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气滞血瘀证造模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婷婷;贾乘;宁天一;姜静;程嘉艺

    目的:比较两种大鼠气滞血瘀证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研究气滞血瘀病因病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声光电、夹尾、束缚、冰水浴多种刺激联合应用及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造模.采用MOTO压力传感技术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多因素刺激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高、中、低切粘度与血浆黏度均显著升高(P<0.05),肾上腺素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与血浆黏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大鼠凝血四项指标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多因素刺激与肾上腺素注射法均能导致动物出现血瘀状态,肾上腺素注射法方便易行,多因素刺激组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 犬股动脉置换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人工血管:内皮层及血管层的生成

    作者:马力;谢宜旭;常羽;马立

    背景:前期实验制备了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人工血管.目的:通过犬股动脉置换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人工血管,探讨组织工程血管的功效性能.方法:将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股动脉进行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人工血管置换;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置换后6个月,检测凝血四项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结构形成,电镜观察血管内皮层及血管层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血管形成了内皮细胞层、平滑肌层和成纤维细胞层3层主要血管组织,在组织形态上与正常对照组血管无显著差别;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FactorⅧ染色可见组织边缘一深色带染色即为内皮层形成;á-SMA染色可见较多棕色颗粒沉淀,为血管平滑肌形成;Vimentin染色亦可见较多棕色颗粒沉淀,提示人工血管也形成了成纤维细胞层.该3层组织与正常对照组血管无明显差异;③电镜观察:实验组人工血管内表面及切面与正常对照组血管相似,切面也形成了3层组织,但排列不及正常血管整齐;④凝血四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差异;⑤结果表明: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人工血管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功效性能.

  • 单角子宫妊娠扭转1例

    作者:张健欣;于莎莎;王淑珍;乔宝丽

    患者25岁,住院号1162101,因停经21+5周,突发下腹持续性绞痛10小时,于2001年11月6日14时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01年6月7日.入院10小时前无诱因突发下腹持续性绞痛,无阴道流血、流水.孕2产1,2001年3月因孕7+月重度妊高症、先兆子痫行利凡诺引产术.入院查体:T 36.8℃,P 120/min,R 18/min,BP 13.1/7.8kPa(100/60mmHg),中度贫血貌,全腹压痛,宫底脐上三指,胎心未闻及.B超示:单胎横位,胎死宫内,腹腔积液.化验检查:Hb 88g/L,WBC 27.6×109/L,N 0.93,HCT 0.25,BUN 0.29g/L,K+ 6.2mmol/L,尿蛋白0.25g/L,CREA 0.015g/L,DIC过筛实验阴性,凝血四项无异常.

  • 外阴残留乳腺始基囊肿1例

    作者:周素丽;姜喜刚;王春梅

    患者27岁,住院号90003476.因发现外阴肿物1年,肿物增长迅速3个月就诊.患者在停经1个月左右,清洗外阴时发现右侧小阴唇有一豆粒大小肿物,不活动,无触痛.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肿物逐渐增大,妊娠后半期增长加快,分娩后增长更快,张力渐大,无红肿、触痛,就诊时似"核桃"大小.查体:右侧小阴唇呈明显球形突起,约3cm×3cm×3cm,呈囊实性,表面无乳头痕迹.皮温不高,无触痛,不活动,似无包膜.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凝血四项均正常.在局麻下行肿物剥除术,术中剥出一灰白色实性肿物,无包膜.剖视见肿物为多囊性,灰白色,囊腔内为乳白色干酪样物,囊壁厚约1mm,质地软.病理镜检:囊腔内为乳液,实性部分为分泌期乳腺上皮,体积增大的乳腺小叶和扩张的导管,小叶内可见处于不同分泌期的腺泡,腺泡数目增多,呈圆形、卵圆形或不整形,彼此拥挤,导管扩张并充满乳液,间质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病理号2020479):外阴残留乳腺始基囊肿.

  • 眼挫伤探察术中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作者:薛春燕;姜涛;施宇华

    患者女34岁因左眼被纸箱砸伤2天,于2003年7月23日由外地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青光眼、近视史.入院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生化、传染病四项正常.

  • 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轩翠梅

    目的:就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术前静脉采血患者200例,均给予凝血四项检测,并对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0例患者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包括小凝块、血液凝固、采血量少、受检不及时以及溶血和脂血等因素,小凝块106例(53.0%)、血液凝固60例(30.0%)、采血量少20例(10.0%)、受检不及时7例(3.5%)、溶血和脂血7例(3.5%)。结论:临床静脉采血过程与凝血四项检测结果重要相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密切关注临床检验的每一个环节,保障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

  • 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意义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艳青

    目的:探索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80例大量输血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四项,对照组仅输入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 指标低于对照组,而 FIB 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输注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大出血症状,缓解其凝血功能。

  • 凝血四项指标在孕妇孕期中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作者:沈淑波;马海玲;候英楠

    目的:检测早期妊娠妇女(7~13周)和孕足月(37~42周)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取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孕妇各6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I)、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与45例正常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bg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四项均无差异;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bg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监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妊娠 凝血四项
  • 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对于妊娠晚期妇女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颖;郑建霞;轩维清;王振荣

    目的 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了解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1例妊娠晚期妇女(观察组)和95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对照组),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妇女的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PT、APTT、FIB、TT)水平进行散射比浊测定.结果 观察组PT、APTT和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及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 妊娠晚期孕妇检测凝血四项、FDP、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秀萍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进行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晚期妊娠孕妇1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凝血四项(PT、APTT、FIB、TT)、FDP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的PT、APTT、TT检测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FIB、FDP及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 与正常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晚期妇女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大程度地降低临床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应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临床上应对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

