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DP、D-D和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峻;马涛;崔天盆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常致肢体及脑部功能严重受损,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加重,终致残或死亡,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1].本文旨在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DP与CRP水平并探讨对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疗价值.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男60例,女26例,年龄46 ~ 92岁,平均年龄65.9岁.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入院前均未使用任何抗凝、溶栓等有关药物.对照组50名,男32名,女18名,年龄35~ 72岁,平均年龄60.2岁.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在大肠癌伴随肝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明

    目的 探讨大肠癌伴随肝转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验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0例,分为远处转移组(n=50)和无远处转移组(n=3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血清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 肿瘤组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表达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FDP和D-二聚体表达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转移组患者的FDP和D-二聚体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DP和D-二聚体为肝转移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高凝状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高凝状态影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FDP和D-二聚体可作为有效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 肿瘤患者化疗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分布

    作者:王会芳;王成彬;王海;夏全成;齐晓伟;李健

    目的 了解化疗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随化疗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为排除肿瘤并发的静脉血栓提供依据.方法 将101例化疗患者分为胃癌、肠癌、肺癌三组,以自动化乳胶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并以广义线性模型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判断肿瘤类型和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结果 胃癌与肠癌、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病种化疗的不同时期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05),肿瘤类型与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变化无联合作用(F=0.565,P>0.05).结论 肿瘤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不受化疗因素影响;不同肿瘤类型之间D-二聚体的差异提示可建立各组临界值,作为预后参照.

  • 血浆D-二聚体、FDP、FM检测在早期DIC诊断中的 应用研究

    作者:陶格斯;牛瑞兵;张雅蓉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和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的含量,研究其在早期DI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5例早期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30例非DIC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D、FDP、FM和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早期DIC组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APTT、PT、TT时间缩短,FIb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DIC组血浆中的D-D、FDP、FM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9.52±3.63)vs.(1.31±0.56);(23.12±6.24)vs.(3.69±0.60);(46.21±12.28)vs.(4.15±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DIC的诊断中,D-D、FDP、FM定量检测比常规凝血功能更有价值.为DIC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李朝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所选患者均度过急性期(发病72 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急性脑梗死恢复期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值得借鉴.

  • 血浆D-D、Fib及FDP在肺栓塞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樊胜志;徐浩;张庆桥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其降解产物(FDP)在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62例确诊为肺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根据肺栓塞高危与否分为高危组10例,中危组35例,低危组17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40例和无效组22例,同时选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D-D、Fib和FDP水平.结果 肺栓塞组血清中D-D、FDP水平较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2.93,P<0.05).治疗前,肺栓塞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血清中D-D、FDP水平较低危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4.93,P<0.05).经过治疗,3个亚组血清中D-D、FD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64、2.97、3.56、3.82、2.95,P<0.05).经过治疗,无效组和有效组血清中D-D、FD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53、3.73、3.06,P<0.05).结论 肺栓塞患者血清中D-D、Fib和FDP水平与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有关,经治疗后血清中D-D和FDP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将D-D、Fib和FDP三者联合对判断肺栓塞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有一定临床意义.

  • 下肢丹毒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

    作者:王春雨;高永红;张英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8岁,因左小腿疼痛6d于2012年2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d出现发热,体温高38℃,自服消炎药后体温恢复,同时发现左小腿外侧红肿,压痛明显,在门诊完善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未见异常,诊断为左小腿丹毒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6℃,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双下肢可凹性水肿,左小腿皮肤色红,皮温略高于对侧.入院后查凝血功能:D-D 603μg/L,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炎,家属自行予如意金黄散外敷,并抬高患肢.10d后,患肢肿胀、疼痛均消失,皮色、皮温正常,但复查凝血功能提示D-D 1 312μ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20.7μg/ml,遂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左小腿肌群间血栓,启动抗凝治疗.出院两周后复查D-D正常,继续口服华法令治疗.半年后复查血管超声未见血栓,华法令停用.

