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肠系膜缺血严重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志文;王雪红;贾玉琳;韩雪

    目的:建立犬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动物模型,探讨MSCT表现与缺血时间、缺血程度的相关性,并与病理对照,评价MSCT对AM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体重15~20kg,雌雄不限.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犬右股动脉穿刺, 以无水乙醇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远端的空肠及回肠分支,建立犬AMI模型.将18只AMI模型犬于栓塞术前、术后1~6h行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每隔1h随机处死3只,取缺血段肠标本.结果:18只实验犬均成功建立AMI模型.缺血不同时段的CT表现不同,早期表现为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肠壁增厚,后期出现腹水、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术后异常肠壁的增强幅度均小于术前,3~6h组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可见肠壁缺血的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诊断肠系膜缺血,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CT表现逐渐增多,其增强幅度与其缺血时间及缺血程度呈负相关.

  • 重视肠系膜缺血疾病的 CT 检查

    作者:孙钢

    肠系膜缺血是一个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也有所增加,该病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明确诊断。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能力。 CT显示的肠壁异常可根据衰减模式进行分类,衰减模式分类包括白色、灰色、水晕征、脂肪晕征、黑色。具体衰减模式结合形态学观察有助于CT检查对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肠系膜缺血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姜辉;王辉山;汪曾炜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肠系膜缺血是一种少见、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治疗常被延误.因此,临床心外科医师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肠系膜缺血的认识至关重要.现就心脏手术后病人肠系膜缺血的病因及诊断、治疗等综述如下,以提供参考.

  •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诊断和治疗

    0引言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20%~30%是由于肠系膜血管痉挛引起,即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临床病死率高达70%[1]。本病国内报告较少,我院2012年至2014年4月收治3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5 d,平均2.5d。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伴有血性呕吐物1例,鲜血便2例。均伴发热,体温37.5~39℃,体检均有明确的腹膜刺激征。入院时化验血WBC (1.06-1.64)×109/L, Hb (131-152) g/ L, PLT(12.9-19.6)×109/L。术前腹部X 线平片检查3例, B超检查2例, CT 检查1例,均发现腹腔内少量渗液,肠管有广泛扩张。其中例1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和慢性心功能衰竭,长期服用地高辛;例2有高血压病;例3有药物过敏症。均无手术,外伤或血栓性疾患史。

  •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振声;邱小蕾;陈颖瑜;蔡炜标;刘韶辉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炎性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治疗.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治疗8周后观察三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炎性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高于健康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C、LDL-C、TG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组水平接近;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观察组与对照组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s-CRP、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功能(FMD)水平均低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NO、F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O、FMD水平显著升高,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炎性指标、血管内皮功能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能更有效地调整血脂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房立君;王丹;刘杰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结论:增强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认识,及时、合理利用理化检查是提高临床早期确诊、正确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

    作者:张跃;华积德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celiac 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CACS)是指由于弓状中韧带或膈肌脚以及神经组织等引起腹空动脉外在压迫,导致肠系膜缺血,从而引起腹痛、体重减轻等一组症侯群.CACS也称为中弓韧带压迫综合征、腹腔束带宗合征和Dunbar综合征.有关CACS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阳治疗一直有争论,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综述.

  • 缺血性肠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黄在中;凌明德

    缺血性肠炎是由急慢性肠道供血不足引起.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累及肠段不同,国外文献[1]将其分为3型:①急性肠系膜缺血;②慢性肠系膜缺血;③结肠缺血.1急性肠系膜缺血1.1病因和发病机制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常见的病因,占50%,其次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引起的低血流状态,约占20%~30%,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约占33%[2].

  •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药物治疗

    作者:岳嘉宁;符伟国

    任何原因所导致的肠道血供减少均可导致急、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虽然外科血运重建及坏死肠段的切除仍然是该类疾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积极的支持及药物治疗是整体外科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肠管尚未出现坏死的病例,药物治疗是这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而对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用药是保证手术成败的关键;随访期间的药物治疗则是维持移植物(或支架)功能及控制危险因素的必要手段.

