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超诊断游走脾蒂扭转脾梗塞1例

    作者:庞术科

    患儿,3岁.主因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伴呕吐1年,近日加重入院.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腹痛呕吐,约15~30天发作一次,腹痛无放射,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曾拟诊为"小儿胃炎",经对症处理大多能缓解.患儿本次发作症状加重.

  • 脾扭转1例

    作者:刘敏;李晓东

    患儿男,17岁,因“间断腹痛、呕吐4天”入院.查体:左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脾肋下2 cm,肝未触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4.64×109/L,血红蛋白142 g/L,血小板60×109/L,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9%.CT:平扫见脾脏明显肿大、下移,脾脏上下极反转、倒置,实质密度尚均匀(图1A);增强扫描见脾动、静脉呈旋涡状改变,脾实质未见明显花斑样强化(图1B、1C).CT诊断:考虑脾扭转.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瘀血、肿大,约30 cm×25 cm×10 cm,边缘粗钝,全脾均呈暗红色,质地脆,易出血;脾蒂水肿、增粗,呈暗红色,扭转约180°.

  • 游走脾的诊治进展

    作者:姜传武;肖玉芹;杨浩;李文华

    游走脾是指由于固定脾的悬韧带发育不全和脾门血管蒂过长,以致脾脏活动度过大,离开正常解剖部位,具有脾扭转和脾梗死高风险.因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和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诊断非常困难.成人好发于20~40岁的育龄妇女,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下患者.临床表现可为无症状的腹部肿块,也可为急腹症,但常见的是腹部肿块伴不明原因的腹部症状.CT、MRI和超声是有效的检查方法.非梗死患者应当尽可能选择脾固定术,脾校正后仍不见脾血供改善者应行脾切除术.本文对游走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予以综述.

  • 脾扭转的CT诊断1例

    作者:姜传武;李文华;张明;曹庆选;杨世锋

    1 病例资料女,15岁,突发急性腹痛1 h,伴向左腰背部放射入院.查体:T 38.5℃,P 95次/分,Bp 115/70 mmHg.痛苦面容,左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左上腹可扪及一包块,比正常脾脏位置偏低,表面光滑,边界较清.超声检查发现腹、盆腔少量积液.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腹痛不能缓解,出现腹膜刺激症状.

  • 巨大游走脾一例报告

    作者:周玉翠;余国生;吴中南

    患者,女,33岁,农民.因腹部包块伴轻度胀痛一年,于1996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左下腹部有一包块,约拳头大小,可随体位变动而改变位置,伴有轻度胀痛,向左腰部放射,运动时痛感加重,平卧后症状减轻.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血压17/11 kPa,消瘦,盆腔内可扪及20 cm×16 cm包块,质中等硬度,有轻度压痛,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脾浊音区消失.B超检查:盆腔内有20 cm×16 cm实质性包块,可随体位变动而改变位置.

  • 游走脾扭转误诊1例

    作者:宋晓霓;陈书恒;敬红平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1岁.因左上腹疼痛12 h 入院.检查:体温37.0℃,心率90/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 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中上腹压痛,以左侧为重,剑突下及左侧肋弓下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压痛肿块.血常规:白细胞 6.6×109/L,中性粒细胞 0.87,淋巴细胞 0.13;血淀粉酶51 U/L,尿淀粉酶476 U/L;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胸、腹部未见异常.B 超示胰腺大.

    关键词: 游走脾 扭转
  • 游走脾并脾蒂扭转二例

    作者:

    游走脾并脾蒂扭转临床上比较罕见,常常引起急腹症,CT、B超对该病的确诊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现将笔者所遇2例分析报告如下.

  • 盆腔异位脾一例

    作者:宋迪;于爱红;朴常福;杨永平

    异位脾也可称为游走脾、漂浮脾、脾下垂,1888年由Bond首次报道,是1种少见的先天性异常[1].笔者遇1例脾脏位于盆腔的患者,报告如下.

  • 游走脾并发扭转坏死1例

    作者:杨友华;麦海

    患者,女,21岁,农民,住院号:154925.3天前突发左上腹痛,持续性锐痛,伴恶心、呕吐,在外院诊断为"脾扭转",到我院治疗.无外伤史.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腹平软,肝未触及,脾于左肋缘下8 cm可触及,质硬,有明显压痛,腹水征阴性.血、尿、胸片及心电图均正常.B超显示:脾厚6 cm,肋下8.9 cm,脾静脉内径0.4 cm,内回声不均匀,呈斑片状,于脾上及见一范围为3 cm×2.5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提示为脾扭转,副脾.