  •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过敏性紫癜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霞;温慧;王琪;王瑞萍;许春江

    目的:探讨血浆 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过敏性紫癜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HSP 组 D-二聚体和 FD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二聚体和 FDP 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判断过敏性紫癜的严重程度及疗效观察。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相关性

    作者:高志峰;卢家凯;程卫平;景赫;裴馨;何琛;许路遥;郎序莹;张可心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AAD患者共53例,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替换及象鼻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根据术前是否发生ALI分为术前ALI组(A组,22例)组和术前非ALI组(C组,3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间、合并症、术中出入量、ICU呼吸机治疗时间等资料.选取术前12 h(T1)、麻醉诱导后(T2)、术毕(T2)和术后12 h(T4)4个时点测定氧合指数、D-二聚体和FDP.2组结果比较采用独立因素t检验,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分别为189 ±65、193±62、131 ±40、105±32;C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分别为366±57、362±46、300±48、249±48.A组T1、T2、T3、T4时点氧合指数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A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分别为(2 952±1040)、(3 061±1 395)、(4 040±1 216)、(4 084±1 863)μg/L;C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分别为(1 428±486)、(1 493±554)、(2 507 ±638)、(2 628±556) μg/L.A组T1、T2、T3、T4时点D-二聚体值均高于C组(均P<0.05).A组T1、T2、T3、T4时点FDP值分别为(18±5)、(17±6)、(27±10)、(23±9) mg/L;C组T1、T2、T3、T4时点FDP值分别为(6±3)、(7±4)、(12±6)、(12±8)mg/L.A组各时点FDP值均高于C组(均P<0.05).与T1比较,2组中T3和T4氧合指数均下降而D-二聚体和FDP上升(均P<0.05).手术失血量和ICU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A组均明显高于C组[(1 524±458)ml比(1 175±327)ml,(27 ±8)h比(17 ±7)h,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620,P<0.01),FDP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689,P<0.01).结论 AAD患者术前即可发生ALI,且围术期ALI程度逐渐加重.术前发生ALI的患者,围术期ALI程度及D-二聚体和FDP水平均明显增加,且D-二聚体和FDP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

  •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

    作者:冯宗莲;秦志强;许承琼;覃少佳;梁世廉;陈桂荣;刘航;王毅;周怀海;梁秋妹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患者治疗后14 d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规律及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4家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E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于治疗前24 h内和治疗后14 d行CT肺动脉造影(CTPA),以Mastora评分计算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评估血栓负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7和14 d测定血浆Fib、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PAOI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2例PE患者.PE患者Fib于治疗3d达峰值(g/L:4.24±1.45比3.83±1.56),随后逐渐下降,与二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5);D-二聚体和FDP治疗后持续下降,治疗后14d达低[D-二聚体(mg/L):1.58±1.38比8.84±6.35,FDP (mg/L):4.23±3.63比23.41±16.54],与三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高(F值分别为32.190和34.326,均P=0.000).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PAOI变化量[(18.77±14.22)%]与Fib变化量[(1.20±0.93) g/L]无相关性(r值为-0.194,P=0.219),与D-二聚体变化量[(7.29±7.10) mg/L]和FDP变化量[(19.29±18.67) mg/L]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6和0.460,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 PE治疗后D-二聚体和FDP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血栓溶解.

  • 丹红注射液联合磺达肝癸钠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燕;王丽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磺达肝癸钠治疗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注射液,2.5 mg/次,1次/d,第4天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联用5 d,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3时,于治疗5 d后停用磺达肝癸钠,继续服用华法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动脉血氧分压(pO2)值、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肺动脉收缩压(PAS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补体C3、白细胞介素-6(IL-6)及外周血CD4+/CD8+、CD3+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1.4%,显著低于治疗组的8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发绀、胸痛和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O2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PAOI、PASP、RVd值和血清cTn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pO2、PAOI、PASP、RVd值和血清cTn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PT、PLT值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FDP、D-D水平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凝血–纤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补体C3、IL-6水平及外周血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CD3+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免疫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磺达肝癸钠治疗肺栓塞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调控体内凝血–纤溶系统,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细胞免疫,疗效显著.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凤萍;周秀艳

    目的 探讨TNT、D-D、FDP及Hs-CRP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0例AMI,26例UAP,22例SAP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NT,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D、FDP及Hs-CRP含量.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UAP组、SAP组各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AP组D-D阳性率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D监测可作为AMI的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也可用于UAP与SAP的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TNT、D-D、FDP及Hs-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研究现状