  •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

    作者:陈勇;凌建;徐容;李倩

    目的 分析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速度、储存时间和标本是否溶血等对PT、APTT、TT、Fib四项检测指标的影响,便于日常检测过程中控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测859例不同因素的凝血标本对PT、APTT、TT和Fib四项指标影响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血量<2.0 ml标本和>2.0 ml标本检测PT、APTT和TT结果均明显长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Fib检测结果短于重新采血合格的标本(P<0.05);标本经5、10、15 min后不同离心时间检测PT、APTT、TT和Fib结果间比较(P>0.05);标本经4 000 r/min离心5 min和3 000 r/min离心15 min,其四项检测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本在室温(20℃-25℃)环境下储存1 h 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结果比较(P>0.05);标本储存4 h后检测APTT长于储存2 h标本,TT明显短于储存2 h标本(P<0.05),PT和Fib检测结果与储存2 h标本比较(P>0.05);标本在4℃环境下储存1 h、2 h、4 h后检测凝血四项结果,不同时间之间比较(P>0.05),不同储存时间段与立即送检标本检测凝血四项结果比较(P>0.05),溶血标本检测PT和APTT结果明显短于未溶血标本检测的结果(P<0.05);溶血标本检测TT结果明显长于未溶血标本(P<0.05);溶血标本检测Fib结果与未溶血标本(P>0.05).结论 抗凝比例不合适、室温时间储存过长和标本溶血与否等都是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异常原因,可用4 000 r/min离心5 min替代3 000 r/min离心15 min以更快速地向临床报告检测结果.

  • 凝血四项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正康;张鑫强;刘素玲;侯铁英

    目的:对慢性乙肝感染(CHB)不同疾病进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凝血四项指标(APTT、FIB、PT和TT)和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CHB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肝硬化组(LC)、原发性肝癌组(PHC)和CHB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四项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进行诊断分析。结果268例CHB患者纳入分析,其中 LC患者84例,PHC患者92例,对照组CHB患者92例。各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发现,PHC患者的平均年龄高(53.22±14.35岁,P<0.001)。CHB组的 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白蛋白和 ALT水平显著高于 LC组和PHC组(P均小于0.001)。LC组的 APTT、PT、CEA指标在各组中高(P均小于0.05),而肌酐、FIB、AFP和CA125指标在PHC组中则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均小于0.05)。在诊断性分析中,CA125与PT对LC的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和0.72。AFP、FIB和CA125对PHC具有诊断意义,其 AUC分别为0.73、0.69和0.83,三者联合诊断PHC的 AUC为0.902(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78.0%。结论 AFP联合 FIB和CA125可显著提高PHC的诊断效能。

  • 凝血四项及前白蛋白对肝病患者病情诊断的意义

    作者:刘蕾

    肝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类型有肝炎、肝脓肿、肝癌、肝硬化等。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肝区不适、肝痛,严重者还会出现肝腹水,很多患有此病的患者经常出现疲倦、全身无力,尿和皮肤呈现较黄的颜色[1]。本研究通过对肝病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均进行凝血四项( PT、APTT、FIB、TT)、前白蛋白检查,对比检查结果。

  • 浅谈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双

    目的:探讨分析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间我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标本1236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分析运输、保存和采集等环节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对所有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之后,发现有69份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了误差,所占比例为5.58%(69/1236),其中有15份标本为储存错误,有小凝块,有39份标本为血液采集过程错误,有15份标本为血液运输过程中错误。结论: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任一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 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周瑜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 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妇女检测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莹;钟绍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妇女凝血四项以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妊高症妇女标本60例(妊高症组),正常妊娠妇女标本60例(正常妊娠组)以及本院体检中心未妊娠正常妇女标本6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进行分析。结果:妊高症组PT、APT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特别是妊高症妇女相对正常妇女血液均处在高凝状态,应将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检测作为产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及时监测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指标,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

  • 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在急性重症感染中的作用

    作者:王芳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在急性重症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治的62例急性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重症感染时,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01),FIB增高(P<0.001).对23例急性重症感染合并多系统器官衰竭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进行测定后发现,感染合并器官衰竭时,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而FIB无显著变化(P>0.05).

    关键词: 凝血四项 重症感染
  • 凝血四项检测影响因素浅析

    作者:李雪

    凝血过程既是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物理现象,又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终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止血、抗凝血或纤溶系统发生异常,正常凝血功能失去平衡,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止血缺陷或纤溶亢进可引起出血,抗凝和纤溶缺陷引起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当局部血管损伤时,机体首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再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整个过程涉及许多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常温下易失活.因此控制好凝血四项常规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可靠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 80例骨折患者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严平

    目的:通过对骨折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四项(PT、APTT TT Fib)及D-二聚体这些指标的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骨折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空腹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浆后用美国ACL- 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 TT Fib)及D-二聚体.结果:骨折患者PT、APTT、TT值的检测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ib、D-二聚体结果则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同时检测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能够更灵敏地反应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指导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凝血四项对急性肝炎与肝硬化的临床诊治意义

    作者:赵丙喜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在治疗肝病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血浆中四项指标的检测原理和结果来诊断急性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变化,达到了非创伤的病理诊断目的,且灵敏而准确,提高了肝病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急性肝炎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凝血四项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以进一步了解肝病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368 条记录 8/19 页 « 12...567891011...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