  • 游走脾并蒂扭转1例报告

    作者:李小奎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17岁。因腹痛3d,伴下腹部包块2d入院。3d前,无诱因左上腹持续性胀痛,部位固定,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及腹泻史。在当地诊断为肠炎,对症治疗1d,症状无缓解。2d前,腹痛突然加剧,且发现脐下一包块,T 38℃。追问有性生活史,故疑诊宫外孕而转院妇产科诊治,排除宫外孕后即转回我院。病前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近二年来反复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均给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查体:BP 10/6kPa,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半卧位。四肢发冷,双肺(一)心率100/min,律齐,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脐下至耻骨上可触及一6cm×5cm×4cm之包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活动度差,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弱,腹部超声提示脐周包块实质性低回声形似脾脏,但未显示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处理:①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②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下腹探查切口,见腹腔内有陈旧性不凝血约600ml,脾脏约14cm×9cm×4cm,呈深褐色,脾蒂水肿增粗,长14cm,顺时针扭转360°,脾静脉扩张,腔内可见血栓,膈面有一约5cm裂口,顺利切除脾脏。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7d拆线,痊愈出院。2 讨论 脾脏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且不能复位称游走脾,多见于中年经产妇,约有20%并发蒂扭转,沿腹腔左侧向下移动而至盆腔,甚至到右下腹或进入腹外疝囊内。其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脾蒂、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也可因肿大脾脏的牵扯作用使韧带松弛、拉长,以及腹壁肌薄弱。本病较为罕见,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有时由于脾脏牵拉或压迫临近脏器而出现某些伴随症状,如压迫牵扯胃,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及消化不良;压迫肠道,可引起腹胀及肠梗阻;压迫直肠、膀胱、子宫等可出现里急后重,排尿困难、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主要体征可扪及肿块、形似脾脏,边界清,活动度大,甚至可复位到正常脾脏的位置。 急性脾扭转后脾脏淤血肿大、渗液、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可伴休克,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游走肾蒂扭转及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一般应采取手术疗法。但扭转缺血后纤维化者可不用手术。脾固定术只适用于扭转在180°以内或某种血液病不能切脾者。韧带过长、缺如,或扭转在360°以上应行脾切除术。脾因扭转缺血发生坏死而无法切除时,可行单纯引流术。

  • 小儿游走脾致脾梗死1例

    作者:李霞;张玉枝

    患儿,女,10 岁.因腹痛伴左下腹包块0.5 a加重3 d收住院.患儿0.5 a前出现不规则腹痛,发作时左下腹出现包块,口服解痉药物后疼痛缓解.3 d前腹痛突然加重 ,给予同样治疗病情不缓解,伴发热,体温达38.3 ℃.查体见患儿神志清,急性痛苦病容 .BP:12/8 kPa,HR:104次/分,律规整.外科情况:下腹略膨隆,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全腹肌紧张,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左下腹触及一7 cm×6 cm×5 cm 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质韧,触压痛,活动度好,肠鸣音活跃,未闻及气过水声.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0 g/L,白细胞15.1×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血小板495×109/L,红细胞5.6×109/L.腹部B超示左下腹实质占位性病变.经过清洁灌肠及完善术前准备,第2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血性渗出,呈稀脓样,左下腹包块为游走脾,脾梗塞,呈黑紫色,脾蒂扭转360°×2(1)/(2)周 ,脾水肿,脾蒂厚,早期纤维化,脾表面有脓苔.术后经积极抗感染、支持疗法,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无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良好,治愈出院.

  • 彩超诊断游走脾一例报告

    作者:刘步育

    游走脾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游走脾位置达盆腔更为罕见,至今国内文献报道甚少,现将本例报道如下.

  • 游走脾合并原发性腹膜炎1例

    作者:那民;郑康妮;宋晓明

    男患,33岁.以突发左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半年前有类似腹痛发生,无外伤史.查体:体温36.6℃,脉搏82次/分.于左上腹可触及一肿物,质较硬,边界不清,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压痛及反跳痛阳性,肌紧张不明显,移动性浊音阴性.