    作者:熊银;罗光伟;崔天盆

    COPD 是一种具有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炎性疾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等并发症,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FEV1是在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方面使用广泛的的指标,鉴于其与症状和疾病进展其他方面存在较弱的相关性,探索能充分体现 COPD 特征的标志物更是备受关注。纤维蛋白原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与其降解产物 Aα-Val360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疾病进展和急性发作的潜力标志物。在此主要从静脉血栓栓塞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对相关生物学标志物进行阐述,以进一步理解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徐革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徐革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 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或<0.01),7 d时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或<0.01)。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 <0.05或<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 <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 P <0.05或<0.01),而大梗死灶 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 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 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71, 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cTnI、Myo、FDP和DD检测在AMI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则金;江华;李雪峰;陈涌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AMI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凝固法分别检测cTnI、Myo和FDP、D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检测,AMI组cTnI、Myo、FDP、DD含量分别为30.58(0.01~51.34)ng/ml、121.39(32.29~136.45)μg/L、6.83(4.32~8.34)μg/ml、2.66(0.52~5.78)μg/ml,对照组分别为0(0~0.01)ng/ml、21.48(15.47~54.68)μg/L、2.43(1.37~5.48)μg/ml、0.16(0.02~1.18)μg/ml,两组cTnI、Myo、FDP、D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Myo、FDP、DD 4项指标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4.38%、90.63%、78.13%、81.25%,经ROC曲线分析,当其分别取截断值cT nI>10.72ng/ml、Myo>56.27μg/L、FDP>5.50μg/ml、DD>0.73μg/ml时,曲线下面积大,分别为0.958、0.974、0.939、0.972,youden指数分别为0.844、0.739、0.648、0.806.结论:血cTnI、Myo和FDP及DD在AMI患者中均有明显升高,其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AM I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推广应用.

  • 血浆D-二聚体、FDP、ATⅢ的测定在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聂兴旺;罗艳;闭珏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全身小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受抑[1].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是反映血栓继发性纤溶的敏感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有助于判断凝血、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在DIC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30例DIC患者、30例DIC可疑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中D-dimer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抗凝剂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韩启福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方法:随机取样35份,分别测定枸橼酸盐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结果。结果:与枸橼酸盐对照组测定结果比较,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浆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测定结果无影响,临床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2K2)抗凝血浆测定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正常孕妇不同孕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参考区间调查

    作者:袁恩武;张玉瑢;娄小风;吕中兴;王银芳;樊晶

    目的:调查该地正常孕产妇不同孕期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参考区间.方法:比较103例正常早孕组妇女(≤12周)、113例正常中孕组妇女(14 ~ 27周)、116例正常晚孕A组妇女(28 ~ 34周)及115例正常晚孕B组妇女(35 ~ 38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孕期妇女凝血指标中D-dimer、FDP变化情况.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A组、晚孕B组D-dimer的含量分别为0.30 (0.00~4.11) mg/L、1.00 (0.00~5.13) mg/L、2.90(0.00~ 16.25) mg/L、3.90 (0.20~21.29) mg/L;早孕组、中孕组、晚孕A组、晚孕B组FDP的含量分别为0.00 (0.00~3.99)mg/L、0.40(0.00~183.00) mg/L、2.00 (0.00~39.85) mg/L、2.50 (0.00~32.98) mg/L.早孕组与中孕组比较,早孕组与晚孕A组比较,早孕组与晚孕B组比较,中孕组与晚孕A组比较,中孕组与晚孕B组比较,D-dimer和FD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A组与晚孕B组比较,D-dimer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含量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不同孕期D-dimer和FDP参考区间差异明显,临床定期监测D-dimer和FDP指标的变化,采取及时、积极的治疗措施有利于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 益母草胶囊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作者:金春霞

    目的 探讨益母草胶囊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宫体内注射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组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基础上结合益母草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用药后15 min和用药后30 min产妇宫缩强度,治疗前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15 min和用药后30 min产妇宫缩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母草胶囊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可增强产妇宫缩强度,降低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