  • 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

    作者:尹昕茹;文良志;王斌;陈东风

    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是指源于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消化道出血,如早期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导致致死性的消化道大出血甚至肠坏死等.此类疾病可隐匿起病,发病时常以腹痛、便血为突出临床表现,但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可确诊,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因此,重视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肠系膜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作一概述.

  •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徐佶;于恩达

    目的 探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mesenteric ischemia,MI)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肠管受累范围及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华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26例MI患者包括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14例,其中存在肝硬化9例;肠系膜动脉栓塞(MAO)10例,其中既往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房颤3例.结果 剧烈腹痛是MI的共同表现.出现Bergan三联症的患者中66.7%预后不佳;发病12 h内出现腹膜炎体征者病死率为57.1%.本组病例中仅空肠受累者全部存活,回肠受累者病死率为43.8%,累及结肠者病死率为66.7%.手术治疗24例,所有保留回盲瓣的肠切除患者均无短肠综合征发生.16例治愈出院的患者中,3例失访,2例死亡(死因分别为短肠综合征及呼吸衰竭),其余11例生存至今,无复发,无营养障碍.结论 MI是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肠道均可受累,肠管受累范围越靠远端,病死率越高.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把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在避免短肠的基础上切除足够范围的病变肠管,在保证肠管生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回盲瓣.

  • Fogarty导管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术中的应用

    作者:郝建军;李胜利;李俊生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低,病死率高的缺血性肠疾病.其主要缺血原因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痉挛、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由于该病的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确诊困难临床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死,死亡率高达60%~100%[1~3].作者2002年2月~2004年6月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共6例.现报告如下.

  •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华锐;刘筠;钟进;程金宝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观察与处理

    作者:王本一;胡玉祥

    目的 总结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89年至2010年13例明确诊断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情况.结果 13例中9例行手术治疗.1例开腹后放弃手术.3例术后 5~14 d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死亡,5例随访1~7年生存质量尚可.结论 ①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在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②该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的辅助检查,发病有突然性和隐蔽性,常会造成诊断困难、延误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③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综合治疗是该疾病疗效的关键.

  • 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价值

    作者:李逢春;刘广琥;刘枫;张祖艳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 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报告

    作者:郑毅;杨翔;韩加刚;王振军

    目的 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1973年至1983年和1997年至2006年的两组35例病例进行分析,针对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第一组完全依靠普通检查,术前确诊率37%,手术死亡率为61.5%.第二组对可疑病例及早实施影像学筛选,术前确诊率提高到88%,手术死亡率降至12.5%.结论 提高早期确诊率的重要因素包括:(1)了解AMI的病理解剖特点;(2)认知AMI发病过程;(3)重视可能导致AMI的基础疾病;(4)强调对可疑病例实施影像学筛查及二次剖腹探查的重要性.

  • 小儿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肠坏死的诊治

    作者:施诚仁

    在小儿有相当一部分肠缺血、坏死是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如各种原因引起全身性休克、缺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即是非常典型的疾病.肠血流灌注量减少是主要发病机理.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为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而减少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氧供应,尤其是肠道粘膜的氧合作用,其氧合障碍和缺血性损害是不可逆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始动因素.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孙瑾;董理;胡兵;闫站能;匡永才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0例分析

    作者:唐仲祯

    目的分析总结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应用X线检查腹部平片、彩色多普勒、CT、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病理学和手术等进行检查、确诊,采用溶栓、抗凝和手术等方法治疗.结果30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治愈9例,好转8例,死亡13例.结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虽然引起的原因不同,临床上又缺少特异表现,但只要提高认识,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还是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5例报告)

    作者:刘洪健

    探讨非闭塞性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和治疗.为此,回顾性分析5例非闭塞性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为非闭塞性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的主要措施,术中准确判断肠管活性,完全切除坏死肠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