  • 盆腔游走脾并脾蒂不完全扭转1例报告

    作者:张勇;王春喜;陈凛

    病人女性,22岁.以主诉"发现盆腔游走脾10个月"于2010-07-17入院.曾因口服非甾体药物后呕血、黑便于2009-09-15入我院诊治,诊断为"游走脾、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予抑酸止血、降门静脉压对症治疗后好转,因病人个人原因暂未行手术.

    关键词: 游走脾 盆腔
  • 成人游走脾伴胃扭转及难治性贫血

    作者:曹海龙;王邦茂;刘文天

    患者女,36岁.因"间断乏力10年,加重2年伴进食后腹胀、呕吐"曾于2009年7月27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诊治,并于同年8月17日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间断出现乏力、活动后头晕,无呕血、黑便、发热、骨痛,无血尿及酱油色尿.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90g/L,诊断缺铁性贫血,间断给予补铁治疗,效果欠佳.近2年出现乏力症状加重,活动后心悸,伴进食后上腹胀,恶心、呕吐.10年前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月经正常.

  • 游走脾并脾蒂扭转误诊粘连性肠梗阻一例报告

    作者:高景忠;匡文兰;李亚凤;王坤;全明珠

    病例:男,23岁,哈萨克族. 因间歇性腹痛、腹胀10年余加重2天入院.10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炎切除术,以后反复 出现腹痛、腹胀,拟"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后缓解.此次发作症状较重,伴恶心、呕吐 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体温37.3℃,消瘦,腹部膨隆,全腹压痛伴反跳病及肌紧张, 以左下腹为重.左侧腹可触及27cm×14cm包块,边界清,边缘纯,表面光滑,质中偏硬,可 活动.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

  • 游走脾误诊为卵巢性腺瘤1例

    作者:孙刚毅;王小军

    患者,女,14岁,因左下腹部肿块并疼痛不适2月入院.查体:T 36.7℃,P 84次/min,R 20次/min,BP 15/9kPa,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腹偏左触及14cm×8cm大小包块,质较硬,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活动,边界较清,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左侧附件区触及14cm×8cm大小包块,硬,活动,压痛.B起检查:左下腹实性包块,拟诊为:左卵巢性腺瘤.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性腺瘤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卵巢均正常,左下腹包块系脾脏,位于盆腔内,此脾脏较正常稍大,色暗红,脾蒂扭转约180°,脾脏活动,可上移达正常位置.诊断为:游走脾并扭转.由于患者年轻,脾脏无明显异常,而行脾上移侧腹膜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8d痊愈出院.

  • 游走脾合并蒂扭转一例报道

    作者:黄勇;郭盖章

    病人:女性,12岁.因"下腹部剧痛20h"入院.近半年有类似症状2次,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入院体检:T 39.4℃,P82次/min,BP 115/75mmHg.

  • 游走脾并脾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

    作者:余益民;戴攀;赵红卫

    患者: 女, 52岁, 发现左侧腹部肿物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侧腹部鹅蛋大肿物, 无其他不适, 后觉肿物逐渐增大, 用手推移肿物可上、下及左右活动.近20 d以来觉餐后腹胀, 于2000年2月21日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较好, 右中腹可扪及10 cm×12 cm大的肿块, 质韧, 表面较光滑, 易活动, 向上推移可进入左季肋部, 向下推移可进入盆腔, 向右推移可越过中线,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血常规: 血红蛋白132 g/L, 白细胞8.3×109/L.B型超声: 脾脏异位, 下极有一约9.3 cm×10.3 cm等回声光团, 边缘清, 其内有点状强回声, 提示游走脾并脾血管瘤.于2000年2月25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探查, 手术所见: 脾下极有一10 cm×10 cm×11 cm大的肿物向脏面突出,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脾蒂很长, 脾胃韧带缺如, 脾肾韧带、脾膈韧带及脾结肠韧带松弛, 在未游离脾脏前可将脾及肿块送入盆腔, 亦可复位至正常脾脏部位.脾及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脾门及腹膜后无淋巴结肿大.行脾切除, 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报告: 脾海绵状血管瘤, 其组织内伴有广泛出血.

  • 游走脾并蒂扭转一例

    作者:朱艳志;黄林生;周平;兰明银;江斌

    病人,女,20岁.发现左下腹包块13年余,腹痛1天.体格检查:T36.8℃,P 79次/分,R18次/分,BP 1 10/79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表情自然,检查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9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