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量输血对严重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作者:胡旭梅;赵海涛;王敬波;王伟;吴伟

    大量输血作为常用的支持性和代偿性疗法,是临床上维持血容量和血压、防止休克的重要手段,可迅速纠正失血过多和严重贫血,在失血性手术患者的救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量输注血液时一般为库存血,而库存血在保存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当大量库存血输注给危重或严重创伤等严重失血患者时,可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如凝血因子的稀释、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1],同时由于代谢的改变,亦可影响其酸碱平衡,造成围手术期病死率、再次手术及感染率上升[2],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化。本文对170例大量输血的严重失血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等指标监测,旨在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潘彬;林正明

    目的 探究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52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输血量小于本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患者输血量大于等于本身血容量的1.5倍.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水平.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的PT、APTT、TT明显延长,而FIB、PLT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输血后6 d,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输血后1、6 d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明显下降,应依照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的补充,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现象,从而明显改善输血成效.

  •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立英;赵延香;赵丽

    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并对其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60例,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判断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结果::患者手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术后1天、3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与术后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会影响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应该合理评估输血效果与指标,并采取措施消除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 对大量输血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分析

    作者:周巧群

    目的:探讨对大量输血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的危、重患者,疾病类型为腹部外伤、多发骨折、肝裂伤、脾破裂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护理,研究组接受全程精细化输血护理.对比两组出血发生率,输血过敏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为4%,对照为22%,两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情况,如发热、紫癜、急性肺损伤、血栓性静脉炎、低体温及电解质紊乱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大量输血的患者实施全程精细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少出血的发生,对减少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保证输血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探究

    作者:李敏

    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市各大医院进行治疗的需要大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市各大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需要少量输血的严重创伤患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参数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少量输血后,凝血参数指标物明显变化,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在大量输血后的第1天 PT、APTT、TT 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 P<0.05),FIB的参数计数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 <0.05);5d以后患者指标参数以及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在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短暂的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情况,大值的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分析

    作者:熊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多个科室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输注悬浮红细胞2000 ~ 4000ml(10~ 20U)和血浆400~ 800ml,观察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6h的血小板数量以及凝血功能.结果: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四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之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会下降,所以在临床中需要针对大量输血患者给予实时血小板、凝血功能监测护理,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补充血小板,从而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大量输血对40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萍;谢琦瑛;朱莉君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需要输血患者78例,分两组,40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组,38例需少量输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输血后1 d,研究组 PT、TT、APTT 均有明显延长,且 FIB 下降(P<0.05)。少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不大。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将发生较大变化,应密切监测。

  •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七项和血小板检测结果解析

    作者:施东平

    目的 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七项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大量输血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患者在大量输血前后凝血七项与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在对患者输血之后,其血小板计数为(78±14)×109/L,明显低于输血前(142±1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1,P<0.05);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之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27.63±1.4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79.16±4.26)s、凝血酶时间为(37.54±4.37)s,均较输血前有明显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量输血之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为(1.32±0.19)、D-二聚体为(20.83±2.14)mg/L、AT3为(55.28±3.13)%,与输血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面对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之后其血小板技术与凝血功能显著降低,因此需要在输血期间监测患者各项指标,避免再次出现出血情况.

  • 探讨外伤患者输血后血钾的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周恩姣

    目的:探讨外伤患者输血后血钾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治外伤患者90例,按照输血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血糖.结果:两组术前、术后、术后12 h血 钾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2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患者输血后血钾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血糖,与大量输血无关.

  • 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帕提古丽·苏来曼;朱蓉;童金莲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产后大出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低血浆组(血浆:红细胞=1:2.5)、中血浆组(血浆:红细胞=1:1)和高血浆组(血浆:红细胞=1.5:1).每2 h检测1次凝血功能及血常规,以便调整输血治疗方案.结果:大量输血后24 h,低血浆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血红蛋白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血浆组和高血浆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明显低于产前(P<0.05),而中血浆组血小板、血红蛋白明显高于低血浆组和高血浆组(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时,选择血浆:红细胞=1:1的输注方案为佳.

  • 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作者:刘晓玲;王晓云

    严重创伤、心血管大手术或脏器移植手术时因大量失血而需要大量输血.大量快速输入冷藏血液可引起严重的低体温,对开胸或开腹手术的患者尤其严重.本文通过对输血所发生不良反应的回顾、统计分析如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除去已发现和可能的过敏性物质,把输血的危险性降到低,使输血抢救危重患者的措施得以安全实施.

