔较大,囊腔内为无反射液性暗区;38例患者合并视网膜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不同程度增厚.结论 认识并重视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黄斑水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眼底OCT在检出及随访黄斑水肿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