    关键词: 大量输血 分析 护理
  • 手术中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晓岚

    目的:讨论手术中大量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根据血库冷冻学的特点,结合急性失血大量输入出的的低温、枸椽酸盐蓄积中毒、出血倾向等方面进行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以保证手术成功.结果:本组30例手术中大量输血病人,输血过程中发现4例出现荨麻疹,3例伤口明显渗血,血气分析提示8例由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30例病人均作体温监测,发现10例有不同程度的体温下降,其中极为严重的1例体温下降至34℃.结论:手术中大量输血的手术病人多处于麻醉状态下,极易掩盖输血反应的症状及体征,要确保手术成功,护理密切监测血压脉搏、中心静脉压是关键的一环.

  • 血栓弹力图在大量输血中的应用

    作者:高仕萍;和润泞;王佩素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 ~2017年7月本院预计出血量>1000mL的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对照组采用传统凝血常规检测结果指导输血,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机体凝血状态,记录血液制品使用量与术后再出血率.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b、Hct、PLT、PT、APTT、FIB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制品使用量与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有助于优化输血方案,减少血液制品使用量,降低再出血率.

  • 36例大量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与探讨

    作者:史艳丽;许朋朋

    近年来,虽着输血事业的快速进展和社会上突发事件的屡次发生,大量输血作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被社会认可和肯定.而大量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输血虽是一简单的治疗程序,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常潜藏其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输血,既达到预期应有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由于输血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抢救中尤为重要.

  • 消化道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后PT、FIB、Na+、K+指标观察

    作者:代建华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后PI、FIB、Na+、K+等指标变化.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消化道出血需进行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输血前、输血后1、3d及5d四个时间段4 mL血,检测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Na+、K+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短期内大量输血患者血清电解质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K+在输血后1d较输血前明显升高;输血后3d较输血后1d降低;输血后3d与输血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较输血后1d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高钾血症比例为18.00%;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1d P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3、5d PT、FIB恢复至输血前水平.结论 大量输血是救治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但同时对K+浓度、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电解质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输血疗效.

  • 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探讨

    作者:文贤慧;刘凤霞;张军华;桂嵘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 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 <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

    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依据骨折部位、形态和骨盆环稳定性,临床常用Young-Burgess分类和Tile分类.Young-Burgess分类:将骨盆骨折分为侧方挤压( lateral compression,LC)、前后挤压(anterior-posterior compression,APC)、垂直剪切(vertical stress,VS)和混合性损伤(combined mechanism,CM).LC和APC多见于汽车交通意外事故,VS多见于摔伤.Tile分类:A型:稳定型;B型:旋转不稳定型;C型:旋转与垂直不稳定.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SBP≤90 mmHg,1 mmHg=0.133 kPa),并伴有需要大量输血(伤后6h内需要输注4~6U或以上浓缩红细胞)、显著的碱缺失(BE≤-6 mmol/L)或两者兼有.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病死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

  • 大量输血导致血钾变化的相关分析

    作者:伍玉容;李朝金;李玲;郑强;王逊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与血清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所有非挤压伤病人大量输血(观察组)和非输血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输血前后血钾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手术和输血前、后两组血清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12 h内观察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12 h后两组高血钾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钾(P<0.05)和术后低pH值(P<0.05)是导致术后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而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 非挤压伤病人大量输血并不是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同样需要动态监测输血前后的血钾变化.

  • 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在双髋关节置换手术当中的应用

    作者:刘冰;胡佚;付蕊红

    双髋关节置换手术,出血量大,术中及术后经常需要大量输血,其危险性包括溶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乙肝或丙肝、感染HIV等.自体血液回收系统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术中手术野出血收集后经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再回输给患者.可以有效的减免异体输血,解决了血源短缺问题,而且也避免了输异体血带来的危害[1].本院对23例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采用了自体血液回收,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大量输血病人并发出血的护理进展

    作者:王硕;王欣然;韩斌如

    大量输血的含义一般指12h(也指24h)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病人的总血容量;一次连续输血超过病人血容量的1.5倍;短时期输入库血达循环血量的3/4,或者在24h内输入的血量超过5000~7000ml;亦有指在6~8h内输入相当于病人全血容量的血[1].但大量输血会出现不同于常规输血的特殊情况,出血就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大量输血超过2500ml可能具有出血倾向,超过5000ml时约1/3的病人有出血倾向,达7000ml时则会发生出血[1].现将大量输血并发出血的原因及护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 大量输血 出血 护理
300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